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9課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國有企業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注:部編新教材的第8課和第9課的內容對應舊教材的第9課中的內容,將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開來講,更具體、詳細,體系更完整。【正文表述對比】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這樣,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農業獲得大豐收,產量比上年增長6倍多。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表述中有新增內容,更具體)【名師解讀點撥】1.窮則思變。安徽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歷史上窮得出名。解放后,鳳陽縣農村搞起了公社化,但依然貧窮。據統計:1956年至1978年,鳳陽縣先后吃國家返銷糧4億斤,接受國家投資和貸款1.36億元,是典型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縣”。1978年,鳳陽縣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加上貫徹“左”的政策,嚴重破壞了農村生產力。鳳陽縣農民對“農業學大寨”沒有興趣,對依靠人民公社“大呼隆”勞動度荒也失去信心。許多人身背花鼓走四方,靠說唱謀生。這一情況,在安徽省其他地方也相當普遍,爭生存、保平安,已成為各級領導的當務之急。秋收秋種時,剛剛到安徽擔任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下鄉視察,眼看地里無人干活,播種無望,心急如焚。他立即召開省委會議,冒著政治風險大膽決定:凡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可以借給農民耕種,誰種誰收。并從集體耕地中,給每人借一分地種菜度荒。鳳陽縣馬湖公社在傳達貫徹省委決定時,群眾堅決反對繼續搞“大呼隆”的勞動方式和吃“大鍋飯”的分配辦法,強烈要求實行“分組作業,以產計工,費用包干,節約歸組”的生產責任制。他們深深懷念1960年初實行過的生產責任制。那時,為了戰勝三年自然災害,鳳陽縣曾經搞過類似包產到戶的責任田,效果很好,一度受到鄧小平、鄧子恢等人的支持。后來,被作為“分田單干,走資本主義道路”橫遭批判。好辦法雖然夭折,但尊重事實的農民對此一直記憶猶新。鳳陽縣委書記支持了馬湖公社干部、群眾的意見,但謹慎要求人們先搞試點,不聲張,不推廣,免得惹是生非。結果旗開得勝,責任田試點成功:大災之年,全縣的社隊大多減產,唯有馬湖公社十個試點隊沒有減產,而且還有兩個隊增產。無獨有偶,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也秘密搞起了包干到戶。18戶農民簽字畫押,大家發誓患難與共,守口如瓶,決不對外講。如果被查出,隊長坐牢,大家集體養活其全家老小。秋后,小崗生產隊的農業生產竟然出現驚人奇跡,糧食產量是上年的四倍。這個合作化以來23年從未向國家貢獻一粒糧的“三靠隊”,實行包產到戶頭一年,就向國家貢獻糧食3萬斤、油料2.4萬斤。2.中央五個農村一號文件1982年元旦,中共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出臺。針對幾年來黨內外的大爭論,文件明確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一號文件毫不含糊地給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正了名,為幾年來的大爭論畫上了句號。1983年元旦,中央第二個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出臺。文件講了14個問題,它比前一個一號文件又進了一步,不僅指出“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而且高度贊揚“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文件還要求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準備好一批,改變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漸解體。1984年元旦,中央第三個一號文件——《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出臺。鑒于上一年農村商品生產出現的好勢頭,因此文件突出強調“全年農村工作的重點:在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提高生產力水平,發展商品生產,抓好商品流通”。文件還指出:“由自給性經濟向較大規模商品生產轉化,是不可逾越的必然過程。”1985年元旦,第四個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出臺了。文件規定: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放寬山、林區政策,積極興辦鄉村交通,放活農村金融,擴大城鄉交流等等。因農產品短缺而在中國延續了30多年的統派購制度,基本上取消了。這標志著中國農業生產發展迅速,農村已進入商品經濟發展的新階段。1986年元旦,第五個中央一號文件——《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出臺。這個文件的指導思想是鞏固、消化、補充改革取得的成果,解決好改革中出現的一些突出的問題。文件針對懷疑改革的思想,重申: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正確,成效顯著。農村中出現一些新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后退沒有出路。同時,針對盲目樂觀者指出: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避免在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業停滯現象,切實增加農業投入,依靠科技加強服務,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二、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新增)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有刪減)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的經濟利益、職工的經濟收入與企業經營成果相聯系,企業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就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1987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新增)【名師解讀點撥】 2.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以下指導方針:(1)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2)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推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和重組,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積極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3)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構造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的微觀基礎。(4)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5)推動企業科技進步。加強企業的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重視科技人才,促進產學研結合,形成技術創新機制,走集約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6)全面加強企業管理。推行科學管理,強化基礎工作,改善經營,提高效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7)建立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依靠各方面力量,擴大就業門路,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8)協調推進各項配套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法制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幫助企業增資減債、減輕負擔。(9)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素質,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10)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術業務培訓,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培育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增)【名師解讀點撥】1.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在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指引下,始終堅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決定各項改革措施取舍和檢驗其得失的根本標準,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轉變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提倡積極探索,敢于試驗。既繼承優良傳統,又勇于突破陳規,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經驗。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相互促進,相互統一。發展是硬道理。只有抓住有利時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才能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兩手抓,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才能有力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順利推進。在積極發展經濟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注意穩妥,避免大的損失和社會震動。——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重視群眾切身利益。及時總結群眾創造出來的實踐經驗,尊重群眾意愿,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在深化改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妥善處理積累和消費、全局和局部、長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關系,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使改革贏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改革從農村起步逐漸向城市拓展,實現城鄉改革結合,微觀改革與宏觀改革相配套,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緊密聯系、相互促進,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決策。重大的改革舉措,根據不同情況,有的先制訂方案,在經濟體制的相關方面配套展開;有的先在局部試驗,取得經驗后再推廣。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漸進,又不失時機地在重要環節取得突破,帶動改革全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