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考法十二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 【背景材料】 2017年9月6日,9月6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拉開帷幕。大會選舉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擔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主席。張建龍主持開幕式并致辭。本次大會的主題“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公約新戰略框架,確認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并籌集資金支持。來自196個締約方、20多個國際組織的2000多人將參加為期兩周的會議。 材料一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防治荒漠化取得成效的關鍵。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開展的京包-包蘭鐵路沙坡頭段防沙治沙試驗,創造了“五帶一體”治沙模式,保障了包蘭鐵路暢通無阻,這項成果榮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我國大面積防沙治沙提供了基礎技術支撐。在防治荒漠化的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廣大科技人員和林業工作者,又實現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材料二 內蒙古雄跨三北,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實現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連續“雙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綠染黃沙讓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秀美、牢固,壯美亮麗的內蒙古正在以愈發昂揚奮進的姿態喜迎十九大的到來。 材料三 生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生態文化是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材料四 防治荒漠化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公民必須樹立草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凈化環境,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和實踐者,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能量。 材料五 面對荒漠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考法突破】 1.經濟生活角度 (1)【命題方向】以經濟如何類題型考查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模擬設問】結合材料一,運用所學經濟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答題要素】減少資源消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規范解答】①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能源與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②通過科技創新,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③通過科技創新,開發利用新材料、新工藝,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促進新經濟發展。④通過科技創新,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促使人們更好地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2)【命題方向】 【模擬設問】運用所學經濟知識,分析防治荒漠化對個人、企業生產者的要求。 【答題要素】踐行正確消費觀+科學的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規范解答】個人:改變消費方式,踐行正確的消費觀,保護環境,綠色消費。②企業: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面向市場提供節能環保產品,依靠科技加強資源節約和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政治生活角度 【命題方向】以政治如何類題型考查當地政府在治理荒漠化中如何作為 【模擬設問】結合材料二,運用所學政治知識分析當地政府在治理荒漠化中如何作為。 【答題要素】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科技創新+堅持黨的領導 【規范解答】(1)當地政府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結合本地實際,堅持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中央精神。(2)當地政府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進行宏觀調控,引導企業積極構建生態創新管理系統;要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現代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3)當地政府要堅持黨的領導,進行科學、民主決策,積極構建生態科技創新體系,引導當地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共同發展。 3.文化生活角度 (1)【命題方向】以文化如何類題型考查治理荒漠化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模擬設問】結合材料三,運用所學文化知識說明治理荒漠化如何弘揚中華文化?【答題要素】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優秀文化作用+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 【規范解答】(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防治荒漠化,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文化具有多樣性,防治荒漠化,建設美國中國,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改造外來文化,創新發展中華文化。(3)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防治荒漠化,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用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防治荒漠化,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我們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命題方向】以文化因果類題型考查公民為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能量的理由 【模擬設問】結合材料四,運用所學文化知識分析公民為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能量的理由。 【答題要素】文化影響表現+文化影響特點+文化塑造人生 【規范解答】①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公民樹立 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能量,有利于人們清醒的認識環境 與發展的關系,轉變思維方式,采取自覺行動。②文化能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公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 能量,有利于營造全社會重視環境的文化氛圍。③文化塑造人生。公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正能量,能豐富人的精神世 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生活與哲學角度 【命題方向】以哲學認識類題型考查對防治荒漠化的看法 【模擬設問】結合材料五,從“人民群眾歷史作用”角度談談你對防治荒漠化的看法。 【答題要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規范解答】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全民動 員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這表現在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和生態保護,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③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表現在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大為加強,人民群眾和人大代表依法對排污企業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督,促使政府重視生態環境。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全民動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考法典例】 1.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探索和不懈奮斗,中國已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并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防治荒漠化道路。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深入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擴展的態勢。下列符合“生態與經濟并重”的選項是 ①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②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執政為民 ③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④用行政手段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會議指出,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自2004年以來,已連續三個監測期持續凈減少,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擴展的態勢。2012年,中國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確定了到2020年5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 ①應堅持科學發展觀 ②應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③應堅持可持續發展 ④應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教育網3.本次大會期間發布了《中國土地退化零增長履約自愿目標國家報告》,為推進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作出努力。實現中國土地退化零增長需要 ①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新型經濟體系和產業結構 ②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發展低碳產業 ④加大科技投入,促進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cnjy.com4.隨著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強,內蒙古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讓全區各個盟市幾乎所有旗縣都披上“綠裝”。據統計,近十年來,內蒙古共計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04億畝,年均造林面積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累計造林面積居全國首位。這啟示我們 A.大力發展林業,實行工業反哺林業 B.統籌農林發展,實行林業支持農業 C.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D.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 5. 長期以來,我國許多地方片面追求GDP,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發展主要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導致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創造1萬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資源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2.5倍。這啟示我們要 A.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投資結構,走科學發展之路 B.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消費水平,通過消費拉動內需 C.發揮市場的作用,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全面發展 6.近年來,我國生態環保執法監管力度空前。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一系列的環保重拳出擊,帶來更多藍天碧水。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生態環保執法監管力度的經濟意義是 ①制止不法排污企業違法排污 ②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地位,有效地發揮環保政治職能 ③營造生態文明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氛圍 ④決定我國經濟和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1·cn·jy·com7.近年來,中國在防治荒漠化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依法治理、政策引導、工程推動、科技支撐、產業化治理、全民參與,防治荒漠化凝聚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表明 ①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矛 ②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③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實踐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④人們只有尊重和服從規律,才能正確利用和改變規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從上世紀50年代“禁止開荒,保護牧場”,60年代“種樹種草”,70年代“農林水綜合治理”,80年代中期“五荒到戶”、“誰種誰有”,到90年代提出“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政策解放了生產力,掀起了一輪輪治沙種樹的熱潮。走到哪里,就把樹種到哪里,在困難面前,鄂爾多斯人生態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歇。這啟示我們 A.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D.要正確對待曲折,爭取光明的前途 9.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制造著沙漠。它是文明的歡聚地,也是文明的埋葬場。這啟示我們 ①堅持實踐的觀點,勇于探索 ②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性,未雨綢繆 ③堅持發展的觀點,不斷創新 ④堅持兩點論,把握矛盾轉化的條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www.21-cn-jy.com10.科學植樹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億利集團為代表,他們吸取群眾的智慧,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路劃區、分塊治理、鎖住四周、滲透腹地,總結開發出氣流種植、削峰填谷、甘草平移等100多項固沙種植技術,并用專業隊工程造林,收到了大規模、低成本、速度快、成活高的效果。這給我們的方法論啟示是 A.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C.要堅持真理,遵循客觀規律 D.要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11.沙漠并不是一無是處,治理沙漠需要充分挖掘其獨特的比較優勢。近年來,內蒙古始終探索深度治沙模式,大力發展沙產業,帶動沙漠、沙地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為經濟發展尋找著力點。內蒙古的治沙經驗 ①承認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承認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 ④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縱觀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不同的階段。人對自然的態度是“敬畏”、“膜拜”。到了近代,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征服”、“統治”。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毀林開荒,圍湖圍海造田,肆意地排放廢水、廢氣。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②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③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 ④矛盾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發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1·c·n·j·y13.本次大會的主題“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公約新戰略框架,確認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并籌集資金支持。分析大會主題,正確的理論出發點是 ①人的意識可以創造出新的事物 ②人類可以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 ③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④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參考答案】 1.D 2.A 3.D 4.C 5.A 6.C 7.B 8.D 9.C 10.B 11.D 12.A 13.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