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隸書大家作品欣賞????清代隸書貫穿于有清三百年的歷史發展歷程中,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名家達500人之多。???據專家論述:清代學人治學態度嚴謹,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清代考據學得到空前發展,本不為人所重的殘碑、斷紙,竟成了考據學家尋覓的瑰寶。清代學者尤重漢隸的研究,如萬授一的《分隸偶存》、桂馥的《說隸》、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顧炎武的《金石文字記》等,給清代隸書的繁榮昌盛提供了學理上的客觀條件.???從對姐妹藝術的吸取方面來看,將篆刻的若干長處有機地移到隸書的實踐中,從而使書法具有“金石味”,以豐富隸書的表現力。隸書大家鄧石如擅、金吉金皆擅篆刻,伊墨卿、陳曼生、何紹基、吳苦鐵等清代隸書大家,亦擅篆刻。可以不夸張地說,篆刻拓展了清隸的藝術魅力。???清隸打破了傳統隸書與其他書體的界限,體現出清代隸書家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發展理念。清初隸書成就最高的鄭谷口,以草法入隸,其隸書被包慎伯列為“逸品上”;博誦經史、蘊蓄閎深的大學人、大詞人朱彝尊以歐法入隸,“筆意秀勁,韻致超逸”(《桐蔭論畫》句)。此外,金吉金以吳碑入隸,伊墨卿以魯公楷法人隸……都使隸書呈現出各自的審美取向。這種以正、草、篆籀入隸,動、靜相整合的隸書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隸“放意自得”和“心手達情”的時代特色,從而使清隸在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面的張力都得到了顯著加強.構成了隸書發展史上一座令人矚目的高峰。????本文根據網絡資料選編了清朝最具代表的鄭簠、朱彝尊、金農、伊秉綬、鄧石如五位隸書大家的作品。?鄭? 簠??? 鄭簠(1622—1694年),字汝器,號谷口,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工書法,尤以隸書擅名于清初書壇。其隸書初學明代宋玨,后專意于《曹全碑》,并在隸書中融入草書筆法,形成疏宕縱逸、頓挫飛揚的獨特風格,對清代隸書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清代著名書法評論家包世臣將其書列為逸品上,時有“谷口八分古今第一”之譽。????鄭簠廣習漢碑,<<曹全>>為其基本體勢與風貌。在此基礎之上,又溶入行草。<<夏承碑>>與其他漢碑的某些特征,晚年形成了奔逸超縱,神采奕揚的隸書藝術風貌,以異軍突起之勢,豎起碑學復興的第一面旗幟,是清代三百年隸書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鄭簠的書風與藝術思想,對后來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對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如高鳳翰,金農,高翔,鄭板橋的影響,更為直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鄭簠的隸書創作,影響了他之后的一個世紀!??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年),號竹垞,字錫鬯,浙江嘉興人。擅長詩詞,為“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在清初以善隸書而著稱,與王時敏、鄭簠被譽為隸書三大家。???朱彝尊出經入史、博覽群書,學識宏富,雅好金石,書法創作自然游刃有余,其主要藝術成就在隸書方面。對照所選作品來看,朱氏取法之立足處在《曹全碑》,用筆流動飄逸、輕松舒展,方圓兼施,結體端莊俊美、疏宕雅致,與其婉約詩詞之間有一種難得的默契感。言為心聲,字為心畫,亦情理之中的事。不僅如此,朱彝尊對于漢隸整體上的審美意韻也有準確的體會和把握,最終獲取漢隸平和秀雅、古意盎然之神髓。運筆點畫皆從漢碑中來,行筆扎實穩重,不像時人多隸楷筆法相混雜的弊病,用筆并不特別注重蠶頭燕尾之勢,波磔用筆出之自然,不強作勢,終成端莊凝重之態,其嫻熟飛動的筆墨令人嘆為觀止。在朱彝尊筆下沒有出現行草詩翰,獨以隸書知名,備其古雅,與整個時代背景分不開,最終為振興漢隸之學推波助瀾。?金 農???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平生別號甚多,達數十種,浙江杭州人,博學多才。金農是揚州八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藝術史的重要人物。???金農隸書風格,沉穩果敢,奇崛憨直,隱約有<<華山碑>>與<<天發神讖碑>>,<<衡方碑>>,<<夏承碑>>,鄭簠的影子。這種影子又不是那么的明顯與突出,這是金農的過人之處。他一方面是好古癡古之士,仿佛是生活在清代的一個漢人,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近乎自負與自戀情結者。二者的結合,使其作品達到了無一筆不是漢人,無一筆不是自己的境界與高度。???善學者奪人魂魄,庸史僅學表皮,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金農藝術給后人的啟示。?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喜繪畫、治印、工詩文。??? 伊秉綬的隸書給人如對高山,如仰大賢的感覺,其面貌可用正、大、簡、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隸書創作發展史的正脈與主流風尚,同時也有人格精神層面的因素。從伊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顏真卿精神、風格面貌的隸書再現。人格的力量支撐著他的藝術風貌,磅礴壯嚴廟堂氣的背后是一個磊落善政的廉史,書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詮釋。“大”不僅指作品體積,更多是指作者的氣格與氣象。“簡”是伊氏書法的明顯標志,也是他自覺的審美追求,結體方正,分布均勻,用筆平鋪直敘,淡化了波挑,蠶頭燕尾等等一些隸書的裝飾用筆特征。作品給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單純而不單調,筆簡而意足,這是伊氏的能耐。一種提綱挈領,以簡馭繁的能耐。他的標志還體現一個“拙”字,用“成拙方為巧,入愚始見奇”這句話對應伊氏藝術再恰當不過了。這是藝術高層面的審美境界。?????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琰諱,遂以字行,改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他出身寒門,九歲便輟學謀生,后經梁聞山介紹,結識大收藏家梅,在梅家居住八年之久,期間,盡讀所藏秦漢碑拓,金石瓦當等,心摹手追,篤志臨習,每日早起,研磨盈盤,至夜晚墨盡始寢,寒暑無間,梅府八年,給鄧石如藝術打下了堅實基礎,是其藝術歷程的重要時期,后至京師,得大學士劉墉賞識,聲名益振。其書兼善各體,隸書成就最大,作品結體嚴整,具金石氣,篆刻刀法蒼勁渾樸,成就斐然,影響甚廣。??? 就書法功力而言,鄧石如是清代書家中用功最勤者,筆能扛鼎.章法結字也很完善,然而由于學養和藝術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氣和黑、大、光、亮時弊的痕跡。隸書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氣息.在漢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諸家,種種缺憾,其作品不能說是高格,乃功力型書家,形而下的上品。??? 鄧石如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他是中國書法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書法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