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各章節知識回顧走近科學1.科學以 為研究對象,自然中存在無窮的奧秘,科學好像一把開啟自然奧秘之門的“金鑰匙”。學習科學是我們認識自然和準備進行新的探索的 。2. 和 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3.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是:⑴觀察,收集、處理事實和數據;⑵提出 ;⑶作出 ;⑷實驗,調查,收集 ,形成結論;⑸討論和解釋。4.長度的國際單位是 ,常用單位有千米(km), , ,毫米(mm), , 等。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納米5.長度的測量工具是 ,其使用方法:⑴選正確。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適當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⑵放正確??潭瘸哂锌潭鹊囊贿厬? 被測物體,并方正尺的位置;⑶看正確。視線應與尺面 ;⑷記正確。測量值由正確值+估計值+單位組成。6.測量誤差: 與 之間存在的差異。7.溫度表示物體的 。溫度的常用單位是 ,測量工具是 ,液體溫度計的原理是利用 等液體的 的性質制成。8.溫度計的使用方法:⑴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 的溫度;⑵溫度計的 要與被測物 ;⑶不能將體溫計從被物體中拿出來讀數(體溫計除外);⑷待溫度計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再讀數;⑸讀數時 要與溫度計內的液面相平。9.質量的涵義: 。物體的質量是由 決定的,不隨狀態、形狀、溫度、位置的改變而改變。10.質量的國際單位是 ,常用單位有 , , 等。測量工具實驗室常用的是 ,其使用方法是:⑴調平:把天平放在 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橫梁左端的 處;調節天平橫梁兩端的 ,使橫梁平衡;⑵稱量:把被測物放在 盤( 物 碼);用鑷子向 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復平衡;⑶讀數:被測物的質量就等于右盤 的總質量加上 指示的質量值(注意游碼是讀左邊的);⑷整理。11.心率指心臟或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測量心率需要使用 工具。12.時間的國際單位是 ,常用單位有 、 、日、周、月、年等。13.幾個重要的科學概念⑴物質 自然界有各種 組成。物質在不斷的 和 之中。⑵能量 周圍的物體存在 。能量可以促使物體發生 和 ,可以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轉化。⑶信息與信息傳播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 、 和 。信息傳播主要通過 、 、 和 等多種形式進行。 、 、 是信息的載體,廣播、電視、電話和計算機是傳播信息的工具。第一章 星空巡禮1.國際上把整個天空劃分為 個區域,每個區域稱為 。著名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天鷹座、天琴座、獵戶座等,著名的恒星有北斗七星、北極星、織女星、牛郎星等。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終年可見的星座是 、 和 。2.把北斗七星斗前二星相連,并朝 方向延伸約 倍的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在北半球,北極星是指示 方向。3.北斗七星的斗柄位置: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4.星圖方位: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東右西。5.恒星和行星的區別:恒星是 ,且 的天體;而行星 ,相對位置移動顯著。視運動最不活躍的是 。6.銀河系由千百億顆 、大量的氣體和 組成的龐大天體系統。從正面看像是一個龐大的 的 ,從核心向外伸長四條旋臂;從側面看像是一個中間凸起的 。直徑約為 光年,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倍,年齡已長達100億年。7.銀河系以外的星系稱為 ,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大約有 個河外星系。8.太陽是能 的氣體球體,它的半徑約為7×105km,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表面溫度約為6000℃。 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 。太陽外部的大氣由里到外依次是 、 和 。太陽表面的變化通常稱為 ,常見的有分布在光球層上的 、色球層上的 和 以及日冕層上的 等,其中太陽黑子的多少、大小是太陽活動 的標志,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約為 年。9.太陽系中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自 向 作公轉運動,按距離太陽距離遠近的位置,由近及遠的排列順序依次是 、 、 、 、 、 、 和 。八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各自數目不等的衛星在繞轉,其中地球只有一顆衛星,那就是 , 的衛星最多。行星和衛星自身都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才發亮。10.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 ,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11.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外,還有許多質量很小的天體,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主要包括 、 和 。小行星帶位于 和 之間,繞太陽公轉。彗星主要由 和 結合而成,它常常拖著長尾巴,包括 、 和 三部分; 是最著名的彗星,繞日公轉的周期是 年。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后,與大氣摩擦熔化燃燒,發出耀眼的光芒,形成 ,極少數流星會穿過大氣層墜落到地面成為 ,其中石質的叫 ,鐵質的叫 。12.構成宇宙的天體系統結構層次圖:地球地月系太陽系 月球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宇宙) 其他恒星系(1500億~2000億個)河外星系(10億個左右)14. 1天文單位=1.496×108km 1光年=9.46×1012km第二章 晝夜與四季1.地球繞地軸旋轉的運動叫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是1日。自轉產生的現象有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等。2.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形狀近乎于球體,且本身不發光,它自轉時只有一半球對著太陽而被太陽照亮,另一半則處在黑暗中,這就形成了晝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就交替出現。3.我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日晷、漏刻。4.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等。5.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叫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在一天中,太陽高度在正午時最大 ,在黃昏時最小 ;在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夏季大 冬季小。季 節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太 陽 高 度 適中 大 適中 小晝 夜 長 短 相等 日長夜短 相等 日短夜長氣 溫 高 低 適中 高 適中 低6.地球公轉時,地軸呈傾斜 狀態,地軸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 附近,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為66.5°。公轉周期為1年 ,約365.256天 ,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產生的現象有四季交替、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 等。7.四季形成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公轉軌道平面之間有66.5°的夾角,所以在地球繞日公轉過程中,地球上的同一地方,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受到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不同,就形成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8.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9.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月地間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105km,約為日地距離的1/400,月球比太陽小得多,直徑約為太陽直徑的1/400,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49,質量只有地球的1/80。月球是一個沒有大氣、沒有水、沒有生命,布滿環形山 的荒涼世界,明亮部分是山脈和高原,陰暗部分是廣闊的平原和低地,環形山主要是由隕石 撞擊而形成的。10.月球沿著一個橢圓形的軌道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公轉周期和自轉周期相等,為27.3日。11.月球相貌的變化叫月相。月相周期性變化的形成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平均為29.5天,稱為朔望月。農歷的月份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每個月的朔為農歷初一,望為十五、十六。12.太陽表面部分或全部被月球遮掩的現象叫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為日—月—地;日食由西邊開始,東邊結束。13.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變暗(古銅色)的現象叫月食,包括月全食、月偏食。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系為日—地—月,月食由東邊開始,西邊結束。第三章 地球1.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天圓地方 球體 橢球體 梨形體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為6378km,赤道周長約為4×104km,地球的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稍短。2.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現象:出航的船只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歸來的船只的桅桿比船身先出現、月食現象、走不到邊的天涯海角、人造衛星上拍攝地球照片、登高望遠等。3.地球儀是縮小的地球模型,經緯網將地球分為若干個部分,能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地理位置。赤道 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半球,20°W和160°E將地球對分成東西兩半球。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的線,也叫子午線。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 的那條經線,定為0°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 。0°經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從0°經線算起,向東西各分180°。所有經線都是半圓弧每兩條正相對的經線成一經線圈,每一經線圈都可把地球平分為兩個半球。5.緯線:與赤道平行的線。把赤道定為0°緯線,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從赤道算起向南北兩極各分90°,南緯90°就是南極,北緯90°就是北極。所有緯線都自成圓圈(兩極點除外),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緯線圈。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7.地球上五帶的劃分:劃分界限是南北回歸線(南北緯23.5°)和南北極圈(南北緯66.5°)。北寒帶(66.5°N—90°N,北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北溫帶(23.5°N—66.5°N,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無太陽直射、無極晝極夜熱 帶(23.5°S—23.5°N,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南溫帶(23.5°S—66.5°S,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無太陽直射、無極晝極夜南寒帶(66.5°S—90°S,南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8.北緯23.5°(23.5°N)叫北回歸線,它是接受陽光的最北界線;南緯23.5°(23.5°S)叫南回歸線,它是接受陽光的最南界線;所以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 之間來回移動。9.一年里有2次 太陽直射的是南北回歸線之間,有1次 的是南北回歸線上,其它地區均無陽光直射。10.地圖是用不同的符號、顏色等把縮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紙上表現出來,地圖三要素是方位、比例尺、圖例。地圖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也叫縮尺;在地圖上常用三種方向表示,即一般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圖例是地圖上表示事物的各種符號。11. 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的縮小程度,即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比,也叫縮尺。它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直線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圍越小,表示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圍越大,表示內容越粗略。11.地方時、時區和區時:同一瞬間,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中時區的中央經線是0°經線。區時是以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全時區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也叫標準時,不同時區的區時特點是:東早西晚,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時區要比西時區早,所以采用東加西減 的方法。12.北京時間 是指北京所在的東八區 的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北京的時間 是指北京所在經度即東經116°的地方時。13.國際上規定180°經線附近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東西十二區時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日界線的西側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點,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要減 一天,反之日期要加 一天。第四章 變化的地形1.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是地震。2.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火山一般有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 三部分組成,噴發物主要有火山灰、氣體、熔巖流,火山活動對人類有利也有弊。地震是由于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 而引起的震動現象。3.世界上最容易發生火山、地震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 地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 一帶。4.火山按其活動情況可分為三類,即活火山、死火山 和休眠火山。5.通常2級 一下的地震,人無感覺,稱為微震;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稱為破壞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震級是7.8級,我國是一個多地震 的國家。6.地球內部各圈層從中心向外排列依次是地核—地?!貧?。7.大陸漂移說:德國科學家維格納于1915年創立。依據是大西洋兩岸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8.板塊碰撞擠壓 一般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板塊張裂一般形成海洋(如大西洋)和裂谷(如東非大裂谷)。9.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島嶼和海岸山脈。10.50年代以后,海洋探測技術有了很大的發現,科學家們對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質有了進一步了解后,形成了“海底擴張學說”,使“大陸漂移假說”又重新被重視。11.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上部)被分裂成六大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并慢慢移動著。六大板塊包括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亞歐板塊、南極洲板塊。海溝、海嶺 和巨大的山脈 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分界線。12.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 地方。我國處在亞歐 板塊與太平洋 板塊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13.地形的變化都是由地球內部力量 和外部力量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內力作用如海陸變遷、火山、地震 等,使地表起伏加大;外力作用如風蝕、水蝕 等,使地表起伏趨緩。14.造成獅身人面像缺損嚴重的自然因素是風蝕作用石灰巖地區峰林、溶洞、石林等獨特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流水的侵蝕作用我國黃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風力沉積黃土高原表面千溝萬壑的原因是流水的沖刷作用珠穆朗瑪峰尖銳的山頂主要是由冰川作用 的結果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流水沉積 作用15.侵蝕作用的動力有風力、流水、冰川、海浪 等16.通常采用等高線地形圖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反映在地圖上。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 等高線 封閉 狀態,由外向內 海拔增高鞍部 兩山頂間,兩條等高線凸起部分相對峭壁 等高線 重疊 處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 較低 處凸出的地方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 較高 處凸出的地方緩坡 等高線較 疏 處陡坡 等高線較 密 處第五章 地球上的生物1.我們把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稱為棲息地 或生境。2.陸生植物①根——適應土壤環境,土壤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養分 和空氣;植物靠根系起固定作用,并支撐枝和葉。②莖——連接根、葉、花、果實、支撐枝葉、輸送水和其它營養物質。莖可分為直立 莖(松樹、柏樹)、匍匐 莖(草莓、番薯)、纏繞 莖(牽?;ǎ?、攀援 莖(葡萄、黃瓜)。③葉——大多呈綠色扁平狀、能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④花——蟲媒花,能吸引昆蟲幫助傳粉的艷麗的花,是對昆蟲傳粉環境的適應;風媒花,靠借助風力傳播花粉。⑤艷麗的果實——能吸引動物來捕食并將種子散布到其它地方。3.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狀,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莖肥厚而多汁,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和儲藏水分;根系發達,伸入土壤很深以吸收水分。4.種子發芽時先長根,后發芽。黑暗處發芽的綠豆胚芽是鉤狀 的,是為了減少出土時與土壤摩擦,這樣可避免對胚芽的損傷。5.陸生動物①陸生動物具有發達的附肢 和有防止水分散失 的身體表面,是它們對陸地環境的適應。②鳥類適應飛翔的特點:身體呈紡錘形,前肢變成翼,骨骼中空。③陸生動物與生活的環境之間存在的關系:與周圍氣候相關的適應,如綿羊;與土壤及溫度相關的適應,如駱駝;與捕食者相適應的環境適應,如竹節蟲的擬態、大刀螂的保護色、蜂類的警戒色。6.“沙漠之舟”駱駝適應沙漠干旱的特點:四肢底部有厚皮;駝峰內有脂肪;有三個胃,能儲藏水分。7.老鼠身體呈錘形,適應于穴居 生活。8.蚯蚓的剛毛用放大鏡 觀察。9.水環境比陸地環境穩定 得多,表現在:水中溶解有各種有機物 和無機物 以及氧氣,溫度變化比較小。10.水生植物藻類是低等水生 植物,無 根、莖、葉的分化;浮萍、荷花、蘆葦是高等水生 植物,有 根、莖、葉的分化11.水生動物①魚的體形大多呈紡錘形,以減少運動時的阻力,生活在深?;蚝5椎聂~,身體則是扁平 的,眼長在頭部上方。②鯨、海豚、白鰭豚、江豚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 動物。③青蛙、蟾蜍屬 動物,它們的幼體似魚,用鰓呼吸,依靠尾鰭 在水中游泳,適用水中生活;成體用肺 和皮膚 呼吸,體形短闊,有強健的后肢,善于爬行和跳躍,適應陸棲生活。12.生物和非生物的根本區別是:是否能進行各種生命活動,即是否具有生命。自然界中的生物都具有生命活動,如運動、感覺、攝取食物、吸收氧氣、排除廢物、生長和繁殖等共同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應激性和運動、繁殖和遺傳。13.植物自己能利用太陽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即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這就是動植物的根本區別。14.所有的生物從呼吸作用 中去獲得能量進行生命活動。第六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1.根據動物體中有無脊柱,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 和無脊椎動物 兩個主要類群。2.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中,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都是 變溫動物,而鳥類、哺乳類是恒溫動物。魚類:體呈紡錘形,體表有鱗,鱗片上有粘液(既可保護身體,又可減少水的阻力),身體兩側各有一行側線(能感知水流、測定方向),適于水生,鰭 是魚的運動器官,鰓 是魚的呼吸器官。兩棲類: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 呼吸,靠尾鰭 運動;成體水陸兩棲,用肺 和皮膚 呼吸,靠四肢 運動。爬行類:用肺 呼吸,皮膚上有鱗片或甲,卵外包有堅韌的卵殼。鳥類:有羽毛,前肢變成翼,骨骼中空,沒有牙齒,腳和喙有多種形態以適應各種生活習性。哺乳類(胎生、哺乳):高等脊椎動物,雌性有乳腺,以乳汁 哺育后代。3.無脊椎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其中,原生動物是單細胞動物,其余都為多細胞動物。原生動物: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腔腸動物:水螅、???、海蜇、珊瑚蟲。扁形動物:身體背腹扁平,寄生,如渦蟲、血吸蟲、豬肉絳蟲。線形動物:身體細長,寄生,如蛔蟲、鉤蟲、絲蟲。環節動物:呈圓柱形的身體,由許多一樣的體節聯合而成,如蚯蚓、螞蝗。軟體動物:身體柔軟,大多有一個石灰質的外殼,如河蚌、烏賊、蝸牛。節肢動物:動物界里種類最多,分布最廣。身體不同程度地分節,可分為甲殼類(如蟹)、蛛形類(如蜘蛛)、多足類(如蜈蚣)、昆蟲類(如瓢蟲)。棘皮動物:身體表面有棘,如海星、海膽、海參、海百合等。4.根據繁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分為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兩個類群。5.種子植物根據種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它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花和果實,種子藏在果實里面。依據種子子葉數目的不同,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名稱 雙子葉植物 單子葉植物種子 子葉 2片 子葉 1片根 直 根系 須 根系葉 網狀 葉脈 平行 葉脈莖 有形成層,能增粗 無形成層,不能增粗或增粗不明顯花 各部分基數是 4或5 各部分基數是 3代表植物 大豆、向日葵、桃、南瓜 水稻、小麥、玉米、百合裸子植物:依靠種子繁殖,但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如銀杏、馬尾松、杉樹。6.孢子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藻類植物:根據顏色分為綠藻、紅藻、褐藻,無根、莖、葉的分化,生活在水中,如海帶。苔蘚植物:分為苔類和蘚類,有莖和葉,無真正的根,由假根起固定和吸水的作用,如地錢。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如桫欏。第七章 生物多樣性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 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共同任務。2.種的確定:能相互交配,并能產生有生殖能力 的后代的一群生物3.每一個生物物種都是地球歷史上經過千萬年進化 的產物,都是唯一的,一旦喪失便無法挽回。4.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和物種間差異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體現。5.不同自然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在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自然環境是熱帶雨林、珊瑚礁 和熱帶湖泊。我國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物種豐富。6.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當某些區域處于隔離狀態時,能使生物在外形、行為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形成新的物種。如澳大利亞東海岸附近海洋中的大堡礁7.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有500多萬種,其中已經被描述的有200多萬種。8.地球上的人屬于同一個生物物種,但他們的相貌、指紋 和血型 等方面是有差異的。9.在基本血型人群中,地球上人的血型O型最多,A型、B型次之,AB型最少。10.同種植物的葉、果實都不完全相同,體現了同種植物性狀的差異性。11.保護生物多樣性主要是保護生物物種 及其生存的環境。12.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使近代生物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13.中國的“國寶”即大熊貓,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取食單一;棲息地被人類侵占;繁殖率低。14.在地球上,瀕臨滅絕的動物遠不止大熊貓。在中國,還有哺乳動物如金絲猴、東北虎、白鰭豚,鳥類如朱鹮、丹頂鶴,魚類如中華鱘,無脊椎動物如金斑喙鳳蝶等256種。15..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即食物、工業原料、世界主要能源、氧氣。16.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重要的是樹立保護意識,要將保護生物物種和保護生物生存的環境結合起來,要將保持、恢復和重建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結合起來。措施有:①設立自然保護區(較為有效);②對生物物種進行移地保護(如建立遺傳資源種質庫、野生動物園、植物園和水族館等)。17.生物資源包括食用生物資源、藥用生物資源、觀賞生物資源 和工業原料生物資源。18.食用生物資源為人類提供了大部分的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 和礦物質。19.“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藥用生物資源是指生物中可供藥用資源的那些類群。藥用生物除有節制的野外采收外,更應提倡“以養為主,采養結合”。21.我國是世界花卉的起源中心之一,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22.觀賞植物可分為觀花、觀葉、觀果 和觀莖植物等類型。第八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1.種群:同一物種的個體集合,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或空間。2.群落:是指許多生物種群在一定的環境種有規律的組合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組合成一個多種生物的大家族。3.森林群落有分層現象,自上而下依次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衣層。4.根據群落的生存環境,主要可分為陸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陸地環境變化較大,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又可大致分為六大群落,即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草原、荒漠、沼澤。5.天然森林的形成過程:A.沙丘上出現先鋒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B.出現多年生草本植物;C.出現灌木群落;D.出現喬木;E.形成喬木群落。6.森林的功能:涵養水分,調度水分,調節氣候,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還具有防風固沙、防洪固土的能力,還能消除污染,美化環境。7.按是否天然形成或人工形成,生態系統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如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魚塘)、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宇宙飛船)。8.按生物棲息環境分,生態系統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9.生態系統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生產者:綠色植物、光合細菌生物成分 一級(初級)消費者: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即生物群落) 消費者 二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物的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捕食二級消費者的肉食動物,依次類推分解者: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成分(非生命的物質和能量):空氣、水分、養分、氣候因素等10.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產者 初級消費者 次級消費者 三級消費者草 兔 狐 虎第一營養級 第二營養級 第三營養級 第四營養級11.生態農業:運用生態學原理,把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是一個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目前,比較成功的有基塘系統生態農業模式(?;~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庭院立體生態農業模式等。1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綜合圈,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對流層)、巖石圈的上層(土壤層)和水圈的一部分。13.地球上的環境污染主要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和土壤污染等。14.“生物圈Ⅱ號”試驗的失敗,說明了到目前為止,在人類可及的范圍內,地球是惟一能供人類生存的星球,我們必須保護地球。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