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科學第一章復習提綱第一節:感覺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視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嗅覺感受器、味覺感受器、痛覺感受器、觸覺感受器、冷覺和熱覺感受器。2、人的感覺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膚等;不同的感覺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3、人類有五種基本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的感覺(觸覺、痛覺、冷覺、熱覺,其中冷覺和熱覺又可統稱為冷熱覺;皮膚的各種感覺都具有警示和保護作用, 痛覺的作用最大).4、對熱覺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對觸覺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5、嗅覺的形成:氣味→嗅覺神經末梢(接收刺激)→嗅覺神經(將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形成嗅覺)嗅覺的特點:①長時間處于某種味道的環境中,會因為大腦的嗅覺中樞適應(疲勞)而聞不出這種味道;②嗅覺敏感的程度因年齡,動物種類和氣味種類等的不同而不同。6、舌頭表面的每個味蕾上都有味覺細胞和味覺神經。味覺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溶于唾液)→味覺細胞(接受刺激)→味覺神經(將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形成味覺)。7、舌的不同部位對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味道 酸 甜 苦 咸敏感區域 舌側(中) 舌尖 舌根 舌側(前)8、進行P5的“舌的不同部位對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活動時,在每吸入一種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實驗的影響(或干擾)。9、感覺的互通性:人對環境中的多種刺激作出反應時,不同感覺間有互相干擾性、互補性.味覺感受器對液態物質的刺激特別敏感;麻、辣、澀等味覺是多種刺激綜合后產生的感覺;味覺、嗅覺等各種感覺密切相關。第二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1、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2、聲音發生的條件:振動;聲音傳播的條件:需要介質;聲音傳播的方式:聲波。3、傳播速度:聲音的傳播速度與溫度、傳播介質有關。溫度越高,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快;聲音在固態物質中傳播得最快,液態其次,氣態最慢。在空氣中(150C),傳播速度為340m/s。4.傳播實質:把聲源的振動傳播出去。遇到障礙物,聲波將發生反射,形成回聲。第3節耳和聽覺1、耳的主要(總的)功能:聽覺和保持身體平衡。位覺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規管中(解釋暈船、暈車現象)。2、耳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3、聽覺產生過程: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鼓膜(將聲波轉化為振動)→聽小骨(將聲波擴大并傳導)→耳蝸(接受刺激、產生信息)→聽神經(傳導信息)→大腦(產生聽覺)。4、遇到巨大的響聲時,迅速張嘴或捂緊雙耳是使鼓膜內外氣壓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5、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聲音的高低(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響度--聲音的強弱(振動幅度越大、離聲源越近,響度就越大)音色:是人們對聲音質的感覺。(與發聲體的性質、形狀、發聲方法有關)6、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單位是赫茲(Hz)。人的發聲頻率大約在65赫茲到1100赫茲之間;聽覺頻率大約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高于20000赫茲的聲波叫做超聲波,低于20赫茲的聲波叫做次聲波。7. 噪聲。狹義上講凡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均屬于噪聲;從聲波對人的干擾講,凡是環境中不需要的聲音都可判定為噪聲。預防噪聲:控制噪聲聲源、減弱噪聲傳播、防止噪聲進入耳朵。8.聽覺的減弱與喪失:人的聽覺與人的年齡有關,年齡越大,聽覺能力越弱,直到喪失。鼓膜、聽小骨受到損傷或發生障礙會造成傳導性耳聾;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損傷會造成神經性耳聾。第四節光和顏色1、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如太陽、燃燒著的蠟燭、開著的電視的屏幕、螢火蟲等。2、光的傳播特點: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槍瞄準、列隊排整齊)。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氣中次之。光年是長度單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3、光的色散: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彩色光帶中顏色的順序:紅、橙、黃、綠、藍、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紅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復色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多種單色光混合而成。4、看不見的光:①紅外線的應用:紅外測溫儀、紅外夜視儀、紅外遙感、紅外攝像儀、紅外望遠鏡。②紫外線的應用:熒光效應、殺菌、消毒。5、物體顏色:a) 透明的物體的顏色由透過它的色光顏色決定(其他色光被吸收)b) 不透明的物體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顏色決定(其他色光被吸收)注意: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體則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第五節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從一種均勻的物質射到另一種物質的表面上時,光會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質中。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垂直射入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三線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為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路具有可逆性。3、在科學上往往用一個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直線稱為光線,箭頭的指向表示光的傳播方向。4、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鏡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視鏡、化裝鏡漫反射:電影屏幕、植物、墻壁、衣服等5、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所成的像是虛像,(光的反射現象) 像和物離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像和物體以鏡面對稱【注意】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體本身大小有關,和距離沒有關系蠟燭發出的光經鏡面反射進入眼中,感覺反射的光線好像是從虛像的位置發射出來的。凸面鏡 凹面鏡6、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如:汽車觀后鏡)。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如:太陽灶)。7、光的折射:光從一種透明物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時,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注意:當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時,傳播方向不變)8、光的折射定律:①光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③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γ < α)④當光從其他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γ > α)【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②垂直射入界面時,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三線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為0°。③光發生折射時,光路也具有可逆性。④在界面上發生折射的同時也發生了反射。8、從河岸上看水中的物體覺得淺,從水中看河岸上的樹覺的高。第六節眼和視覺1、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有會聚光線的作用。(凹面鏡也有會聚光線的作用)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有發散光線的作用。(凸面鏡也有發散光線的作用)3、有關凸透鏡成像的幾個概念:●焦點F:凸透鏡能將太陽光(平行光)會聚成一點,這點叫做焦點。●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凸透鏡有一對實焦點,而凹透鏡有一對虛焦點)●物距u:透鏡到物體的距離。●像距v:透鏡到像的距離.4、凸透鏡成像規律(P30)① ② ③④ ⑤V 表示像距的絕對值.5、球與折光系統:結構 功能眼 瞼 隨時閉合,保護眼睛附 睫毛 遮擋雨水、灰塵屬結構 淚腺、鼻淚管 分泌淚液,潤滑,除塵殺菌;與鼻子相通眼肌 使眼球靈活轉動外 角膜 和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一起形成折光系統膜 鞏膜 堅韌外殼,保護眼球眼 眼球 由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據光線強弱調節瞳孔的大小壁 膜 睫狀體 睫狀肌調節晶狀體的曲度,改變眼球的焦距球 脈絡膜 給眼球提供營養內膜 視網膜 上有感光細胞,接受光刺激,產生興奮內容物 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統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鞏膜、視網膜等)及其內容物(包括晶狀體和玻璃體等)組成。眼的折光系統由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組成。視覺的形成:物體射出的光線經折光系統的折射,在視網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縮小的實像),經視神經傳入大腦,形成視覺。6、虹膜的作用:調節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進入眼球內的光線的強弱。7、近視和遠視的原因及矯正(圖見P33-34)近視眼形成的原因:晶狀體曲度過大或眼球前后徑過長使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遠視眼形成的原因:晶狀體曲度過小或眼球前后徑過短使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后方.8.色盲:人類不能辨別顏色的現象,它是由先天遺傳決定的。根據不能辨別的顏色種類,色盲可以分為紅色盲、紅綠色盲、黃藍色盲和全色盲。盲點是視神經在視網膜上穿過的地方,無感光細胞.人的盲點位于眼中間的近鼻側。9.保護眼睛:近視大多數是因為長期用眼不科學造成的。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的發育期,應該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第七節信息的獲取和利用1、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狀態、特性的變化。2、獲取、處理信息的途徑:外界事物 → 感受器 → 傳入神經 → 神經中樞 → 傳出神經 → 效應器3、用于獲取、傳遞、處理和利用信息的技術稱為信息技術。4、電磁波是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電磁波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光也是一種電磁波。紫外線可以殺菌消毒,還能是熒光物質發光,用來鑒別紙幣真偽;X射線在醫學上可以診斷疾病;γ射線可以殺死腫瘤細胞。5、不論是嗅覺、味覺、視覺、聽覺,它們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腦。βααγγααβγ空氣水近視及矯正遠視及矯正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