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地球的自轉 第四章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的運動。 2.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1)從北極上空俯視,地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 (2)從南極上空俯視,地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3.地球自轉的周期:約1天(約24小時)。4.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東升西落 (2)晝夜交替5.晝夜現象: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晝夜交替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6.晨昏線(圈):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它由晨線和昏線構成。 (1)昏線:隨著地球的自轉,逐漸由晝變成夜的界線。 (2)晨線:隨著地球的自轉,逐漸由夜變成晝的界線。第二節北京的時間和“北京時間"1.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東邊的地方時總是比西邊的來得早。2.時區:把全球劃分成24個 150經度寬的地區,每個地區就叫做一個時區。區時: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區時計算原則:東正西負,東加西減3.北京的時間和“北京時間”。 (1)北京的時間:北京的地方時,即東經1160經線的地方時 (2)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0經線的地方時。4.日界線:以1800經線為基線,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它是曲折。(1)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的時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2)從西十二區越過日界線進入東十二區,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減去一天。(3)西十二區在日界線東側(昨天),東十二區在日界線西側(今天)。(4)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減去一天。(5)日界線的西側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點。第三節地球的繞日運動1.地球的公轉:地球自西向東繞太陽不停地旋轉,周期為365.2422天2.太陽高度: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1)一天中太陽高度正午最大,桿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轉)(2)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夏季最大,桿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桿影最長。(3)同一時間,太陽高度從直射點向兩側減小,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越小。3.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為900)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歸線 2、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兩次直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歸線上直射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歸線 4、其他地區無直射4.晝夜長短的變化:(1)赤道全年晝夜等長(2)北半球其他地區: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時,南半球冬至日。(3)夏季,南極圈,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冬季出現極夜。(緯度越高,晝夜變化最大)5.五帶的劃分:(1)根據接受太陽輻射熱量多少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2) 熱帶:在南北緯23.5°之間,,有直射陽光,終年炎熱,晝夜長短變化小.溫帶:在南北緯23.5°與南北緯66.5°之間,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寒帶:在南北緯66.5°到90°之間,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象。(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更替、 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轉,第四節 日歷上的科學1.歷法的種類:①陽歷:以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依據②陰歷:以月相變化周期為依據③陰陽歷:結合地球繞日公轉周期和月相變化周期。2、我國的日歷由公歷和農歷組成。公歷(包括年月日星期)屬于陽歷,農歷(包括年月日節氣)屬于陰陽歷,農歷中的月是屬于陰歷,農歷中的二十四節氣屬于陽歷3.閏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閏年,世紀年能被400整除是閏年。公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00年中有97年是閏年,有303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閏年2月份29天。4.二十四節氣:我國古代將四季更替的周期分為二十四段,每段(約15日)叫做一個節氣,屬于陽歷, 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指導和預告的作用。 第五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于上地幔。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4)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線。(5)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第六節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板快構造學說: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線地形圖 第七節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峭壁等高線重疊處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陡坡等高線較密處緩坡等高線較疏處洼地等高線呈很小的封閉的曲線時中間低1.常見的地形。 地形類型特 征山地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顯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較小平原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3、地殼的緩慢變化——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生物作用(統稱為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塑造了山嶺和低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將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