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第10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正文表述對比】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將舊教材中第10課兩部分的內容合并、刪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就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實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又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表述有變化,刪減部分內容)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刪除“又”字)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此處說法有變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此后刪去有關三步走戰略的內容)1992年初,鄧小平到南方視察。(有所刪減)在視察途中,他多次發表談話,強調(標點符號變化)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有刪減)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表述變化,更準確)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此后,我國加快了發展步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表述有變化,更準確)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表述有細微變化,更準確)【名師解讀點撥】 2.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獨立自主的原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根本性質;改革是一場革命;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不可缺少的條件;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三步走發展戰略”、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的關系;黨的建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一國兩制”推動祖國統一大業完成,等等。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它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它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廣闊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這是這一理論鮮明的時代精神;它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名師解讀點撥】1.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江澤民代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他說,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我們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2.中共十六大報告的亮點:——報告對十三年基本經驗的總結,全面深刻,蘊涵深意。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快速發展。報告將十三年實踐的寶貴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有利于統一全黨思想,對未來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三個代表”首次上升為中共指導思想,是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提出兩年多,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同和贊賞。作為“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三個代表”將得到全面長期貫徹。——報告強調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這是一條根本的方針。就此展開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相較于鄧小平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有鮮明的針對性;強調“不能簡單地把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否的標準”,有助于把社會各階層凝聚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上來。——報告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基點,規劃未來中國發展的藍圖,是一個偉大的戰略舉措。二十多年前鄧小平提出了小康問題,十六大將其提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明確了今后二十年將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讓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前景。——報告指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各種經濟成分間的內在聯系和一致性。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對于引進外資、促進各種經濟成分的發展以及中國未來經濟的成長,更具深遠影響。——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表明中共對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的文明內涵認識更加深刻。過去若干年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得到重視。現在突出地強調政治文明,強調借鑒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助于推進民主政治發展。——報告提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將大大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作為一個十三億多人的大國,中國需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報告中所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內容超越黨派,超越階層,是整個民族的共識。提出這一論斷,對于中華民族的團結發展,影響深遠。——中共是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一論斷把中共的先進性與代表利益的廣泛性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報告對黨內民主的闡述也有許多新內容,比如要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擴大在縣、市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等。這些新舉措新思路一旦得到落實,中共內部民主將會大大推進。三、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新增)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在會上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學發展觀被寫進黨章。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名師解讀點撥】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胡錦濤指出,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萬眾一心,開拓奮進,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奮斗。大會通過了關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大會批準胡錦濤同志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大會認為,報告科學回答了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問題,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報告描繪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我們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決定這一修正案自通過之日起生效。大會認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大會一致同意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2.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句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首先,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其次,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次,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最后,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科學發展觀深刻體現了新的發展階段和新的時代條件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四、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新增)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名師解讀點撥】1.黨的十八大召開的時代背景和神圣使命黨的十八大舉世矚目,舉國關注。人們從歷史比較和現實觀察中深切體會到,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與中國共產黨緊密相聯,而中國未來十年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又與黨的十八大緊密相聯。黨的十八大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召開的。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進步。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求我們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國內外都關注我們黨的戰略決策和具體部署,關注我國的政治走向和內外政策。歸結起來,就是要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我們黨將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十八大的熱切期盼。黨的十八大審議批準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充分肯定了十七大以來中央的戰略決策,在認真總結十年來黨和國家發展的寶貴經驗基礎上,科學制定了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審議通過的黨章修正案,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成果,體現了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方針政策、重大工作部署,反映了近年來黨的建設取得的新經驗,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順利實現了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從而圓滿完成了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胡錦濤同志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旗幟鮮明、思想深刻、求真務實、部署全面。報告回顧了十六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和新鮮經驗,精辟分析了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鮮明回答了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報告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2.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我們提供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中華民族“奔小康”的千年夢想日漸成真。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提出、發展和完善,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開創新境界,步入新階段。著眼于解決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黨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各項部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戰略性、指導性,需要我們緊密結合實際,把各項任務貫徹好、落實好。“沒有文化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沒有良好生態環境就沒有真正小康”……針對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增強文化軟實力;更加關注教育、就業、分配、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思路,繪就了未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然要靠改革開放。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區”和“深水區”,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必須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制度保障更加堅實更加有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需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需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環境;需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需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進入“倒計時”。讓我們團結奮斗、埋頭苦干、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