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54張PPT。五年級科學教材培訓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內容第一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1、小苗的誕生 2、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3、怎樣是植物長得更好4、根和莖5、動物的食物第二單元:生物與環境6、葵花向陽 7、燕子南飛 8、仙人掌的刺 9、奇妙的護身符專題研究:生物生活的環境第三單元:人與環境10、人對環境的需求 11、人對環境的影響 12、和諧相處第四單元:冷和熱13、冷水和熱水 14、傳熱比賽 15、衣服的顏色16、風的形成17、保溫和散熱第五單元:地表劇烈的變化18、地表探秘19、地震20、火山21、巖石 專題研究:關于山地的研究第六單元:環境與保護22、環境問題 23、保護我們的家園 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1、小苗的誕生 2、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3、怎樣是植物長得更好4、根和莖5、動物的食物第一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生物生長的需要1、在自然界,種子春天才開始萌發,所以,我認為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溫度。2、為什么水面上的種子能萌發,而下面的種子卻沒有萌發?3、雨后的種子容易萌發,因此,我認為種子萌發離不開…………第一課:小苗的誕生一、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實驗材料: 菜豆或黃豆10——12粒, 玻璃小瓶或培養皿兩個, 棉花或衛生紙實驗方法: 將種子平均分為兩組,分別放在干燥的和有適量水的兩個容器中培養,進行對比實驗。生物生長的需要小苗的誕生二、實驗:種子萌發需要水三、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還可以自己設計:種子萌發是否需要空氣、適宜的溫度、陽光、土壤 生物生長的需要小苗的誕生提出假設、選材、實驗方法、實驗結果預測、實驗步驟、如何記錄、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結論、以及注意事項 實驗方案的主要內容:4、科學在線、制作種子標本盒神州三號 葡萄、樹莓、蘭花2002年4月1日這表明我國研制的飛船,其生命保障系統完善,溫度、光照、空氣、水等能夠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生物生長的需要小苗的誕生制作種子標本盒:顏色、形狀、大小第二課、土壤與植物的生長認識不同類型的土壤:顆粒大小、顏色、黏性生物生長的需要土壤的分類標準:根據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沙質土、壤土、粘質土一、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二、探究各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實驗名稱:滲水比賽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發現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的大小實驗器材:三種相同量的土壤(沙質土、壤土、粘質土)、三個同樣大小透明的無底塑料瓶、三個相同大小的燒杯、帶鐵圈的鐵架臺、等量水三份生物生長的需要土壤與植物的生長結論:三種土壤滲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質土、壤土、粘質土三種土壤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粘質土、壤土、沙質土三種土壤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沙質土、壤土、粘質土三、不同類型的土壤分別適合在栽種什么植物 豆苗在沙質土里長得好。生物生長的需要土壤與植物的生長排水保水良好的沙質微粘性腐殖土壤 實驗名稱:豆苗在哪種土壤中長的好 實驗注意: ①除了土壤不同,應盡量保持其他條件(如光照時間、環境溫度、澆水量等)一致。②把豆苗的根部埋在土里,深淺要一樣,不要太深。③保持土壤濕潤,澆水要適量,不要過多。第三課、怎樣使植物長的更好實驗名稱:研究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材料:8株豆苗,硬紙盒或黑色紙袋、線繩實驗方法:取8株豆苗,將植物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的植物數量相同,生長情況相似。然后想辦法讓實驗組的植物生長在光線充足的地方,讓對照組的植物生長在黑暗的地方。研究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時,除光照以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其他條件如溫度、水等應該保持相同。生物生長的需要一、研究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對比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討論:做溫度對比組的實驗,如果像P10書上的同學的做法去做的話,合理嗎?為什么?聯想我們的成長過程,除了足夠的營養外,我們還需要父母的呵護、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和幫助,那么,同樣植物的生長需要我們怎么去愛護呢? 生物生長的需要怎樣使植物長的更好二、怎樣是植物長得更好討論:〈1〉我們應該給植物提供一個怎樣的生活環境?〈2〉我們應該采取哪些行動才能使植物生長得更好?三、介紹喜陰植物第四課、根和莖生物生長的需要根的共同特點是:根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長,都生長在地下等。根的分類:直根系須根系一、認識植物的根1 固定植物體2 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料供植物本身生長。3 防止水土流失,能固定住土壤。 4 儲藏營養。5 繁殖下一代根和莖生物生長的需要二、研究根的作用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怎樣知道水變少了?水會不會不斷向空中散發,應該怎樣防止水的蒸發?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根吸收了多少水?三、研究莖的作用四、科學在線 各種各樣的莖 植物的莖與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區別是,莖有“節”和“芽”,節是指莖上長葉的地方。一般來說,在每個節上都有一片葉,在莖的頂端和葉的基部一側都生長著一個芽。而根則沒有“節”和“芽”。生物生長的需要根和莖輸導、支持的功能繁殖儲藏營養第五課、動物的食物一、動物的食性草食性動物:有些動物只以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有些動物以其他動物為食物雜食性動物:有些動物既吃植物也吃動物生物生長的需要動物分類圓二、捕食的幫手觀察下面幾種動物的牙齒和爪,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生物生長的需要動物的食物三類動物的牙齒和爪三、拓展活動1:保護動物的生存環境生物生長的需要三類動物的生活環境: ①草食性動物需要生活在廣闊的草場上。②肉食性動物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動物。 ③雜食性動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獲取自己所需的食物。討論:我們應采取哪些措施保護動物的生存環境?動物的食物四、拓展活動2:研究動物的食性選擇一種動物,研究它對不同食物的選擇情況,并把研究結果寫在P18上。第二單元、生物與環境6、葵花向陽7、燕子南飛8、仙人掌的刺9、奇妙的護身術專題研究、 生物的生活環境第六課、葵花向陽向日葵的“花盤”能向著太陽的方向轉動,這種特性稱為向光性。生物與環境植物的莖、葉、花都具有向光性一、向日葵與陽光向光性實驗植物向性運動的形式有多種,常見的有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向肥性、向觸性等現象。生物與環境根向有水的方向生長,這是根的向水性。葵花向陽二、研究植物的定向運動想一想,太空中的植物的根可能向什么方向生長?為什么?生物與環境葵花向陽三、拓展活動:光對動物的影響趨光性四、科學在線會—燈光誘蟲養魚避光性 生物與環境第七課、燕子南飛一、鳥類的遷徙?1、哪些鳥類具有遷徙的習性2、了解鳥類遷徙的原因3、介紹魚類的洄游現象4、探究植物的遷移現象遷移遷徙洄游二、動物的冬眠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仙人掌和蓮 仙人掌和天竺葵蒸騰作用的比較試驗二、身體結構的適應性1、觀察分析魚的形態結構是怎樣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2、沙漠之舟—駱駝3、對狐貍的研究生物與環境第九課、奇妙的護身術一、它們在哪里生物與環境動物的自衛方式保護色警戒色擬態擬死擬勢自切臭腺墨囊排臟二、特殊的防護第三單元、人與環境10、人對環境的需求11、人對環境的影響12、和諧相處第十課、人對環境的需求一、我們需要他們頭腦風暴游戲二、家庭調查討論:怎樣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義?三、科學在線—芒刺和尼龍搭扣 仿生產品人與環境第十一課、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一、動植物的訴說過度放牧、圍湖造田、濫伐樹林、工業污染……….二、改變一個小環境模擬實驗人與環境第十二課、和諧相處一、大樹和道路我為了一棵樹,花費了那么多的錢值得嗎? 值得 不值得從多角度考慮問題能使我們的認識更全面二、它們需要我們為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們都做了哪些努力呢?無鉛汽油、城市綠化、家庭綠化、騎車或步行上下班、建立自然保護區…………..三、設計保護環境的宣傳方案發現——搜集——討論分析——宣傳主題——宣傳方案人與環境第四單元、冷和熱13、冷水和熱水14、傳熱比賽15、衣服的顏色16、風的形成17、保溫和散熱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冬天 寒風刺骨 夏天 烈日炎炎一、手指的感覺將自己的左手食指浸入涼水中,右手食指浸入熱水中,體會手的感覺。1分鐘后,將兩個手指同時浸入溫水中。兩個手指的感覺一樣嗎?二、科學在線——溫度計冷和熱二、測量水溫變化冷水和熱水實驗材料:燒杯、錐形瓶、熱水、冷水、2個溫度計、鐵架臺、保溫板實驗方法:1、測量冷水和熱水的初始溫度。2、把盛有冷水的錐形瓶放入盛有熱 水的燒杯中。 3、把兩支溫度計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調整溫度計的位置。4、用保溫板蓋住杯口。5、觀測冷水和熱水每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冷和熱冷水和熱水冷和熱第十四課、傳熱比賽一、勺柄冷熱的變化熱傳導實驗:熱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或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二、傳熱比賽熱的良導體熱的不良導體冷和熱第十五課、衣服的顏色一、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二、顏色和吸熱 物體吸熱能力與顏色的深淺有關,顏色越深,吸收熱的能力越強;顏色越淺,吸收熱的能力越弱。三、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熱輻射冷和熱第十六課、風的形成一、觀察上升的空氣二、風的形成1、把一支蠟燭放進實驗箱內。2、把毛巾用冷水浸濕,放在實驗箱左側。 3、點燃蚊香放到實驗箱左側小口處。 4、觀察蚊香煙的流動方向。 5、點燃實驗箱的蠟燭,再把蚊香放在小口處。6、觀察蚊香煙流動的方向7、熄滅蠟燭。冷和熱解釋暖氣是怎樣使室內的空氣變熱的?標出室內空氣流動的方向。冷和熱第十七課、保溫和散熱一、怎樣保溫和散熱保溫 ——減慢熱傳遞——熱的不良導體散熱——加快熱傳遞——熱的良導體二、熱水變涼三、保溫箱制作冷和熱第五單元、地表的劇烈變化18、地表探秘19、地震20、火山21、巖石第十八課、地表探秘一、拼圖游戲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二、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山脈形成的模擬實驗第十九課、地震一、理解地震的危害二、避震演習 地震的前兆 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么做第二十課、火山一、模擬火山噴發火山二、科學在線 火山噴發預報方法 火山噴發的有利方面三、寫一篇科幻短文第二十一課、巖石一、 收集、觀察巖石科學在線巖石元素從組成來看:自然狀態下單質或化合物礦物富集礦產富集地段礦床集合體(混合物)巖石組成巖石圈巖石與礦物滴鹽酸無變化遇鹽酸輕微冒泡遇鹽酸冒泡遇鹽酸強烈冒泡遇鹽酸強烈冒泡偏紅、白黑粉相間無痕跡顆粒粗綠、灰黑相間痕跡清晰顆粒細土黃色痕跡清晰顆粒細且密顆粒細顆粒粗黑灰色有痕跡白色痕跡輕顏色刀刻痕跡手摸遇鹽酸反應巖石巖石按成因分類:---巖漿巖(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侵入巖噴出巖(花崗巖)(玄武巖)(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片麻巖、石英巖、片巖、大理巖)二、制作巖石標本盒材料:鞋盒、硬紙板、棉花、膠水、剪刀、記錄卡、筆三、巖石的用途花岡巖可用來做成建筑用石材。例如:地板、墻壁…… 大理巖除了是很好的建筑石材外,也可以加工制成桌子、椅子或雕塑石像。 板巖,原住民經常就地取材,將它用來蓋房子、鋪設地板等。 石灰巖是制造水泥的原料。 安山巖可用來做成建筑用的石材。例如:地板、柱子、墻壁、石雕等。第六單元、環境與保護22、環境問題23、保護我們的家園第二十二課、環境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大階段(1)科學發展的進程火的使用—鐵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電的發明和使用(2)科學技術的進步: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產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的使用—電器的使用(3)人們生活質量的變化: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解決了吃飯問題—工業產品方便人類生活—電子產品生活現代化(4)環境污染現象基本沒有污染—開荒種地破壞植被(黃色時代)—工業污染(黑色時代)——各種污染同時出現分析認識生產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空氣污染:生產中的灰塵、交通工具的尾氣水體污染:生產生活廢水(有毒、有害)土壤污染:農藥、化肥的施用環境破壞: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帶來環境問題第二十三課、保護我們的家園近五年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世界主題和中國主題環境狀況的監測是保護環境的重要環節空氣質量監測 水體監測 尾氣檢測 噪聲監測防重于治 防治結合專題研究 本冊教材共涉及了三個專題研究,旨在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激勵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專題研究組成部分任務導向 參考選題 研究案例專題研究計劃研究內容:值得研究的問題才能成為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研究步驟:研究結果:謝謝!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材培訓文字材料五年級上冊內容概述五年級主要圍繞“作用和平衡”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的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書圍繞“作用和平衡”統整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世界等教學內容,共設計了6個單元、23個課題。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物質與物質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系。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做對比試驗、條件控制試驗、模擬實驗等基本實驗能力,以及觀察分析實驗結果,并用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多種方式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的探究能力。設計了三個專題研究,意在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經歷較為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本冊側重“作用于平衡”中的作用,通過研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以及地球與宇宙世界之間的復雜關系,幫助學生開始意識到我們生活的世界史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世界,保護這個世界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從而為下學期側重“平衡”關系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基礎。第一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本單元以學生熟悉的動植物為研究內容,引導學生探究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周圍環境對植物生長的;探究土壤、陽光、水和空氣等外部條件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以及植物自身的各個器官再生長中的作用;觀察動物的捕食器官,探究不同的捕食器官對動物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動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對比實驗的能力是學生意識到愛護植物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為后面的生物與環境、人和環境等單元的學習,探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做好鋪墊。本單元共五個課題。一、小苗的誕生本課從“種子在什么條件下萌發”這個問題開始活動,引導學生經過猜想與假設制定實驗方案、實驗觀察、記錄整理、表達交流這一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使學生懂得種子萌發與適宜的溫度、空氣和水有關,重點培養學生制定實驗方案、進行探究的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堅持認真細致、持久觀察的科學態度。1、研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分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在一個燒杯中用水浸泡大量的黃豆1天),引導學生討論種子萌發需要那些條件。教材中的三句話意在提示著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不要將學生的思維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提示,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充分思考。注意要提示種子要萌發成幼苗本身要具有活力。2、種子萌發需要水實驗教材給出的課題是“種子萌發需要水”的實驗。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方法,對對比實驗形成初步認識。對比試驗要保證其他條件盡量相同,如給相同適量的水,放在相同的溫度下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種子用不少于4粒,因為可能會有死種子。也就是本身不具有活力的種子。教材中所給的實驗材料中,沒有棉花或衛生紙,我在課堂教學上將這個材料填不上,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實驗的嚴謹性。學生可以課下繼續完成實驗,做好觀察和記錄,幾天后再次上科學課做好交流準備。最好學生將實驗結果與記錄同時展示,教師做出點評。3、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教材中給出的實驗,只是給出了一個范例供參考,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不限制學生的思維。學生猜想不同,那么實驗方案的制定也應該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學生還可以自己設計:種子萌發是否需要空氣、適宜的溫度、陽光、土壤等實驗。注意:實驗方案學生雖然不是第一次接觸,但要完成一次自己制定、撰寫較為規范的實驗,一定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給出的實驗方案包含了哪些內容。我們一定要就規范的實驗方案包括提出假設、選材、實驗方法、實驗結果預測、實驗步驟、如何記錄、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結論、以及注意事項給學生指導4、科學在線、制作種子標本盒科學在線提供的是與種子萌發、種子生長發育有關的最新科技前沿的資料,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所給材料已經是2002年的材料,這里就需要我們更新科技前沿的知識,也要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更多的有關種子的前沿資料。制作種子標本盒可以由學生課下完成,但我們要給學生出示種子標本盒的成品供學生觀察,提示種子分類的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二、土壤與植物的生長本課繼續研究各種類型的土壤是如何影響在植物生長的,共分為三個框題: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土壤,探究土壤的滲水能力,以及不同類型的土壤分別適合在栽種什么植物。1、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土壤:認識不同類型的土壤是一個學生借助感覺器官和簡單工具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的分組實驗,教材上有三種土壤的圖片,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給學生準備實物進行辨別。需要注意的是:干燥的土壤才是其本身顏色,粘結在一起的土壤不是土壤的顆粒。2、探究各種土壤的滲水能力滲水比賽是教師演示的對比實驗,我們在準備實驗材料時,土壤要干燥。在瓶中裝入土壤時要將土壤壓實,不然會出現壤土或粘質土先滴水或滲水多的現象,影響學生的感官。在實驗中我們也要注意四“同”,同樣大小的無底透明塑料瓶、三種土壤的量要相同、同時向倒入水和倒入同樣多的水。最終通過實驗得道了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的高低的結論,但要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反面思考,分析出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土壤透氣性,因為土壤的透氣性也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3、不同類型的土壤分別適合在栽種什么植物為了學生能更好的猜測豆苗在那類土壤中生長的好我們需先給學生介紹豆類植物跟的特點:花生和豆苗豆類植物,豆類植物的根部都長有一個個的小瘤,我們稱之為“根瘤”,根瘤內有“根瘤菌”,根瘤菌與根共生,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氣,使植物能獲得更多的養分,長得更好。最終學生在材料的引導下推測出豆苗在沙質土里長得好,原因是沙質土滲水能力強,透氣性好。豆苗在哪種土壤中長的好這個實驗也是一個對比實驗,這也是是本課的重點,但我們卻因為感覺需要的時間長可能影響課程進度匆匆帶過,從而使學生的感受降低。但我們可以將豆苗栽種在教室中,發動學生每天灑水,進行記錄觀察。既然是對比實驗我們就要提醒學生注意教材中提示。三、怎樣是植物長得更好本課引導學生用反證法,研究其他條件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分為兩個框題分別是:研究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怎樣使植物生長的更好。活動一以研究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為例進一步的訓練學生設計對比實驗、規范實驗操作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自己設計的實驗是否合理,全面交流研究結果。因為有了前兩課題的實驗基礎,所以我們應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對比實驗方法的指導,如如何確定“對照組”“實驗組”,如何控制兩組的條件。并且教材又進一步提出了對實驗的要求,鼓勵學生學習科學術語,幫助學生梳理以往的零散認識,使學生對對比實驗的原理有更深的理解。活動二怎樣是植物長得更好聯想我們的成長過程,除了足夠的營養外,我們還需要父母的呵護、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和幫助,那么,同樣植物的生長需要我們怎么去愛護呢? 從而去思考完成教材中的討論問題。科學在線是對于喜陰植物和喜陽植物的介紹。如果時間允許可以介紹植物生長中對水的需求不同的分類,也可以讓學生課下去收集。四、根和莖通過三個活動來認識植物的主要器官——根和莖,并探究她們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三個活動分別是:認識植物的根、研究根的作用、研究莖的作用。要研究根和莖的作用,就要首先認識各種各樣的根和莖,所以教材安排了活動一:認識植物的根,根據不同根的特點,進行分類,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類能力。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尋找植物的根,供學生在課上時觀察。我們也要盡量的準備實物。學生對于根的分類只需要掌握根系名稱,根系概念不需要學生掌握。活動二研究根的作用,教材通過圖片展示的形式,要求學生聯系實際分析根的作用。并且通過試驗研究了根具有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這個實驗操作較為簡單,但在這個實驗中要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怎樣知道水變少了?水會不會不斷向空中散發,應該怎樣防止水的蒸發?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根吸收了多少水?活動三研究莖的作用 莖是植物的輸送器官,要研究莖的作用,我們首先要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莖,教材中雖然沒有安排,但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問題,所以教學中要適當補充莖的形狀、特點,可以實物、圖片展示。在判斷是根還是莖時,學生會有爭議,在科學在線中,對根和莖的區別有明確的解釋。教材以研究莖的輸導功能為例進行了實驗探究,墨水的量1—2滴即可,草本植物浸泡的時間不宜過長大約10分鐘左右即可,選擇葉片略呈微蔫的植物莖效果更明顯。可以對莖進行橫切觀察橫切面。五、動物的食物本課設計了兩個活動和兩個拓展活動。分別是:活動一認識動物的食性、活動二、研究動物本身的牙齒和爪、拓展活動一保護動物的生存環境、拓展活動二選擇一個陌生的動物研究他的食性。活動一、通過討論和分析,培養學生按食物給動物進行分類。活動二、捕食的幫手通過觀察教材中所給動物的齒和爪的圖片,學生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動物齒和爪的特點,這里要求學生能用一些形容詞如尖銳、平、鈍來描述動物的齒和爪的特點。拓展活動一可以課上進行也可以課下進行,活動目的主要是為了下一單元的活動打下基礎。拓展活動二適合課下完成,學生通過觀察收集資料分析所觀察的動物屬于哪類食性動物。第二單元生物與環境在上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其他生物等是某一種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探究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各種作用方式及生態系統是如何保持平衡的。本單元包括四個課題。六、葵花向陽本課首先從學生熟悉的向日葵入手,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與實驗探究植物與陽光的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探究植物的向水性和向地性,最后擴展到研究光對動物的影響。活動一“葵花與陽光”是本課的重點活動。研究植物的定向運動,插圖的兩個向水性試驗可以供學生直接觀察,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作為課下設計類似實驗的提示。光對動物的影響,屬于趣味性較強的拓展活動,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新的內容和方式。科學在線介紹了在生產和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利用動物和光的這一特性的?第七課燕子南飛主要以生物和環境中溫度的變化為主線,研究動物的習性和身體形態受到的影響。活動一、主要介紹了鳥類的遷徙和魚類的洄游現象,鳥類的遷徙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哪些鳥類具有遷徙的習性,第二了解鳥類遷徙的原因,第三介紹魚類的洄游現象,第四通過科學在線的介紹將遷移現象探究到植物體。這里就需要我們和學生一起收集資料,并進行匯報,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中幾種案例。活動二、動物的冬眠,介紹了不同動物在當地通過不同的方式抵御嚴寒。需要學生了解冬眠這一現象有助于動物過冬,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圖和現實動物現象,用列表的形式比較動植物在冬夏兩季的外部形態和生活習性的變化。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主要以生物與環境中的水的關系為主線,引領學生探究生物的形態結構方面與環境的適應。教材活動一、仙人掌和蓮 安排了仙人掌和天竺葵蒸騰作用的比較試驗,(這里不需要對學生說明是蒸騰實驗)為了使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植物形態與環境關系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材活動二、身體結構的適應性 先從學生自身體驗活動開始,體會了大拇指的作用,無形中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結構的奇妙。再通過觀察魚的身體形態在水中生活的適應性,駱駝身體結構與沙漠生活的適應,再去研究鳥、鴨、鵝、青蛙的身體結構就水到渠成了。第九課奇妙的護身術探究生物如何憑借一些本領保護自己,適應環境,活動一他們在哪里研究利用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保護自己,活動二特殊的防護通過觀察圖片收集資料了解更多的動物自我防護的措施。在活動一中展示的迷彩服是對仿生學的運用,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了解的更多的仿生應用。科學在線通過學生了解植物的自衛武器,引導學生了解生物技術方面的信息。第三單元、人與環境上一個單元的內容的延續和發展,圍繞著五年級教材的統一概念,幫助學生通過思維游戲、資料調查、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模擬體驗、觀點辯論、方案設計、科學暢想等形式,感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環境存在著相互依賴、又相互影響,甚至人類的一些不良活動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他動物的生存。從而逐漸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本單元共有三個課題十、人對環境的需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主要是讓孩子們理解人類是自然環境的產物,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十一、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在活動一中,不必刻意避免學生不太理解的名詞,如生態系統、生態平衡、食物鏈等。十二、和諧相處 主要是引領學生探究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舉措和針對莫與具體問題確定宣傳主題。第四單元、冷和熱本單元從認識冷和熱現象開始,研究冷熱變化、研究熱傳遞的各種方式,包括傳到、對流、和輻射,進而用熱傳遞的知識解決生活中保溫和散熱問題。這個單元的實驗多為條件控制試驗,利用通過測量的得到的數據培養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本單元包括五個課題。十三、冷水和熱水本課圍繞著冷和熱,按照觀察、描述和實驗的順序,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通過手指對冷熱水的感覺、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什么是冷和熱,并且認識到冷和熱是相對的。(即。我們說感覺冬天冷,是相對于自身體溫感覺到的。)從而使學生對冷熱現象有初步認識。在手指的對水溫感覺實驗中我們可以接著引導學生將原先放在熱水中手指從溫水中拿出來,再次放入到熱水中去。讓學生與頭一次感覺到的溫度相對比,使學生自己發現人對溫度的感覺是不準確的。為了能知道準確的溫度必須使用測量工具——溫度計。科學在線介紹了溫度概念和溫度計,這里需要學生明確溫度是描述冷熱程度,而不是冷熱。在介紹溫度計時我們要出示一些不同類型的溫度計,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不同溫度計的測量范圍(量程)。活動二、測量水溫的變化 實驗材料、實驗步驟教材中已經明確的設計出來。為了保證這個實驗的順利進行,實驗前應讓學生回憶使用溫度計需要注意的事項:1、觀察溫度計的最小分度值,2、在使用溫度計時,玻璃泡要位于水的中間部位,不能接觸到容器的玻璃壁。3、讀數時不俯視、不仰視。十四、傳熱比賽十三課使學生形成了一個熱能夠傳導的觀念,本課進一步認識熱傳遞的性質。設計了活動一勺柄冷熱的變化和活動二傳熱比賽。活動一勺柄冷熱變化,通過小實驗來說明熱是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在這個實驗中,通過小木棒由近及遠逐漸掉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熱在傳導。這個實驗有可能會因為凡士林的用量、木棍重量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實驗失敗。(我們可以收集一些超市的小票紙,對其一個點烘烤,由于小票紙張的特殊性,會出現明顯的深淺顏色的變化)活動二、傳熱比賽 這個實驗教材中給了兩種實驗方案,第一個實驗方案塑料棒和木棒在酒精燈加熱的過程中容易融化和引燃,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明顯效果。第二個實驗方案較為安全,但存在一點不足就是在實驗中,由于熱水表面熱空氣上升原因也可能出現蘸有凡士林的豆子掉落順序錯亂。在實驗過程中將所選實驗材料穿過一個硬紙板,在放置在燒杯上,就會減少熱氣上升的影響。十五、衣服的顏色本課圍繞著熱傳遞的一種方式——熱輻射,設計了兩個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活動一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 通過學生自身體驗感覺手在黑白兩色手套中的不同感覺。活動二顏色和吸熱 教材設計了一個顏色與吸熱能力對比實驗。這個實驗過程中要注意:1、溫度計不要碰杯底杯壁2、盡量選擇太陽光照射,應為太陽輻射較強3、天氣、教室條件不允許的話在使用臺燈時要選擇功率較大的白熾燈泡,實驗裝置與臺燈距離一致。顏色與吸熱能力的對比實驗,也可以將幾塊涂有不同顏色的鐵板距離點燃的蠟燭相同距離,在鐵板背向蠟燭的一面用凡士林粘上豆子,觀察哪塊鐵板上豆子先落下來。十六、風的形成本課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通過探究的風的形成了解液體、氣體類熱的不良導體的熱傳遞方式—對流。教材從門縫上下兩張紙片飄動的方向不同引入,使學生產生興趣。活動一觀察上升的空氣是為了使學生直觀的感受熱空氣運動的方向。活動二風的形成教材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在使用中要讓學生分析出用冷水浸的毛巾放置在蚊香一側是為了降低蚊香一側空氣的溫度,增大溫差。(還可做滅火使用)。還要與學生說明水平流動的空氣才是風。風是由于空氣冷熱不均造成的。十七、保溫和散熱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需要注意的是保溫不代表不出現熱傳遞現象,而是減慢熱傳遞。第五單元、地表的劇烈變化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作用與平衡方式、關系后,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劇烈變化的地震、火山等現象入手,探索地球內部物質、能量值之間互相作用與平衡的方式、關系及產生的結果。本單元包括四個課題一個專題研究這一單元與五年下冊地表的緩慢變化相對應的。十八、地表探秘教材設計了拼圖游戲,使學生懂得了地球板塊不斷運動的。介紹完大陸漂移假說,我們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區別。(假說和學說)山脈形成的模擬實驗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學生的書本完成模擬實驗。書頁代表巖層。這里可以向學生展示世界山脈分布圖。簡單介紹幾條著名的山脈,學生會發現這些大型山脈都出現在板塊交界處。為19、20課解釋火山地震產生的原因做鋪墊。地震時間地震地點地震級數受災人數死亡人數1976年7月28日唐山7.8數十萬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37417669225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24684226982013年4月7日四川雅安7.0152萬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6.53143617十九、地震地震時讓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之一,本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地震的危害,懂得地震的一些基本常識。教材中介紹的是唐山地震損失情況,這里我們可以將近幾年我國發生的地震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地震其實離我們不遠。這也是為了活動一做準備。活動一、了解地震危害 教材中沒有涉及到地震的級數和危害程度,這里我們可以將梅爾卡地震列表通過用身邊的材料模擬地震時地表斷裂的感覺和引起的房倒屋塌現象。二十、火山火山和地震一樣,都是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結果,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火山并不是自然災害,火山噴發才是自然災害)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見的自然災害現象,關于火山的知識學生知道的較少。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火山噴發的視頻,我們也可以發動學生收集火山噴發的資料。這是世界上十次危害最大的火山爆發。在這里我們要和學生一起將火山進行分類,分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也可以在教材最后拓展活動寫一篇科幻短文處介紹。本人偏向于在課前介紹。火山名稱最近一次噴發時間造成的危害梅扎馬火口湖約6000年前1.2萬英尺高的梅扎馬山在噴發后,竟變成了一個深1900英尺的火口湖埃特納火山1991年12月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掩埋地下坦博拉火山1815年4月10~11日直接造成了9.2萬人喪生,還有8萬人死于由此引發的饑荒。喀拉喀托火山1883年8月27日此次火山爆發引起的一連串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和南美海岸培雷火山1902年5月8日使2.9萬人喪生,并摧毀了4英里外的港口城市圣皮埃爾帕里庫廷火山1943年2月摧毀了帕里庫廷市圣海倫斯火山1980年3月18日由于周密的考察研究和及時的預報,圣海倫斯火山噴發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傷亡魯伊斯火山1985年11月13日毀滅了阿爾梅羅城皮納圖博火山1991年6月造成約800人死亡,還有約10萬人無家可歸。模擬火山噴發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熔化的巖石是怎樣從地球內部來到地球表面的。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地球內部結構的探究興趣。模擬實驗可以從現實生活中的打開被搖晃過的汽水、啤酒出現液體噴濺出來的現象引入。再按照教材做實驗時應該注意加入洗滌靈的量不要過多,不然洗滌靈會把干蘇打包裹住,致使反應現象不明顯。模擬實驗強調學生觀察瓶中醋與干蘇打反應的過程,開始時反應比較劇烈有液體和氣泡噴出,反應一段時間后,變為緩慢,液體和氣泡慢慢流出。總結出火山噴發方式有兩種凝靜式和爆裂式。科學在線中介紹了預報火山噴發方法和火山噴發的有利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反面分析問題。二十一、巖石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地球板塊運動、高山形成、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自然災害——火山地震以后,進一步探究地球表面最常見的物質——巖石。教材共設計了三個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活動一收集觀察巖石、我們要指導學生從形狀、顏色、軟飲、條紋、光滑程度等方面,科學的觀察巖石。(顏色和光滑程度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從大自然收集到的石頭,需要敲碎觀察,這在教材中已經有提示)這也是為下學期學習礦物知識打下基礎,巖石和礦產都是礦物,區別在于礦產是礦物的富集體。教材p77,在打碎的巖石斷面上滴幾滴濃醋,觀察現象,大多數巖石都會有氣泡冒出。但花崗巖除外。這是巖石按成因的分類圖,教材中沒有對巖漿巖進行細分,但圖片中卻出現了花崗巖和玄武巖和化石知識。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下簡單介紹。活動二制作巖石標本盒、制作方法很簡單,教材中沒有過多的文字提示。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與學生一些提示(如硬紙板分格)。重點指導學生制作巖石資料卡。這個活動中我們一定要提示學生在制作巖石標本盒,自己要制定一個分類標準。如顏色,光滑程度或者巖石的成因等。以便學生更加科學的認識巖石。活動二制作巖石標本盒、制作方法很簡單,教材中沒有過多的文字提示。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與學生一些提示(如硬紙板分格)。重點指導學生制作巖石資料卡。這個活動中我們一定要提示學生在制作巖石標本盒,自己要制定一個分類標準。如顏色,光滑程度或者巖石的成因等。以便學生更加科學的認識巖石。活動三、巖石的用途 教材前三幅圖片都是對巖石進行了簡單的裝飾雕刻巖石的本身沒有改變,學生容易認出。第四幅圖需要對學生提示,貴重金屬是從巖石礦物中提煉出來的。第六單元、環境與保護第六單元環境保護是本冊教材的最后一個單元,也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本單元共包括哩個課題和一個專題研究。二十二、環境問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有著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但人類忽視了相互平衡的關系時,就會造成環境問題。教材先通過收集分析資料使學生初步認識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即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從而對人類破壞環境的危害有初步認識。我們對對學生介紹以上資料時,學生不需要記憶。但又要給學生時間梳理順序,形成他自己的概念體系即可。我們要啟發學生通過以前的知識分析:空氣、水體、土壤污染和環境破壞。使學生能夠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問題。最后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體系。社會進步的同時帶來了環境問題。二十三、保護我們的家園時間世界主題中國主題2014提高你的呼聲 而不是海平面向污染宣戰2013思前,食后,厲行節約同呼吸共奮斗2012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2011大自然為您效勞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2010多樣的物種,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來低碳減排·綠色生活本課主要引導學生來哦接人類治理環境的基本措施及”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以及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環境監測的方法。專題研究專題研究是五年級科學學習中新增的探究內容,是學生開展科學學習活動的一種類型。 本冊教材共涉及了三個專題研究,旨在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激勵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教材中的專題研究由三部分組成:任務導向、參考選題、研究案例。“任務導向”部分簡要介紹了專題研究的大致范圍;“參考選題”部分列出的問題是對學生選題進行啟示;“研究案例”是通過實例向學生介紹專題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要做好專題研究必須設計好專題研究的計劃。有了計劃能更好逐步開展專題研究研究內容:必須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最初我們可以給學生確定主題。研究方法涉及的很多有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等方法。研究結果記錄很多,如文字形式、圖片形式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材培訓ppt.ppt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材培訓文字材料.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