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政專題十三 2017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開幕 【背景材料】 201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張高麗主持大會。上午10時,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在熱烈的掌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頒發獎勵證書,并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隨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獎。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6項;授予7名外籍科技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向參與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考點鏈接】 一、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 1.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促進科技創新,需要勞動者努力提高勞動技能和素質,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國家加大對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有利于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創新中的主人翁精神。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成果進行獎勵,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推動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中小企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打造知名品牌,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4.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同時,國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支持發展科技創新,完善創新激勵政策。這有利于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有利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分配制度。 5.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加強對科研成果的獎勵,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要求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引進、消化和創新國際先進技術,并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推進引資、引技、引智與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機結合。 6.市場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科學技術是重要的經濟資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可以使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更好的滿足人們生活需要,有利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7.促進科技進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油氣田開發、現代煤化工、深海探測、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等領域,取得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由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網絡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8.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對科技成果進行獎勵,是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利于遵循價值規律,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又有利于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為科技人才創造創業平臺和發展空間。 9.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匱乏,制約了經濟發展。廣大科技工作者以獲獎者為榜樣,繼續發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帶動全社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0.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科技成果進行獎勵,能吸引更多海外技術、人才和資本到中國創新創業,積極推動我國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走出去。這有利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步伐,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提高人民的生活質了量。因此,建立科研獎勵機制可以為人民提高生活質量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人民當家做主。 2.我國政府的職能。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在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必爭領域、科技發展前沿,實現重大突破,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更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我國政府主要行使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職能的體現。 3.政府的性質、宗旨和工作原則。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其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建立科研獎勵機制是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不僅體現了政府的性質和宗旨,也是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具體體現。 4.黨的性質和宗旨。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工作,體現了黨的先進性,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強對科研成果的獎勵,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 5.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腳踏實地、大膽創新、勇于超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6.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創新是根植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固有氣質。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不斷創新。通過匯聚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合力,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三、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通過對科技成果的獎勵,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可以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2.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通過加強激勵,完善科研管理、人才評價等機制,讓科技人員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用活科技人才,釋放創新潛能,促進產學研用貫通,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3.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特定的文化氛圍。科研工作者不僅在基礎科研領域“顯山露水”,也越來越多地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價值。國家科學技術獎是一面旗幟,展示的是一批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營造的是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 4.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開展科技獎勵,有利于激發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此次獲獎的3個創新團隊圍繞國家需求,不僅為寒區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的科學和技術支撐,而且為西部地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其團隊精神有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通過對科研成果的獎勵,促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營造人人皆可創新、創新惠及人人的社會氛圍,織牢讓創新者無后顧之憂的社會保障安全網,讓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創新者夢想成真。 7.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經濟結構性改革處在關鍵時期。要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立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種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用“中國方案”解決了傳染病“世界難題”。我們要努力增強學術自尊與文化自信,并潛移默化地融匯在科技人才培養的過程中。 9.科學技術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教科書“背道而馳”的聚集誘導發光,源自一次“不經意就會擦肩而過”的發現。唐本忠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是中國人改寫光物理課本的發現,開辟了具有國際引領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全新領域。 10.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持自力更生,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匯聚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創新 讓世界矚目。 1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得益于他們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中華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其表現之一是古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2.弘揚民族精神。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全體獲獎者學習,弘揚民族精神和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更大貢獻。 13.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為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14.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獎勵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了科技知識的傳播和應用,提升了全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四、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 1.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復雜歷史問題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人們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受所處社會實踐水平的限制。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也需要一個過程。 2.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國家科技獎勵制度使國家科技獎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公信力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也真切地反映了我國科技一步步跨越發展的輝煌歷程。這體現了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3.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各行業各領域覆蓋融合,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要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創客合作創新,著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和“中國創造”的影響力。 4.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與時俱進,促進新事物成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有力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提升經濟的整體質量。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5.抓主要矛盾。伴隨著科技獎勵工作的推進,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特別在載人航天、深海潛器、超級計算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在高鐵、核電、移動通信、生物育種等產業領域攻克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這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6.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科技戰線大事喜事多,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中華大地在創新中展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在為成就振奮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我國科技發展的差距和科技工作者隊伍存在的不足,增強建設科技強國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特別是需要培養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8.辯證否定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我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已到了只有依靠創新驅動才能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9.堅持辯證的否定觀,發揚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敢于懷疑權威,立足實踐,不斷創新。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通過充分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促進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10.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1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推動創新的根本力量。我們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我們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這是我國發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礦”。 【跟蹤試題】 1.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準并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授予王澤山院士、侯云德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是因為 ①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創新來實現的 ②科技創新替代了人們的生產工具 ③科技創新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了更廣闊的勞動對象 ④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cnjy.com2.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頒布施行,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部署啟動,科技體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創新加快推進,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制定實施,有效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 C.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映 D.認識源于實踐并對實踐起指導作用 3.從文化生活的角度來說,科學技術的作用說明 A.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B.文化對經濟和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C.文化由經濟決定并依賴于經濟 D.文化發展規律決定經濟社會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都有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問世。獎項從較為集中的基礎物理學領域,擴展到化學、生物學,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創新引領領域更加多元。據此回答4-6題。 4.實施科技創新的哲學依據是 A.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B.想問題辦事情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意識可以指導人們能動地改造世界 D.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5.實施科技創新要求科技工作者 A.把發展科技當作中心工作 B.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 C.腳踏實地,發揚創新精神 D.實施科教興國的宏觀戰略 6.國家重視科學技術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力是是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B.科技創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之一 C.我們黨具有組織文化建設重要職能之一 D.推動科技進步必須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火炸藥專家王澤山院士,執著科研60余年,他不搞科研就會“犯癮”;立志復興中國火炸藥,80多歲的他仍奮戰在科研一線,一年一半時間在出差;外出度假,他會和老伴“約法兩章”:“你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間工作”。據此回答7-8題。 7.王澤山院士的科研精神,啟示我們青年學生要實現我國科技騰飛,需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參加社會實踐。這就需要正確處理 ①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②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④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教育網8.比炸藥發明者諾貝爾晚出生一個世紀的王澤山,在火炸藥研究方面的貢獻堪稱“中國的諾貝爾”。60多年專注火炸藥研究的他“用科學研究科學”,走一條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國外水平的原創成果,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現代重煥榮光。王澤山院士的事跡告訴我們 A.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能實現人生價值 B.自我價值離不開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C.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是始終統一的 D.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9.李克強指出,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落實和完善支持企業創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導各類技術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從經濟生活角度看,引導各類技術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是因為技術創新要素 ①可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 ②可以增加產品的價值量 ③有利于強化科技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④有利于使產品低于同類產品的價格出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對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成果進行獎勵,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以下關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原因,說法正確的是 ①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②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③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④擺脫經濟文化發展規律,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www.21-cn-jy.com11.科學技術獎勵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的具體體現。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總數穩中有降,獲獎成果凸顯國家戰略需求,糧食安全、疾控防治、資源利用、國防建設等領域百花齊放。從生產的角度看,對科技成果進行獎勵有利于 A.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 B.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C.縮小居民間收入差距 D.促進經濟持續的發展 12.縱觀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項目,他們當中既有對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在加工技術與裝備上的突破和發明,也有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上述科研成果及其應用有利于 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②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③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④鞏固經濟效益的首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c·n·j·y13.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涌現出來的部分科技成果具備全球領跑實力,科技獎勵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彰顯。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凝心聚力的重要舉措。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 ①是我國GDP高速增長的根本保證 ②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③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④有利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來源:21·世紀·教育·網】14.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涌現出來的部分科技成果具備全球領跑實力,科技獎勵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彰顯。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凝心聚力的重要舉措。這是我國政府主要行使___職能的體現。 A.維護國家社會長治久安 B.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C.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D.加強和諧社會主義建設 15.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說明 A.中國共產黨是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 B.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C.認識到黨的作用,我們就能取得勝利 D.科技工作者都要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 16.當前,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科技創新力量。之所以重視科技創新,從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是因為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文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文化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 ④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如同一條河流,基礎研究是“上游”,決定著“中游”的技術創新和“下游”的技術推廣和產業化。國家自然科學獎正是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個人。這說明 A.有些事物之間有聯系,有些事物之間沒有客觀的聯系 B.事物聯系的條件不同,其引起的聯系的狀態也就不同 C.聯系不僅僅存在于事物之間,而且還存在于事物內部 D.聯系具有客觀性,不能改變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觀聯系 18.此次獲獎的3個創新團隊圍繞國家需求,不僅為寒區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的科學和技術支撐,而且為西部地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材料說明 ①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②部分離不開整體,但整體可以離開部分 ③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④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cn·jy·com19.要努力營造支持創新、追求卓越的社會氛圍,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蔚然成風,讓人人皆可創新、處處是創新之地,促進科學創新精神與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相結合,形成推動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促進科學創新精神與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相結合 ①能增強民族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③是綜合國力的基礎 ④有利于推動綜合國力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世紀*教育網20.面向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加快攻克關鍵共性技術,解決好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材料著重強調 A.堅持重點論,著重抓主要矛盾 B.重視事物量變,堅持適度原則 C.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的目標 D.堅持兩點論,處理好次要矛盾 21.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縱觀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獎項目,他們當中既有對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在加工技術與裝備上的突破和發明,也有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在油氣開發、現代煤化工、深海探測、交通基礎設施等多個重要領域,我國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深化高鐵“走出去”戰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涌現出來的部分科技成果具備全球領跑實力,科技獎勵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彰顯。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凝心聚力的重要舉措。 材料二 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興起的態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無數“80后”老科學家正和“80后”年輕人一道,共同標注時代的創新力量。國家自然科學獎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個人。自1999年以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秉持“慎之又慎、寧缺毋濫”的高標準原則,曾9年空缺,距2006年產生兩個一等獎已有11年。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迎來“雙響”——唐本忠院士團隊“聚集誘導發光”和李家洋院士團隊“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雙雙折桂。值得關注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都有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問世。獎項從較為集中的基礎物理學領域,擴展到化學、生物學,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創新拔尖領域更加多元。 (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知識說明如何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凝心聚力? (2)結合材料二,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談談對我國科技成就的認識。 【參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A 7.C 8.D 9.C 10.D 11.B 12.A 13.C 14.C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15.A 16.B 17.B 18.B 19.B 20.A 21.(1)①要立足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瞄準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②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素材,汲取營養,銳意創新。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注意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2)①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中華大地在創新中展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②要重視量的積累。高溫超導的研究只是一個小領域,他所做的一切就像一滴水,映射出17年來我國科技界取得的巨大進步和舉世矚目的成就。③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通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在超導研究領域目前穩居世界一流水平。科技工作者的不遺余力和傾盡全力,為祖國贏得的榮譽,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