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第二節電能的量度(二) ———《用電器的額定功率》說課稿 科學組:吳小林說教材電能一章屬于課程標準第一層面總體設計中的“物質科學”領域,呈現了“轉化和平衡”、“物質的相互作用”等主題的部分基本內容;電能也是本冊教材的主線——能量的重要組成。“電功和電功率”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其中的“額定功率”也是本章的難點之一。我給本節課定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探究,知道伏安法測電功率的原理,能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操作,并正確處理數據。2、在實驗中體驗電壓和功率的關系,從而領悟到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的含義。3、通過伏安法測電阻的回顧遷移到伏安法測電功率,滲透類比歸納學習方法的應用。4、通過閱讀家電說明書,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教學重點:伏安法測電功率;電壓和電功率的關系;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的含義。教學難點:要鞏固電壓和電功率的關系,真正弄清電器設備的工作狀態是取決于實際電壓下的實際功率,這還是比較抽象的,具備一定的難度。說學生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電學基礎知識,初步具有電路的識別、設計、連接以及電表的使用、滑動變阻器使用的基本技能,會用伏安法測電阻,對科學探究過程也有了較正確的理解,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猜測、分析數據、類比歸納、合作交流、評價反思的能力。前一節課已經學過了電功和電功率的有關內容,為這節課的繼續學習儲備了必要的知識。說教法文化教育家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地重視實驗教學,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采用“問題解決的程序教學法”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實現概念、原理、規律課的教學創新。鑒于學生已有的基礎,我先讓同學們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和電路,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回顧電路的連接過程,從而提出如何測電功率的問題。我之所以重視實物圖的連接,一是因為這對下面的實驗操作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二是本節的重心是額定功率的概念,我對測電功率粗線條地要求,只要有結果就行。細節問題不作過多的強調。實驗基本完成后,我提出三次實驗哪次正常發光的問題,并且追問:為什么另外兩次不能正常發光?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電壓決定電功率的道理,從而引出額定電壓的概念。額定電壓概念得出以后,額定功率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接著,我們安排閱讀電器說明書的活動,主要目的是能找到說明書上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的值,并且會正確表達這兩個數據的含義,也順帶涉及一下其它的電學技術數據,印證知識,激發興趣.至此,教學目標中的幾個重點已基本完成。在概念形成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220V,100W”“220V,25W”的兩盞燈,誰更亮的問題,讓學生去猜想、去設計實驗,利用桌上的兩盞小燈泡進行模擬探究。學生肯定會下意識地認為100W的燈一定更亮。這時我讓學生報一下模擬實驗結果,是2.5伏的小燈泡亮?還是3.8伏的小燈泡亮?問題很快就會暴露出來:為什么班里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當兩盞燈泡都不通電時,又是哪盞亮呢?通過探究讓同學們獲得了結論,又通過分析否定了他們的結論,從而引導他們建立了燈泡的亮度取決于燈泡的實際電壓下的實際功率而不是額定功率的觀點,進一步鞏固了電壓決定電功率的概念。實現了難點的突破。最后是一組形成性練習,目的是鞏固概念的理解,進一步突破難點.如:通過兩個額定值求出第三個額定值; “36V,40W”和“220V,40W”兩盞燈正常發光,誰更亮等。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導思想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細節處理上還是不點不深不透,欠準確,不到位。有些是有意識地放棄深入,有些就是因為在實驗室環境下,人為緊張造成。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測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是學生實驗,要求是比較高的,但是我這節課又不能太深入地去要求細節,要不要去補呢?另外,在不同電腦上上課,我還是有些輕視了準備工作。總之,多開一些課會好一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