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9課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9課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的建立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注:部編新教材的第8課和第9課的內容對應舊教材的第9課中的內容,將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開來講,更具體、詳細,體系更完整。【正文表述對比】一、經濟特區的建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這一嶄新的試驗很快取得明顯成就。(新增部分內容,表述更加具體、邏輯清晰)深圳在短短的幾年內,建設成為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新增)【名師解讀點撥】1.經濟特區是我國打破閉關鎖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產物。它要同國際社會打交道,必須有一套適應其發展而經國家審批的法規,以便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早在1979年8月,國務院就委托廣東起草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1979年12月27日,廣東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這一條例。以后,國務院又責成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組織研究論證。1980年8月21日,時任國家進出口委員會副主任的江澤民受國務院的委托,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就經濟特區設置的相關問題作了幾點說明。這幾點說明,為會議審議提供了重要依據。同年8月26日,葉劍英委員長主持召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設置經濟特區,并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至此,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并有了法律保障。2.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個月期間,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承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簡稱國貿大廈)時,創下了三天蓋一層樓的速度,在中國建筑史上創下了引以為豪的“深圳速度”。深圳國貿大廈建成后,是當時深圳的最高樓,成為深圳地標,而且周邊也因國貿而被稱為國貿商圈。當時深圳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進行中,國貿的建設過程經報道后,成為深圳城市建設的一個典型被廣為宣傳。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層樓”是當時媒體提到深圳常用的詞匯。不過,深圳國貿大廈建設雖然以快速而著稱,但是卻不是所有的施工單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長每天的工時都不可能達到。其中有些條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達到的。比如,深圳由于氣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遠短于中國內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時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劑,因此混凝土在澆筑后可以更快凝固,以加蓋上面一層。此外,建設中還使用了多層的樓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層完全完成再將模板撤除而加蓋上面一層,節約了不少時間。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名師解讀點撥】浦東開發開放20多年來,城市面貌、經濟規模、社會發展、功能集聚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浦東以四大開發區為主體,形成了金融貿易、現代物流、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等高端產業體系。同時,浦東也已經形成與快速推進的城鎮化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從1990年啟動浦東開發開放,到進入21世紀推進的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浦東發展歷程中的每一步都與國家戰略布局緊密相連,承擔了“先行先試”的國家使命。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增)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2001年12月,在經過長達15年艱難曲折的談判歷程后,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名師解讀點撥】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2001年11月20日,世貿組織總干事邁克爾·穆爾致函世貿組織成員,宣布我國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這個議定書將于12月11日生效,我國也將于同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外經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我國將全面參與世貿組織的各項工作。不久,我國將向世貿組織總部所在地——瑞士日內瓦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并派出大使。我國將全面享受世貿組織賦予其成員的各項權利,并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認真履行義務。“多哈發展議程”已經啟動,作為世貿組織成員,我國將認真積極參加世貿組織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并在其中與其他成員一道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