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政專題三 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在京舉行 【背景材料】 2017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儀式。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北側花壇上,紅白兩色花朵組成的花環,寄托著人們對英烈的無限哀思。3000名各界代表手持鮮花,面向紀念碑列隊肅立。10時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正式開始。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唱畢,全場肅立,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默哀畢,少年兒童們面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歌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并齊致少年先鋒隊隊禮。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隨后登上紀念碑基座,在花籃前駐足凝視。明黃的文心蘭、火紅的玫瑰、鮮艷的紅掌、芬芳的百合……寄托著深深的思念,承載著美好的祝福。習近平走上前,仔細整理花籃緞帶。接著,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緩步繞行,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少年兒童和各界群眾代表也依次走到紀念碑前,獻上手中鮮花并瞻仰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主持。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部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委員出席儀式。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北京市主要負責同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在京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士親屬代表,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中央黨校第8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首都各界群眾代表等參加了敬獻花籃儀式。 【考點鏈接】 一、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堅持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是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作為公民,要依法有序的參與政治生活,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遵守憲法和法律。 2.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圍繞烈士紀念日的設立,要教育人民堅持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國家利益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國家間的共同利益,為建設和諧的國際關系而努力。 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包括許多烈士的仁人志士的艱苦努力,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 4.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烈士紀念日的設立告訴我們,要維護民族的尊嚴,就要不斷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 5.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愿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6.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設立烈士紀念日,以國家立法和制度的方式來緬懷逝者和先烈,來警醒戰爭,倡導和平。 7.堅持走和平的發展道路。烈士紀念日的設立,為的是喚起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讓和平的陽光灑滿人間。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同國際社會一道維護國際公理正義和二戰勝利成果,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倡導者、推進者、捍衛者。 二、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設立國家公祭日是黨中央深刻把握大局做出的重大決策,體現黨中央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的擔當精神,展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擔當、道義擔當和責任擔當。 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同時,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3.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設立烈士紀念日,有助于喚醒歷史,最終喚醒中國同胞的民族精神。只有合力高揚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化曾經的傷痛為力量,以理性的精神鞭策理性的愛國行為,并在長期而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實現“中國夢”的新輝煌。 4.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烈士紀念日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實質是通過政治政治符號、歷史符號、文化符號對人的影響來實現的。烈士紀念日公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歷史教育資源,文化教育資源,政治教育資源,是一種極有價值愛國主義教育載體。 5.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先烈血火淬煉的抗戰畫面讓使我們重新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作為一名中國人,應為革命前輩們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決心和恒心而自豪。面對經濟新常態,每個人都要傳承中華不屈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6.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一個人只有平時注重自身修養,增強自己的愛國之情,磨礪自己的報國之志,增強自己的民族責任心、責任感才能在國家危及時聯合起來挺身而出。烈士紀念日傳承著我國主流文化,以傳統優秀文化熏陶人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 7.文化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利于讓民眾勿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8.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深刻的影響。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深得民心,開展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利于激發社會的正能量,促進了民眾回溯歷史、不忘屈辱。 9.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偉大民族精神。國家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利于對國民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0.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通過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讓普通民眾通過對歷史的參與和審視,逐漸形成大國公民的精神氣質。 三、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分析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當前面臨著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非傳統領域安全日益凸顯。設立烈士紀念日意在提醒全國人民勿忘戰爭威脅,增強安全意識。 2.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烈士紀念日活動,增加普通民眾對國家公祭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普通民眾對歷史的參與和審視,使“國家公祭”形成民族習慣,再化民族精神,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曾經的戰爭已經過去,但世界還不安寧,中國人民的民族節氣不能丟,英勇奮斗的民族精神不能忘。當年的《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現在的《國歌》。我們仍然要有危機意識,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4.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一段輝煌的追夢史,中國人民的歷史就是追夢的歷史,就是追求真理的歷史。設立烈士紀念日是對歷史的尊重。中國對歷史一直保持尊重和端正的態度,堅持以客觀的立場還原歷史、追尋真理。 5.堅持發展的觀點。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珍愛和平、維護和平。 6.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感受到維護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遠。 7.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歷史的悲劇不會再重演,但我們絕不能遺忘過去經歷的傷痛。設立烈士紀念日,就是要提醒所有國民要居安思危,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才能始終維護幸福生活。 8.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當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全國人民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是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鮮血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戰爭偉大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9.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歷來具有不畏強暴、敢于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我們不會忘記,是無數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0.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和利用好烈士紀念日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以學生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面向全社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有意義、有效的教育舉措,有助于對青少年產生長遠的歷史教育、善惡教育、是非教育的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1.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必須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助于使人們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2.人生價值的實現。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青年學生要擔當起歷史重任。責任不分大小,擔當刻不容緩。為此,應積極儲備知識為將來積蓄能力努力奮斗,讓夢想的陽光照進現實,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跟蹤試題】 烈士紀念日是特殊的紀念日也應是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據此回答1—2題: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識錯誤的是 A.中華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B.中華民族精神是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 C.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 D.必須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材料告訴我們愛國主義是 ①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 ②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 ③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④是新時期民族復興的主題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3.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利于讓民眾勿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其文化依據是 A.文化是人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價值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C.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消極被動的 4.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深得民心,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產生了極強的正能量。這說明 A.文化能夠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B.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多種形式的的文化活動 C.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強制的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持久的 5.在一些人特別是青少年中,理想信念滑坡、價值觀扭曲、道德意識偏移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設立紀念日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烈士精神,對于我們更好地培養下一代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確保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順利發展,有重大意義。這說明 ①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②文化現象豐富多彩 ③優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④沒有文化人們無法生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通過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讓普通民眾通過對歷史的參與和審視,逐漸形成了大國公民的精神氣質。這啟示我們 ①要在改造主觀世界中改造客觀世界 ②要加強科學文化修養 ③要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一中心環節 ④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增加普通民眾對國家公祭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普通民眾對歷史的參與和審視,使“國家公祭”形成民族習慣,再化民族精神,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表明 ①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④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緬懷抗戰先烈,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是為了攜手開創和平美好的未來,防止歷史悲劇重演。這表明 A.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B.新事物是舊事物演變的結果 C.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根本性質的變化 D.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9.歷史不是抽象的符號,戰爭的夢魘并未遠走。開展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利于傳承歷史記憶,展望美好未來。這體現了 A.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本質聯系 B.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直接聯系 C.既要看到眼前的聯系,也不要忽視長遠的聯系 D.任何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都是不可改變的 10.舉辦烈士紀念日活動,有助于使人們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下,提高政治素質,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啟示我們 A.認識的發展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B.正確的認識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 C.正確的價值選擇往往會因人而異 D.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 《烈士公祭辦法》規定,烈士公祭是國家緬懷紀念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的烈士的活動,間接給烈士劃定了一個范圍,即經國家認定為“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的人。據此回答11—12題: 11.中國舉辦烈士紀念日紀念儀式,說明 A.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潮流 B.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阻礙世界和平與發展 C.我國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 D.國際關系主要表現為競爭、合作與沖突 12.開展烈士紀念日活動,從根本上說,這是為了 A.促進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 B.維護我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C.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D.順應和平、發展與合作的歷史潮流 近年來,我國已設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兩個與抗戰直接相關的紀念日,而抗日烈士的地位隨之水漲船高。據此回答13—14題: 13.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乃至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面對近年日益抬頭的日本軍國主義,我國要 ①堅定地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 ②把處理好周邊關系作為我國對外活動的出發點 ③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尊重其他國家正當的國家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cnjy.com14.紀念抗日烈士的對象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期間死難的30萬同胞,還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中日要積累正能量,需要雙方 A.建立戰略同盟關系,加快世界多極化形成進程 B.我國支持并參與聯合國的各種活動 C.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尋求廣泛的共同利益 D.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15.《義勇軍進行曲》歌聲充滿著愛國激情,使人民熱血沸騰,很快傳遍了全國。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人民高唱著這首歌奔赴抗日前線。對此,下列解讀最貼切的是優秀文化 A.影響人的行為方式 B.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C.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6.一個人只有平時注重自身修養,增強自己的愛國之情,磨礪自己的報國之志,增強自己的民族責任心、責任感才能在國家危及時聯合起來挺身而出。烈士紀念日傳承著我國主流文化,以傳統優秀文化熏陶人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這對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啟示是 A.既要重視文化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視道德素質的培養 B.文化教育是次要的,關鍵是抓好思想道德建設 C.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D.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7.歷史的悲劇不會再重演,但我們絕不能遺忘過去經歷的傷痛。設立烈士紀念日,就是要提醒所有國民要居安思危,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才能始終維護幸福生活。為了歷史的悲劇不會再重演,我們應該 ①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以保持事物性質穩定 ②正確把握辯證否定的實質 ③充分發揮意識對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 ④恰當運用矛盾分析法,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1·cn·jy·com 18.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這啟示我們,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要注意 A.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C.在運動中把握事物 D.立足整體,統籌全局 19.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感受到維護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遠。這告誡我們 ①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要重視量的積累 ②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③規律是不可抗拒的,要尊重規律 ④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應該樹立信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教育網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結,這種崇拜是對追尋正義、反抗壓迫侵略、自我犧牲精神的一種追求,紀念日的設立延續了這一精神。有了紀念日,人民就有了表達的平臺,國家就有了緬懷紀念的依托,這對繼承烈士遺志非常有利。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有助于培養大國公民應有的歷史價值觀,讓全國人民更深切地體會到國家存在的目的和價值,體會到國家統一強大的重要,讓民族精神提升,為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材料二 當下,中國已經進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階段。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地前進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上。責任不分大小,擔當刻不容緩。不管身在什么崗位、職位高低,勤奮實干、盡職盡責,都是我們最好的表現方式。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儲備知識為將來積蓄能力努力奮斗,讓夢想的陽光照進了現實,讓每個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1)結合材料,運用意識能動作用知識說明弘揚民族精神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2)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舉辦國家烈士紀念日紀念儀式活動體現的道理。 (3)聯系材料,請就如何把愛國主義理念轉化為日常行為提出兩條建議。 【參考答案】 1.D 2.A 3.B 4.B 5.C 6.D 7.C 8.D 9.C 10.D 11.C 12.C 13.A 14.C www.21-cn-jy.com15.C 16.A 17.B 18.B 19.C 21.(1)①意識是對物質能動反映,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中華民族精神是團結中華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精神能夠轉化為激勵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的物質力量。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每一次社會變革中,中華民族精神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成為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2)①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舉辦烈士紀念日紀念儀式活動有利于促進中國夢的早日實現。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舉辦國家公祭日紀念儀式活動有利于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人自身的素質。③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舉辦烈士紀念日紀念儀式活動有利于塑造人生。 (3)①銘記歷史,繼承中外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確立熱愛和平的價值觀念。②積極參加各種維護和平的文化活動,倡導、傳播和平文化與理念,抵制軍國主義等腐朽落后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