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知識要點地球的自轉一、地球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做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做順時針方向旋轉。(北逆南順)地球自轉的周期為一天(約24小時)。地球自轉引起的自然現象:①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由于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因此,太陽相對于地球自東向西運動,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陽是東升西落。②晝夜交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一天中太陽的位置為:清晨(日出)時,太陽在正東,上午時太陽在東南邊,正午太陽在正南邊,下午太陽在西南邊,黃昏時,太陽(日落)在正西。二、晝夜交替1.晝夜現象的原因::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地球在自轉。在同一時間里,太陽照射時,地球的一半地方處于亮的半球,另一半處于暗的半球;亮的半球是晝,暗的半球是夜。這就使地球上有了晝夜之分。地球每自轉一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一次。晨昏線(圈): 白晝、黑夜的分界線 。(或:晝半球與夜半球的界線。)晨線: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從變黑夜為白晝的界線。昏線: :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從白晝變為黑夜的界線。3.地球晝夜交替的意義:地球的晝夜交替,使得地球表面溫度不致于過高,也不致于過低,這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第二節北京時間和北京的時間一、地方時和區時1.地方時:同一瞬間,因經度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例如:杭州的時間和北京的時間是不同的。2.地方時的判斷依據:當太陽位于某地的正南或正北時,該地就是正午12時;此時晨線上為6時,昏線上為18時。由于于球自西向東不停地自轉,所以東邊的地方時總比西邊的地方時來得早。3.時區:國際上的分區計時制度把全球劃分為24個經度寬15°的地區,叫做時區。每個時區中間的經線叫中央經線。★★中央經線的計算方法中央經線=時區數×15 + 7.5°就能算出時區界線4.區時: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統一使用的時間,稱為區時,也叫標準時。例如,倫敦所在的0°經線是中時區的中央經線,所以倫敦的地方時就是中時區的區時。★★時區的計算方法:時區=(經度+7.5 )/15 (只取整數)二、世界各地的區時1.世界時區: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每小時轉過15°經度,所以地球一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過15°經度。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左右各7.5°構成中時區。然后向西每15°經度為一個時區,依次11個西時區,剩余的7.5°為西12區;向東每15°經度為一個時區,依次11個東時區,剩余7.5°為東12區.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為一個時區,叫做東西十二區.它的中央經線是 180°.(見課本P111 圖4-5世界時區).★★算區時的時差兩地相差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小時計算時東正西負,東邊的時區減去西邊的時區★★算具體時刻(已知一個時區的區時,求另一個時區的區時)1. 計算兩個時區的時差2. 根據東早西晚,東加西減時差如何校準賓館大堂的鐘:①確定已知城市的當前時間②找出各城市所在時區③計算時區差④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即求東邊城市的區時 加上時區差,求西邊城市的區時 減去時區差.7.北京的時間與北京時間差別:①北京的時間:北京位于東經116度,北京的時間就是指東經116°的地方時。②北京時間:我國把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全國(除新疆外)統一使用的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北京時間”實際上是指北京所在東八區的區時,即東八區中央經線東經120度的地方時。8.我國共有5個時區,自西向東分別是東五區,東六區,東七區,東八區,東九區。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北京所在時區東八區的區時,新疆采用東六區的區時。我國最東端和最西端相差4個小時。三、日界線1.日界線:國際上規定,把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2、日界線所在的時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之間3、日界線的含義:日界線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點和終點,地球上的日期更替都以這條線開始的。東十二區是今天的起點,時間最早;西十二區是昨天的終點,時間最遲。東、西十二區日期相差一日,但鐘點相同。由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減一日;由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加一日。日界線彎曲的原因:為了使180°經線通過的國家和地區處于同一日期,日界線避免通過陸地,因此它是曲折的。可見,日界線和時區一樣,都是人為劃定的。第三節地球繞日運動1.太陽高度角:太陽光和地面的夾角,簡稱太陽高度。2.太陽高度與影子長短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影子越短。3、太陽高度角日變化規律:①一天中,正午時候,太陽高度最大,影子最短。早晨或黃昏太陽高度最小,影子最長。(原因:一天中地球的自轉引起使太陽直射點發生變化)②一天中的正午,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此時桿影朝正北或正南方向。4、太陽高度角 年變化規律:⑴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夏季正午的太陽高度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正午太陽高度較小,冬至日最小.⑵、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①在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緯23.50向南北兩側遞減②在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緯23.50向南北兩側遞減③在春分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5. 太陽直射A.直射:某些地方正午受到太陽光的垂直照射。太陽直射點:地表受到太陽垂直照射的點。B.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1)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北緯23.50)(2)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南緯23.50)(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4)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5). 一年中直射2次的地方: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直射一次的地方: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方,無直射的地方:北回歸線以北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地球的公轉:(1)方向:自西向東。(2)周期:一年365.2422天(或365天又1/4天),即通常所說的一年.(3)軌道:橢圓形。(4)地軸傾斜,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5)地球公轉軌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為23.5度,稱為黃赤交角(地球公轉軌道面叫黃道面)。地軸和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為66.5度。7.正午太陽高度變化(1)在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緯23.50向南北兩側遞減(2)在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緯23.50向南北兩側遞減(3)在春分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8.晝夜長短變化A.極晝現象——太陽整日不落,極夜現象——太陽整日不出.B.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9.五帶劃分A、劃分依據:由于不同緯度地區太陽的高度不同.因而不同緯度地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不同.B.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南北23.50)和南北極圈(66.50)C、劃分的意義:是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地球 各地區差異的基礎。日歷上的科學歷法分類A、歷法的概念:按年、月、日、時等計算或安排時間的方法。B.歷法的分類和依據世界主要歷法的種類:陽歷(以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依據,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歷法),陰歷(以月相變化周期為依據)陰陽歷(結合陰歷與陽歷的特點)。2.我國日歷組成部分:公歷和農歷。公歷屬于陽歷的一種,農歷屬于陰陽歷的一種。二、公歷的科學置年方法1.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 世紀年必須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2.每400個陽歷年中有97個閏年。多出的一 天加在二月。規定:1、3、5、7、8、10、 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為 小月,每月30天。2月為平月,每月28天。3.閏年每年有366天,平年每年有365天。三、農歷(陰陽歷)1. 陰歷是根據月相變化的周期來制訂,一年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置一個閏月。農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閏月:每19年安排7個閏月。2、陰陽歷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周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歷法。3、置閏方法:采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即: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4、農歷平年是354天,農歷閏年是384天,農歷閏年不閏日,而是閏月。5.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不變的。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劃分的,它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一年轉一圈360°,每隔15 °就是一個節氣,這樣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間 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和準確時間,二十四個節氣是一部反映太陽對地球產生影響的太陽歷。二十四節氣的季節屬性是北半球,反映的是北半球的氣候隨季節轉變而變化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產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古代我國各地從事農業活動的主要依據。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季節的開始,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表示季節的轉折點,即一個季節的中間。約15天一個節氣。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第一部分:地殼變動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0----100千米)稱為巖石圈。巖石圈以下-----400千米處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二、地殼變動的證明證據① :褶皺褶皺是地殼受力擠壓而發生的彎曲。但仍保持連續完整。這種連續完整的變形叫褶皺。世界上絕大部分山脈都是因褶皺隆起而形成的。例:喜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皺山、我國四川盆地東部的山也大多是褶皺山證據② :巖層的斷裂--斷層斷層是巖層受力過度時,發生斷裂、錯動;巖層的位置相互錯開的變形叫斷層。巖層斷裂后抬升形成山脈叫斷層山。如臺東山脈、廬山、泰山。 巖層斷裂后也能凹陷,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陜西渭河平原。褶皺和斷層是地殼運動的結果(足跡)證據③: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的升降。證據④:海陸變遷青藏高原的形成(高山上海洋古生物化石);臺灣海峽:近年來,人們在臺灣海峽海底部某些地方發現有古代森林的遺跡和古河道(是人工運河的一部分)的痕跡。證據⑤:火山證據⑥:地震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 。地殼變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他證據⑦:東非裂谷不斷加寬、臺灣海峽幾度升降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而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卻在不斷縮小。三、地殼變動的結果:(1)上升或者下沉或者彎曲斷裂,形成山脈,谷地。(2)地殼變動有的很緩慢,有的很激烈迅速,如火山地震。四、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積累。第二部分:火山A、火山與火山噴發:1.火山:是一個由固體碎屑、熔巖流或噴出物圍繞著其噴出口堆積而成的丘或山。2.火山噴發:是一種壯觀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B火山的組成: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C.火山噴發物:氣體(水蒸氣,二氧化硫),液體(熔巖流),固體(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D.火山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E.火山分布: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G、火山的利弊:危害:是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命。益處:是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如硫礦等。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療衛生方面有較大價值。H.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態和火山活動特點千差萬別。F.火山噴發的巖漿主要來自地幔中的軟流層。巖漿在強大的內壓力作用下,從火山口或地殼裂隙噴出地表。巖漿冷卻后變成的巖石,叫巖漿巖。第三部分:地震地震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堅硬的地殼產生斷裂、移動而造成的。地震能改變地形。B.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C、地震的結構震源:地震發生的源地;震中:與震源對應的地表部分;一般受地震影響最大。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離。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震中距:地表某地離震中的距離。等震線:距震中距離相等的點的連線。D、地震的分類(外加內容)無感地震:一般來說,震級小于3級,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稱為無感地震。有感地震:震級大于3級到小于4.5級,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震級大于5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災害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總之:震級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壞性越強。E、地震帶分布: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一帶。我國主要地震帶: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4、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世界地震分布圖和世界火山分布圖進行比較:1、它們的分布有驚人相似,說明兩者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即板塊運動是導致地震和火山發生的共同原因。從垂直方向看,地震和火山發生的圈層有很大的區別。火山源于軟流層,地震則發生在巖石圈的一種地殼運動的表現。F、地震造成的災害☆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等。☆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還有地光燒傷人畜的現象。G、地震預報與逃生1.地震不能準確預報但是有先兆,如動物的異常行為,井水異常冒出地面等。張衡發明的地震儀——侯風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可以測量地震。現代的地震儀和其原理相似但是準確度要高的多。2.地震時,注意(1)快速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地方。(2)來不及跑出去的要躲到面積小的房間和桌子底下。第六節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一、大陸漂移學說1、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_魏格納,提出這個學說的時間是1915年。2、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容:全球的陸地在2億多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聯合古陸),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成現在的海陸分布。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的主要依據: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非洲與南美洲)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如下:證據①、發現南美洲與非洲可以拼合證據②:相鄰大陸在地層上有許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更令人信服的是兩岸相同地質年代的山系、地層或巖塊都可以一一對應加以拼接。證據③:古冰川遺跡的分布如:南半球古冰川遺跡---各大陸冰川分布不僅可以拼接,而且冰川流向合理證據④: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如:在南美東部、非洲西部和南極洲2億年前的地層中分別都找到同一個屬種的‘中龍’化石。它們是只喝淡水的小型陸生爬行動物。無法想象它們可以游過寬闊的大西洋而互相溝通。顯然,他們應該曾經生活在聯合古陸上,此后才漂移開來。二、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的各個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 美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見課本P137圖4--45)“板塊構造學說”建立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板塊構造學說具體內容:①、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碰撞和張裂;③、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動比較活躍,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之間的變動:5、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消亡邊界:相互靠近或擠壓的兩個板塊之間的邊界。6、板塊理論的應用:①: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②板塊張裂形成斷層裂谷和海洋的實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區)。③解釋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相似的原因: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塊的交界地方(主要是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相撞的交界地帶)。因為板塊之間會發生碰撞和張裂。7.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8.印度尼西亞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2.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亞歐板塊向印度洋板塊俯沖造成抬升和張裂,地殼很不穩定。第七節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一、地形的類型:1、地形: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A與B的相對高度=A的海拔高度—B的海拔高度“ + ” : A比B高“ — ” : A比B低3. 地形的類型及特點.①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遜平原我國有著名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地形約占我國面積的12%。②山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我國許多地區均為山地地形,如太行山、大興安嶺、南嶺、五夷山、秦嶺等等,山地地形約占我國面積的33%左右。③高原在我國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高原地形占我國面積的26%。④盆地世界面積最大的盆地是: 剛果盆地我國有著名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盆地約占我國面積的19%左右。⑤丘陵:我國有許多地區都是丘陵地帶,如江南丘陵,它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江蘇等一些地區。二、地形變化的原因內力作用:常常使地表的起伏變大,具有階段性。外力作用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其結果使地表趨于平坦。總之:三、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1.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2.等高線地圖: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3.等高線特點① 同一等高線上各點高度相等②每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相等③不同等高線不會相交④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坡度越緩PAGE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