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全冊須謹記重要知識點180條1、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的原因: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扭轉不利局面,英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21·世紀*教育網2、鴉片泛濫的危害: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嚴重摧殘吸食者的體質;政治腐敗;軍隊戰斗力削弱。21*cnjy*com3、虎門銷煙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4、鴉片戰爭失敗原因:統治著昏庸愚昧;經濟落后;武器陳舊(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5、鴉片戰爭啟示:落后就要挨打6、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危害):①五口通商:“廣福上寧廈”(東南沿海)——便利英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②割地:香港島——破壞中國領土主權③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人民負擔④議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中國關稅主權7、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8、第二次鴉片戰爭危害:⑴《天津條約》清VS俄美英法: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可以看出侵略勢力已經由東南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一帶】www-2-1-cnjy-com⑵《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清VS英法美: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⑶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⑷1861,清政府設“總理衙門”——中國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9、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原因:①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②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0、①永安建制——發展 【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②定都天京——壯大 【正式建立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③定都天京后,頒布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絕對平均主義)21教育網評價: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④北伐、西征——高潮 【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⑤天京事變——轉折 【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5611、《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21*cnjy*com12、失敗原因: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②戰略失誤;③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華爾——洋槍隊等】13、歷史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②堅持斗爭14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14、太平天國運動啟示: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15、洋務運動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16、失敗原因:①根本原因:沒有變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務派內部的腐敗;③外國勢力的擠壓17、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18、進步性: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出處:21教育名師】19、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www.21-cn-jy.com20、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科學化。21、洋務運動啟示:不改變封建制度,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是不能成功的。 22、甲午中日戰爭背景:日本“大陸政策”;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23、《馬關條約》的簽訂: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的需求)24、《馬關條約》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5、美國“門戶開放”: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27、戊戌變法序幕——“公車上書”目的:請求拒和、遷都、變法28、發展——維新思想的傳播: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29、高潮——“百日維新”背景: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30、戊戌變法失敗原因:①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身上。③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單薄,脫離人民群眾。(妥協性、軟弱性)31、戊戌變法歷史意義①性質:是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②意義: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最突出)。32、戊戌變法啟示: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33、義和團運動口號:“扶清滅洋”“滅洋”:表達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前期有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發展壯大,但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34、義和團運動性質:反帝愛國運動3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36、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37、義和團運動的意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38、八國聯軍的暴行:占領北京后,采取報復性的屠殺、劫掠,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兇惡本質。39、《辛丑條約》的簽訂: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40、內容:①“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版權所有:21教育】③“拆”: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⑤“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41、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42、孫中山:孫文——孫逸仙——孫中山(20世紀中國第一位偉人)43、興中會——1894;檀香山;宗旨“振興中華”;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興中會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44、中國同盟會:①群眾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思想得到迅速傳播③組織基礎——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如:華興會、光復會④領導基礎——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45、中國同盟會:目的: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領導機構:孫中山為總理,建立領導機構機關報:《民報》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46、中國同盟會意義: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47、三民主義——指導思想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民族革命——前提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政治革命——核心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社會革命——補充和發展48、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同盟會聲望由此大振49、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0、《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51、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52、辛亥革命評價:(1)功績: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②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③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④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思想解放)(2)不足:①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②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③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53、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影響:極大的損壞了中國的主權;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日愛國斗爭;加速了袁世凱政府的倒臺。54、護國戰爭成功原因: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得民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55、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啟示:①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懲罰;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56、北洋軍閥割據局面: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57、北洋軍閥割據的影響:①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②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58、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①北洋政府統治下政局混亂,社會動蕩②“尊孔復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傳播③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對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認識到,必須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59、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志: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60、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是一場偉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②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③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④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傳播⑥后期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61、新文化運動的局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62、★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63、近代化探索特點:從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現出層層遞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64、五四運動的爆發背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十月革命的影響。 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65、五四運動的擴大:陳獨秀《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學生?商人?勞工奮起斗爭,勇敢的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①主力: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②中心: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③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合約”上簽字?66、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②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③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來重要作用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地位)67、五四精神: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和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其精神真諦68、中國共產黨誕生條件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69、中共一大主要內容:①通過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的先鋒隊;②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③中心工作: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④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70、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②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71、★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里?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奮斗目標——共產主義新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72、中共二大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民主革命綱領)2-1-c-n-j-y73、中共二大意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74、全國工人運動的頂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口號: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結果:被帝國主義和軍閥吳佩孚鎮壓(“二七慘案”、林祥謙英勇就義)此后,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75、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2·1·c·n·j·y76、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原因:①共產黨方面: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被鎮壓,血的教訓使共產黨認識到工人階級還不夠強大,不能孤軍奮戰,必須尋找同盟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在當時是比較革命的政黨。②國民黨方面: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領導的多次革命運動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必須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支持力量。此時共產黨和共產國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77、中共三大:①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黨內合作)③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78、國民黨一大(1924.1廣州)——國共合作正式建立①對三民主義做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②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也是國民大革命的開端)注:新三民主義同中共二大通過的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79、黃埔軍校(政治和軍事并重)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來源:21cnj*y.co*m】80、北伐戰爭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81、北伐戰爭口號:打倒列強,除軍閥82、各地工農革命運動的開展(北伐戰爭與工農革命運動相互促進)83、★北伐節節勝利的原因?①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統一戰線(最主要)②作戰方針正確③官兵英勇奮戰,尤其是共產黨人的先鋒作用④各地工農群眾的支持84、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85、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建立86、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學良。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87、★大革命失敗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②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88、南昌起義(“軍旗升起”)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89、八七會議:①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②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③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90、秋收起義: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結果:進攻大城市受挫91、文家市決策: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92、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9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星星之火”):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94、注:選擇井岡山的原因?①遠離中心城市,敵人力量比較薄弱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③附近農產品豐富④群眾基礎好,便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95、井岡山會師(1928.4)——創建工農紅軍影響:會師之后的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9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97、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98、古田會議(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注:會后不久,毛澤東在古田寫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99、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00、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艱苦奮斗、不怕困難。101、長征(戰略轉移)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博古、李德等人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102、、遵義會議(1935.1)——長征轉折(1)內容:①集中力量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2)意義: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②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103、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難:①惡劣的自然環境②敵人的圍追堵截③缺衣少食104、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05、會寧會師(1936.10)——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會師106、長征勝利的意義: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②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③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4、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107、九一八事變原因:①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為此制定了大陸政策;②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為擺脫危機加緊侵略中國;③國民黨反動集團全力“剿共”,日本有機可乘。(“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108、九一八事變借口——柳條湖事件結果:東三省淪陷109、偽滿洲國危害:日本侵略者企圖將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東北3000萬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10、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1931-1945)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111、一二·九運動背景:華北危機。“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愛國救亡運動影響: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②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③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112、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亡主張:①1935.8“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②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13、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兵諫”)原因:①日軍侵略東北、華北,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的危急關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③蔣介石頑固堅持內戰政策,勸蔣無效(直接原因)④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之心⑤一二·九等學生運動的推動114、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聯蔣抗日。并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與各方面進行協商。11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①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②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16、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結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117、影響: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18、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標志: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也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119、淞滬會戰:中國空軍首次參戰。120、淞滬會戰影響: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121、南京大屠殺教訓:銘記歷史,警鐘長鳴,反對戰爭,爭取和平。122、注:如何發展中日關系:日本要正視歷史,吸取教訓,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我們應牢記歷史,肩負責任,開創未來,謀求中日關系健康發展。123、臺兒莊戰役意義:臺兒莊戰役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124、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意義:歷時4個多月,日軍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25、注:1938.6花園口決堤事件,“以水代兵”,給黃河下游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126、第三次長沙會戰: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127、豫湘桂戰役背景: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結果: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大片國土。128、★如何評價正面戰場?①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②粉碎了日本 “速戰速決”的計劃;③支援了敵后戰場;④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⑤正面戰場后期國民政府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致使豫湘桂戰役大潰敗,中國喪失了大片國土。129、平型關大捷意義: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八路軍的聲譽。130、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131、敵后抗日根據地鞏固: 英勇事跡——狼牙山五壯士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意義: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132、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133、百團大戰: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特點——大規模主動進攻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134、★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不畏強敵,不畏犧牲,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英雄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135、注:時間排序——九一八事變、華北危機、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百團大戰、第三次長沙會戰、豫湘桂戰役136、日軍的策略轉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①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②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③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137、全民族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國民黨愛國將領——棗宜會戰,張自忠壯烈殉國;共產黨——左權血灑疆場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工人——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文藝界——成立各種抗戰協會,通過文藝作品宣傳抗戰,振奮士氣。少數民族——馬本齋,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138、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的思想 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139、意義:①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②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140、注: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41、抗戰勝利的原因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全民族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勝利的根本原因。)21cnjy.com②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142、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143、注:如何看待中國共產黨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①中共最早舉起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大旗②中共倡導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③中共開辟了敵后戰場,堅持了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④中共為中國抗戰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⑤中國七大確定了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了準備144、注:反思戰爭——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珍愛和平,遠離戰爭。145、重慶談判目的:蔣介石——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②贏得政治主動(實質:假和平,真內戰)毛澤東——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人們普遍希望和平建國)146、重慶談判成果:(1)1945.10.10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2)政治協商會議(1946.1.10 重慶):再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147、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148、內戰爆發標志:1946.6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149、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150、陳毅: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151、三大戰役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21·cn·jy·com152、七屆二中全會(1949.3西柏坡)目的:為迎接人民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新中國的建立。重要內容:①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②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把中國逐漸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③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來源:21·世紀·教育·網】153、渡江戰役(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22年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154、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①土地政策的轉變(抗日戰爭勝利后)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②《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③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155、土地改革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156、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57、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③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158、★中共28年奮斗歷程之五大關鍵詞(1921-1949)日出東方——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共成立星火燎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工農武裝割據。力挽狂瀾——1935年遵義會議燈塔指引——延安(中共七大)進京趕考——七屆二中全會1949.3159、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一戰期間發展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動②帝國主義列強忙于戰爭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60、★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①時間短暫,過程曲折。②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③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④地區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沿江沿海的大城市。★中國民族工業落后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161、新式交通工具作用:①方便了人們的出行;②促進了商品的流通;③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162、★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①西方的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沖擊;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③資產階級政治、文化運動推動;④清政府和民國政府推動。163、★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①變化是不平衡的;②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注:中國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京張鐵路—中國獨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干線)164、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科舉制,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165、《申報》: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166、中國近代民族屈辱史留給后人的啟示:①腐敗導致落后,落后飽受欺凌。②國力強大才能捍衛國家尊嚴,才能維護民族利益。③閉關鎖國導致國力衰微,改革創新才能帶來進步。④立志報國、立志強國,避免悲劇重演,比譴責侵略者更重要。167、近代仁人志士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品質:①勇于創新,敢于斗爭,愈挫愈奮。②不畏艱難險阻,胸懷天下。③憂國憂民,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168、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留給后人的啟示①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②革命的成功需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③革命先烈的艱苦奮斗的傳統和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永遠需要后人繼承和發揚。169、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啟示:①只有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②民族團結萬眾一心,必將打敗一切侵略者。③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④抗戰期間英雄血灑疆場,不屈不撓、不畏強敵的斗爭精神,永遠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揚。170、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變化:啟示:兩黨合則利于國家民族,分則人民受害國家利益受損。171、鴉片戰爭反侵略的英雄們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精忠報國,英勇無畏。172、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屢戰屢敗留下的啟示?實力決定地位,實力決定尊嚴。政治腐敗經濟落后是戰敗的主要原因。只有國力強大,才能捍衛尊嚴。173、洋務運動最終沒能使中國富強,留下哪些啟示?政治制度的腐朽制約著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不改變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可能使中國強大。174、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值得后人學習的品質?善于學習別國長處,敢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開拓創新。175、維新變法運動中涌現出的杰出人物有哪些值得后人學習的品質?身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敢于創新,敢于除舊布新。176、圓明園被劫掠焚毀,北京兩度被侵略者洗劫的悲劇,留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國力衰弱只能任人宰割,國強才能捍衛自身利益,捍衛尊嚴。177、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留給后人的啟示與教訓?①缺乏人民支持的革命不可能成功,資產階級不可能挽救中國的命運。②缺乏強有力的革命武裝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178、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們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敢于同舊勢力斗爭,善于吸收先進思想文化,敢于向傳統舊勢力宣戰。關注國家前途與命運。179、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留下什么啟示? 要推翻舊世界就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和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對反動勢力決不能妥協退讓。180、什么是抗戰精神?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共同抗戰的團結精神、堅持到底的自強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