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光學知識(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光學知識(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

資源簡介

光反射問題一
1.甲乙兩人在照同一個鏡子。甲在鏡中看到了乙的眼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乙也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B乙只能看到甲的眼睛;
C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D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
思路點撥
甲在鏡中看到了乙的眼睛,根據成像的原理可知,此時是乙的眼睛處發出的光(實際上是別處來的光照射到乙的眼睛處而反射出來的光)經過鏡面反射以后再射到甲的眼睛中的結果.由光的反射中的光路可逆原理可知,若將上述光線完全逆轉過來,這樣的光路仍然是成立的.即由甲的眼睛處發出的光,經鏡面反射后,必能投射到乙的眼睛處,即乙從鏡中也可以看到甲的眼睛.
至于乙通過鏡中是否能看到甲的全身,則由本題條件是無法做出肯定答復的.
答案:A
2.公路交通標志由基板和附著其上的反光膜組成,夜晚它可以反射汽車射來的燈光,使司機看清交通標志。以下反光膜結構的示意圖中,正確的是圖_______。
思路點撥
我們先看一個光學現象:夏日的清晨,我們看到樹木花草上的露水珠晶瑩透亮,特別醒目,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線在水珠內發生全反射所致,即光由水珠內射向空氣時,在水與空氣的分界面上發生全反射而使我們看起來覺得特別亮.類似地,光在置于空氣中的玻璃珠內也產生這種全反射現象.圖乙就是利用這一道理而使交通標志的反光特別明亮.
答案:乙
光反射問題三
1.生物顯微鏡的鏡筒下面有一個小鏡子,用來增加進入鏡筒的光強。如果小鏡子的鏡面可以選擇,在生物課上使用時,效果最好的是:(   )
A.凹型鏡面 B.凸型鏡面 C.平面鏡面 D.乳白平面
思路點撥
為了增加進入鏡筒的光強,應該使盡可能多的光線會聚來.而各種面鏡所起的作用中,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凸面鏡對光線則有發散作用,平面鏡對光線既不會聚也不發散.由上可見,應采用的是凹型鏡面.
答案:A
2.用兩塊平面鏡做成如圖所示的潛望鏡,兩平面鏡中心的距離為L,現在用此潛望鏡觀察正前方一物體AB,那么人從潛望鏡中看到AB的像距物體AB的水平距離是多少?(作圖并說明)

解:圖形如下圖所示。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 AB與其在M1鏡的像A'B'關于M1對稱,A'B'對于M2鏡為物,它的像A"B"距O2距離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離為L。
光反射問題二
1.小明的寫字臺上有一盞臺燈。晚上在燈前學習的時候,鋪在臺面上的玻璃“發出”刺眼的亮光,影響閱讀。在下面的解決方法中,最簡單、效果最好的是( )
把臺燈換為吊燈 B.把臺燈放到正前方
C.把臺燈移到左臂外側 D.把臺燈移到右臂外側
思路點撥
小明晚上學習的時候,鋪在寫字臺面上的玻璃“發出”刺眼的亮光,實際上這些刺眼的亮光并非玻璃本身發出的,而是玻璃表面反射臺燈發出的光所致.這些光之所以刺眼,是由于人感受到的反射光太強,一般這是由于臺燈可能正好在人的正前方,從而有較強的反射光朝人反射.可見如將臺燈移至人的側旁,即可避免出現這種現象.而對于通常以右手寫字的人來說,則應將臺燈移至其左臂外側最好(因為如果臺燈在右臂外側時,則在寫字時右手的影子會落在人正前方的臺面上,影響看書和寫字).
答案:C(如小明用左手寫字,則本題答案應是D)
2.小明在聽講座時,想把銀幕上用投影儀投影的彩色幻燈片圖像用照相機拍攝下來。由于會場比較暗,他使用了閃光燈。這樣拍出來的照片( )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銀幕上的圖像,倒是把銀幕上的一些污漬拍出來了
B.色彩鮮艷,比不用閃光燈清楚多了
C.色彩被“閃”掉了,拍到的僅有黑色的字和線條
D.與不用閃光燈時效果一樣,因為拍攝的是銀幕上的像,而不是實際的景物
思路點撥
照相機閃光燈的作用是在由被拍攝物體射向照相機的光(包括該物體自身發的光和由它反射的別的光源照射在它上面的光,一般情況下都是物體本身并不發光而只有由它反射的光)太弱時,則在拍照時以閃光照射該物體,使物體在拍照瞬間受到閃光照射從而有較強的反射光射回照相機,從而生成物體的清晰的像.
投影儀投影彩色幻燈片時,是投影儀將彩色幻燈片成像在銀幕上,即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不同位置處有不同的彩色的光,這些光在該位置發生漫反射,使幕前觀眾看到幕上各處的色彩不同而構成一幅與幻燈片相似的彩色畫面.此時,若以照相機閃光燈的閃光再投射到銀幕上,則銀幕對照相機的閃光將同樣予以反射.而閃光是白光,它均勻地照射到整個銀幕上,這樣將會沖淡銀幕上原畫面的明暗對比,使原圖像模糊不清楚.若是閃光的強度比幻燈投影光的強度強很多時,則將會使原圖像基本看不出來,整個銀幕呈一片白色,而白色中倒會把銀幕上的一些污漬顯現出來.顯然,這種情況下拍攝出來的照片,也就和上述看到的情況一樣了.
答案:A
光的折射問題一
1. 將筷子豎直插入裝水的玻璃杯內,從俯視圖中的P點沿水平方向看到的應該是下面哪個圖中的情形?[ ]
思路點撥
圖為筷子豎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內的俯視圖,A處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發出的穿過玻璃杯壁B射向觀祭者P處的一條光線.ON為過B點沿半徑方向的直線,即在B處和空氣的分界面的法線,上述光線則相當于在B處由水中射入空氣中,圖中的角i和角r分別為此光線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據光的折射規律可知,應有r>i.所以觀察者在P處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實際位置,而是由其實際位置偏離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攏一些,據此可知.以筷子豎直插入玻璃杯中時,其側視圖應該是圖中的D圖才與實際情況下相符.
答案:D
2.秋高氣爽的夜里,當我仰望天空時會覺得星光閃爍不定,這主要是因為:( )
A.星星在運動
B.地球在繞太陽公轉
C.地球在自轉
D.大氣的密度分布不穩定,星光經過大氣層后,折射光的方向隨大氣密度的變化而變化
思路點撥
星星的運動、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都是在不斷進行而沒有停息的,若它們是導致我們看到星光閃爍不定的原因,則我們在任何夜晚都應該看到星光閃爍,而事實上我們在不少時候看到星光卻并不閃爍,可見上述三者并非使星光閃爍的原因.
造成星光閃爍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大氣中密度分布不均勻的空氣的流動,而星光通過這些氣層時,折射光的方向會隨之發生變化,而使我們感到星光在閃爍變化.
答案:D
引申拓展
有時,我們透過一個生得很旺的火爐上方去看前方的物體,常會看到前方的物體發生扭曲并不停地晃動,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火爐使空氣對流,經火爐加熱的空氣密度小于周圍空氣密度而向火爐上方流動,當光線穿過這股不穩定的上升氣流時,便會不斷地變化其折射方向而使我們感到物體在晃動.顯然,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和“星星閃爍”的原因是同一回事.
光的折射問題二
有一種五角棱鏡實際上是一個玻璃棱柱,幾個平面都經過精密磨光,是一種常用的光學器件,圖a是它的橫截面圖。圖中∠A=∠B=∠C=∠D=112.5°,∠E=90°。AB和CD的兩個平面外側鍍銀。
1.如圖a所示,一束光線即垂直射入AE平面,畫出它射入棱鏡后直至射出的路徑,標出在每一個鍍銀界面上的入射角。
2.如圖b所示,一束平行光以450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鏡M如果用一個箭頭形小紙片“一”擋光,請在磨砂玻璃R上以箭頭標出紙片的影。設光源、小紙片的方向和磨砂玻璃的位置都不變(圖c),用上述五角棱鏡代替平面鏡,如果也要在磨砂玻璃上得到小紙片的影,應該怎樣放置這個棱鏡?在圖c中作出五角棱鏡位置的示意圖并以箭頭標出磨砂玻璃上的影。
3.圖d是一種單鏡頭反光相機的示意圖,鏡頭己的焦距f滿足關系式,f=答案:
1.見圖e 2.見圖f、圖g
3.圖d所示相機的最大缺點是,取景器中看到的景物是倒立的,分析如下。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它使遠處物體在膠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經過平面鏡M,N的反射,這個像成在了取景器的磨砂玻璃上,仍是倒立了,這點可以利用圖h說明。我們分別用單箭頭和雙箭頭代表光束的兩側,可以看到,水平射來的光束的上側在兩鏡反射后仍是上側,所以平面鏡M、N的反射并不能改變像的倒正。
如果用一個五角棱鏡代替平面鏡N,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圖i)。從圖中可以看到,入射光束的上側在射出時成了光束的下側,所以倒立的像能被顛倒過來。

光的直線傳播問題一
1.某人身高1.7米,為了測試路燈的高度,他從路燈正下方沿平直公路以1米/秒的速度勻速走開。某時刻他的影子長為1.3米,再經過2秒鐘,他的影子長為1.8米,路燈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思路點撥
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可以作出人影形成的圖像,由圖中的幾何關系,可以求出路燈距地面的高度.
答案:如圖,設圖中A點為路燈位置,AB為由路燈向地面引的垂線,GE為題述某時刻人的位置,ED為此刻地面上他的影子;再過2s,人位于HF,其對應影子則位于FC.則由題意有
EF=vt=2m
以GE=HF=1.7m,ED=1.3m,EC=EF十FC=2m+1.8m=3.8m分別代入①②兩式聯立解之可得路燈距地面的高度為AB=8.5m
2.圖是月球的影區分布,當人隨地球運動到______區時會看到日全食,運動到______區時會看到日偏食,運動到______區時會看到日環食。
思路點撥
看到日全食的位置是太陽光全部被月球擋住的位置,由圖可見此時的觀察點應位于B區域;看到日偏食的位置是太陽的某一側的光被月球擋住而另一側的光不被月球擋住而能被觀察者看到的位置,由圖可見此類觀察點位于A區域;而圖中的C區域處,太陽中央部分的光被月球擋住,觀察者無法看到,太陽邊緣部分的光則均不被月球擋住可被觀察者看到,故在此區域可見到日環食.在圖中的D區域,太陽光不受任何阻擋,故看不到日食。
答案:B,A,C
光的直線傳播問題三
當你背對著路燈向前勻速行走時,定量分析你的身影長度變化的規律。
答案:這時,身影越來越長.身影長度l與身高h、燈高H、人行速度v的關系可以用如圖所示的幾何關系表示.
因為三角形OED與三角形DBC相似,所以

由此解出
這表明,身影越來越長,而且影長是勻速增加的,速度為
從這個表達式中可以看出
①影長增加的速度u與人行速度v成正比.
②當人比燈桿矮很多時,
這表明影長幾乎不隨人的行走而變.
③當人的身高與燈高相差無幾時,h<<H,H-h≈H,所以u=(h/H)v,這表明影長的變化速度遠大于人行的速度.
光的直線傳播問題二
1.網球拍的拍面有若干條經線和緯線,它們組成了一個個正方形的小格。如果光源安裝在天花板,球拍在光源的正下方,要使經線和緯線在地面的影呈如下所列的幾種形狀,應該用什么樣的光源,怎樣放置球拍?
1.影為正方形格子,邊長放大到約為原來的2倍。
2.影為矩形(不是正方形)。
3.影為若干條平行的地線。
4.無論怎樣放置球拍,都看不清經線和緯線的影。
答案:1.用一個普通燈泡。使球拍平行于地面,與燈和地面等距。
2.用一個普通燈泡,使經線濺緯線)與地面平行,緯線濺經線)不與地面平行。
3.用一條直管形日光燈,使經線(或緯線)與燈管平行。
4.用兩條直管形日光燈。互相不平行地放置。
2.1920年觀測到,金牛座‘附近的蟹狀星云(如圖)對地球的視角正以每年0.21角秒的速率膨脹,當時的視角為180角秒。似乎巧合的是,我國在宋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就在同一位置,觀測到一顆“客星”(即原來看不見而突然出現的 亮星,天文學上叫做新星或超新星)。以上數據是否支持這樣的結論,即現在的蟹狀星云就是在公元1054年我國觀測到的那顆“客星”爆發后形成的?
答案:
=857a這表示,蟹狀星云是857年前從一個點膨脹而成的。1920年一857年=1063年,這與我國宋代觀測到的超新星的年代十分接近。從圖中可以看出,蟹狀星云的邊界并不清晰,題中所說它的視角及視角的膨脹速率,誤差都是很大的,因此可以認為這些數據支持題述的結論。
光路圖問題一
實驗中有時需要將一束粗平行光變成細平行光,這可以利用兩塊透鏡的組合來解決。請在圖的兩個方框中各畫出一種組合方式(要在圖中畫清光束粗細的變化),分別寫出兩塊透鏡間的距離s跟兩塊透鏡到各自焦點的距離f1、f2的關系。
思路點撥
平行于主光軸射向凸透鏡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會聚于焦點;平行于主光軸射向凹透鏡的光線通過凹透鏡后變得發散,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焦點。據此可得本題的透鏡組合.
答案:透鏡組合如圖所示,其中,圖甲中共主軸的兩凸透鏡的距離S=f1+f2,f1和f2分別表示凸透鏡Ll和L2的焦距.圖乙中,凸透鏡L3和凹透鏡L4共主軸,其焦距分別為f3和f4,兩透鏡間距離s’=f3一f4.
凸透鏡成像問題一
1.圖中畫的是王小剛同學的眼鏡,從眼鏡判斷,他的眼睛 [ ]
是遠視眼。 B.是近視眼。
C.視力正常,眼鏡是太陽鏡。 D.一只眼視力基本正常,另一只是近視眼。
思路點撥
近視眼所戴的眼鏡是凹透鏡,凹透鏡使物體能成縮小的像;遠視眼所戴的眼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可以使放在它近處的物體成放大的像.而普通太陽鏡則既不使物體成放大的像,也不使物體成縮小的像.
圖中,通過兩個眼鏡片看到前在的字都被放大了,所以這兩塊鏡片都是凸透鏡,可見該同學的眼睛是遠視眼.
答案:A
2.老師利用投影儀把課前寫好的透明膠片投射到屏幕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圖)。當他再把兩塊條形磁鐵放在投影儀上,在磁鐵上面鋪好玻璃板,用鐵粉演示磁感線的分布時、屏幕上磁感線的像卻不清晰,這時應該向______移動投影儀的鏡頭。
思路點撥
圖所示的投影儀中,由懸臂支撐伸出在載物臺正上方的框架中的小圓圈代表投影儀的鏡頭,它是一塊凸透鏡.投影儀的作用就是把載物臺上的物體通過鏡頭而生成放大的實像,成像的光路是穿過鏡頭的光線由鏡頭上方的平面鏡反射而投到前方的屏幕上,通過調節,使像就剛好生成在屏幕上.對于凸透鏡成像來說,載物臺上的物體到鏡頭的距離即為成像的物距,而鏡頭到反射平面鏡再到屏幕的距離則為像距.
由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我們又知道,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時,生成放大的實像,并且,若物體與透鏡的距離越近,則所得的像也就越大,對應的像距也越大.
本題的使用情況是由原來的使透明膠片上的字畫成像變成為使演示磁力線的鐵粉成像,兩者比較,鐵粉比透明膠片靠鏡頭的距離近了一些,如不調節投影儀,則此時通過投影儀所得鐵粉的像將比原來膠片上字畫的像離鏡頭更遠,這就需要增大投影儀與屏幕間的距離.為了不移動投影儀和屏幕,了可調節需成像的物體(此處即為鐵粉)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使之等于原來成像物體(即透明膠片上的字畫)與鏡頭之間的距離,這樣,新情況下成像的像距就和原來情況下的像距相等,因而就可以不移動投影儀和屏幕而在屏幕上得到清晰的像.
由上所述,顯然只需適當向上移動投影儀的鏡頭即可.
答案:上
凸透鏡成像問題三
1.做透鏡成像的實驗時,燭焰的像成在屏的下邊緣處。如果不改變燭焰及屏的位置,而打算移動透鏡使像移到屏的中央,應將透鏡向_______移。
思路點撥
透鏡成像時,通過透鏡中心的光線不發生偏折.由于題述所得燭焰的像能成在屏上,則此像為實像,故此透鏡只可能是凸透鏡.如圖,設燭焰位于S點,通過透鏡成像于S’點.由圖可見,為使像點向上移動,應將透鏡向上移動.
答案:上
2.若用照相機的鏡頭作為透鏡做透鏡成像實驗,那么下述現象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
A.看到物體倒立的、縮小的像B.看到物體正立的、放大的像
C.看到物體倒立的、放大的像D.看到物體正立的、縮小的像
思路點撥
凸透鏡可以使物體成像,其成像規律是: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等于2倍焦距時,成與物體等大倒立的實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于2倍焦距而大于1倍焦距時,成放大倒立的實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等于焦距時,不能成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于焦距時,成放大正立的虛像.
答案:D
凸透鏡成像問題二
1.一種手電筒上所有的聚光小電珠如圖所示,其前端相當于一個玻璃制成的凸透鏡,燈絲(可看作一個點光源)發出的光通過它出射時,出射光束(圖中實線所示)比無此透鏡時的光束(圖中虛線所示)要窄,即它可減小光束的發散,有聚光功能。在這種小電珠中,燈絲應位于 [ ]
A.凸透鏡的焦點以內。B.凸透鏡的一倍焦距和兩倍焦距之間。
C.凸透鏡的焦點處。D.凸透鏡的兩倍焦距處。
思路點撥
把發光的燈絲視為一點光源,由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以得出燈絲發出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所成光束的形狀.
當燈絲S位于凸透鏡焦點以外(即它與透鏡的距離大于1倍焦距)時,S通過透鏡會成一個實像S’,如圖所示,由圖可見,此時透過透鏡形成的光束是先會聚成一點后再發散;
當燈絲S位于凸透鏡的焦點上(即它與透鏡的距離等于l倍焦距)時,s發出的光通過透鏡后成為一平行光束,如圖所示;
當燈絲S位于凸透鏡的焦點以內(即它與透鏡的距離小于1倍焦距)時,S通過透鏡生成一虛像S’,S’與S居于透鏡的同側且 S’離透鏡較遠,而在透鏡的另一側看起來,則光線好像是從S’點發出的一樣,如圖所示,此時射出的光束比無此透鏡時的光束(圖中透鏡左側由S射出的光束)要窄一些.
由上分析知,形成圖所示的光束,小電珠的燈絲應位于凸透鏡的焦點以內.
答案:A
2.測繪人員繪制地圖時常常需要從飛機上拍攝地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相機鏡頭焦距為50毫米,則底片與鏡頭距離應該在 [ ]
A.100毫米以外。 C.恰為50毫米。B.50毫米以內。 D.略大于50毫米。
思路點撥
照相機成像時是物體通過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成實像在底片上,底片與鏡頭的距離就是成像時的像距.在飛機上拍攝地面的照片時,物距比照相機鏡頭的焦距大很多,則由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此時所成實像的像距略大于焦距.
答案:D.
凸透鏡成像問題五
1.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當光屏、透鏡及燭焰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時,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由此判斷,他所用凸透鏡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厘米; B.一定小于8厘米;
C.一定在10厘米到16厘米之間;D.一定在8厘米到10厘米之間。
思路點撥
在小明的實驗中,由于是在光屏上看到的清晰的像,所以所得的像為實像.又根據圖所示的數據有物矩為20cm,像距為16cm,由于物矩大于像矩,可見所得的像為縮小的像.
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只有當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才能成縮小倒立的實像,且此時的像矩應在1倍至2倍焦距之間,以f表示此凸透鏡的焦距,結合圖中的數據,上述兩條件應為
20cm>2f
2f>16cm>f由上兩式可解得
lOcm>f>8cm
答案:D
2.小明拿著一個直徑比較大的放大鏡伸直執行手臂觀看遠處的物體,可以看到物體的像,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發出的 B.像一定是虛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
思路點撥
人正對放大鏡觀察遠處物體而看到遠處物體的像,此時射入人眼的光中很多是由像所發出來的,但此時由別的方向射來的光線也可射入人眼中,所以不能說射入人眼的光線一定是由像發出的.
放大鏡是一塊凸透鏡,通常其焦距只有幾厘米,而直徑較大的放大鏡則其焦距較長,一般也不過是二三十厘米而已.所以用它來觀察遠處的物體時,由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遠處的物體通過凸透鏡后會成一個縮小倒立的像,其像距透鏡在1倍至2倍焦距之間.可見小明伸直于臂持放大鏡觀看遠處的物體時,所看到的就是這個縮小、倒立的實像.
答案:C
引申拓展
通常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看到的是物體的放大的虛像,此時被觀察物體是放在靠近放大鏡的地方,即物體與放大鏡的距離小于其焦距.而本題情況是用以“觀察遠處的物體”,由于此時物距比透鏡的焦距大很多,所以,由透鏡所生成的物體的像也就不是放大虛像而是縮小實像了.
凸透鏡成像問題四
有一個寫著F字樣的膠片放在教學用投影儀上。此時屏幕上剛好形成一個清晰的像。請在屏幕上畫出F的像。如果要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應使投影儀_________(填“遠離”或“靠近”)屏幕,并把透鏡向_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動。
思路點撥
投影儀的成像過程是:膠片放在離透鏡略大于一倍焦距的地方,膠片上的圖樣通過凸透鏡便形成一個放大倒立的像,(在圖中,假設讓此像成在天花板上,則所得的像應該與膠片的圖樣不僅上下相反,而且左右也相反),而在由凸透鏡射出的光束尚未形成上述像之前,便被一與透鏡主軸成角45°的平面鏡擋住而發生一次反射,這樣便使原光束傳播方向改變90°,而將像成在屏幕上,這個在屏幕上所得到的像與沒有平面鏡時所成的像是關于平面鏡對稱的,由此可得到字母F在屏幕上的像如圖所示.
如果要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即要使此透鏡生成更大的放大實像,由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應使膠片更靠近透鏡的焦點,即應把圖中的透鏡向下移動;并且,此時成像的像距將加長,為使像仍清晰地成在屏幕上,顯然應將投影儀向遠離屏幕的方向移動一些. o答案:屏幕上F的像如圖所示.遠離,下.
平面鏡問題一
1.一面鏡豎直掛在墻上,某人站在鏡前1米處,從鏡子里只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要看到
自已的全身,則 ( )
A.應后退到距鏡2米遠處。 B.應前進到距離O.5米遠處。
C.應后退到距離4米遠處。 D.無論前進或后退都不能實現
思路點撥
如圖,設以線段AB代表站在平面鏡前的人,E處為人的眼鏡,MN為平面鏡,A’B’為人在平面鏡中的像.由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可知,A’B’與AB是關于MN對稱的,依題述人在鏡中只能看到自己的上半身,即圖中的A'C’部分,故有
A'C’=A’B’/2=AB/2
又由題述知MN是沿豎直方向,故應有AB∥MN∥A'B’,由圖中的光路可見有ΔEMN∽ΔEA’C’,且由于物像對稱有 A’M=MA=ME,即A’E=2ME,故得
A'C’=2MN
即人在鏡中所能見到的自身長度為鏡長的2倍,(顯然,本題所用的鏡長為人的身高的1/4),這一結論與人離平面鏡的遠近無關,可見在本題情況下,無論人是遠離平面鏡或者是靠攏平面鏡,都只能從鏡中看到自己身高的一半而不可能看到全身.
平面鏡問題三
1.圖是一張在湖邊拍攝的照片。因為湖水平靜,岸上景物與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幾種方法中哪一種不能用來正確區分真實景物與它在湖中的倒影? [ ]
A.倒影比真實景物略暗一些。
B.倒影比真實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與拍照時的真實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實人物略大一些。
思路點撥
倒影是通過湖面作為平面鏡而得到的結果,由平面鏡成像的規律知,像和物關于鏡面是對稱的,像與物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倒影中人物的高度應和真實人物的高度相等而不會大于真實人物的高度,可見題中選項D的說法是錯誤的.
倒影是物體發出的光經水面反射后再投入人眼或照相機中而得,顯然,這樣的光比不經反射而由物體發出直接射入人眼或照相機肯定要弱一些.所以在照片上倒影比真實景物會略暗一些,清晰度會略差一些.可見題中選項A、B的說法都是正確的.
由于倒影和實物是關于水面對稱的,所以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順序與實物中人物排列的左右順序是相反的.如在圖中,在實物(圖中上半部)中,山峰在人的左側(注意圖中的人是面向讀者的),而在倒影(圖中下半部)中,山峰在人的右側,可見題中選項C的說法也是正確的.
答案:D
2.小明從平面鏡中看到掛鐘的像如圖所示,這時的時間是_________。
思路點撥
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是關于平面鏡對稱的,設想題中所說的掛鐘與平面鏡的距離逐漸變小,則鐘和鐘的像之間的距離也逐漸變小,最后兩者可接近于互相重合即圖所示的圖與實際鐘面是可以互相重合的,而圖是實際的鐘的像,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圖,相當于從實際的鐘的后面往前看的結果(平時我們看鐘都是面對鐘面從鐘面的前面沿往鐘后面的方向看),因此,如果我們從圖的后面往前看(即相當于把這一頁書翻過來,從圖的背面“透視”地看它),就相當于面對實際鐘面的正常看法了.
答案:7h 50min
平面鏡問題二
1.檢查視力時人與視力表間的距離應為5米。現在由于屋子太小而使用一個平面鏡,視力表到鏡子的距離為3米(如圖),那么人到鏡子的距離應為米。
思路點撥
視力表通過平面鏡而成像于鏡后,人看到的是平面鏡中視力表的像.由平面鏡成像的規律知視力表和它在鏡中的像是關于平面鏡對稱的,所以視力表的像在平面鏡后3m,由此人應該坐在視力表前2m處,這就相當于他看視力表時,他與視力表間的距離為5m.
答案:2m
2.有些電工儀表的刻度盤上有一個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鏡子,它的作用是 [ ]
A.讀數時使眼睛處于正確位置。B.增加刻度盤的亮度。
C.檢驗儀表是否水平。D.便于觀察儀表的內部結構。
思路點撥
儀表的正確讀數方法應該是正對儀表,使視線與儀表表面垂直位置時才讀數,刻度盤下面的鏡子,就是起這個作用的,其道理是:指針在平面鏡后有一個由平面鏡生成的像,當人由側向看去時,便可從鏡中看到這個像;當人正對刻度盤面看去時,若指針正好把這個像擋住而使人看不到像,表明此時人的視線正好和表面垂直,這就是讀數的正確位置.
答案:A
平面鏡問題四
1.一般人臉寬(包括兩耳)約18厘米,兩眼的光心相距約7厘米,兩眼光心離頭頂和下巴分別為10厘米和13厘米.當平面鏡豎直放置時,則至少要用多大的平面鏡(矩形),才能看到自己臉的全部?
思路點撥

如圖所示,令B、C為人的兩眼,A、D為人的兩耳,MN為平面鏡,A’、D’為人的兩耳在鏡中的像.由圖可見,人的左眼(B)要看到鏡中雙耳的像,鏡寬至少應為圖中的EG部分;人的右眼(C)要看到鏡中雙耳的像,鏡寬至少應為圖中的FH部分.顯然,利用雙眼視覺要看到鏡中雙耳的像,則至少需要用到圖中鏡面的FG部分,這就是所需鏡的最小寬度,即
FG=EG—EF=1/2A’D’一1/2BC
=1/2(18—7)cm=5.5cm
同樣,如圖,設A、C為人的頭部的最低點和最高點,B處為人的眼睛,A’、C’為A、C兩點在平面鏡中的像,由圖可見,要人眼能從平面鏡中看到頭部最高點和最低點的像,則平面鏡的長度至少應為圖中PQ部分的長度,為
PQ=1/2A'C’=丟×(10+13)cm=11.5cm
答案:鏡寬至少為5.5cm,鏡長至少為11.5cm.
2.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著一個平面鏡,桌面上有一個小球向鏡面滾去。要使平面鏡中小球的像沿豎直方向下落,則鏡面與桌面間的夾角α應為: [ ]
A.30°; B.45°;C.60°; D.90°。
思路點撥
如圖,依題述,當小球在水平面上向右運動時,它的像沿豎直方向下落,設平面鏡與水平桌面的交點為0,忽略小球的大小則當球由圖中A點運動到。點時,球的像則由A’點沿豎直方向運動到O點,顯然有么AOA’=90°.又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征有:像與物應關于平面鏡對稱,故得圖中A'O與AO應關于平面鏡對稱,即平面鏡應位于么AOA’的平分線上,故得么a=45°.
答案:B
日月食問題
1.(1)畫圖并簡要說明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位置。
(2)畫圖并簡要說明陰歷每月初七前后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位置。
(3)圖中A和B哪個是新月的圖案?哪個是月偏食的圖案?你是根據什么做出判斷的?
答案:如圖所示,當月球繞地球運行至地球的影子里,就發生了月食,此時太陽、地球、月球基本上在一條直線上,地球位于太陽、月球之間。

(2)如上面右圖所示,陰歷初七前后太陽、地球、月球的連線基本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時可以看見月球西邊明亮的半圓,即上弦月。
(3)當月球環繞地球進入地球的影子中時,就會發生月食。如果月球的一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則發生月偏食。由于地球的直徑遠大于月球的半徑,在弦長相同時,月球的弧長要大于地球的弧長,所以在圖B中,右段弧長較大的是月球圓周的一部分,左段是地球圓周的一部分,即圖B為月偏食的圖案,圖A則是新月的圖案。
2.太陽和月亮位于如圖所示的位置,請你根據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在圖中畫出當地球上的人分別位于什么空間區域時,可以看到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
答案:日全食區域1;日偏食區域2;日環食3。
測凸透鏡焦距問題
一、問答題
1.給你一個透鏡,怎樣用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判斷它是不是凸透鏡?
2.說出兩種最簡便的估測凸透鏡焦距的方法。
思路點撥
1.看看這個透鏡能否作為放大鏡,如能,則為凸透鏡;不能,則不是凸透鏡.操作方法是通過此透鏡看鄰近它的物體(如某一具體物體或者書報上的字等),如看到這些物體被放大了,此鏡就是放大鏡.如對這些物體無放大作用,則此鏡就不是放大鏡.
2.估測此凸透鏡的焦距,可以有以下一些簡單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太陽光聚焦法):在太陽光下,使此凸透鏡正對太陽,在透鏡的另一側正對透鏡置一白紙(或一光屏),前后移動透鏡,使白紙上得到的光斑最小,測出此時白紙與透鏡間的距離,即為此透鏡的焦距.
第二種方法(遠物成像法):使透鏡正對遠處的電燈(或遠處的一個明亮的物體),在透鏡的另一側正對透鏡置一白紙(或一光屏),前后移動透鏡,使白紙上得到遠處電燈(或該明亮物體)的清晰的像,測出此時透鏡與白紙之間的距離,即約為此透鏡的焦距.
第三種方法:將此透鏡作為放大鏡使用來觀察某一細小物體(也可以是書報上的某一個字),將透鏡正對此物體且逐漸遠離并同時通過透鏡觀察此物體的放大的像,直至剛好再也無法看清楚這個像時,測出此時小物體與透鏡的距離,這一距離也就約為此透鏡的焦距.(作為本題的答案,只需在上述三法中任寫兩法即可)
上述的第三種解法的來歷是利用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即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于1倍焦距時,成放大虛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等于1倍焦距時,不成像.所以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由較小逐漸增大到等于1倍焦距時,其成像情況則是由成愈來愈放大的虛像直至最后不能成像,即看不到像了.
潛望鏡問題一
1.如圖所示為潛望鏡工作原理圖。若現有一軍艦位于S點處,則潛水艇中的人通過潛望鏡看到軍艦的像在圖中的______點處。

思路點撥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和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人看到物體在鏡中的像時,感覺到該像的位置實際上是物體關于此平面鏡的對稱位置.如圖,發光點S位于平面鏡MN前.觀察者從鏡中看到S的像點則位于圖中的S’點.如果在圖中的人眼位置再置一平面鏡PQ(圖中未畫出),則由MN反射來的光線經PQ又會再一次反射,由此經PQ又再成像一次,對于鏡PQ的成像來說,它則會把S’作為此時的“物點”,令其所得的像為S”,則會有S”和S’關于PQ對稱(注意不是S”和 S關于PQ對稱).
在圖中,潛望鏡有上、下兩塊平面鏡,S點(即軍艦)發出的光線先經潛望鏡上部的平面鏡反射再經潛望鏡下部的平面鏡反射才射入了人眼,即這里是S經過兩次成像后才被人觀察到.圖中,S1和S關于潛望鏡上部的平面鏡對稱,S1是S在上部平面鏡中的像(S的第一次成像),S3和S1關于潛望鏡下部的平面鏡對稱,S3是S1在下部平面鏡中的像(是S的第二次成像),圖中觀察者所看到的像就是S3.
答案:S。
燈光照明問題一
日光燈的發光效率比白熾燈高,是一種節能光源,但車床照明不使用日光燈,主要的原因是:( )
A日光燈是管形的,因此用它照明看不清零件的細節;
B長其在日光燈照射下感到疲勞
C日晃燈發光是不連續的,所以在它照射下觀看轉動的物體會發生錯覺;
D日光燈長度大,不便于工人操作。
思路點撥
普通白熾燈泡發光是靠電流通過燈絲,燈絲發熱升至很高溫度而發光.普通照明電路使用的電源是電壓為220V的交流電,它的電流大小和電壓大小都隨時間不斷地做周期性的變化,這種交替變化的周期很短(約為0.Ols),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燈絲的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變化,故白熾燈發光的亮度也不會有明顯的變化,即白熾燈發出的是強弱穩定的光.通常日光燈所用光源一般也是220V的交流電,它的發光強弱則隨通過燈管的電流強弱變化而變化,即日光燈發光是不連續的,是亮、暗交替變化的.這種不連續的光照在轉動的物體上,則可能使觀察轉動物體的人產生錯覺.例如圖表示一個有四根輻條的輪子在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若它轉動中照射它的燈光是一次一次周期性地閃亮,若在相鄰兩次閃亮的時間間隔內,輪子剛好轉過的角度為n×90°(n=l,2,3,…),則在觀察者看來,所有的輻條都好像是停在原位置一樣,即輪子也好像是沒轉動一樣。
答案:C
照相問題一
1.圖(a)和(b)是于小紅的兩張清晰的照片底片。拍攝這兩張照片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同。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拍攝(a)時,相機與人的距離比拍(b)時大。
B.拍攝(a)時,膠片與鏡頭的距離比拍(b)時大。
C.拍攝(a)時所用相機鏡頭的直徑比較大。
思路點撥
照相機照相,其物理機制是物體通過照相機鏡頭(實際上是凸透鏡)而在照相底片上生成一個物體的實像,由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可知:物體成實像時,若物體離透鏡越近,則所得的像離透鏡越遠,且該像也就越大,這種規律與照相機鏡頭的直徑無關.
在圖中,(a)圖的人像大于(b)圖的人像,故拍攝(a)時與拍攝(b)時比較:拍攝(a)時人與相機距離較近而膠片與鏡頭的距離則較遠.
照相問題三
如圖,紙筒A的一端蒙了一層半透明紙,紙筒B的一端嵌了一個凸透鏡,兩紙筒套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模型照相機。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調整A、B間的距離,這時( )
A.眼睛應對著B端向筒內觀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如果看近處的景物時像很清楚,再看遠處的景物時就應該把B向外拉,增加A、B間的距離
C.應把A端朝著明亮的室外,B筒朝著較暗的室內,否則看不清楚
D.應把B端朝著明亮的室外,A筒朝著較暗的室內,否則看不清楚
思路點撥
從光學原理上來說,照相機就是一個利用凸透鏡成實像的裝置.圖中模型照相機中,B處為凸透鏡,A處的半透明紙就是我們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的光屏(在真實照相機中,這一位置放的就是照相感光膠片,即通常所說的“底片”),我們在半透明紙上所看到的就是凸透鏡前方的景物通過凸透鏡所生成的像.顯然,我們應該對著A端向筒內方向觀察而不是對著B端向筒內方向觀察,才可以看到物體的像.
由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可知,離透鏡越遠的物體通過透鏡所生成的像離透鏡越近,所以,當在此模型照相機的半透明紙上看到近處的景物的像很清楚時,說明此時近處景物的像正好成在半透明紙上,而這處物體的像則應該成在離透鏡更近的地方,為使遠處物體的像能清楚地成在透明紙上,顯然應將透明紙向透鏡靠攏一些,而不應該把B向外拉使A、B之間的距離增加.
為使半透明紙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這時看到的像也就清楚一些),要成像的物體就應該在明亮的地方,所以應該把模型照相機的B端朝著室外面不是朝著較暗的室內.
答案:D
照相問題二
如圖,甲、乙、丙、丁是鏡頭焦距不同的四架相機,它們所用的底片規格是相同的。分別用它們在同一地點拍攝同一景物。我們可以判定,在圖4中,照片_______是用相機甲拍攝的,照片_______是用乙拍攝的,照片________是用丙拍攝的,照片________是用丁拍攝的。
甲 乙 丙 丁
A B C D
思路點撥
照相機照相時,前方的景物通過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而成像于照相底片上,通常被拍攝的景物離鏡頭的距離都比鏡頭本身的焦距要大得多,所以景物所成的像離鏡頭的距離也就只略大于該鏡頭的焦距.在照相機內,照相底片是置于與鏡頭相對的一側的.同時注意到照相時照相底片的位置就是前方景物成像的位置,可見在圖中,鏡頭離照相機對側最遠的相機,其對應的鏡頭焦距也就最長.即該圖中,按鏡頭焦距由長至短的排列順序應為:甲、丙、丁、乙.
用照相機拍攝遠處景物時,若所用相機鏡頭的焦距越長,則其所拍攝到的遠景的范圍越小,但越清楚.這一結論可借助于下圖來理解.
在圖中,透鏡L1前方AB范圍內的景物通過透鏡成像于A’B’范圍內,透鏡L2前方CD范圍內的景物通過透鏡成像于C’D’范圍內,若AB到L1的距離與CD到L2的距離相等,且 A’B’=C’D’,而A’B’到L1的距離大于C'D’到L2的距離(則L1的焦距長于L2的焦距),則顯然會有AB在圖中所示的各張照片中,D圖所拍攝到的范圍最小,可見它是用照相機甲拍攝的.同理可得到A圖、C圖、B圖分別是用照相機丙、丁、乙拍攝的.
答案:D,B,A,C
照相問題四
1.攝影膠片的感光能力一定時, 要獲得正確曝光的底片,鏡頭的透光面積和曝光時間的組合就應該是一定的,鏡頭的透光面積由叫做“光圈”的構件控制,通常用22、16、11、8、5.6、4、2.8等數字代表,22就表示此時鏡頭透光的直徑是它焦距的1/22,依此類推。曝光時間的長短由叫做“快門”的機構控制,通常用500、250、125、60、30、15等數字代表,500就表示此時曝光時間是1/500秒,依此類推。現在通過試攝知道,光圈、速度的最佳曝光組合是11、15,如果為了其他需要而必須選用5.6的光圈,試計算應該選用的快門速度。
答案:先研究光圈由11改為5.6后,透光面積變為原來多少。
由得知,圓面積與半徑(或直徑)的二次方成正比,修改光圈后的透光面積與原透光面積之比S2/ S1=3.9。因此,曝光時間應該改為原來的四分之一,即選用1/60秒。
2.照相時,選擇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鏡頭的進光面積;選擇不同的快門速度,以控制鏡頭的進光時間。兩者結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過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種情況下光圈與快門的幾種正確組合。在“快門”一行中,“15”表示快門打開的時間是s,依此類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鏡頭透光部分的直徑等于鏡頭焦距的,依此類推。計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應填的數字。
光圈
16
ll
8
5.6
4
2.8
?
快門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答案:
表中快門一行每格中的數值大約總是左邊相鄰數值的2倍。為保證光照能量一定,鏡頭的進光面積應該是左邊一檔的兩倍。
這表示,要使進光量擴大為原來的兩倍,鏡頭直徑應擴大為原來倍,即1.4倍。
(2.8/1.4)=2
物體顏色問題一
1.黑白照片進行暗室加工時,所用溫度計的液注是藍色的,而不是紅色的,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暗室安全燈是紅燈,因而一切物體看來都是紅的。溫度計的紅色液柱在這種環境中不易看清。
B.溫度計的藍色液柱在紅光照射下是黑的。
C.藍色液柱在紅光下看得更清楚。
D.紅色液柱在紅燈照射下反射白光。
思路點撥
普通白光里包含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一個物體能反射(或透過)各種色光的本領是不同的,而物體的顏色就是由它能反射(或透過)的光的顏色來決定的.不透光的物體,它對何種色光的反射能力最強,它就表現為那種顏色;透光的物體,它最能讓何種色光穿透,它就表現為那種顏色.因此,在加工黑白照片的暗室里只有紅燈照射時,一切物體都只有紅光可以反射,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物體都會是紅色的,這樣當然使溫度計的紅色液柱不容易看清楚;而如果此時溫度計中的液柱是藍色的,則由于照射光中不含藍色成分,故該液柱在紅光照射下會呈黑色,和其他物體都呈紅色比較,則此藍色液柱又容易被看清楚.綜合以上可見本題的A、B、C三選項的說法都是正確的.紅色液柱在紅燈照射下,反射的應該是紅光而不是白光,可見本題選項D的說法是錯誤的.
答案:D
2.這張試卷是白紙上印有黑字,每個人都看得特別清楚。我們之所以能看清楚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白紙和黑字分別發出了不同顏色的光進入眼睛。
B.白光照到試卷上,白紙和黑字分別反射出白光和黑光進入眼睛。
C.白光照到試卷上,白紙僅射出白光進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紙反射光的本領強。
思路點撥
普通的物體(如本題所述的試卷和試卷上的字等)能被人看見,是由于自該物體處有光發出并投射到人的眼睛中引起視覺的緣故.而這些光通常并非這些物體本身發出的光,而是由別處來的光射到物體上再由物體反射出來的光.通常白色物體對照射到它
上面的各種色光都能反射,以白光照射它時,反射的就是白光,這些白光投射到人眼里,人就感到此物體是白色.而黑色物體則對各種色光的反射能力都很弱,與其他顏色的物體比較起來,它就好像是不反射光一樣,由于它不反光,所以由此物體處也就無光投射到人眼里,人對此物的視覺便是黑色的.
答案:C
物體顏色問題二
1.在沒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況下,舞臺追光燈發出的綠光照在穿白上衣、紅裙子的演員身上,觀眾看到她 [ ]
A.全身呈綠色。 B.上衣呈綠色,裙子不變色。
C.上衣呈綠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綠色,裙子呈黑色。
思路點撥
普通白光包含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光照到物體上,將有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有色的不透明物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而大部分與它顏色不同的光則被它吸收.
答案:白上衣可以反射各種顏色的光,在只有綠光照射時,它反射綠光,呈綠色,紅裙子在綠光照射下,綠光大部分被它吸收,很少反射,所以此時裙子呈黑色,故本題答案為D.
2.超市里出售的冷凍食品的塑料包裝盒通常選用白色的,并在盒子的底部壓制出一些幾何圖案的凹凸槽,這主要是為了( )   A.既輕便又美觀   B.既保溫又增強抗形變能力   C.減少食品與包裝盒的接觸面積   D.避免食品受污染 思路點撥
白色包裝盒對外來的熱輻射反射強,吸收少,這有利于冷凍食品的保溫,而盒子底部壓制一些幾何圖案,則比一個純平面的底面更難發生形變.所以,冷凍食品的塑料包裝盒選用白色的并在盒子底部壓制出一些幾何圖案的凸凹槽,是為了既保溫又增加抗形變的能力.
答案:B
眼鏡問題一
1.老花鏡的“度數”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數乘100。請設計一個測老花鏡度數的最簡單的方法。要求寫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驟和計算公式。
思路點撥
老花眼鏡是一塊凸透鏡(眼睛近視的人為矯正近視而戴的眼鏡是一塊凹透鏡),測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可用“太陽光聚焦法”.
答案:測量器材:刻度尺
測量步驟:
(1)晴天把鏡片放在陽光下,使光線與鏡片垂直;
(2)調整鏡片與地面的距離,使地面上的光點(或光斑)最小、最清楚;
(3)以米為單位用刻度尺測量鏡面到地面上光點的距離,用 f表示.
2.老奶奶用放大鏡看報時,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 ,她常常這樣做: [ ]
A報與放大鏡不動,眼睛離報遠一些;B報與眼睛不動,放大鏡離報遠一些;
C報與放大鏡不動,眼睛離報近一些;D報與眼睛不動,放大鏡離報近一些。
思路點撥
放大鏡是一塊凸透鏡,通過放大鏡看報,就是通過放大鏡看到報紙上的字(相當于成像的物體)的放大的虛像.由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于透鏡的焦距時,成放大、正立的虛像,且物體越靠近焦點(相對說來也就是越遠離透鏡)則所成的虛像就越大.
答案:B
眼鏡問題三
近視眼鏡的鏡片是一個________透鏡,它和眼球中相當于透鏡的那部分的綜合作用使得這個“照相機”的“鏡頭”的焦距變________了。
思路點撥
近視眼鏡的鏡片是一個凹透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入的眼球中相當于透鏡的那部分叫晶狀體,它相當于一個焦距較小的凸透鏡,并且它的焦距還可在一定范圍內調節.通過調節,它可以使遠處或近處的物體都能成像在眼睛的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這些東西.凸透鏡對光線所起的作用是會聚作用.而一般的近視眼,則是相當于其晶狀體相當的凸透鏡的焦距太小,這樣它對光線的會聚作用太強,使得即使通過眼球的調節,也無法使遠處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由此便看不清楚遠處的物體,而近視眼戴上眼鏡,就是和一個凹透鏡配合,兩者組合起來,使光線通過此兩者時受到的會聚作用減弱.這樣,由眼鏡和眼睛組成的系統的焦距將比單一的眼球晶狀體的焦距要長一些,便可看清遠處的物體了.
答案:凹;長
眼鏡問題二
1.小明的爺爺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爺爺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媽媽則是近視眼。他們的三付眼鏡都放在報紙上,如圖。現在爸爸要看書,讓小明把眼鏡遞給他,小明應該拿圖________中的那一付。
思路點撥
老花眼鏡是凸透鏡,通過凸透鏡看近處的物體,凸透鏡相當于一塊放大鏡,圖中,甲、乙兩鏡都對報紙上的字有放大作用,故這兩付眼鏡都是老花眼鏡,且兩者相比較,甲鏡的放大作用更明顯,即甲鏡適用于老花眼更重一些的眼睛,所以小明的爸爸應用圖乙中所示的那付眼鏡.
圖丙中,眼鏡對報紙上的字有縮小作用,這是由于凹透鏡對物體成縮小虛像的結果,即圖丙為一凹透鏡,故丙鏡不是老花眼鏡而是近視眼鏡.
答案:乙
2. 李東同學在桌面上的近視眼鏡上看到自己身后同一個窗戶的兩個像,如上圖。這兩個像是 像(填“實”、“虛”),是 面鏡(填“平”、“凸”、“凹”)所成的像。其中較大的像是鏡片上離李東較 的玻璃面(填“近”、“遠”)所成的。
思路點撥
由窗戶射過來的光經眼鏡鏡面反射而生成窗戶的像,李東看到的像在鏡面的后方,顯然,在該像的位置處并無實際的光線會聚,所以,所看到的兩個像是虛像.
近視眼鏡為一凹透鏡,其中間薄,邊緣厚,其前后兩表面分別為兩個球面的一部分,前表面對應球面的半徑較大,后表面對應球面的半徑較小,其截面如圖所示.圖中所見到的窗戶的兩個像,就是由此眼鏡的前表面反射所成的像和后表面反射所成的像,所以這都是由凸面鏡所成的像.
由凸面鏡的成像規律可知,同一物體在與凸面鏡距離相等的情況下,若凸面鏡的半徑越小,則能生成的像也越小,據此可知,圖中較大的像是由眼鏡鏡片的前表面反射所成的像,即離李東較近的玻璃所成的像.
答案:虛,凹,近
引申拓展
也可以由下述的分析來判斷較大的像是由哪個鏡面反射所生成的.即此兩像均為縮小虛像,而平面鏡反射和凸面鏡反射均可使物體生成虛像,但平面鏡生成的是與物體等大的虛像,凸面鏡生成的則是比物體小的虛像,此處兩像均由凸面鏡反射而生成,顯然,生成較大虛像的凸面鏡比生成較小虛像的凸面鏡應該更接近于平面鏡一些,即其表面應該更“平”一些,或者說它的球面半徑應該更大一些.所以,其中較大的像是眼鏡的前表面反射而生成的.
自選車尾燈問題
1有一種自行車尾燈設計得很巧妙。當后面汽車的燈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燈時,它都能把光錢“反向射回”。下圖是4種尾燈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用于反光的鏡面具有不同的形狀。能產生上述效果的鏡面是 [ ]
A B C D
思路點撥
如圖兩平面鏡AO和BO互相垂直,光線ab射到平面鏡AO上的b點發生反射又射到平面鏡BO上的c點,再由c點沿耐方向射出,圖中兩條虛線為兩入射點處境面對
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岚皋县| 上林县| 西城区| 会东县| 西乌| 安阳县| 金秀| 普格县| 富平县| 灌阳县| 衡东县| 东丰县| 龙陵县| 增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徐闻县| 四平市| 丹凤县| 巴东县| 双流县| 正镶白旗| 惠安县| 宣威市| 视频| 合肥市| 聊城市| 临武县| 赤壁市| 巴林左旗| 象山县| 黔西| 宝坻区| 平南县| 保康县| 三门峡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宿州市| 视频| 涡阳县|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