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項集訓3:力和運動機械運動和力中考要求①運動的描述與參照物a②知道速度的概念和單位a③描述勻速直線運動a④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c⑤概述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a⑥表述力的作用效果a⑦說明重力的概念b⑧知道重力的方向a⑨應用公式G=mg進行有關計算c⑩說明摩擦力的概念和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b?知道彈力的概念a?應用力的知識解釋相關現象c?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b?描述力的三要素a?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的三要素b?概述二力平衡的概念和說明二力平衡的條件b?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有關現象c?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解釋物體運動變化的原因c?描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b?概述慣性的概念和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現象b考點1:運動和靜止的判斷考點解讀:運動和靜止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如果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就說明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如果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變化,則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21教育網例1:如圖小球相對于水平桌面靜止。小紅通過觀察作出如下判斷,正確的是( )A.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不動,則她坐的車一定是對地靜止的B.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向東行駛,則她坐的車一定對地向西行駛C.小球突然“自動”向東滾動,則她坐的車一定向西啟動D.小球突然“自動”滾動,則她坐的車運動狀態一定發生了變化解析:A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不動,可能兩車運動狀態相同,A錯誤;B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向東行駛,則她坐的車可能對地向西行駛,另一輛車靜止不動;或她的車靜止不動,而另一輛車向東運動;C小球突然“自動”向東滾動,則她坐的車可能向西啟動,也可能向東減速,C錯誤;D小球突然“自動”滾動,則她坐的車運動狀態一定發生了變化,D正確。www.21-cn-jy.com答案:D考點2:根據圖象判斷物體運動情況考點解讀:圖象法是初中科學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常用于描述某個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關系。在機械運動中常出現的是:路程與時間的關系、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的圖象題。例2:甲、乙兩輛小車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由圖比較甲、乙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可判斷運動較快的是____車。甲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m/s。乙車在20 s內通過的路程為____m。2·1·c·n·j·y解析:根據圖像反映的物理意義可知:當t=0時,甲車、乙車的路程都是0,當t=4 s時,甲車行程是4 m,乙車行程是1 m,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得。(1)由圖像看出:當t=0時,甲車、乙車的路程都是0,當t=4 s時,甲車行程是4 m,乙車行程是1 m,由v=知,v甲===1 m/s,v乙===0.25 m/s,故甲車快,甲車的速度為:1 m/s。(2)乙車行駛20秒時,由s=vt=0.25 m/s×20 s=5 m。答案:甲 1 5考點3:理解力的概念考點解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簡稱牛,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之間接觸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觸可能有力的作用。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也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常見的力有彈力、重力和摩擦力。21*cnjy*com例3:如圖是小明參加足球賽射門的情景,在射門過程中( )A.腳對球施加了力,而球對腳沒有力的作用B.球受的重力的方向始終水平向前C.運動員不與球接觸,則運動員不會對球有力的作用D.球的運動狀態始終不變解析: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錯誤: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故B錯誤;運動員不與球接觸,則運動員不會對球有力的作用,故C正確;由于球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改變,故D錯誤;故應選C。 答案:C考點4: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考點解讀: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和物體勻速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時,需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只改變壓力的大小。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時,需控制壓力的大小不變,只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例4: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中,某同學按照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三種情況進行實驗,其中A、B、C為同一木塊,D為重物,甲和乙兩圖中的木板接觸面相同,丙圖為較粗糙的木板接觸面。(1)實驗開始,該同學用較小的力拉木塊,木塊沒動,此時摩擦力 拉力(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該同學要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他應該使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 運動;由甲、乙兩圖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由甲、丙兩圖可知,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有關。(2)但此實驗的不足之處恰恰是很難保證木塊做這樣的運動,若在圖甲裝置中木塊運動過程中速度突然變大,滑動摩擦力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生活中不僅有滑動摩擦,還有靜摩擦等。如圖丁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瓶子沒有掉下來是手對瓶子的握力作用B.當增大手對瓶的握力時,手與瓶間的摩擦力變大C.當向瓶中裝入水時,手與瓶間的摩擦力變大解析:(1)實驗開始,用較小的力拉木塊,木塊沒動,處于平衡狀態,此時摩擦力等于拉力;實驗中為了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應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直線拉動木塊,此時,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甲、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壓力大小不同,測力計的示數不同,可得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有關。(2)由于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即使運動速度增大,滑動摩擦力也不變。(3)瓶子靜止在空中,在豎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摩擦力作用,瓶子沒有掉下來是手對瓶子向上的摩擦力作用;瓶子靜止時,在豎直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等于重力,手對瓶子的握力增大,則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變;向瓶子里倒水,瓶子的重力增大,由于瓶子仍靜止,重力與摩擦力仍是平衡力,所以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增大。答案:(1)等于;勻速直線;壓力大小(或壓力) ;接觸面粗糙程度 (2)不變 (3)C考點5: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考點解讀: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觸面脫離,用滾動代替滑動。例5:自行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來看,它涉及到不少有關摩擦的知識.以下分析中,正確的是( )A.腳踏凹凸不平是通過增大接觸面積來增大摩擦的B.輪胎上制有花紋是通過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的C.剎車時用力捏剎車把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的D.在轉動的部分加潤滑油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解析:腳踏板上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要增大,它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故A錯誤;輪胎與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要增大,它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不是減小摩擦.故B錯誤;車閘與車腳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增大壓力可以增大摩擦,故用力捏剎車把.故C正確;在轉動的部分摩擦是有害的,加潤滑油是為了減小摩擦但不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答案:C考點6:能正確區別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考點解讀: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相互作用力的條件: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因此在判斷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時,主要還是判斷這兩個力是作用在幾個物體上。例6:如圖所示,甲、乙兩個物體在水平桌面上處于靜止狀態,下列關于它們受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甲對乙的壓力與桌面對乙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B.乙物體受到甲、乙兩物體的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C.乙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桌面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D.乙物體受到重力、甲物體的壓力和桌面的支持力解析:甲對乙壓力的大小等于甲重力的大小,桌面對乙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甲乙的重力和,因此二力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錯誤;因為乙處于靜止狀態,因此乙物體受甲的壓力、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故B錯誤,D正確;乙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桌面的支持力,二力大小不相等,因此不是平衡力,故C錯誤。答案:D考點7:牛頓第一定律考點解讀: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概括出來的。例7:“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經歷了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等科學家不斷完善的過程。(1)伽利略經過如圖所示的實驗和推理得出結論:如果沒有摩擦阻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會一直運動下去,結合伽利略的結論寫出圖中各實驗和推理的先后順序:________(用字母表示)。(2)笛卡兒在伽利略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如果運動中的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直線運動,既不停下來也不偏離原點的方向,牛頓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相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笛卡兒的觀點有什么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過程采用了逐漸逼近的方法,即先實驗再推理,圖C中有空氣阻力,圖A中沒有空氣阻力,所以選C再A,而圖B中,是推理得出了在無空氣阻力和無摩擦的情況下,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故正確的順序應該是CAB。(2)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笛卡爾的觀點中,只涉及到了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沒有提及靜止物體的運動規律,所以這是他的觀點的不足之處。答案:(1)CAB (2)沒有涉及靜止物體的運動規律考點8:慣性考點解讀: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慣性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物體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無關。慣性的大小取決于質量。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不是力,在應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現象時,不能說物體受到慣性的作用,只能說物體由于慣性。例8:如圖所示,在一輛表面光滑的小車上,放有質量分別為m1、m2的兩個小球,隨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當車突然停止運動,則兩小球(設車無限長,其他阻力不計)(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C.若m1D.無法確定是否相碰解析:車突然停止前,兩個小球和小車一起作勻速直線運動,并且兩個小球和小車具有相同的速度.當小車突然停止時,由于小球在光滑接觸面上,因此兩個小球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大小不變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兩球的速度相同,因此兩個小球間的距離不變,一定不會相碰.故B正確,ACD錯誤。 答案:B考點9:探究二力平衡條件考點解讀:二力平衡的條件: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①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必須保持研究物兩端所受力相同,扭轉研究物的角度,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②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大小相同,必須保持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且兩端托盤里的砝碼質量不相等或兩端鉤碼的數目不相同,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21·cn·jy·com例9:如圖甲所示,是小慧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1)小慧將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 兩端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兩個拉力的方向相反,并通過改變________來改變拉力的大小;(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慧將小卡片在豎直平面內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填“能”或“不能”)平衡;【來源:21cnj*y.co*m】(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所示情況下,小慧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宇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認為小慧的實驗優于小宇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A.減小了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B.小卡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材料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解析:(1)小卡片兩端通過滑輪各掛一個鉤碼,兩個鉤碼由于重力的作用,通過繩子對小卡片施加了兩個向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鉤碼的重力,鉤碼的數量越多,拉力就越大;(2)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小卡片兩端的拉力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卡片就會轉動,說明了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不能平衡;(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應該用剪刀把小卡片剪成兩個更小的卡片,觀察兩個更小卡片是否平衡;(4)小慧實驗用的小卡片重力小,懸在空中時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力較小;小宇實驗用的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塊和桌面之間的摩擦力較大,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較大;所以,小慧的實驗優于小宇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減小了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故選A。答案:(1)鉤碼個數 (2)不能 (3)用剪刀將卡片剪成兩半 (4)A考點10:力和運動的關系考點解讀:力和運動的關系表現:(1)物體不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2)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3)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將改變。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中,學生出錯的原因是沒有真正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例10:(2017德陽)劉偉同學為了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斜面實驗。(1)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在實驗中劉偉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劉偉采用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是________。 (2)從甲、乙、丙三次實驗小車所停位置情況看,____圖中小車所受阻力最大。(3)劉偉從實驗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則運動的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運動。(4)牛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它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讓小車每次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這樣做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機械能相同,速度相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在這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的距離最短,這是因為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車在該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大; (3)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小車的運動狀態將不發生改變,小車將保持原來的速度進行勻速直線運動; (4)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答案:(1)控制變量法 (2)甲 (3)勻速直線 (4)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一、選擇題1.如圖是甲、乙兩輛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的小車的s-t圖像,由圖像可知 ( )A.7~20s,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B.在0~5s時間內,乙車的速度比甲車的速度大C.第10s時,甲、乙兩車速度相同D.經過5s,甲車通過的路程比乙車大2.在汽車中懸線上掛一個小球,當汽車運動時,懸線將與豎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如圖所示,若在汽車底板上還有一個跟其相對靜止的物體M,則關于汽車的運動情況和物體M的受力情況正確的是( )A.汽車一定向右做加速運動B.汽車一定向左做加速運動C.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還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D.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還可能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作用3.一架水平勻速直線飛行的飛機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分別落下a、b、c三個大小一樣的小球,若不計空氣阻力,如圖反映a、b、c三個小球在空中的位置關系正確的是( )4.如圖所示,第一次甲單獨用50N的力推墻,第二次甲推墻的力不變,乙用30N的力向左推甲,前后兩次,人均未運動,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第二次推時,墻壁受到80N的推力B.在兩幅圖中,墻壁都受到50N的推力C.乙受到地面3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D.第二次推時,甲受到地面2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5.關于力學的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跳遠運動員助跑起跳,是為了增大慣性B.用槳向后劃水,船就會向前運動,推動人和船向前運動的力的施力物體是槳C.用力蹬腳踏板,自行車前進是因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D.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靜止時對杠鈴的支持力大于重力6.在做“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時,將木塊A放置水平木板B上,加載一個鉤碼,把一支測力計系在A上,如圖所示.當向左拉動B時,測力計指針穩定.下列討論中錯誤的是( )A.此裝置可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B.A受B的摩擦力與測力計拉力是一對平衡力C.A受到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4N,方向向左D.若增大拉動B的速度,測力計的示數會變大7.如圖所示,疊放在一起的物體A和B,在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A.甲、乙兩圖中A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為FB.甲、乙兩圖中B物體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均為FC.甲圖中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0,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D.乙圖中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F,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8.如果你在向前直線行駛的火車(汽車或輪船)里做一小實驗,如圖所示,讓手中的物塊自由下落,那么物塊將會落在 ( )A.正下方A處B.偏向運動方向B處C.偏向運動反方向C處D.以上三種情況均有可能9.如圖所示,一個雜技演員騎著一輛獨輪車先沿粗糙水平面以v1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后運動到一光滑水平冰面上,仍沿原方向做勻速運動,速度為v2,比較v1和v2的大小,則有( )21*cnjy*comA.v2一定大于v1 B.v2一定等于v1C.v2一定小于v1 D.無法確定10.如圖所示,物體在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減速直線運動。假設在運動過程中重力突然消失,物體將( )A.立即停止運動 B.向右沿水平方向做減速直線運動直至停止 C.向右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D.向右上方做勻速直線運動 11.靜摩擦力f隨著沿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外力F外的增大而增大,但靜摩擦力存在著一個最大值,如果外力F外超過了這一最大值,物體之間由相對運動趨勢轉變為了相對運動,此時的摩擦力就不是靜摩擦力了,這個最大值就是最大靜摩擦力。在研究摩擦力的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木塊運動狀態及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如表所示(每次實驗時,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相同),則由此表分析可知 ( )實驗次數木塊運動狀態彈簧測力計讀數(N)1靜止0.42靜止0.63加速0.74勻速0.55減速0.3A.木塊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為0.5NB.木塊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一定為0.7NC.在這五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三次是相同的D.在這五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兩次是相同的12.如圖中甲、乙、丙、丁四根彈簧完全相同,甲、乙左端固定在墻上,圖中所示的力F均為水平方向,大小相等,丙、丁所受的力均為一條直線上,四根彈簧在力的作用下均處于靜止狀態,其長度分別是L甲、L乙、L丙、L丁,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L甲<L丙 L乙>L丁 B.L甲=L丙 L乙=L丁C.L甲<L丙 L乙=L丁 D.L甲=L丙 L乙>L丁13.如圖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木箱,受到兩個水平拉力F1、F2作用,F1的方向向左,F2的方向向右,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若木箱保持靜止狀態,則F1 一定等于F2B.若木箱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1 一定大于F2C.若木箱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1 一定等于F2D.若木箱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1 一定小于F214.如圖,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時要把實驗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B.木塊受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C.比較甲圖和乙圖實驗,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D.比較乙圖和丙圖實驗,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受到的壓力有關15.小球向左運動與彈簧接觸后,經歷了如圖甲、乙所示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壓縮過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B.壓縮過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C.彈開過程不能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D.整個過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16.體育課上有爬繩和爬桿兩種運動,某同學先后以相同的姿勢順著繩子和桿勻速向上爬,受到的摩擦力( )2-1-c-n-j-yA.爬繩時受到的摩擦力較大,是因為繩子粗糙B.爬繩和爬桿時,受到的摩擦力一樣大C.爬桿時受到的摩擦力較大,是因為爬桿時手握桿的力要大些D.爬繩和爬桿時速度不一樣,則速度大的摩擦力大17.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圓環用輕繩吊在天花板上,環上有兩個質量為m的小環自大環頂部開始分別向兩邊滑下,當兩個小環下落至與大環圓等高時,小環受到的摩擦力為f,此時繩對大環的拉力大小( )【出處:21教育名師】A.(M+m)g B.(M+2m)g C.Mg+f D.Mg+2f18.勻速豎直上升的氣球下端用繩子拴著一個小石頭,當繩子突然斷了以后,小石頭的運動情況是(不計空氣阻力) ( )【版權所有:21教育】A.將立即加速下降 B.由于慣性,將繼續勻速上升C.減速上升一段距離后再加速下降 D.勻速上升一段距離后再加速下降19.弧圈球是一種攻擊力強、威力大的乒乓球進攻技術。如圖為某人某次拉出的弧圈球在空中高速旋轉前進的示意圖,此時球上方氣體相對球上部流速小于下方氣體相對球下部流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球在空中繼續前進是受到慣性力的作用B.球在空中前進時受平衡力作用C.球因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慢D.球因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快20.(2017綿陽)如圖,固定有磁體的小車A、B靠得較近,松手后兩車向相反方向運動.對此現象的分析和認識,正確的是 ( )A.松手后兩車都運動,是因為兩車都有慣性B.A對B的排斥力使A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C.B對A的排斥力使A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D.A對B的排斥力與B對A的排斥力,作用效果相同二、非選擇題21.(2017鹽城)小李利用圖示裝置做“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他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板,穩定時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所示,讀數為 N。在木塊上放一重物,重復實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情況是 ,拉動木板過程中,木板 (選填“受到”或“不受到”)木塊的摩擦力。22.如圖甲所示,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向右勻速行駛過程中 (選填“受到”或“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如圖乙所示,若物體隨著傾斜的傳送帶一起勻速向上運動,則 (選填“不受”“受到沿斜面向上”或“受到沿斜面向下”)摩擦力的作用。若物體和傾斜的傳送帶均向下勻速運動,且物體的速度大于傳送帶的速度,則物體 (選填“不受”“受到沿斜面向上”或“受到沿斜面向下”)摩擦力的作用。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23.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體的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1)由圖象可知,當t=1s時,物體處于 狀態;(2)當t=5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 N;(3)當木塊所受的推力是2N,則對木塊所處狀態的判斷,正確的是 。A.靜止 B.勻速直線運動 C.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24.摩擦現象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小夢對此很感興趣,圍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進行了探究。小夢分別對物體在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下受摩擦力情況進行了研究,并繪制了圖像,如圖甲所示。則FA____fA ②FB____fB。25.為了探究靜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較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的大小,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整個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A、B兩木塊疊放在一起,兩個輕質彈簧測力計C、D的一端與兩木塊相連,另一端固定在鐵架臺E、F上。后來經過討論,完善了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來源:21·世紀·教育·網】(1)在理想情況下,B對A的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____的示數,A對B的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____的示數。(填“C”或“D”)(2)在B下面放細圓木條的目的是__ __,在A上放鉤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3)實驗中需向右緩慢移動鐵架臺F,在此過程中,應使A、B保持相對________,整個裝置靜止后,讀取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F2。(填“運動”或“靜止”)(4)分析實驗數據,若________,則靜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大小相等。26.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紅與小明的實驗裝置分別如圖甲、乙所示。(1)實驗中應讓研究對象處于________狀態。(2)小明的實驗方案與小紅的相比________。A.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對象與支承面之間的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B.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對象與支承面之間的支持力對實驗的影響C.有效地克服了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弊端D.有效地減小了研究對象的質量對實驗的影響(3)圖乙所示實驗中,小卡片的質量要盡可能_____________。在小卡片靜止時,小明將小卡片順時針轉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將會________(選填“旋轉”或“翻轉”),此現象說明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必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4)小明利用彈簧測力計代替圖中的鉤碼進行了探究,發現兩個力的大小還有較小的差距。你認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條即可)。27.如圖所示,鋼梁向下彎曲偏離水平位置的距離h叫下垂量。小亮猜想:一根鋼梁的下垂量h可能與重物對鋼梁的拉力F、兩個支撐柱間距離s這兩個因素有關,并進行如下實驗:(1)要探究“一根鋼梁的下垂量h與兩個支撐柱間距離s的關系”,他必須控制_____________一定,改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探究“一根鋼梁的下垂量h與所受拉力F的關系”,必須控制兩個支撐柱間距離一定,記錄下鋼梁受到不同拉力時的下垂量(忽略鋼梁自重的影響),數據如表所示:實驗次數12345下垂量h(cm)246.48.810.4拉力F(N)10002000320044005200①圖中的坐標系中已經描出三個點,請根據第4、5次實驗數據繼續描點,并畫出下垂量h與所受拉力F關系的圖像。www-2-1-cnjy-com②根據圖像可知,當拉力為5000N時,下垂量是________cm。③根據圖像可得出結論:當兩支撐柱間距離等因素相同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28.一質量均勻分布、正反面相同的長方形木板,以中線MN為界,對比觀察左右兩部分,發現粗糙程度可能不一樣,哪一側更粗糙?同學們進行了研究。(1)①小華將滑塊放在木板上,通過細線和固定的彈簧測力計相連,如圖甲所示。水平向右拉動木板,待示數穩定時,記下滑塊經過左、右兩部分時測力計的示數F左和F右,若F左>F右,則木板的________側更粗糙,實驗時________(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勻速拉動木板;21·世紀*教育網②小華左右手戴上同樣的手套,木板水平對稱地放在左右手上,現左手向左移、右手向右移,使兩手距離快速增大,若木板向左運動,則木板________側更粗糙。(2)小明用圖乙實驗裝置,進行如下操作:①將輕彈簧的一端分別固定在板上MN左右兩側的P、Q點,另一端分別與同一滑塊接觸②移動滑塊使彈簧壓縮相同的長度,由靜止釋放滑塊,使滑塊越過MN但不滑離木板③分別測出滑塊越過MN后滑行的距離x1和x2小明想根據x1和x2的大小關系判斷木板的粗糙程度,小華提出疑議。為能根據x1和x2的大小關系作出正確判斷,請指出小明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紅使滑塊分別從左右兩側滑上木板,測出滑塊運動的速度,作出滑塊從兩端分別運動至MN過程中的速度v和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丙,則圖線______(選填“a”或“b”)所對應的接觸面更粗糙,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專項集訓3:力和運動機械運動和力中考要求①運動的描述與參照物a②知道速度的概念和單位a③描述勻速直線運動a④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c⑤概述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a⑥表述力的作用效果a⑦說明重力的概念b⑧知道重力的方向a⑨應用公式G=mg進行有關計算c⑩說明摩擦力的概念和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b?知道彈力的概念a?應用力的知識解釋相關現象c?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b?描述力的三要素a?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的三要素b?概述二力平衡的概念和說明二力平衡的條件b?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有關現象c?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解釋物體運動變化的原因c?描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b?概述慣性的概念和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現象b考點1:運動和靜止的判斷考點解讀:運動和靜止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如果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就說明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如果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變化,則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www.21-cn-jy.com例1:如圖小球相對于水平桌面靜止。小紅通過觀察作出如下判斷,正確的是( )A.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不動,則她坐的車一定是對地靜止的B.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向東行駛,則她坐的車一定對地向西行駛C.小球突然“自動”向東滾動,則她坐的車一定向西啟動D.小球突然“自動”滾動,則她坐的車運動狀態一定發生了變化解析:A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不動,可能兩車運動狀態相同,A錯誤;B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向東行駛,則她坐的車可能對地向西行駛,另一輛車靜止不動;或她的車靜止不動,而另一輛車向東運動;C小球突然“自動”向東滾動,則她坐的車可能向西啟動,也可能向東減速,C錯誤;D小球突然“自動”滾動,則她坐的車運動狀態一定發生了變化,D正確。21cnjy.com答案:D考點2:根據圖象判斷物體運動情況考點解讀:圖象法是初中科學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常用于描述某個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關系。在機械運動中常出現的是:路程與時間的關系、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的圖象題。例2:甲、乙兩輛小車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由圖比較甲、乙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可判斷運動較快的是____車。甲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m/s。乙車在20 s內通過的路程為____m。21*cnjy*com解析:根據圖像反映的物理意義可知:當t=0時,甲車、乙車的路程都是0,當t=4 s時,甲車行程是4 m,乙車行程是1 m,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得。(1)由圖像看出:當t=0時,甲車、乙車的路程都是0,當t=4 s時,甲車行程是4 m,乙車行程是1 m,由v=知,v甲===1 m/s,v乙===0.25 m/s,故甲車快,甲車的速度為:1 m/s。(2)乙車行駛20秒時,由s=vt=0.25 m/s×20 s=5 m。答案:甲 1 5考點3:理解力的概念考點解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簡稱牛,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之間接觸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觸可能有力的作用。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也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常見的力有彈力、重力和摩擦力。21*cnjy*com例3:如圖是小明參加足球賽射門的情景,在射門過程中( )A.腳對球施加了力,而球對腳沒有力的作用B.球受的重力的方向始終水平向前C.運動員不與球接觸,則運動員不會對球有力的作用D.球的運動狀態始終不變解析: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錯誤: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故B錯誤;運動員不與球接觸,則運動員不會對球有力的作用,故C正確;由于球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改變,故D錯誤;故應選C。 答案:C考點4: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考點解讀: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和物體勻速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時,需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只改變壓力的大小。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時,需控制壓力的大小不變,只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例4: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中,某同學按照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三種情況進行實驗,其中A、B、C為同一木塊,D為重物,甲和乙兩圖中的木板接觸面相同,丙圖為較粗糙的木板接觸面。(1)實驗開始,該同學用較小的力拉木塊,木塊沒動,此時摩擦力 拉力(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該同學要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他應該使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 運動;由甲、乙兩圖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由甲、丙兩圖可知,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有關。(2)但此實驗的不足之處恰恰是很難保證木塊做這樣的運動,若在圖甲裝置中木塊運動過程中速度突然變大,滑動摩擦力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生活中不僅有滑動摩擦,還有靜摩擦等。如圖丁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瓶子沒有掉下來是手對瓶子的握力作用B.當增大手對瓶的握力時,手與瓶間的摩擦力變大C.當向瓶中裝入水時,手與瓶間的摩擦力變大解析:(1)實驗開始,用較小的力拉木塊,木塊沒動,處于平衡狀態,此時摩擦力等于拉力;實驗中為了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應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直線拉動木塊,此時,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甲、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壓力大小不同,測力計的示數不同,可得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有關。(2)由于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即使運動速度增大,滑動摩擦力也不變。(3)瓶子靜止在空中,在豎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摩擦力作用,瓶子沒有掉下來是手對瓶子向上的摩擦力作用;瓶子靜止時,在豎直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等于重力,手對瓶子的握力增大,則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變;向瓶子里倒水,瓶子的重力增大,由于瓶子仍靜止,重力與摩擦力仍是平衡力,所以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增大。答案:(1)等于;勻速直線;壓力大小(或壓力) ;接觸面粗糙程度 (2)不變 (3)C考點5: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考點解讀: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觸面脫離,用滾動代替滑動。例5:自行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來看,它涉及到不少有關摩擦的知識.以下分析中,正確的是( )A.腳踏凹凸不平是通過增大接觸面積來增大摩擦的B.輪胎上制有花紋是通過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的C.剎車時用力捏剎車把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的D.在轉動的部分加潤滑油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解析:腳踏板上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要增大,它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故A錯誤;輪胎與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要增大,它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不是減小摩擦.故B錯誤;車閘與車腳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增大壓力可以增大摩擦,故用力捏剎車把.故C正確;在轉動的部分摩擦是有害的,加潤滑油是為了減小摩擦但不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答案:C考點6:能正確區別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考點解讀: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相互作用力的條件: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因此在判斷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時,主要還是判斷這兩個力是作用在幾個物體上。例6:如圖所示,甲、乙兩個物體在水平桌面上處于靜止狀態,下列關于它們受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甲對乙的壓力與桌面對乙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B.乙物體受到甲、乙兩物體的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C.乙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桌面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D.乙物體受到重力、甲物體的壓力和桌面的支持力解析:甲對乙壓力的大小等于甲重力的大小,桌面對乙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甲乙的重力和,因此二力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錯誤;因為乙處于靜止狀態,因此乙物體受甲的壓力、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故B錯誤,D正確;乙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桌面的支持力,二力大小不相等,因此不是平衡力,故C錯誤。答案:D考點7:牛頓第一定律考點解讀: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概括出來的。例7:“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經歷了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等科學家不斷完善的過程。(1)伽利略經過如圖所示的實驗和推理得出結論:如果沒有摩擦阻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會一直運動下去,結合伽利略的結論寫出圖中各實驗和推理的先后順序:________(用字母表示)。(2)笛卡兒在伽利略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如果運動中的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直線運動,既不停下來也不偏離原點的方向,牛頓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相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笛卡兒的觀點有什么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過程采用了逐漸逼近的方法,即先實驗再推理,圖C中有空氣阻力,圖A中沒有空氣阻力,所以選C再A,而圖B中,是推理得出了在無空氣阻力和無摩擦的情況下,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故正確的順序應該是CAB。(2)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笛卡爾的觀點中,只涉及到了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沒有提及靜止物體的運動規律,所以這是他的觀點的不足之處。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答案:(1)CAB (2)沒有涉及靜止物體的運動規律考點8:慣性考點解讀: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慣性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物體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無關。慣性的大小取決于質量。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不是力,在應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現象時,不能說物體受到慣性的作用,只能說物體由于慣性。例8:如圖所示,在一輛表面光滑的小車上,放有質量分別為m1、m2的兩個小球,隨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當車突然停止運動,則兩小球(設車無限長,其他阻力不計)(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C.若m1D.無法確定是否相碰解析:車突然停止前,兩個小球和小車一起作勻速直線運動,并且兩個小球和小車具有相同的速度.當小車突然停止時,由于小球在光滑接觸面上,因此兩個小球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大小不變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兩球的速度相同,因此兩個小球間的距離不變,一定不會相碰.故B正確,ACD錯誤。 答案:B考點9:探究二力平衡條件考點解讀:二力平衡的條件: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①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必須保持研究物兩端所受力相同,扭轉研究物的角度,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②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大小相同,必須保持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且兩端托盤里的砝碼質量不相等或兩端鉤碼的數目不相同,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例9:如圖甲所示,是小慧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1)小慧將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 兩端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兩個拉力的方向相反,并通過改變________來改變拉力的大小;(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慧將小卡片在豎直平面內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填“能”或“不能”)平衡;(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所示情況下,小慧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宇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認為小慧的實驗優于小宇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A.減小了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B.小卡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材料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解析:(1)小卡片兩端通過滑輪各掛一個鉤碼,兩個鉤碼由于重力的作用,通過繩子對小卡片施加了兩個向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鉤碼的重力,鉤碼的數量越多,拉力就越大;(2)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小卡片兩端的拉力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卡片就會轉動,說明了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不能平衡;(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應該用剪刀把小卡片剪成兩個更小的卡片,觀察兩個更小卡片是否平衡;(4)小慧實驗用的小卡片重力小,懸在空中時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力較小;小宇實驗用的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塊和桌面之間的摩擦力較大,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較大;所以,小慧的實驗優于小宇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減小了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故選A。答案:(1)鉤碼個數 (2)不能 (3)用剪刀將卡片剪成兩半 (4)A考點10:力和運動的關系考點解讀:力和運動的關系表現:(1)物體不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2)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3)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將改變。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中,學生出錯的原因是沒有真正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例10:(2017德陽)劉偉同學為了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斜面實驗。(1)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在實驗中劉偉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劉偉采用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是________。 (2)從甲、乙、丙三次實驗小車所停位置情況看,____圖中小車所受阻力最大。(3)劉偉從實驗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則運動的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運動。(4)牛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它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讓小車每次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這樣做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機械能相同,速度相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在這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的距離最短,這是因為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車在該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大; (3)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小車的運動狀態將不發生改變,小車將保持原來的速度進行勻速直線運動; (4)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答案:(1)控制變量法 (2)甲 (3)勻速直線 (4)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一、選擇題1.如圖是甲、乙兩輛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的小車的s-t圖像,由圖像可知 ( )A.7~20s,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B.在0~5s時間內,乙車的速度比甲車的速度大C.第10s時,甲、乙兩車速度相同D.經過5s,甲車通過的路程比乙車大解析:乙車在7~20s內的圖象是一條和時間軸平行的直線,所以乙車處于靜止狀態,故A錯誤;由圖象看出兩車在0~5s內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兩車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且在相同時間內甲車通過的路程小于乙車通過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B正確;由圖象看出兩車在10s末相遇,此時乙處于靜止狀態,甲還在勻速運動,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錯誤;由圖象看出甲車在5s末的路程10m,乙車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過的路程大于甲,故D錯誤。答案:B2.在汽車中懸線上掛一個小球,當汽車運動時,懸線將與豎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如圖所示,若在汽車底板上還有一個跟其相對靜止的物體M,則關于汽車的運動情況和物體M的受力情況正確的是( )【版權所有:21教育】A.汽車一定向右做加速運動B.汽車一定向左做加速運動C.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還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D.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還可能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作用解析:以小球為研究對象,小球向左運動,所以有兩種可能,即可能向右做加速運動,也可能向左做減速運動,故AB錯誤;據上面的分析可知,木塊M相對于汽車有一個向左的運動趨勢,此時木塊M會受到一個向右的摩擦力(其動力的作用),故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還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故C正確,D錯誤。答案:C3.一架水平勻速直線飛行的飛機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分別落下a、b、c三個大小一樣的小球,若不計空氣阻力,如圖反映a、b、c三個小球在空中的位置關系正確的是( )解析:飛機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從飛機上先后投下A、B、C三個同樣大小的物體,不計空氣阻力,由于慣性,A、B、C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繼續向前飛行,A、B、C在下落過程中,都是以原來的速度向前運動,由于重力的作用,向下運動的距離不同,故A、B、C在下落的過程中,在同一豎直方向,并且最開始投下的距下落高度最大,即在最下方;最后投下的下落高度最小,即在最上方。答案:A4.如圖所示,第一次甲單獨用50N的力推墻,第二次甲推墻的力不變,乙用30N的力向左推甲,前后兩次,人均未運動,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第二次推時,墻壁受到80N的推力B.在兩幅圖中,墻壁都受到50N的推力C.乙受到地面3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D.第二次推時,甲受到地面2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解析:第二次推時,墻壁受到甲的推力的作用,為50N,故A錯誤;在兩幅圖中,墻壁都受到甲的推力的作用,甲的推力50N,故B正確;乙推甲的力為30N,根據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力為30N,由于乙靜止不動,故推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受到地面30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故C正確;第二次推時,甲受到墻壁向右的50N的推力,乙向左的推力30N,還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這三個力平衡,故地面對甲的摩擦力為20N,方向向左,故D正確。2·1·c·n·j·y答案:A5.關于力學的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跳遠運動員助跑起跳,是為了增大慣性B.用槳向后劃水,船就會向前運動,推動人和船向前運動的力的施力物體是槳C.用力蹬腳踏板,自行車前進是因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D.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靜止時對杠鈴的支持力大于重力解析: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運動員的質量沒有改變,所以慣性不變,故A錯誤;用槳后劃水,船就會向前運動,推動人和船向前運動的力的施力物體是水,不是槳.故B錯誤;用力蹬腳踏板,自行車后輪有一個向后的運動趨勢,所以會受到一個向前的摩擦力而運動,故自行車前進是因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故C正確;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靜止時對杠鈴的支持力等于杠鈴的重力,故D錯誤。答案:C6.在做“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時,將木塊A放置水平木板B上,加載一個鉤碼,把一支測力計系在A上,如圖所示.當向左拉動B時,測力計指針穩定.下列討論中錯誤的是( )A.此裝置可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B.A受B的摩擦力與測力計拉力是一對平衡力C.A受到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4N,方向向左D.若增大拉動B的速度,測力計的示數會變大解析:兩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在A上加減鉤碼可以改變物體間的壓力大小,該實驗裝置可以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故A正確;A受到B對它的滑動摩擦力與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作用而靜止,處于平衡狀態,則A受B的摩擦力與測力計拉力是一對平衡力,故B正確;由圖示彈簧測力計可知,其分度值為0.2N,示數為2.4N,A處于平衡狀態,由平衡條件可知,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f=F=2.4N,A相對于B向右運動,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故C正確;A、B間的摩擦力是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物體間的壓力有關,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如果增大拉動B的速度,A、B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物體間的壓力保持不變,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不變,由平衡條件可知,測力計的示數不變,故D錯誤。答案:D7.如圖所示,疊放在一起的物體A和B,在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來源:21·世紀·教育·網】A.甲、乙兩圖中A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為FB.甲、乙兩圖中B物體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均為FC.甲圖中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0,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D.乙圖中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F,物體B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解析:甲圖以A為研究對象,A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B對它的靜摩擦力作用,且f=F;乙圖中,AB同時向前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AB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以AB整體為研究對象,在水平方向受地面的摩擦和拉力F,這兩個力相互平衡,則摩擦力f=F;綜上所述,選項B正確,ACD錯誤。答案:B8.如果你在向前直線行駛的火車(汽車或輪船)里做一小實驗,如圖所示,讓手中的物塊自由下落,那么物塊將會落在 ( )A.正下方A處B.偏向運動方向B處C.偏向運動反方向C處D.以上三種情況均有可能解析:當汽車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時候,物塊在自由落下的過程中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因此相對于車廂而言是靜止的,在自然下落的時候,仍然會落到物塊正下方的A位置;當手中物塊自由落下時,汽車突然加速,物塊在自由落下的過程中,由于慣性,仍然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而汽車以較大的速度向前運動,因此物塊將落在原處正下方后的C點;當手中物塊自由落下時,汽車突然減速,物塊在自由落下的過程中,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較大的速度向前運動,而汽車以較小的速度向前運動,因此物塊將落在原處正下方前的B點.所以三種情況都有可能。答案:D9.如圖所示,一個雜技演員騎著一輛獨輪車先沿粗糙水平面以v1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后運動到一光滑水平冰面上,仍沿原方向做勻速運動,速度為v2,比較v1和v2的大小,則有( )A.v2一定大于v1 B.v2一定等于v1C.v2一定小于v1 D.無法確定解析:因運動員由粗糙的水平面移到光滑的水平面,摩擦力變為0,所以小車在水平方向不再受力,小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保持不變,故選C。答案:C10.如圖所示,物體在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減速直線運動。假設在運動過程中重力突然消失,物體將( )A.立即停止運動 B.向右沿水平方向做減速直線運動直至停止 C.向右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D.向右上方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析:假設在運動過程中重力突然消失,對水平面的壓力、水平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摩擦力都會同時消失,根據牛頓第一定律我們知道,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因為物體原來是向右運動,當外力突然消失,物體仍然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速度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故選項ABC錯誤,選項D正確。答案:D11.靜摩擦力f隨著沿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外力F外的增大而增大,但靜摩擦力存在著一個最大值,如果外力F外超過了這一最大值,物體之間由相對運動趨勢轉變為了相對運動,此時的摩擦力就不是靜摩擦力了,這個最大值就是最大靜摩擦力。在研究摩擦力的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木塊運動狀態及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如表所示(每次實驗時,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相同),則由此表分析可知 ( )實驗次數木塊運動狀態彈簧測力計讀數(N)1靜止0.42靜止0.63加速0.74勻速0.55減速0.3A.木塊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為0.5NB.木塊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一定為0.7NC.在這五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三次是相同的D.在這五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兩次是相同的解析:彈簧測力計顯示的是拉力的大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時,摩擦力和拉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木塊加速和減速時,運動狀態不斷改變,一定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摩擦力和拉力不是平衡力。第1次和第2次實驗,木塊保持靜止狀態但是有相對運動趨勢,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兩個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第一次的靜摩擦力是0.4N,第二次的靜摩擦力是0.6N。A、B錯誤。第3、4、5次實驗中,壓力相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滑動摩擦力相同,都是0.5N,滑動摩擦力跟接觸面積、運動速度無關。D錯誤。21教育網答案:C12.如圖中甲、乙、丙、丁四根彈簧完全相同,甲、乙左端固定在墻上,圖中所示的力F均為水平方向,大小相等,丙、丁所受的力均為一條直線上,四根彈簧在力的作用下均處于靜止狀態,其長度分別是L甲、L乙、L丙、L丁,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L甲<L丙 L乙>L丁 B.L甲=L丙 L乙=L丁C.L甲<L丙 L乙=L丁 D.L甲=L丙 L乙>L丁解析:由圖可知,圖甲和丙的力都會使彈簧伸長,圖乙和圖丁的力都會使彈簧壓縮;在圖甲中,力F通過彈簧傳遞給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墻對彈簧施加的力等于F,方向水平向左,所以圖甲和圖丙的作用力情況相同,效果相同,故它們伸長的長度相同,所以L甲=L丙;在圖乙中,力F通過彈簧傳遞給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墻對彈簧施加的力等于F,方向水平向右,所以圖乙和圖丁的作用力情況相同,效果相同,故它們縮短的長度相同.所以L乙=L丁。2-1-c-n-j-y答案:B13.如圖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木箱,受到兩個水平拉力F1、F2作用,F1的方向向左,F2的方向向右,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若木箱保持靜止狀態,則F1 一定等于F2B.若木箱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1 一定大于F2C.若木箱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1 一定等于F2D.若木箱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1 一定小于F2解析:當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物體可能有運動趨勢,可能沒有運動趨勢。當物體沒有運動趨勢時,水平方向上只受兩個水平拉力F1、F2作用,這兩個力是平衡力,大小一定相等;當物體有運動趨勢時,此時物體受到拉力F1、F2和摩擦力作用,這三個力是平衡力,F1一定不等于F2,當物體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物體受到向左的摩擦力,F2、F1和摩擦力是平衡力,則F2一定大于F1。www-2-1-cnjy-com答案:D14.如圖,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時要把實驗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B.木塊受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C.比較甲圖和乙圖實驗,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D.比較乙圖和丙圖實驗,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受到的壓力有關解析:在此實驗中,為了方便比較壓力的大小,所以實驗裝置應該放在水平桌面上,故A正確;此時實驗中,拉力是直接測量的,但摩擦力不是直接測量的,即通過勻速運動保證摩擦力和拉力相等,故測量出拉力來,就知道了摩擦力,故B錯誤;比較甲圖和乙圖的實驗,此時壓力不同,粗糙程度相同,所以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故C錯誤;比較乙圖和丙圖實驗,此時壓力相同,粗糙程度不相同,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受到的粗糙程度有關,故D錯誤。【來源:21cnj*y.co*m】答案:A15.小球向左運動與彈簧接觸后,經歷了如圖甲、乙所示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壓縮過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B.壓縮過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C.彈開過程不能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D.整個過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解析:小球向左運動與彈簧接觸后,在壓縮過程中,彈簧受力變短,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A正確;小球向左運動與彈簧接觸后,在壓縮過程中,小球受向右的彈力,小球的運動速度逐漸變小,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故B正確;小球被彈開的過程中,彈簧對小球有力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球對彈簧也有力的作用,這個力改變了彈簧的形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C錯誤;在壓縮過程和彈開過程中,小球受到彈力的方向不同,小球的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故D正確。 答案:C16.體育課上有爬繩和爬桿兩種運動,某同學先后以相同的姿勢順著繩子和桿勻速向上爬,受到的摩擦力( )【出處:21教育名師】A.爬繩時受到的摩擦力較大,是因為繩子粗糙B.爬繩和爬桿時,受到的摩擦力一樣大C.爬桿時受到的摩擦力較大,是因為爬桿時手握桿的力要大些D.爬繩和爬桿時速度不一樣,則速度大的摩擦力大解析:繩子的接觸面雖然粗糙,但手對它的壓力小,摩擦力等于人的重力,重力不變,摩擦力不變,故A錯誤;勻速爬繩與爬桿,摩擦力與重力都是一對平衡力相等,由于重力不變,摩擦力一定相等,故B正確;勻速爬桿壓力大,是因為桿比繩的接觸面光滑,摩擦力仍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仍等于重力.故C錯誤;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無關,取決于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故D錯誤。答案:B17.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圓環用輕繩吊在天花板上,環上有兩個質量為m的小環自大環頂部開始分別向兩邊滑下,當兩個小環下落至與大環圓等高時,小環受到的摩擦力為f,此時繩對大環的拉力大小( )A.(M+m)g B.(M+2m)g C.Mg+f D.Mg+2f解析:小環受到大環的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向上,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環受到兩個小環的摩擦力大小各為f,方向向下;以大環為研究對象,其處于靜止狀態,受力滿足平衡關系。向上的力為:繩子對它的拉力F;向下的力為:大環的重力G、兩個小環的摩擦力2f;根據平衡力的大小相等的特點,得到:F=G+2f=Mg+2f;故D正確。答案:D18.勻速豎直上升的氣球下端用繩子拴著一個小石頭,當繩子突然斷了以后,小石頭的運動情況是(不計空氣阻力) ( )A.將立即加速下降 B.由于慣性,將繼續勻速上升C.減速上升一段距離后再加速下降 D.勻速上升一段距離后再加速下降解析:原來小石頭隨氣球勻速上升,繩子斷了以后,石頭由于慣性繼續向上運動,但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所以會減速上升,到達最高點后,在重力作用下,會加速下降,故ABD錯誤,C正確。答案:C19.弧圈球是一種攻擊力強、威力大的乒乓球進攻技術。如圖為某人某次拉出的弧圈球在空中高速旋轉前進的示意圖,此時球上方氣體相對球上部流速小于下方氣體相對球下部流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球在空中繼續前進是受到慣性力的作用B.球在空中前進時受平衡力作用C.球因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慢D.球因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快解析:①打出去的兵乓球在空中繼續前進是由于慣性,仍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而不是慣性力的作用;故A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②空中飛行的兵乓球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兵乓球的運動狀態會發生變化,所以兵乓球在空中前進時不受平衡力作用;故B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③∵球上方氣體相對球上部流速小于下方氣體相對球下部流速,∴球上方的壓強大于球下方的壓強,因此球因為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快.故C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說法正確,符合題意。答案:D20.(2017綿陽)如圖,固定有磁體的小車A、B靠得較近,松手后兩車向相反方向運動.對此現象的分析和認識,正確的是 ( )A.松手后兩車都運動,是因為兩車都有慣性B.A對B的排斥力使A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C.B對A的排斥力使A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D.A對B的排斥力與B對A的排斥力,作用效果相同解析:松手后兩車都運動,是因為兩車受到磁力的作用,故A錯誤;A對B的排斥力使B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改變的是B車,故B錯誤;B對A的排斥力使A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故C正確;A對B的排斥力與B對A的排斥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作用效果不同,故D錯誤。答案:C二、非選擇題21.(2017鹽城)小李利用圖示裝置做“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他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板,穩定時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所示,讀數為 N。在木塊上放一重物,重復實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情況是 ,拉動木板過程中,木板 (選填“受到”或“不受到”)木塊的摩擦力。解析:(1)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測力計的示數為0.8N,即拉力為0.8N;(2)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時,在木塊上加放砝碼,增大了對木板的壓力,再重復實驗操作,摩擦力變大了,則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示數將變大;(3)實驗中木塊始終靜止,處于平衡狀態,水平方向上木塊受到測力計的拉力和木板對木塊的摩擦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板也受到木塊的摩擦力。答案:0.8 變大 受到22.如圖甲所示,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向右勻速行駛過程中 (選填“受到”或“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如圖乙所示,若物體隨著傾斜的傳送帶一起勻速向上運動,則 (選填“不受”“受到沿斜面向上”或“受到沿斜面向下”)摩擦力的作用。若物體和傾斜的傳送帶均向下勻速運動,且物體的速度大于傳送帶的速度,則物體 (選填“不受”“受到沿斜面向上”或“受到沿斜面向下”)摩擦力的作用。解析:圖甲中,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向右勻速行駛過程中,雖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但是沒有運動的趨勢,所以此時物體和傳送帶之間沒有摩擦力;圖乙中,若物體隨著傾斜的傳送帶一起勻速向上運動,則此時物有向下的運動趨勢,所以物和傳送帶間有向上的摩擦力;圖乙中,物體隨著傾斜的傳送帶一起勻速向下運動過程中,此時物體向下運動,所以物和傳送帶間有摩擦力,且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答案:不受 受到沿斜面向上 受到沿斜面向上23.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體的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1)由圖象可知,當t=1s時,物體處于 狀態;(2)當t=5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 N;(3)當木塊所受的推力是2N,則對木塊所處狀態的判斷,正確的是 。A.靜止 B.勻速直線運動 C.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解析:(1)由v-t圖象可知,0~2s時物體運動的速度為0,則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所以,當t=1s時,物體處于靜止狀態;(2)由v-t圖象可知,4s~6s內物體運動的速度4m/s不變,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處于平衡狀態,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是一對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由F-t圖象可知,4s~6s內物體受到的推力為2N,則t=5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2N;(3)由F-t圖象可知,當木塊所受的推力是2N時的時間為4s~6s,由v-t圖象可知,4s~6s內物體運動的速度4m/s不變,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答案:(1)靜止 (2)2 (3)B24.摩擦現象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小夢對此很感興趣,圍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進行了探究。小夢分別對物體在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下受摩擦力情況進行了研究,并繪制了圖像,如圖甲所示。則FA____fA ②FB____fB。解析:圖象中A點,此時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故此時的拉力與此時的靜摩擦力平衡,則FA=fa;由圖可知,靜摩擦力逐漸增大,物體在該過程中始終靜止,故拉力也逐漸增大,拉力最終增大到fmax相等;當靜摩擦力增大為最大靜摩擦力時,最大靜摩擦力會突變為滑動摩擦力,此時有fB<fmax;而拉力并不會減小,正是由于拉力FB=fmax>fb,使得物體運動起來。答案:等于 大于25.為了探究靜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較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的大小,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整個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A、B兩木塊疊放在一起,兩個輕質彈簧測力計C、D的一端與兩木塊相連,另一端固定在鐵架臺E、F上。后來經過討論,完善了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1)在理想情況下,B對A的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____的示數,A對B的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____的示數。(填“C”或“D”)(2)在B下面放細圓木條的目的是__ __,在A上放鉤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3)實驗中需向右緩慢移動鐵架臺F,在此過程中,應使A、B保持相對________,整個裝置靜止后,讀取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F2。(填“運動”或“靜止”)(4)分析實驗數據,若________,則靜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大小相等。解析:(1)A受彈簧測力計D的拉力和B對A的摩擦力,故B對A的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D的示數,同理,A對B的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C的示數.(2)在B下面放細圓木條的目的是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觸面脫離,用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桌面對木塊B的摩擦力.在A上放鉤碼的目的是增大壓力從而增大摩擦力.(3)本實驗是為了探究靜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較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的大小,故實驗中需向右緩慢移動鐵架臺F,在此過程中,應使A、B保持相對靜止,整個裝置靜止后,讀取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F2.(4)分析實驗數據,若F1=F2,則靜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大小相等。答案:(1)D C (2)用滾動代替滑動 增大壓力 (3)靜止 (4)F1=F226.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紅與小明的實驗裝置分別如圖甲、乙所示。(1)實驗中應讓研究對象處于________狀態。(2)小明的實驗方案與小紅的相比________。A.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對象與支承面之間的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B.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對象與支承面之間的支持力對實驗的影響C.有效地克服了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弊端D.有效地減小了研究對象的質量對實驗的影響(3)圖乙所示實驗中,小卡片的質量要盡可能_____________。在小卡片靜止時,小明將小卡片順時針轉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將會________(選填“旋轉”或“翻轉”),此現象說明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必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利用彈簧測力計代替圖中的鉤碼進行了探究,發現兩個力的大小還有較小的差距。你認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條即可)。解析:(1)在實驗中,為了避免摩擦力的影響,應使物塊處于靜止狀態;(2)物塊與桌面接觸,若產生相對運動的趨勢時,會受摩擦力的影響,而小明的方案將小卡片吊起,可減少摩擦力的影響,A正確;支持力在豎直方向,而兩個拉力在水平方向,不在同一方向上,所以B說法錯誤;兩種情況都可使平衡力在同一直線上,所以C錯誤;在圖甲中,物塊的重力不會影響實驗結果,而圖乙中,若卡片的質量太大,卡片會下垂,則兩邊拉力不在同一直線上,實驗結果受影響,所以D不正確;(3)為減小質量的影響,小卡片的質量要盡可能小;將小卡片順時針轉一個角度,因為兩邊拉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所以小卡片會旋轉,所以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必須在同一直線上.(4)小卡片的質量不能為零,繩和滑輪之間存在摩擦力,這些都不能消除,都會對拉力有影響。答案:(1)靜止 (2)A (3)小 旋轉 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4)繩和滑輪之間的摩擦(或卡片的質量不能為零)。21·世紀*教育網27.如圖所示,鋼梁向下彎曲偏離水平位置的距離h叫下垂量。小亮猜想:一根鋼梁的下垂量h可能與重物對鋼梁的拉力F、兩個支撐柱間距離s這兩個因素有關,并進行如下實驗:(1)要探究“一根鋼梁的下垂量h與兩個支撐柱間距離s的關系”,他必須控制_____________一定,改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探究“一根鋼梁的下垂量h與所受拉力F的關系”,必須控制兩個支撐柱間距離一定,記錄下鋼梁受到不同拉力時的下垂量(忽略鋼梁自重的影響),數據如表所示:實驗次數12345下垂量h(cm)246.48.810.4拉力F(N)10002000320044005200①圖中的坐標系中已經描出三個點,請根據第4、5次實驗數據繼續描點,并畫出下垂量h與所受拉力F關系的圖像。②根據圖像可知,當拉力為5000N時,下垂量是________cm。③根據圖像可得出結論:當兩支撐柱間距離等因素相同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解析:(1)鋼梁的下垂量h可能與重物對鋼梁的拉力F、兩個支撐柱的距離有關,實驗探究時應采用控制變量法,要探究“一根鋼梁的下垂量與兩個支撐柱間距離s的關系”,必須控制重物對鋼梁的拉力一定,改變兩個支撐柱間距離;(2)①下垂量h與所受拉力F關系的圖線如下圖所示:②由圖象可知,當拉力為5000N時,下垂量是10cm;③由圖象可知,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斜直線,說明當兩支撐柱間距離等因素相同時,下垂量與重物對鋼梁的拉力成正比。答案:(1)重物對鋼梁的拉力;兩個支撐柱間距離;(2)①如上圖所示;②10;③下垂量與重物對鋼梁的拉力成正比.28.一質量均勻分布、正反面相同的長方形木板,以中線MN為界,對比觀察左右兩部分,發現粗糙程度可能不一樣,哪一側更粗糙?同學們進行了研究。(1)①小華將滑塊放在木板上,通過細線和固定的彈簧測力計相連,如圖甲所示。水平向右拉動木板,待示數穩定時,記下滑塊經過左、右兩部分時測力計的示數F左和F右,若F左>F右,則木板的________側更粗糙,實驗時________(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勻速拉動木板;②小華左右手戴上同樣的手套,木板水平對稱地放在左右手上,現左手向左移、右手向右移,使兩手距離快速增大,若木板向左運動,則木板________側更粗糙。(2)小明用圖乙實驗裝置,進行如下操作:①將輕彈簧的一端分別固定在板上MN左右兩側的P、Q點,另一端分別與同一滑塊接觸②移動滑塊使彈簧壓縮相同的長度,由靜止釋放滑塊,使滑塊越過MN但不滑離木板③分別測出滑塊越過MN后滑行的距離x1和x2小明想根據x1和x2的大小關系判斷木板的粗糙程度,小華提出疑議。為能根據x1和x2的大小關系作出正確判斷,請指出小明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紅使滑塊分別從左右兩側滑上木板,測出滑塊運動的速度,作出滑塊從兩端分別運動至MN過程中的速度v和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丙,則圖線______(選填“a”或“b”)所對應的接觸面更粗糙,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①如圖甲,水平向右拉動木板,待示數穩定時,記下滑塊經過左、右兩部分時測力計的示數F左和F右,若F左>F右,則說明左側摩擦力大,即木板的左側更粗糙;實驗時,滑塊相對于桌面是靜止的,因此受力平衡,不需要勻速拉動木板.②小華左右手戴上同樣的手套,木板水平對稱地放在左右手上,現左手向左、右手向右,使兩手距離快速增大,若木板向左運動,則說明左側摩擦力大,即木板左側更粗糙。(2)根據小明的實驗過程可知,若依據小明的實驗,根據x1和x2的大小關系判斷木板的粗糙程度并不科學,因為這一實驗過程不能確定滑塊經過中線MN時的速度相同,不符合控制變量法的要求。(3)由圖象可知,在相同時間內,a的速度減小的慢,b的速度減小的快,說明b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則圖線b所對應的接觸面更粗糙。答案:(1)①左;不需要; ②左;(2)不能確定滑塊經過中線MN時的速度相同;(3)b; b圖線物塊的速度變化快。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8贏在中考】中考2輪專題解讀與強化訓練 專項集訓3:力和運動 原卷.doc 【2018贏在中考】中考2輪專題解讀與強化訓練 專項集訓3:力和運動 解析卷.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