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試大綱要求課標全國卷地區考題考查點燦爛的中華文化★★☆☆☆2017課標全國卷I·40(1)(3)結合《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考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文化教育2014課標全國卷II·19結合中法建交50周年,考查中華文化的特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2016課標全國卷I·39(2)結合守護英雄,考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2015課標全國卷II·39(2)結合抗戰精神,考查中華民族精神一、燦爛的中華文化考法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分析判斷【考法點評】選擇題形式、非選擇題形式都會考查,背景材料一般有兩種呈現方式:一是以個性體現共性,如以某種文化產品、某個民族文化、某個區域文化、某種文化形式來代表整個中華文化(如:臺灣文化、微文化、書畫藝術等);二是以引文的形式從宏觀上總體表述中華文化的特質。往往設置說明類、體現類試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準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強調時間(縱向)的久遠,以漢字、史書典籍作為見證,見到“幾千年”“歷史悠久”“傳承”“古老”等,一般可以判斷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強調內容(橫向)的特色,豐富多彩、體系龐大,表現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見到“獨樹一幟”“獨領風騷”“領先世界”“千差萬別”“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等,一般可以判斷為博大精深。(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要重視幾個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會作為選擇題的干擾項出現:文字的作用與漢字的作用的區別;史書典籍不同于文學著作;漢字的作用與史書典籍的作用的差別。(2)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重視幾個細節:這些細節內容往往會作為選擇題的內容出現:文學藝術的作用與科學技術的作用的差別;中國文學藝術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的區別;各區域文化差異的成因及各區域文化的關系。【易錯提示】①漢字和文字的作用。漢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漢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文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②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茖W技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作用;文學藝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③關于博大精深的理解。地理環境決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區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吸收,趨于同一。【典例1】宋錦源于宋代,主要產地在蘇州,其質地精美、工藝獨特,被譽為“錦繡之冠”。自宋錦以“新中裝”的現代中式禮服形式亮相APEC之后,蘇州宋錦便以高貴優雅的嶄新形象走向世界。材料說明①全盤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②中華文化是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③創新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④政治活動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C考法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判斷應用【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時,通常以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文化形式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為背景,設置體現類選擇題。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時,通常以不同文化交流、借鑒、融合為背景,設置認識類、體現類、依據類、措施類等題目,可單獨考查,也可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等其他知識綜合考查。近年來,這一形式的考查呈上升趨勢。1.中華文化包容性的適用范圍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區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關系。包容性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特征之一,要注意綜合運用。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內涵、意義(1)內涵: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2)意義: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運用這一知識分析問題時,要注意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回答。【考法提示】注意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內涵有層次遞進的特點第一層次,求同存異,即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能夠和睛相處。第二層次,兼收并蓄。在和睦相處的前提下,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間能夠交流、借鑒,吸收其他文化的積極成分。即和睦相處,吸收借鑒。在運用這一道理回答問題時,要注意這種邏輯層次上的遞進性特點。【典例2】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隨著中國向西方列強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割讓半殖民地,許多猶太人移民到中國的上海、香港等商業中心。隨后又有數萬名猶太人為了躲避納粹的屠殺而來到中國。定居于中國的猶太人早與當地的中國人融合在了一起。材料說明A.猶太文化具有獨立性B.歐洲文化具有排他性C.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D.世界文化具有差異性【答案】C考法3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的考查【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時,往往以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背景,設置體現類選擇題,考查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的力量等具體知識,經常會設置錯誤說法進行干擾;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時,通常是設置特定的文化材料,強調其對民族的凝聚力作用,與民族文化的精神根基作用、傳統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綜合考查,考查角度包括體現類、依據類、措施類非選擇題。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包括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的力量等幾個知識點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中華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個性,也有中華文化的共性;中華各民族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考法提示】(1)涉及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時,材料必定會出現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強調中華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作用。(2)影響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因素包括民族文化(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文化(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回答涉及民族凝聚力問題的非選擇題時,一般是綜合考查上述四個因素。【易錯提示】中華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中華文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典例3】下圖是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中華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②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中華文化呈現出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④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為中華文化之精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考法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的分析【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時,通常是以中國先進人物的事跡或引文為載體,分析材料中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如:在中國格言的海洋里,有兩個意義相近的古老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內若一家”(茍子)。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團結、呼喚統一的民族精神。有時還會設置反向選擇題。“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內涵(1)團結統一,強調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要團結,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例如:同胞共氣,家國所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等等。(2)愛好和平,強調以和為貴,和平相處,在國家層面上則體現為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例如: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之用,和為貴;等等。(3)勤勞勇敢,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例如: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業廣惟勤;天道酬勤;不畏強御;勇者不懼;等等。(4)自強不息,強調生生不息、奮發有為、追求上進等。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不怨天,不尤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考法提示】整體意識是團結統一精神的思想基礎;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水恒的精神力量。考生要不斷提高人文素養,拓展對引文的理解能力,準確判斷其實質。審題時特別要注意反向選擇題。【典例1】歌曲《走向復興》唱道:“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在嶄新的道路上。我們是優秀的中華兒女,譜寫時代的新篇章,我們迎著風雨向前走,萬眾一心挽起臂膀,我們要把親愛的祖國,變得更加美麗富強。前進,前進,向前進,挺起胸膛,何懼風浪;前進,前進,向前進,肩負民族的希望?!边@體現了①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精神 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③愛國主義是抽象的不是具體的 ④民族精神在積淀中永恒不變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C考法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的考查【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時,通常以先進人物的事跡或引文為載體,考查對愛國主義的地位、作用、特點、主題的正確理解,這其中會加上一些錯誤說法進行干擾,通常設置為體現類、說明類、意義類選擇題;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時,通常以先進人物的事跡或名人名言為背景,考查愛國主義的地位和作用,設置意義類、體現類、措施類非選擇題。1.準確理解愛國主義的特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指愛國主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其基本要求是相同的,愛國主義需要落實在具體行動上。2.準確理解愛國主義的主題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即不同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有不同內容。【易錯提示】注意幾個錯誤認識: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始終是一致的;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熟記愛國主義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意義類、體現類、措施類非選擇題的答題步驟,并在審清題意的基礎上,使用恰當的思路、步驟答題。要提高人文素養,拓展對名人名言、古詩文的理解。【考法提示】考查愛國主義的背景材料,經常采用典故、詩詞、格言、史實等,常見的如: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③寄意寒星莖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⑤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典例2】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下列對愛國主義認識正確的是①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②愛國主義集中表現為英勇戰斗、為國捐軀 ③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從本質上講是一致的 ④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考法3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時,通常以現代化建設中涌現的先進人物的事跡或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某種精神為背景,考查材料所體現的道理(中華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或考查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往往會設置一些錯誤說法進行干擾。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時,一是單獨考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是什么;二是將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與其他知識綜合考查,很難把握其固定的組合知識是哪些,設置依據類、措施類、辨析類非選擇題。1.準確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中華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體現在各個歷史時期,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之中。這些時期形成的時代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這些歷史時期的突出表現。2.熟記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1)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二者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2)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基礎,而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3)只有堅持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只有不斷注入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易錯提示】注意排除如下錯誤認識:中華民族精神只是歷史積淀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一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民族精神使時代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培育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考法提示】中華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及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具體表現的某些精神,如雷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永遠不會過時的理論依據。在做涉及這些相關材料的非選擇題時(包括體現類、依據類、辨析類非選擇題等),就會用到這一理論依據。【典例3】從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在追尋民族復興夢想的不同時期,民族精神都演奏出激昂的樂章。這表明①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②中國共產黨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時代內容 ③中華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 ④中華民族精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考法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的分析應用【考法點評】選擇題、非選擇題都會考查這一知識點,但多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不論哪種形式,都以民族精神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或重大社會事件中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為背景,從三個角度來考查:一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二是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是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措施之一來考查,這就需要結合文化生活的其他知識來綜合考查。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1)必要性: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2)重要性: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全面理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把它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來看待。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1)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3)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確處理好當代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4)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5)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想結食。【典例4】“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與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蕩中,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保持長盛不衰的命運。這表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A.珍惜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B.借鑒世界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C.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D.發揮“主心骨”作用【答案】B1.2017年9月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文藝晚會以大海為主線,圍繞“揚帆未來”為主題,通過鋼琴與提琴對話,在《大海啊,故鄉》的樂曲中,背景呈現了中國大雁塔,埃及金字塔,巴西面包山等。由材料可以看出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 ②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③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2.在安徽,由于長江、淮河兩條大河橫貫省境,把全省自然區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理板塊,它們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風民俗、經濟發展和居民觀念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并因此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亞文化板塊。由此可見①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②中華文化能與外來文化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區域性 ④中華文明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異彩紛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的區域性。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亞文化板塊的形成,表明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文化并享用文化,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②④說法正確但在材料中未體現,應排除;故本題選A。3.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外來語進入漢語并豐富了漢語,主要以英語外來語為主,如:飲食類的布?。╬udding)、比薩餅(pizza)、三明治(sandwich)、漢堡包(hamburger)、色拉(salad)、冰激凌(icecream)。今天,這些詞語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了。這一現象表明①中華文化需要強化自我認同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已經融合③中華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④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識。外來語進入漢語,表明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外來語豐富了漢語,表明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發展,③④正確。外來語并沒有威脅到中華文化的獨立性,因而談不上強化自我認同的問題,①錯誤。不同民族的文化日漸融合而不是已經融合,②錯誤。故本題選D。4.2017年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陪同來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夫婦參觀故宮時指出: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世界上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由此可見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②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繼承和交流中確立③文化自信源自于對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④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民族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5.在異國他鄉,漢字便是一種寄托。無論你是功成名就還是漂泊淪喪,只要有方塊字的伴隨,你就會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因為無論是象形還是指事,無論是會意還是形聲,都已經成為方塊字的魂魄,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個中國人就是那“一撇一捺”。材料說明①漢字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質③漢字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④漢字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漢字。在異國他鄉,漢字便是一種寄托,說明漢字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③④正確且符合題意;中華民族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①說法錯誤;②在材料中未涉及,應排除;故本題選C。6.在眾多分叉的大路小路上,一些商家被“浮躁”挾裹,急功近利,缺乏靜下心好好打磨一件作品的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懷著敬畏之心把一件簡單的工藝做到精純,哪怕重復成千上萬遍。越是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越是彌足珍貴。下列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正確的是①工匠精神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時代印記的精神②工匠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③工匠精神是對社會發展有深刻影響的科學精神④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優秀中華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7.每個時代對雷鋒精神的解讀都不一樣。上世紀70年代,強調學習雷鋒的“愛憎分明”;80年代,強調學習雷鋒的“釘子精神”;90年代,則強調學習雷鋒的“奉獻精神”。而現階段,我們則更強調學習雷鋒精神的愛心、敬業和誠信。這表明雷鋒精神①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時代內涵②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傳承方式與途徑 ③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感染力 ④是各個年代里普遍的永恒的價值追求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C【解析】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 而不斷豐富的過程。每個時代對雷鋒精神的解讀都不一樣。這表明雷鋒精神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感染力,具有時代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時代內涵,①③適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不同的傳承方式與途徑,排除②;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題選C。8.支援前線的老鄉、運送彈藥的戰士、站崗放哨的民兵……當這組以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為主題的泥塑“紅色娃娃”系列工藝品出現在人們面前時,讓人覺得既親切又可敞。“紅色娃娃”系列工藝品①兼具歷史性和趣味性,以新的方式表現抗戰精神②包含了革命文化元素,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③說明文化創意產品一定能得到市場的認可④打造了特色品牌,拓展了傳統文化內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該泥塑以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為主題,泥塑本身具有趣味性,通過泥塑的動作形態訴說抗戰歷史,表現抗戰精神,包含了革命文化元素,具有歷史性,所以以全新的方式體現抗戰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故①②符合題意;③說法太絕對,文化創意產品不一定能得到市場的認可;④錯誤,并未拓展了傳統文化內涵。故本題選A。9.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①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②培育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認同和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求同存異④不斷注入時代精神,豐富中華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10.當前,我國文化生產力、文化軟實力相對較弱。有文化學者指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精神在西方價值觀、“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等的沖擊、質疑下沒有得到堅守和弘揚。這啟示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①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②堅決抵制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③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④避免“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我國文化生產力、文化軟實力相對較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民族精神沒有得到堅守和弘揚,這啟示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必須避免“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①④正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堅決抵制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并不是材料所強調的,②③不選,故本題選D。11.夢想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國家需要價值導航。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的相互激蕩,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沖擊,我們應①為中華文化這一“主心骨”作用②更高的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④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12.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并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國人愿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這表明中華民族是的民族A.自強不息B.團結統一C.勤勞勇敢D.愛好和平【答案】D【解析】羅素的話表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D項符合題意;ABC項均與題意不符;正確選項為D。1.(2017·江蘇政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扁鵲提出了“望、聞、問、切”的診療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此后,中醫藥在不斷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豐富發展自己的同時,也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成員中已有 103 個認可使用針灸。這充分說明A.中華文化兼收并蓄、源遠流長 B.文化交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C.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D.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答案】A 2.(2017·天津文綜)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主題展覽”,通過大量珍貴的圖片和實物,全景式展現了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苦卓絕的光輝歷程,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下列表述與該展覽主題最為貼切的是A.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B.營造文化氛圍,促進文化創新C.傳承歷史文化,展現時代精神 D.堅定理想信念,推動文藝繁榮【答案】A 【解析】本題是以“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主題展覽”為背景材料,根據關鍵詞“艱苦卓絕的光輝歷程”可知,符合該展覽主題的是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A符合題意;其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主旨。3.(2016·天津文綜)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獨特之處,在于把哲學觀念與歷史文脈融入磚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為文化傳承的視覺象征。例如,為世人稱道的蘇州園林,“雖為人作,宛自天成”,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這印證了①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園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質載體③文化的傳承依賴于傳統建筑的保護④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A 4.(2015·福建文綜)下圖是漢字“文”的書寫變化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出①漢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種自然現象 ②漢字在歷史變遷中進行傳承和發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④文化的變化與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來做。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現象,不是自然現象,①錯誤;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③錯誤;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②④符合題意;故選D。5.(2015·福建文綜)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長城飲馬,河梁攜手,北人之氣概也;江南草長,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懷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 B.生動地展現了區域文化獨具特色的風采C.說明了中華各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原因 D.彰顯了中華文化五千年自強不息的品格【答案】B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抓住關鍵信息“吳楚慷慨悲歌”“北人長城飲馬,河梁攜手”“南人江南草長,洞庭始波”,這說明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排除A,B符合題意;中華文化具有多樣性,但指導思想一元化,C錯誤;D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6.(2015·廣東文綜)嶺南一年四季多濕熱,氣溫較高,人們用涼水沖淋以消暑爽身,粵語一般稱之為“沖涼”,沖涼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氣多寒冷干燥,人們喜用熱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話多稱之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隨處可見,這說明A.自然環境決定文化特性 B.中華文化內部存在差異和沖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異 D.洗浴文化隨時間的發展而發展【答案】C 【解析】A錯誤,經濟、政治決定文化,自然環境對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但并不決定文化。B錯誤,中華文化內部存在差異,但并不存在沖突。C正確,材料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異。D與題意不符,材料事例強調南北文化的差異,并沒有涉及洗澡文化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發展。7.(2015·海南政治)近年來,海南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批本土題材的劇目,如瓊劇《海瑞》、人偶劇《鹿回頭》、歌舞詩《達達瑟》、舞劇《黃道婆》等。這些劇目在全國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深受觀眾喜愛,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熱,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劇目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劇目創作堅持市場至上的導向③劇目創作堅持現實主義風格 ④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創造性發掘與轉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8.(2015·江蘇政治)大型原生態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純正的云南少數民族生活,彌漫著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現的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一種向往。這說明①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 ②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環境產生特色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9.(2015·北京文綜)“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教育你……”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打開塵封的英雄家書,依然能讀到民族的硝煙和苦難,讀到英雄對家人的思念與牽掛,讀到英雄慷慨殉國的悲壯和毅然。英雄家書趙一曼烈士家書①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感,是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②蘊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能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③凝聚著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價值追求④根源于多元的大眾文化,反映了人們的文化需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 【解析】英雄家書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力量,①說法錯誤;英雄家書蘊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能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凝聚著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價值追求;②③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英雄家書凝聚著不屈的民族精神應根源于抗日戰爭的實踐,而不是根源于大眾文化,④說法錯誤;故選C。? 10.(2015·安徽文綜)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血脈,已經成為凝聚人心的紐帶。下列古語涵義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基本內涵對應恰當的是A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自強不息B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愛好和平C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勤勞勇敢D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團結統一【答案】A 11.(2015·浙江文綜)游客李某騎坐紅軍戰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曬出后,李某的褻瀆行為受到廣泛譴責,國家旅游局也將李某列入“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這表明①我國政府重視對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學修養非常重要 ③弘揚民族精神是我國的社會共識 ④國家需要對商業性的大眾傳媒進行規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 【解析】本題的關鍵是“廣泛譴責”“國家旅游局也將李某列入”。國家旅游局將李某列入“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表明政府重視對旅游文化的管理,①符合題意;李某褻瀆紅軍戰士雕像的行為受到廣泛的譴責,表明弘揚民族精神是我國的社會共識,③符合題意;材料中李某的行為是道德修養缺乏的表現,②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沒有涉及對大眾傳媒進行規范的問題,④不符合題意。12.(2016·新課標I文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近年來,有的人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顛覆英雄、歪曲歷史、消解崇高,如胡謅“黃繼光堵槍眼不合情理”“‘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董存瑞炸碉堡為虛構”等。凡此種種混淆是非的謠言借助網絡等傳媒隨意傳播,一些網民盲目跟風、隨手轉發。這種抹黑英雄形象的謠傳引起了一些人歷史認知混亂和價值觀迷失。還原歷史、守護英雄、捍衛崇高,就是守護良知、正義和精神家園。戰場上多次負傷的志愿軍老戰士李繼德動情地說:“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當年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云始終一動不動”。董存瑞的生前戰友郅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護之下……(2)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探究如何守護英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0分)(3)班級召開“我為英雄點個贊”主題班會,請就如何學習英雄列出發言要點。(兩條。每條10~30個字)(4分)【答案】(2)尊重歷史事實,增強辨別信息真偽、抵御落后文化和錯誤言論的能力。利用網絡等大眾傳媒傳播英雄事跡,抵制和批駁肆意抹黑英雄、歪曲歷史的言行。大力宣傳英雄精神,使群眾懂得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繼承和弘揚英雄精神。(3)樹立崇高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勤奮學習,掌握為國家、社會、人民作貢獻的本領;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第(3)問,屬于開放型試題,考查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發言要積極向上、堅持正面積極的理念,每條不要超過30個字。可從堅定理想信念、勤奮學習、勇于實踐等方面組織答案。13.(2015·新課標Ⅱ文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戰爭期間,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中國人民克服經濟力、軍力、政治組織力等遠遠弱于日本的困難,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愛國將領,“狼牙山五壯士”“八百壯士”等上千英雄群體,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愛國主義的壯麗史詩。在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戰爭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關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戰精神始終支撐和激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最終打敗了極其殘暴、極其野蠻的日本侵略者,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抗戰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10 分)【答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不竭精神動力。抗戰精神集中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箲鹁袷侵腥A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解析】要注意認真審題,考查二者關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聯系所學知識,可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抗戰精神集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等角度回答。14.(2015·江蘇政治)材料一 在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和人民網聯合舉辦的“漢語盤點2014”活動中,“法”字榮膺中國年度漢字,反映出全社會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關注。 材料二 漢字發展總是在形體簡化與理據保留這兩種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尋求簡繁適度的造型。漢字的構形往往具有可解釋性,即有理據。從理據的角度看,漢字的形體越復雜,理據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寫作“灋”?!盀灐睆摹皬D” (zhi),“廌”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它生性正直,有著明辨是非、判斷曲直的神性,賦予了“法”正直而無偏頗的價值;“灋”從“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棄”、“逐”的意思,延伸出懲罰、懲惡揚善的意義。 漢字歷經千古演變,其形體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向簡。從書寫的角度看,漢字的形體越簡單,記憶、書寫速度就越快。為此“灋”字后來被人們簡化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簡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懲惡揚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處理好漢字形體簡化與理據保留關系的意義。(6分) 【答案】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處理好這一關系有利于保持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漢字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處理好這一關系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創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處理好這一關系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15.(2015·北京文綜)“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這里是北京。”北京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行走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親近文化遺產,探訪名人故居,走入創新基地……我們會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某校開展“漫游北京”文化實踐活動,圍繞“燦爛文明”“紅色記憶”“魅力創新”三大主題向同學們征集活動意向。請完成下表。【答案】所選地點與主題相符,能將個人生活中的文化體驗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價值,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知識角度:中華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標志。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揚與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創新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文化的繁榮等。16.(2014·山東文綜)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溝通心靈和情感的橋梁紐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游年”活動期間,我國推出了展示中國形象的大型舞臺演出《美麗中國》。演出以歌舞為主,鑲嵌京劇、武術等中國元素,輔以多媒體視頻。演出從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調》,從唐朝樂舞《霓裳羽衣舞》到現代芭蕾《海上夢明月》,……展現了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特別是《海上夢明月》將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化開放、創新、多元的魅力。(2)據材料二,運用文化創新與中華文化的知識,分析《美麗中國》演出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答案】文化創新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