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部編新教材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中美關系正常化第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全方位外交【正文表述對比】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名師解讀點撥】1971年11月15日,以喬冠華為團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正式出席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并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大會主席馬利克致歡迎詞后,先后有57個國家的代表致詞歡迎中國代表團。之后,喬冠華在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中,登上聯合國大會講臺,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堅持原則,堅持正義,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進行不懈努力的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提案國,對支持這一提案的許多友好國家,表示衷心感謝,并且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二、中美、中日建交新中國的成立宣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徹底失敗。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會見了尼克松,周恩來與尼克松舉行了會談。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內容更簡潔、準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內容更簡潔、準確)接著,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名師解讀點撥】三、全方位外交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活動。中國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新增內容)中國還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亞歐首腦會議、中國一東盟首腦非正式會唔等,加強國際合作。(新增內容)如今,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新增內容)【名師解讀點撥】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觀,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大旗等。在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國與美國建立“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與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傳統大國建立各種“戰略伙伴關系”,與新興大國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豐富了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內涵,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中國的全方位外交不是單向的,不是非此即彼式的,而是全方位的。重視中美關系并不意味著就會輕視中歐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更重視搞均衡外交,即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發展關系,同步前進。不與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結盟,不依附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不支持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反對另一國或集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