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課標解讀】——細化課標 預測高考1.哲學的內涵;2.哲學的基本問題;3.哲學的基本派別;4.哲學與時代精神5.哲學的作用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7.世界的物質性;8.物質與運動、靜止;9.物質運動的規律;10.意識的本質;11.意識的能動作用;1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3.實踐的基本特征;1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5.真理及其特點;16.認識的反復性與無限性;二、【知識網絡構建】——縱橫聯系 融匯貫通 三、【主干知識梳理】——聚焦考點 點點必到(一)哲學思想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 (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智慧之學。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抽象和概括,對具體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2.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2)唯物主義的3種形態及其基本觀點?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B、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它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并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C、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3)唯心主義的2種形態及其基本觀點?A、主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B、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3、真正的哲學凝聚了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二)辯證唯物論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識別的關鍵詞:“根據…情況(針對…情況),制定或實行…方針、路線、政策或發展戰略,制定…計劃、路線、方針、政策、發展戰略,由…客觀情況決定”,制定…發展戰略,立足或著眼于國情、省情、縣情等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識別的關鍵詞:強調意識的積極或消極作用,如:在…路線、政策指導或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敗;強調學習、貫徹…科學理論或…重要思想,如科學發展觀;抵制、批判…錯誤思想或理論,弘揚…精神,如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條件、克服困難等3.規律客觀性與普遍性要求我們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識別的關鍵詞:在處理人與規律關系時,特別是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某些行為違背規律、破壞了規律(或自然規律),受到規律的懲罰;做事遭遇失敗;辦事情要講究科學態度;講科學;辦事情要堅持實事求是等4.把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識別的關鍵詞:辦事情,把革命精神與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發揚科學精神;某事取得成功;辦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做事情,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等(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識別的關鍵詞: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路遙知馬力/是不是金子,一煉就知;路不險,則無以知馬之良;2.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識別的關鍵詞:第一次提出某種正確的觀點或認識;對某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經歷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同時每一次認識都在向前發展、推進;山外有山,學無止境;四、【重點問題直擊】——點石成金 尋求突破(一)辯證唯物論: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2.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1)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普遍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辯證關系原理【原理】: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求堅持實踐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認識反作用于實踐的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活動有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認識,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2.真理的條件性與客觀性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要正確對待錯誤。3.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論【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五、【模擬仿真訓練】—— 一試身手 揚帆高考1.明代王陽明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下列名言中與此蘊含的哲學思想一致的是A.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一南北朝?范縝B. 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在這里——宋?朱熹C.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戰國?孟子D. 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明?王夫之【答案】C 2.一位哲學家說:“沒有幸福就沒有德行。如果沒有條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條件維持德行。德行和身體一樣,需要飲食、衣服、陽光、空氣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這一觀點中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現實的 ②強調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有唯物主義傾向 ③把物質生活條件和維持德行的條件畫上等號,具有形而上學性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義觀點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C【解析】該觀點看到了物質條件是精神德行的基礎,有合理和可取之處,故①項錯誤;該觀點強調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有唯物主義傾向。但認為“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是把物質生活條件和維持德行的條件畫上等號,具有形而上學性。故②③項符合題意;本觀點否定了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具有形而上學性,故④項錯誤;正確選項為C。3.2017年的天文奇觀分別是2月10日的半影月食、8月7日的月偏食、8月21日的日全食。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時間的影響,我國的公眾只能看到8月7日的月偏食。對于這些天文奇觀出現的時間以及可見地區,許多天文機構早有精確的預報。從哲學基本問題的角度,村料體現了A. 物質和意識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B. 物質是先于意識而存在的C.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D. 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D 4.歷史學講的是“歷史如此然”,也就是說歷史是如此的;歷史哲學則探究的是“歷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說歷史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①歷史學以歷史哲學為指導 ②歷史哲學與歷史學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③歷史學以歷史哲學為基礎 ④歷史哲學與歷史學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A【解析】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作用,歷史哲學探究的是“歷史之所以然”,由此可推斷歷史學以歷史哲學為指導,①正確;歷史哲學探究的是歷史學的一般規律,它與歷史學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②正確;歷史哲學以歷史為基礎,③錯誤;歷史哲學與歷史學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④錯誤,故本題答案應為A。5.張衡認為:“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下列觀點中與張衡觀點屬同一哲學派別的是①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②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世界是白我創造的非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均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①②正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界是白我創造的非我”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不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③④不選,故本題答案應為A。6.1928年,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1937年,理論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納猜測有正反同體的粒子存在。2017年7月,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宣布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材料佐證了①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③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物④觀念的存在能通過實踐變為現實的存在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A 7.深藏在格陵蘭基巖中的證據顯示,在過去260萬年中,島上大量冰蓋幾乎完全融化了至少一次。科學家構建的數學模型顯示,從現在起 500年后,格陵蘭可能再次變成無冰之地。上述研究成果表明①人類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特點②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③人類活動對自然的變化有重要影響④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答案】A【解析】人類認識具有反復性在材料中沒有體現,①不選;材料表明人們的認識能正確反映客觀存在,這表明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確;材料沒有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的變化有重要影響,③不選;“從現在起 500年后,格陵蘭可能再次變成無冰之地”這表明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④正確,故本題答案應為A。8.“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荀子這個觀點①屬于樸素唯物主義觀點②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③認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性④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神創造的,世界是由神主宰的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答案】D【解析】荀子這個觀點,認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性,屬于樸素唯物主義觀點,①③項符合題意;②④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D。9.哲人說:“給我寧靜吧,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給我勇氣吧,讓我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智慧吧,讓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變的,什么是我不能改變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①社會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②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③哲學可為生活提供指導④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C 10.近年來,散養的綠殼雞蛋價格明顯高于普通雞蛋,很多消費者認為綠殼雞蛋營養價值高,有保健功效,貴點無所謂。但營養學專家指出,蛋殼顏色與雞的種類有關,與飼養環境和營養價值并無關系。下列評述合理的是①綠殼雞蛋的顏色取決于雞的內在遺傳因素,不由外部環境決定②雞蛋營養價值與蛋殼顏色無本質聯系,人們不能臆造客觀聯系③消費者對綠殼雞蛋營養價值的真理性認識是其價值實現的前提④消費者關于綠殼雞蛋的觀念佐證了經驗層面的認識是不可靠的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A 11.《論語·學而》中有一語“無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第一種解釋: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為朋友;第二種解釋: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第三種解釋:不要結交那些與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較而言,前兩種解釋都有矛盾之處,最后一種解釋更接近孔于的思想。這說明①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②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在實踐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④認識只有超越歷史條件,才能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答案】A【解析】“無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表明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認識,說明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故①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在實踐中不斷超越自身,故②不符合題意; 相比較而言,前兩種解釋都有矛盾之處,最后一種解釋更接近孔于的思想,說明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故③符合題意;認識不能超越歷史條件,故④錯誤。故本題答案為A。12.生命體征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但有時要跟蹤心、肺等體內深部器官的體核溫度可能需要采取侵入性手段,這對病患來說往往會產生副作用。目前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藥丸式檢測器,該生理狀態監測(PSM)藥丸里面包含有一些特制的迷你擴音器和迷你體溫計,患者只需吞下一顆“藥丸”,醫生可以同時跟蹤三項關鍵生命體征。由此可見①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受各種條件限制②實踐的客觀需要是推進診斷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③認識能力的提高是醫療科學實踐成功的首要因素④實踐的發展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完備的診療工具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答案】C【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受各種條件限制,故①不符合題意;基于要跟蹤心、肺等體內深部器官的體核溫度并且不會病患產生副作用的需要而研制該藥丸,表明實踐的客觀需要是推進診斷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故②符合題意;認識能力的提高是醫療科學實踐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故③錯誤;科學家可以通過患者服用迷你擴音器和迷你體溫計跟蹤三項關鍵生命體征,并且沒有副作用,表明實踐的發展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完備的診療工具,故④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C。13.2017年6月1日,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合作組織通過官網宣布,他們剛確認發現第三次引力波事件。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作的預測,但引力波帶來的認知革命絕不止于此。每次人類獲得新的觀測工具時,都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東西,引力波探測器必然會推動物理學進一步發展。材料進一步佐證①實踐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因素②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能認識的事物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答案】B 14.研學旅行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擴展,又是社會實踐的嶄新要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再只停留在課本之上,更多的是來自于真正的實踐與體驗。開展研學旅行的原因在于①實踐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正確途徑 ②實踐是一種客觀見之于主觀的物質活動③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活動 ④實踐是檢驗知識正誤的唯一標準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開展研學旅行是因為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才能檢驗知識,運用知識,③④項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兩個,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①項說法錯誤;實踐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性活動,②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D。15.下表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轉變,這一論斷的轉變蘊含的認識道理有年份黨的會議主要矛盾1956年八大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 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 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十一屆六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十九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①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②認識的發展是不斷繼承和超越原有認識成果的過程③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歷史統一的過程④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 16.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下列選項與材料觀點一致的是①世界起源于原子②物質是有生有滅的③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④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答案】D【解析】列寧對物質概念作了科學的闡釋,③④項與材料觀點一致;世界起源于物質,原子只是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是不生不滅的,物質的具體形態是有生有滅的,①②項均與材料觀點不一致;正確選項為D。17.下列漫畫中父親的疑問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點②運動是永恒的、有條件的③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④要看到物質的唯一特性是運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 18.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是黨的歷史上第十七次修改黨章。這體現了①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②追求真理是一個不斷推翻固有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③認識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達到了更高的境界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因主體實踐經歷的不同而不同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19.材料一: 2013年8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發展,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在此之前國家組織國內司法部門和大量法律專家深入調查司法現狀,研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系統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八大報告,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新問題,提出司法新對策、新舉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議符合規律、符合國情。專家分多個調研組分赴13個省區市,并到上百個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單位實地調研,為順利制定白皮書奠定了重要基礎。材料二: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進入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這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1)結合材料一,分析相關部門和專家是如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2)結合材料二,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知識,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什么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答案】(1)①系統進行理論學習,并深入基層單位實地調研,做到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②深入研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做到了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③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新問題,提出司法新對策、新舉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議符合規律、符合國情,既反對了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反對了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2)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新情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制度保障。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只能通過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正步入“新常態”。我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以來波動下行,持續時間已有5年多,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態勢和特點。其中,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針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倒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這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1)結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說明黨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合理性。(2)運用規律的知識,分析如何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答案】(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供需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要求我們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據當前實際提出的正確理念,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2)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尊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人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改革的辦法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過程,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最后整理成答案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