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圖》第一課時說課稿 劉群燕教材分析:《地圖》是七年級科學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這一節內容分為二課時,第一課時是地圖的基本的要素,第二課時是繪制平面圖和路線圖。地圖是一種信息的載體,也是信息的傳遞工具,在生產生活中有著極廣泛的用途。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是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科學素質。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伸,又為下面學習等高線地形圖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目標」:①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基礎知識。 ②學會運用比例尺計算,以及在地圖上辯認方向。「過程與主法目標」:通過讀圖、繪圖、計算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兩地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地圖的空間概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應用地圖中的基本要素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地圖三要素是本課的重點。教學難點: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故確定比例尺的運用和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中辯別方向為教學難點。教學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以學生“自主—探究式,”“啟發式”教學方法及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方法為主,最終達到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五、教具準備:各式地圖(學生每人自帶)、直尺、米尺、地球儀。六、教學過程設計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我有許多城市,但沒有一間房屋;我有許多森林,但沒有一棵樹木;我有許多河流,但沒有一滴水,”學生猜地球儀或地圖。再設問:假如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去旅游,在沒有導游的情況下,為了不迷路,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為什么?讓學生比較地球儀和地圖的優缺點。這樣引入新課的目的是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2、新課教學 關于圖例和注記的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認識圖例。我設置了一個小組競賽的活動,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常見的圖例,然后我用課件展示一些圖例讓學生說出圖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記憶,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關于地圖方向的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創設情境 :播放視頻《“桑美”臺風的威力》,觀察“桑美”的臺風路徑圖。思考:(1)、臺風現在位于福建的哪個方向? (2)、未來臺風將向哪個方向移動?引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課件展示)復習:前面學過的與經緯線有關的知識。學生討論:回答思考題。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判斷方向是本節的一個重難點,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并且采取學生討論和團結協作的方法。課件展示:有指向標的地圖和既無指向標又無經緯網的地圖各一幅。思考:如果無經緯網,只有方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既無經緯網也無方向標的地圖,如何辨方向呢?讓學生自己通過團結協作完成二道辨別方向的練習,掌握知識點,并把知識點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識圖,用圖的能力,通過討論,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不同類型地圖上的方向。設疑:無論哪種地圖,在實際應用時都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南,這樣地圖上的方向就與實際方向一致了,可問題是:假如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辦?怎樣才能走出困境?誰有在野外辨別方向的經驗。在這里我設計了學生搶答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課件展示):野外辨別方向的圖片。關于比例尺的教學創設情境:播放視頻《青藏鐵路介紹》問: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全長1142公里,為什么在地圖上卻只有這么短的一段距離?學生討論回答:引出比例尺。創設該情境,目的是吸引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課堂活動:請兩位同學上來,用米尺測量出教室的長和寬,同學按比例縮小畫在紙上,畫出教室的平面圖,教師巡視每個學生在作圖的過程中,有的用文字表示,還有的用數字表示。課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表現形式,強調比例尺使用時要注意的事項,如數字式比例尺表示的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倍數關系,使用時兩者單位要一致,線段式比例尺須注明數值和單位。比例尺這部分內字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難點,雖然學生已經在社會中學過比例尺,但是,對于比例尺中各項具體表示的內容很容易混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繪圖,可以加深對比例尺定義的理解,故而,采用活動教學,通過活動中發現問題,再討論分析問題,最后由學生解決問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練習:三種比例尺表示方法間的換算。提問:教室一樣大,為何畫出的圖卻有大有小?小組討論:因為比例尺有大有小?課件展示:北京市政區圖和中國政區圖。探究活動::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比例尺大小的判別與地圖內容詳略,范圍大小的關系:比例尺大小表示的范圍小大內字詳略詳細簡略以上教學通過用直觀形象的地圖來比較,不僅僅易于讓空間觀念不強的初一學生易于接受,他們還能體驗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大大提高學習興趣活動:看書本上的中國政區圖,讓學生測量香港到北京的圖上直線距離,并計算實際距離。浙江位于北京的什么方向?目的是聯系實際,在應用中學會使用地圖的一般方法。3、課堂小結:讓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4、作業布置:根據你所學的地圖知識,為我們的校園繪制一張平面圖。(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并為下節課做鋪墊)本節課教師積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使用地圖的興趣,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在讀圖的活動中,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學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