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4課工業化的起步第一個五年計劃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一個五年計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正文表述對比】一、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戰爭的破壞,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已經瀕于崩潰。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新增)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表述有變,名稱有變)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新增)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名師解讀點撥】“一五六項工程”是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工業項目的總稱,這一龐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幫助中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的骨架,以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會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蘇聯同意幫助中國設計一批企業并提供設備。爭取到蘇聯對中國工業化的援助,是中共中央代表團這次訪蘇的最大成果。9月下旬,周恩來、陳云先行回國,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專家與蘇聯專家一起做進一步的工作。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但蘇聯對援助中國一五計劃的態度仍然十分積極。4月,蘇聯政府經過研究,就中國“一五”計劃的問題給予了正式的答復意見,并就中國“一五”計劃的有關內容編制了一些詳細的圖表等,供中國參考。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一些項目也基本上確定下來了。雖然一五計劃是以蘇聯援助的“一五六項工程”為中心,是在蘇聯的指導幫助下制訂的,但陳云的基本立足點還是自力更生,沒有盲目、教條地搬用外國的經驗。他說:“蘇聯專家搞的表太復雜,不能完全照辦,必須和我們的現狀結合起來。中國是農業國,不可能把每家有幾個雞、幾頭豬都統計起來。中國開始建設時,計劃的線條是粗的,將來由粗到細。”他在總結“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后提出:“研究合理的比例關系,決不能只依靠書本,生搬硬套,必須從我國的經濟現狀和過去的經驗中去尋找?!标愒频倪@種態度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在全國人民普選的基礎上,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增)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新增)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新增)【名師解讀點撥】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舉行第一屆全體會議,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當時在全國普選的條件還不成熟,自上而下地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難以進行。所以在建國初期,確定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經過幾年的過渡和積累,在1953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普選,自下而上逐級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這部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至此,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