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河初中七年級科學學案 8.1 種群和群落第八章 第一節 種群和群落[教學重點]:(1)種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實例。(2)群落的結構。[教學難點]:(1)對生物種群和群落的觀察,難于抓住整體的和本質的特征。(2)誤認為只要把同一生物機械地放地一起就能成為一個種群。忽視了種群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生活空間。(3)對種群中生物個體存在的差異誤認為不是一個種群。[教材分析]:1、種群定義 。有四層含義:(以下要舉例說明)1)同一物種的群體 2)大小、年齡、性別不同 3)含有一定的空間4)不能稱為動物種群、植物種群,而要稱特定物種的種群。如蜜蜂種群,赤麻鴨種群,竹種群等。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魚是否是一個種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個種群?2、群落: ,包括各種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特定種的種群。其內涵三要素:1)占有一定的空間地域2)含有各種生物特定種種群3)各個物種種群間、個體間是相互依存的,是動態變化的3、群落的主要類型教材中列舉了六種類型,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類型雖然是以植物命名,如 、、 、 、 、 。但不僅包含樹,也包含著其它植物、動物、細菌和真菌特定種的種群。,稱為植被。例如:某一池塘中各種魚、蝦、蟹等動物,各種沉水、挺水、浮水等植物以及各種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群落。設問:1)群落與種群有什么聯系與區別?2)群落中結構、功能最為復雜的是 ,有哪幾層 。4、天然森林的形成沙丘上出現的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先鋒植物)→ →→ → → →森林形成森林的功能有哪些?[練習]:1 .在一個草原上,長有各種牧草,生活著多種草食性和肉食性動物,我們可以把這里的全部生物的總和看成是一個( )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 D.無意義的群體2.下列哪一項屬于種群( )A.一個池塘內所有的魚 B.一座山上所有的植物C.一塊稻田里所有的稻 D.一棵樹上所有的昆蟲3.對種群概念的正確敘述是( )A.不同地域中同種生物個體的總稱 B.同一地域中同種生物個體的總稱C.一個湖泊中各種魚類的總稱 D.一個生態環境中相互關系的動植物的總稱4. 你認為可以作為種群的特征是( )A.種群的密度 就是單位面積內的個體數 B.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C.一個種群內的出生率與死亡率 D.以上都是5.下面實例中屬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螳螂和蝗蟲B.一棵枯樹和其上的苔薛.真菌.昆蟲.蝸牛等C.一個湖里的全部魚D.一個小池塘里的藻類.魚類.細菌.蚌.水生昆蟲等6.下屬于種群范疇的是( )A.一座山上所有的馬尾松 B.一塊草地上所有的昆蟲C.一個池塘內所有的魚類 D.一個公園內所有的樹木7.在種群的下列特征中,對種群的數量的變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A.種群密度 B. 年齡組成 C .性別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8.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與羊,噬菌體侵染的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構成的植物體。以上4種種間關系分別依次為( )A.競爭、捕食、寄生、共生 B.競爭、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競爭、捕食 D.共生、寄生、競爭、捕食9.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種群形成的B. 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C.生物群落的生物屬于同一個物種D.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總和10.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這個森林中的( )A.水源和土壤 B. 細菌和真菌 C. 各種動植物 D. 有害的生物11.能說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層現象的是( )A.森林中有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木層 B. 森林中樹木的間隙有較多的灌木和草叢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12.下列生物群落結構最為復雜的是( )A.華北平原 B.內蒙古平原C.西北地區荒漠 D.西雙版納原始森林13.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許林區人民大砍大種,先富起來C.實行計劃的合理砍伐 D.砍伐熱帶雨林,營造單純的杉木林14.圖所示物種a和物種b的相互關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組生物(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蟲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參考答案:教材分析:1、 同種生物個體在一定區域內的集合不是 不是2、 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的總和3、 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草原、荒漠、沼澤覆蓋地面的植物1)群落與種群的區別:種群是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而群落是各種生物個體的和總;聯系:群落由不同的生物種群組成,它是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種群的集合體2)森林 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衣層4、多年生草本植物 灌木群 松林 櫟樹林 山毛櫸—槭樹林森林的功能:涵養水分、調節氣候、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消滅污染、美化環境練習:1、B 2、C 3、B 4、D 5、D 6、A 7、C 8、A 9、C 10、A 11、A12、D 13、C 14、B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