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于蝸牛的調查 蝸牛的生存能力強,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蝸牛;春季或秋季,如果下一場小雨,在墻角、樹下、葉子上以及草地里,常常能發現蝸牛的身影——豎著長觸角 背著殼緩慢地爬行…… 一﹑選題原因 蝸牛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從小我就覺得它長相奇怪,經常玩弄蝸牛。上學后,從《自然科學》書中認識了它;對蝸牛擺動長觸角﹑背著殼爬行﹑分泌黏液的現象發生興趣,好奇使我留意地觀察它,隨著觀察產生了一些疑惑:蝸牛為什么不放棄殼爬行?蝸牛的黏液起什么作用?蝸牛對人類有價值嗎?……這些驅使我長期跟蹤觀察起蝸牛來。好在蝸牛容易捕捉,易于飼養,有助于我對它觀察和探究?!?二﹑調查經過 我正式的調查活動從2006年4月26日開始,從紫金山捉來幾只蝸牛,準備了透明大瓶子,為它建了一個“家”,用放大鏡觀察起蝸牛。通過每天觀察﹑寫日記,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實驗探究→收集資料→再進行實驗→推理得出結論;有時還需要咨詢專業教師,一步一步地認識蝸牛,一點一點地揭開蝸牛的秘密,經過近半年的時間,我對蝸牛有比較完整地了解?!?三﹑調查內容 1﹑通過書本,了解到:蝸牛原本生活水里,后為適應環境登陸,其腮演變了“肺”﹙外套膜﹚,進化成陸地軟體動物肺螺類。蝸牛在陸地分布廣,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多種,雖然蝸牛品種多樣,但內外結構大體相同。﹙附蝸牛內﹑外結構圖﹚其外行特征: 兩對觸角﹑腹足﹑螺旋型貝殼。蝸牛具有很高食用價值,并有一定的醫療﹑保健﹑美容的功效。 2.通過觀察,直接發現:蝸牛的頭部﹙眼﹑鼻﹑嘴﹑舌﹚﹑頸部皮膚﹑呼吸孔﹑腹足的蠕動﹑分泌的黏液﹑排泄物﹑排泄口﹑螺旋型貝殼﹙右旋﹚﹑尾部?!? 3﹑通過觀察,推理發現:蝸牛的味覺﹑頸部靠近殼口能分泌粘液﹑腹足能吸收水份﹑蝸牛殼的作用﹑自我修復能力?!? 4﹑通過觀察,試驗﹑得到結果:蝸牛的視覺﹑嗅覺﹑觸覺﹑蝸牛的食性﹑習性﹙喜潮濕陰暗,怕干燥強光﹚。 5﹑通過觀察,咨詢查閱認識到:軟體動物﹑進化﹑外套膜﹙呼吸﹚﹑冷血動物﹑蝸牛冬﹑夏眠原因﹑內部結構﹑雄雌同體﹑齒舌?!? 6﹑通過觀察,試驗﹑推理獲得結果:蝸牛無聽覺﹑蝸牛的神經集中頭頂部﹑腹足的運動﹑蝸牛勻速爬行﹑黏液的作用?!?四﹑調查方法與結果 ?。?)蝸牛的視覺﹑嗅覺﹑味覺﹑齒舌﹑觸覺?!? 視覺:蝸牛的眼睛長在長觸角的頂端,只有針眼大小。用棉棒緩慢靠近它的眼睛,觀察到在距離眼睛5-6厘米處,蝸牛的長觸角才縮回,重復做幾次都是這樣,可確定蝸牛有視力,不過視力很弱只能看5-6厘米遠?!? 嗅覺: 拿有刺激性氣味食品喂蝸牛(如洋蔥、芒果等),觀察到它會抬起頭翹起頸子爬開,氣味強烈時就縮回殼內,可見蝸牛有嗅覺:?!? 味覺: 蝸牛張嘴吃食前必用短觸角觸碰食物。把撕碎的白紙與白菜葉混合起來,它的短觸角碰來碰去找出白菜葉吃下去,再把蝸牛平時吃的幾種菜葉絞碎在一起,短觸角碰來觸去挑出愛吃的萵苣葉。從找食也證明了短觸角有嗅覺功能;從挑食推理出短觸角又有味覺功能?!? 齒舌: 蝸牛進食時,用放大鏡可以觀察到它的兔唇型口微微張開,從中迅速伸縮舌頭接觸。資料介紹蝸牛的舌與眾不同上面布滿一萬多顆牙齒,稱為齒舌,無味覺細胞。接觸食物時,舌像擦果菜的挫板刮取食物,這從蝸牛剛吃的菜葉留下痕跡可觀察出來,齒舌接觸過菜葉面變薄了。 觸覺:對外界刺激反應。用棉棒觸碰蝸牛的觸角﹑頭頂﹑頸部﹑腹足外殼﹑尾部。蝸牛會縮回身軀,縮回強度不一樣。觸碰的觸角﹑頭頂,看到身軀縮回殼內,觸碰頸部﹑腹足,發現頭部縮回殼內,觸碰外殼尾部,只是身軀微微回縮。從觀察現象推理出蝸牛的神經集中頭頂部。 ?。?)蝸牛爬行的速度 蝸牛爬行靠腹足,速度很慢,測試蝸牛在不同材料上爬行的速度,準備玻璃﹑瓷磚﹑紙板。首先把沒喂食的蝸牛放在玻璃上,旁邊擺一直尺,用細線系小塊蘋果去引誘它,食物放在蝸牛范圍內5-6厘米左右,一會蝸牛出殼發現蘋果朝它爬去,沿直尺邊緣平行輕緩地拉動細線,使蝸牛只能看到﹑聞到就是吃不著蘋果;饑餓的蝸牛要吃蘋果,只得沿直往前爬。以蝸牛腹足尾部為起始點和終點,60秒后,從直尺讀取爬行距離是12厘米,計算出爬行速度為0.2厘米/秒。同樣在瓷磚﹑紙板上做測試,爬行速度分別為0.15厘米/秒和0.1厘米/秒。蝸牛在不同材料上的爬行速度不一樣,玻璃比紙板爬得快,分析原因:玻璃光滑阻力小。觀察結論:蝸牛的確爬得很慢?!? (3)腹足的運動與勻速爬行 觀察三次測試實驗,雖速度不一樣,但發現每次爬行過程中速度大小不變。蝸牛的爬行速度跟腹足運動有直接關系,從玻璃背面觀察爬行中蝸牛的腹足,看到腹足肌肉收縮從后傳向前端,同時粘在物體表面防止向后滑動,當收縮傳到最前端,腹足就釋放開來,蝸牛得以完全伸展,身體向前滑行,腹足肌肉是波浪式收縮運動。堅持觀察很久發現其波浪式收縮頻率不變、把蝸牛放置在手臂上爬行,靜心感覺,其運動節奏始終一致,以此判定腹足運動是勻速的,經推理得出結果:蝸牛確實是勻速爬行?!? ?。?)黏液的作用 1.蝸牛是軟體動物,腹足柔嫩。爬行中蝸牛腹足會分泌黏液,避免腹足肌肉與地面直接摩擦而受傷,黏液起到隔墊作用,保護腹足;同時黏液的濕滑性有助蝸牛爬行。如蝸牛能在刀刃上爬行,在粗造表面上爬行分泌黏液較多,都表明黏液有保護腹足、有助爬行的作用?!? 2.蝸牛內部結構圖顯示頸背有粘液腺。用手觸摸蝸牛表皮,感覺粘粘濕濕的,表皮上有一層黏液。了解到蝸牛的皮膚不像哺乳動物具有鎖水的角質層。因為缺少了角質層,體內的水分容易透過皮膚蒸散出來,一旦失水過多,蝸牛容易“失水身亡”。分析認為:當蝸牛軟件伸出殼外時,在皮膚上覆蓋一層黏液,因濃稠的黏液密度較大,不易蒸散,進而也減緩體內水份的散失。所以蝸牛黏液具有降低水分的散失、潤濕皮膚的作用?!? 3冬寒夏熱,蝸牛冬、夏眠時,可觀察到腹足分泌的黏液,變干后封堵殼口,像一道密封門簾;目的就是隔熱保溫,安全度過冬、夏季。因此,蝸牛的黏液具有隔熱保溫的作用。 4.曾做試驗把蝸牛放入螞蟻群中,觀察螞蟻碰到蝸牛殼后都繞道而行,改進試驗,先放入一塊魚肉再用蝸牛替換,發現蝸牛與螞蟻相遇,螞蟻避開,蝸??s回殼內,螞蟻們只在周圍爬來爬去,卻不肯進入殼口尋找”失蹤”的食物,仔細觀察、觸摸發現殼口有亮亮的黏液,據此現象推理出,蝸牛的黏液具有驅蟻防蟲的作用?!? ?。?)蝸牛“喝”水的秘密 蝸牛爬行時腹足分泌大量的黏液,自身水份流失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否則會因失水過多而虛脫。蝸牛喝水嗎?經長期觀察它并沒有用嘴或用舌舔水喝,蝸牛不喝水又怎樣補水呢?分析一下,蝸??繌氖澄镂∷菁白陨韮涞乃荩蛔阋跃S持運動,這從蝸牛的旱眠中可判斷出,在干燥的天氣,它寧愿放棄進食挨餓,也不敢出殼爬行。蝸牛唯一能接觸水份的部位就是腹足,因此推測腹足可能吸收水份。再根據蝸牛喜歡潮濕的習性,特別小雨后喜歡在濕水的地面爬行,推理出腹足不僅分泌的黏液,還能吸收水份?!? ?。?)夏眠蝸牛微妙的變化 蝸牛是冷血動物,不僅冬眠還要夏眠。夏眠的蝸??此圃跉人瞬粍樱屑氂^察的身體仍有微妙的變化。①蝸牛的顏色明顯地變淡了,由黃棕色慢慢變成淡黃色。②封口的膜厴由半透明變成雪白并增厚。③殼里的蝸牛一點點往殼內退縮,并做多道膜厴封口。分析原因蝸牛為適應炎熱的環境,運用了淺色和白色能反射強光的原理,減少熱量的吸收,極力保護水份的失,抗衡高溫高熱,同時也一點點消耗掉自身?!? (7)蝸牛殼的螺旋線、殼的傾斜 蝸牛從孵化出來便有殼,它對蝸牛至關重要,(如躲避危險、保護內臟)離開殼蝸牛無法生存。(如冬、夏眠)殼是蝸牛最主要的特征,我特別注意觀察殼,發現蝸牛殼的共同特點:有一道右旋的螺旋線。(少數左旋殼蝸牛沒見到)觀察中產生疑問,蝸牛殼為什么是螺旋式生長?螺旋式殼不正有點傾斜是什么原因?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知道這跟蝸牛進化有關。我從中總結出原因,殼先是長圓錐形無螺旋線存在缺陷,后殼從頂端開始做平面盤旋出現螺旋線但有問題,最后沿一中心軸由上向下螺旋盤旋呈現在的低圓錐形;進化使殼的直徑減少,殼內容積不變,殼的牢度增加。但還有不足,殼軸不能垂直于身體的長軸,而要傾斜于身體長軸,使增大的內臟囊的重心移到了近前端,才有利于蝸牛的運動,所以看見螺旋式殼不正有點傾斜?!? ?。?)蝸牛對人類的價值 1.蝸牛的食用價值。蝸牛列世界四大名菜之首,在國際上享有“軟黃金”美譽。蝸牛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上居世界動物之首,膽固醇幾乎為零,脂肪低于2%,含有人體所必需的二十多種氨基酸。同時,在蝸牛肉中含有人體所需的鈣、磷、銅、鐵等礦物質。是人類高級營養保健食品。(附蝸牛營養成份比較表) 2.蝸牛的藥用價值。蝸牛作為藥用動物為人類治病,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蝸牛主治:腫毒痔漏、喉痛、咽腫、哮喘、脫水、小兒臍風、流鼻血、耳聾、脫肛疝氣瘡腫等,現在對糖尿病、腮腺炎、淋巴結核、心血管疾病、癌癥(腫瘤)有一定的醫療功效?!? 3.蝸牛的保健作用。最近研究表明蝸牛的體液中含有多糖粘蛋白的成份,對于人體皮膚不但有軟化角質層嫩化皮膚的作用,而且有消炎、消腫的和隔除自由基抵御紫外線的作用??裳兄泼廊葑o膚產品造福于人類。 五、調查中設想與認識 1.調查中的設想。在這次調查過程中,根據對蝸牛認識,聯系實際生活,我有一些自己大膽的設想?!? (1)蝸牛殼:蝸牛是冷血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環境溫度過高或太低,蝸牛就會死亡。冬、夏季蝸牛都縮在殼內,靠封閉殼抗寒避署。我設想根據蝸牛殼的成份和結構,開發制造出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用它來造房子,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黏液:①根據蝸牛黏液驅蟻防蟲的作用,設想制造出一種新型的殺蟲劑,來代替害蟲已具有抗藥性的殺蟲劑。②根據蝸牛在刀刃上爬行,也不會傷及腹足肌肉。設想制造出一種新型的如潤滑劑,用于發動機的潤滑等。③根據蝸牛冬、夏眠封口的膜厴(黏液) 具有防水隔熱保溫的作用,設想制造出一種新型產品代替現在塑料制品,(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可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2.對調查的認識。通過這次調查,使我比較全面的認識蝸牛,了解蝸牛的習性,揭開了蝸牛的秘密。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科學知識,提高自己,拓寬了視野。調查過程有辛苦,煩惱和喜悅,但從中培養了自己的毅力,明白做一件事需要耐心和恒心。現在我更加熱衷于科學探究活動。例如這次在觀察蝸牛殼時,讓我驚訝是螺旋線的現象無處不在,尤其右旋螺旋線,身邊水的螺旋型旋轉﹑樹木的年輪,絲瓜﹑爬山虎的莖;大到宇宙星云,小至生物DNA結構都有螺旋線的現象。這表明什么問題?有什么奧秘?大自然的神奇深深地吸引著我去探索,也許螺旋線的現象會成為我下一個探究的新課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