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5課 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第5課 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公私合營公私合營【正文表述對比】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新增)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它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新增)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名師解讀點撥】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到1952年底,全國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發展到830余萬個,參加的農戶達到全國總農戶的40%,其中,各地還個別試辦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3600余個。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1954年春,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9.5萬個,參加農戶達170萬戶,大大超過了中央提出的數字。4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互助合作運動的形勢,指出農村將相繼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局面。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入社,國家從各方面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國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13萬多個,加上原有的共22.5萬多個。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對黨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和政策作了系統闡述,并對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實現半社會主義合作化。會后,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到1956年底,參加初級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96.3%,參加高級社的達總到農戶總數的87.8%,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轉變。二、公私合營資本主義工商業是新中國初期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嚴重困難,人民政府通過調整工商業,幫助私營工商企業渡過難關并取得發展。但私營工商業中也有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營經濟力量的增強,公私合營經濟出現并有所發展。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影響下,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新增)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名師解讀點撥】(二)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堅持了既改造企業,也改造資本家個人的方針中國共產黨正確地分析了我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把民主革命時期“兩個聯盟”的經驗,成功地運用到社會主義革命中來,因此,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在加強和發展工農聯盟,繼續保持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的基礎上進行的。黨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對資產階級分子的團結、教育、改造結合起來。對資本家,在政治上給予適當安排,思想上給予充分關心,經濟上給予較高的福利。并且有計劃地培養一部分眼光遠大的、愿意和共產黨合作的進步資本家,通過各個渠道(民建會、工商聯等)吸收他們參加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實踐,并以他們為榜樣去影響、教育大部分資本家,把資產階級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實踐證明,統一戰線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經過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經濟不斷地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為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奠定了基礎。我們取得的經驗是豐富的,成就是偉大的。但在這場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如,在改造高潮中,把一些小業主、小商販都改造合并,造成商業網點太少,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再比如,對少數資本家的使用安排不當,未能充分發揮他們經營和技術的專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