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第4課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一、“一五”計劃的背景(一)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版權所有:21教育】(二)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遠遠相當落后。二、“一五”計劃的制定依據:過渡時期總路線(一)過渡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即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來源:21cnj*y.co*m】(二)主要內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核心內容:“一化三改造”,即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三)特點: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三、“一五”計劃的起止:1953—1957年。四、“一五”計劃借鑒蘇聯經驗,也得到蘇聯支持。中心: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五、“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一)汽車制造業與飛機制造業等一些現代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等等。(二)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如: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等等。六、“一五”計劃的作用:獨立的工業體系已初步建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后國家的經濟建設積累了經驗。第5課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一、依據:過渡時期總路線。二、內容: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任務與實質: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四、方式:1、農業與手工業:實行自愿原則,通過生產合作社的形式,引導個體農民與手工業者走集體化道路(個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2、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逐步實行公私合營,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這是不同于蘇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之路。五、意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二)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三)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四)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6課 新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基本形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1、時間:1954年。地點:北京。2、主要內容:(1)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a.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2·1·c·n·j·y享有全國的最高立法權、決策權、決定權、監督權(制定與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討論決策國家重大事項,監督人民政府的工作)。21*cnjy*com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選舉國家機構組成人員: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經國家主席提名,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二)地位: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二、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一)人民政協性質職能的轉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后,全國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權的任務宣告結束,但政協組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仍然存在。從此,政協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圍繞團結、民主兩大主題開展工作,發揮政治協商與民主監督的職能。【補充了解: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與愛國統一戰線】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歷史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www.21-cn-jy.com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新型政黨關系的建立1、合作方針: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1982年,中共明確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來源:21·世紀·教育·網】2、特點:(1)多黨合作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2)多黨合作以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為共同目標。(3)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而不是在野黨,與共產黨一起參加國家政權,參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輪流執政的問題。(4)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都得到憲法的承認與保護,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1·世紀*教育網3、作用: 這一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證了黨和國家的集中統一,也有利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發揮民主黨派人才薈萃、與國內外聯系廣泛的優勢。2-1-c-n-j-y【補充了解:人大與政協的區別】1、性質不同: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人大這一國家權力機關為核心和基礎的政治制度,屬于國家政治制度的范疇。現階段,政協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屬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范疇。2、法律地位: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地方人大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并對人大負責。政協沒有被賦予與人大相同或相似的國家權力,故不存在“一府兩院”對政協負責。3、職能與法律效力不同:人大有決策權,并在決策后監督“一府兩院”的執行情況,體現了國家權力意志。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等職能,其意見與建議不具有法律效力。4、產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選民選舉產生,政協委員由各界別推薦產生。5、工作形式不同:人大工作形式主要有修訂憲法法律、審查批準有關議案、執法檢查、評議、任兔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質詢或詢問、特定問題調查等。政協的工作形式主要有調查研究、民主協商會、座談會會等,通過議案、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評建議等進行民主監督。www-2-1-cnjy-com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民族政策:新中國實行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為主體,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2、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同甘共苦,結成了戰斗友誼,為民族大家庭的解放貢獻了力量。(三)目的:實現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共同繁榮。(四)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1、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共同綱領》與憲法所確認。3、我國民族自治機關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4、民族自治區:省級行政機構,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分別為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出處:21教育名師】(五)民族區域制度制度的意義: 1、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權益,維護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還鞏固了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2、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制度這三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第7課 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一、獨立平等的外交關系(一)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以本國的綜合實力為基礎,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二)建國初美國與蘇聯的對華政策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持敵視態度: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等,企圖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21教育網2、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政府在國際上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為新中國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新中國的三條外交方針:(1)“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重新建立獨立的外交關系。(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對舊中國同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和協定重新審查處理,再經過談判建立外交關系。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3)“一邊倒”:堅定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新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打破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孤立封鎖。3、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邊倒”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是在兩極格局中,堅定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并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作堅決斗爭。21cnjy.com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提出:1954年,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印度、緬甸,并分別同這兩國總理發表聲明,共同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21·cn·jy·com(二)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三)意義:1、已成為解決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2、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三、步入國際舞臺(一)出席日內瓦會議:1954年,周恩來率團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亮相世界外交舞臺,并對會議作出積極貢獻,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21*cnjy*com(二)參加萬隆會議1、1955年4月,亞非29個獨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特點: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3、中國的重大貢獻: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以及與會國之間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為會議的圓滿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4.對中國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誼,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5、萬隆精神:團結、友誼、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