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探索中的良好開端與失誤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文化大革命”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和災難建設成就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正文表述對比】一、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956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表述變動,增加內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接著,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表述變動,更具體)為克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新增)【名師解讀點撥】1.1956年9月15—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黨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的情況下召開的。毛澤東在8月30日至9月12日八大預備會議的講話中提出:大會的目的和宗旨,就是總結七大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他希望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不要像民主革命時期犯那么多和那么長時間的錯誤,避免栽那么多筋斗。搞經濟,這幾年有了一些經驗。搞新的科學技術還沒有經驗。我們要造就知識分子,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到那時黨中央委員會的成分也會改變,中央委員會中應該有許多工程師,許多科學家。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黨員1073萬人。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作《政治報告》,周恩來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鄧小平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朱德、陳云、董必武等發言。大會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我們還必須為解放臺灣、為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最后消滅剝削制度和繼續肅清反革命殘余勢力而斗爭,但是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大會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確定了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方針。堅持既反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肯定陳云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即在國家和集體經營、計劃生產和國家市場為主體的情況下,要求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自由生產和自由市場為補充;強調加強人民民主專政,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大力反對官僚主義;重申堅持以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大會著重提出執政黨的建設問題,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中共八大一次會議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但是,由于當時黨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后來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2.在社會主義改造與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在15年或者更短時間內,在主要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后,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撤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確定了一批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決定在農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會后,全國開始了全民煉鋼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到10月底,有7萬個農業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農村人民公社,參加人民公社的農戶有1200多萬個,占總農戶的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同時,交通、郵電、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也都開展“全民大辦”,“大躍進”運動推向高潮。1958年底,毛澤東已開始覺察到“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的錯誤,并逐步開始糾“左”。但由于對錯誤的嚴重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直到1960年底、1961年初,“大躍進”才被停止,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過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現努力的作用,使“共產”風、浮跨風、高指標、瞎指揮等錯誤大牌泛溢,工農業生產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二、“文化大革命”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為此,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起來。(新增)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組成的中央文革小組,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部。(新增)他們趁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各地到處出現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大批各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與法律受到踐踏。(表述變動,增加內容)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新增)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受了殘酷迫害,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小字變為正文內容)全國動亂局面引起老一輩革命家的嚴重憂慮和憤怒。他們對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但遭到了壓制和打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周恩來和許多干部堅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新增)“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在林彪周圍形成了一個反革命集團,陰謀策動反革命政變,奪取最高權力。(新增)毛澤東、周恩來機智地粉碎了他們的陰謀。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機毀人亡,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表述改動,更具體)“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等人逐漸勾結起來,進行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毛澤東多次批評他們,說他們是“四人幫”。1976年9月,毛澤東與世長辭,全國人民無限悲痛。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新增)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斷然措施,將“四人幫”隔離審查,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表述有小變動)“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它的發動,有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很短,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彎路。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新增)【名師解讀點撥】 3.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林彪在會上作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政治報告,林彪、江青一伙的骨干分子進入中央政治局,大大加強了他們在黨中央的勢力。197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繼承了九大的“左”傾錯誤和指導方針,王洪文當了黨中央副主席。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內結成了“四人幫”,使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勢力又得到了加強。4.1975年初,四屆人大確定了以周恩來為總理,鄧小平等為副總理的國務院人選。會后,周恩來病重,鄧小平在毛澤東、周恩來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先后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和解決工業、農業、交通、科技等方面的一系列會議,著手對許多方面的工作進行整頓,使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是,毛澤東不能容忍鄧小平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先是號召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繼而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5.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全國人民以各種方式進行悼念活動,“四人幫”卻竭力壓制,加上“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的繼續,激起了民憤。北京、南京、太原等地群眾自發地發動了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對天安門事件的性質作了錯誤判斷,將其定為“反革命事件”,并錯誤地處理了鄧小平。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四人幫”加快了反革命步伐。王洪文企圖取代黨中央的領導。同時向上海民兵分發武器,為叛亂作準備。10月4日,《光明日報》登載“四人幫”炮制的文章《永遠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針辦》,偽造所謂“按既定方針辦”的毛主席臨終囑咐,圖謀執掌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以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從根本上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1977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黨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結束。6.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論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三、建設成就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刪除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將雷鋒放入正文內容)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1967年6月,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當然,這一切決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會取得大得多的成就。(新增,有些知識點按照時間順序劃分,前置放到此處,更有利于學生建立時序概念)【名師解讀點撥】1.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的10年,總體上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10年,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是探索前進的10年,也是曲折發展的10年。無論是成就還是失誤,都是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獲得和發生的。正確地加以總結,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都是黨的寶貴財富。2.這十年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黨的工作曾受到嚴重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培養了大批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人才,科技隊伍迅速壯大,科學技術工作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了鞏固。3.在十年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人民頂住外來的種種壓力,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科技人員和干部,喊出了“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吃大苦,耐大勞,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精神風貌,鑄就了鐵人精神。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自己,帶領全縣人民擺脫貧苦面貌,鞠躬盡瘁,“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展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河南林縣人民在縣委領導下,經過幾年苦戰,開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紅旗渠,徹底告別“水缺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跡。沈陽軍區工程兵某部運輸連班長雷鋒,理想信念堅定,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甘當螺絲釘”,勇于奉獻,樂于助人,表現出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中國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是一個艱辛探索和積極進取的年代,是一個艱苦奮斗和意氣風發的年代。帶有那個時代特色的社會風尚和精神面貌,銘記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史冊上,彌足珍貴,永遠不會過時。4.“文化大革命”發生并且持續十年之久,有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主要是:(1)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不長,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更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有些已經比較清楚,更多的還有待于繼續探索。我們黨過去長期處于戰爭和激烈階級斗爭的環境中,對于迅速到來的新生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全國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科學研究。(2)黨在面臨著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新任務因而需要特別謹慎的時候,毛澤東同志的威望也達到高峰。他逐漸驕傲起來,逐漸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主觀主義和個人專斷作風日益嚴重,日益凌駕于黨中央之上,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集體領導原則和民主集中制不斷受到削弱以至破壞。黨的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滋長起來,也就使黨和國家難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發展。這種現象是逐漸形成的,黨中央對此也應負一定的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