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勝利開幕。確立宏偉目標,帶領億萬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開啟新的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砥礪前行。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當今世界,秉持什么樣的文化定力、堅持什么樣文化道路,弘揚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大精神標識和實踐動力源泉。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從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深刻闡述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立足點和著力點、方向和目標、方針和路徑。這些重要論述為全黨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21教育網文化承載著民族發展的血脈,是構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擁有文化自信,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發展理念、道路制度的充分肯定,也彰顯出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重要論述基于對新時代文化重大歷史價值的深刻理解,構成了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核。2·1·c·n·j·y當今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現代化帶來了嚴峻挑戰。充分認識當代中國文化的特質和優勢,才能在思想環境復雜、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的世界中保持文化定力,形成文化自覺,才能確立文化發展的正確方位,獲得堅守文化方向的定力,煥發出創新創造的文化活力,激發文化奮發進取的勇氣。【來源:21cnj*y.co*m】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綜合國力已顯著上升。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加強,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總之,我國文化實力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力進一步彰顯,文化事業更加蓬勃興旺,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為增強文化自信奠定了更加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出處:21教育名師】 文化自信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激發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大幅提升,擁有文化理性,建立文化自信,民族的覺醒、國家的崛起才有更強勁的動力,才能在國際交往中更全面、更真實、更清晰地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作出中國貢獻,更好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版權所有:21教育】 我們也應看到,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各種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鋒激烈,思想文化領域各類風險和挑戰增多,一些人表現出鄙視傳統文化、盲目認同西方外來文化、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不夠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濫,否定中國文化、中國道路,妨礙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思想文化領域,少數人唯外來思潮馬首是瞻,對西方迷思難以破除,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面臨新的挑戰。究其原因,涉及國際環境、理念信仰、社會心理、自身素質等多方面,但根本原因是部分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不足、定力不夠、文化自信的缺失。這些問題如不能妥善解決,不僅會帶來思想意識混亂,也會干擾改革開放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報告作出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十九大報告還闡明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21*cnjy*com對于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報告作出五大方面的任務和要求。一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四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五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報告充分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傳承與創新、時代化與大眾化、中國化與全球化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基礎上,提出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原則,體現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時代特征和進取精神。 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深刻總結和理論升華,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內涵、目標、方針和路徑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堅持和發展,必將積淀出中華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思想引領和行動風帆,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新的文化進步。提綱挈領]1.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2.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3.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能庫建設。4.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5.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6.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7.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8.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9.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10.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一、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匯總,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21·世紀*教育網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3.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越發激烈,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4.要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5.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來源:21·世紀·教育·網】6.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這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7.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8.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9.堅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10.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二、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可以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3.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4.聯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5.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6.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7.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發展推動社會意識的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8. 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報告作出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該( )21cnjy.com①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擯棄封建主義的糟粕,弘揚和光大優秀民族傳統②主張全盤西化,這樣才能與當今社會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學等價值相適應③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④全面繼承,加強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解題時要注意從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①③正確;②中“全盤西化”、④中“全面繼承”均說法錯誤,排除。故選B。www.21-cn-jy.com2.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就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推出更多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藝發展之所以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因為( )www-2-1-cnjy-com①以人民為中心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②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③人民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④以人民為中心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①錯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是提高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④錯誤,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材料強調的是人民對于文化發展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題意。2-1-c-n-j-y 3.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深刻總結和理論升華,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內涵、目標、方針和路徑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堅持和發展,必將積淀出中華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思想引領和行動風帆,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新的文化進步。這體現了( )21·cn·jy·com①社會意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的②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③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④社會意識的變化歸根結底是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歸根結底是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因此,社會意識并不是隨看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的,①錯誤,④正確;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深刻總結和理論升華,說明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都同以前的成果有著繼承的關系,②正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先于也可以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③錯誤;故迭C。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