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日益密切的交往日益密切的交往【正文表述對比】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圣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毛澤東說:“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從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考察、經商等。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新增,原書小字部分)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表述有所改動)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密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江澤民針對兩岸關系新情況,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比原書更簡潔)【名師解讀點撥】臺灣問題的由來1948年末到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規模空前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并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的失敗此時已成定局。處于危局中的蔣介石,開始更多地考慮在全國失敗后的退路,其中之一是撤退到臺灣,以臺灣作為國民黨的存身之地,進而建設成“反攻大陸、復興黨國”的基地。隨著戰局的發展,蔣介石確定把國民黨的最后落腳點放在臺灣。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3日,南京解放;5月17日,武漢解放;5月27日,上海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布成立。12月7日,國民黨宣布“政府”遷至臺北。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臺北。中國大陸上戰事基本結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從大陸全面潰退,撤到臺灣,在美國反華勢力的支持下,繼續維持著—個所謂“代表全中國”的反共政治架構。自此,臺灣再次陷入與祖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臺灣問題的出現,是國民黨發動反人民內戰的結果。其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二、日益密切的交往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歷史性進展。(新增內容)【名師解讀點撥】岸良性互動,但是并不必然能夠加強兩岸的認同鞏固,有時可能反而會加深兩岸認同的分歧,而強化臺灣主體性的論述,”從而使“兩岸在心理認同上逐漸愈來愈遠”。也就是說,如果兩岸沒有充分的文化交流,臺灣的所謂“主體認同”將根據臺灣自身的國家認同塑造的邏輯,會越走越遠,其結果將無助于兩岸同胞共同認同的建構,最終將有損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本為一家。1895年日本占領臺灣后,兩岸處于長期分離狀態,文化建設各歷史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臺灣文化也蘊育了臺灣同胞的臺灣意識。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意識不等于臺獨意識”,準確地概括了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以及臺灣文化的特點。確實,盡管經過近百年的分離,但中華文化仍是臺灣文化的主體,形塑著臺灣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時,在歷史、地理和現實的多重外在環境影響下,臺灣文化也兼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如:臺灣文化具有濃厚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當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時還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使得臺灣文化十分豐富多元。因此,臺灣文化既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一面,又確實有其多元化的一面。臺灣文化與祖國大陸文化既有其相同、相通的一面,也存在著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鑒的一面。這是我們所面對的兩岸文化交流的現實。這使得兩岸的文化交流比經貿交流來得更為復雜,成效也更為緩慢,更需要耐心和包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