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上期末復習--填空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上期末復習--填空題

資源簡介

第零章
1.________和_________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觀察能使人們獲得有關____________的信息,實驗可使自然現象在_____________的條件下再現。
2.科學探究需要________________,需要通過各種途徑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需要建立__________,需要用證據去____________,還需要應用科學原理_____________。這些都是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
3.科學探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步驟。
刻度尺是測量__________的常用工具,使用時應先觀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有否磨損,它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也叫___________)以及它的______________多少(分度值)。
4.測量誤差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間的差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減小觀察估計不準確而造成的誤差。
5.溫度表示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溫度的常用單位是___________,符號是___________。
攝爾修斯在建立溫度的常用單位時,把在標準大氣壓下,_______________的溫度定為0度,___________定為100度。
6.常用溫度計是根據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工作的。
7.一位同學說他的身高165,這樣說對嗎?_____________,他的身高應是165_________,合__________m,合_____________dm,合____________mm,合____________um,合__________km。
8.1m=__________nm,1.2噸=__________千克=____________克,2500毫克=_________千克
9.使用托盤天平的步驟是:
把天平放在_____________,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___________處;
調節____________,使指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時橫梁平衡;
把被測物體放在天平________盤,向_______盤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被測物體質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保證天平測量精確,使用時要注意:待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__________。
10.健康信息檔案中記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信息。
11.人類信息的傳播主要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多種形式進行。
12.指出下列物體或現象中所具有的能:
被拉伸的彈簧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使蠟燭的火焰搖晃的聲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照大地的陽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正在行駛的汽車具有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是生物體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生物的一切性狀幾乎都是__________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國是繼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之后第六個參與“__________________”計劃的國家。
第一章
1星空每時每刻都在自______向_______旋轉。
2.由于地球繞地軸自轉的方向是__________,因此看見太陽總是從_______升起。
3.星圖上的方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人們用肉眼只能看到___________多顆比較明亮的星,而借助于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幾百萬顆星星。因此,可以說天文望遠鏡是我們洞察宇宙的_____________。
5.銀河系是由千百億顆__________、大量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物質組成的龐大天體系統。
6.銀河系從正面看,像一個龐大的____________的漩渦系統,從銀河系的核心向外伸出四條懸臂;從側面看,銀河系的主體像一個中間凸起的____________。
7.光年是__________的單位,1光年等于___________km
8.銀河系的直徑約_________光年,年齡約____________年。太陽位于距銀河系中心________光年的位置。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周需要___________年。
9.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____________,它是距我們最近的____________,我們觀察到的只是它的表面,叫_____________,其溫度約為____________,太陽有的地方溫度特別低,看起來比較暗,稱為_____________,世界上最早記錄它的觀察情況的國家是_________.。
10.太陽活動與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變化和_____________等有密切的關系。
11.太陽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__________倍,體積是地球的______________倍,日地平均距離約為________________km,為_______天文單位。
12.太陽系是由_________連同繞它旋轉的八大行星和它們的____________,以及成千上萬個小天體組成的一個龐大的天體系統。
13.被我國古代稱為辰星的行星是___________,除日、月外,天空中最亮、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是___________,也被我們稱為_____________。擁有精妙絕倫的光環的行星是__________,最大而又有“大紅斑”標志的行星是_________,躺在公轉軌道上邊滾邊繞轉的行星是_______________,被稱為“筆尖上的行星”的是____________。
14.根據八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和結構特征,可分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兩類。屬于前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后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太陽系小天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6.彗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一些______________結合而成。彗星的基本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大彗星出現時,可以橫亙大半個天穹的就是____________,景象十分壯觀。
17.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后,與大氣劇烈摩擦使流星體熔化燃燒,發出耀眼的光芒,形成______________。它們中的極少數會穿過大氣層墜落到地面成為___________,其中石質的稱為_____________,鐵質的稱為_____________。
18.我國著名天文學家______________發現的小行星取名為__________,是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賽麗斯”,我國稱它為__________。
第二章
1.中國古代有許多杰出的天文學家,請舉出四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地球自轉產生的天文現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上有晝夜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地球既不_________________,也不透明,它向著太陽的一面是_______________,背著太陽的一面是____________。晝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_____________。
4.我國古代常用的計時儀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桿影的長度跟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有關,這個夾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_,簡稱______________。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_________(填“大”或“小”)的。
6.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稱為________________,長度為______________日。
7.節氣是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時序相結合的一種計時方法。
8.春分,太陽直射點位于_______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夏至,太陽直射點位于________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__;秋分,太陽直射點位于________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冬至,太陽直射點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
9.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______,自轉時圍繞的軸叫__________。公轉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始終保持___________的夾角,且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___________的附近,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做____________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做______________方向旋轉。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___________,月球相貌的變化,叫__________。
11.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的_________,質量約為地球的____________。月地平均距離約為_______________km,公轉周期為_______________日。
12.月球表面明亮部分是_____________,陰暗部分是廣闊的____________。
13.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_______________,大小為_____________日。
14.日食發生在農歷的__________,月相是_____________;月食發生在農歷的___________,月相是____________。
第三章
1.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說法,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第一次論證大地是個球體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觀察月食時發現,月面上的地影是個___________;而麥哲倫的船隊首次完成了_______________,使人們確信了地面是球面。
2.地球儀是仿照地球的__________,按一定比例縮小后制成的地球____________。
3.地球儀上,我們稱連接南、北兩極的線為___________,也稱________________,與赤道平行的線稱為__________________。
4.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________度經線,又稱________________。并規定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作為東西半球的劃分界限。衛星定位儀上顯示的數據時某地的_____________。
5.我們把赤道定為_______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線稱為_______緯,以南的緯線稱為________緯。低緯度是指_______度到_______度之間的緯度。
6.歷史上,人們對地球形狀有過很多不同認識,現代科技證明,地球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體。
7.我國幅員遼闊,東西跨_______個時區,我國采用的“北京時間”是_________的區時。
8.國際上規定:180°經線附近為日界線,又稱___________________。當飛機由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時,日期要_________(填“進”或“退”)一日。
9.在1884年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把全球劃為___________個時區,每個時區的區時均采用該時區______________地方時。
10.地球上的五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圖以各種___________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一定___________縮小在平面紙上。
12.地圖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別表示___________在圖上的縮小程度;使讀者知道地圖上_______________的意義;指示方向的一般方法是上______下________左_______右__________,還可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來表示方向。
第四章
1.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受到如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地球內部力量作用時,地形會發生劇變。
2.火山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巖石底下有______________的巖漿,,而這種活動的巖漿會沿著地殼的__________噴出地面。
3.根據火山的狀態,可以將地球上的火山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種類型。
4.對人類威脅最大的災害是_________,它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地殼產生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5.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兩個地帶,分別是______________地震火山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火山帶。
6.地震時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產生的震動現象,用_____________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__________則表示地震時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壞程度。絕大多數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使堅硬的地殼產生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7.1910年,德國科學家___________根據世界大陸可拼合的特點以及其他證據,提出了______________假說。
8.20世紀50年代以后,海洋探測技術有了很大發展,科學家們對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質有了進一步了解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學說。
9.板塊學說將巖石圈分為______________,它們是太平洋板塊、_______________、亞歐板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極洲板塊。板塊“漂浮”在________________上,并且還在緩慢地移動。科學家們在研究時還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恰恰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帶。
10.地球內部有三個圈層,中心部分是____________,中間部分是地幔,最外層是__________。
11.除火山、地震的作用外,白晝黑夜的氣溫變化會使巖石____________而發生崩裂,冬天水結冰,由于________________,也會使巖石脹裂。
12.在沙漠地區,對地表影響力最大的作用因素是__________;在長江三角洲,對地表影響力最大的作用因素是_____________。
13.為了描述地形高低起伏的情況,經過實地測量各地的高度,把______________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成了等高線,用這種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等高線____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形陡峭,等高線____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形平坦。某一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___________高度,也叫做__________。某一個地點與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__________高度,也稱“高差”。
1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起的是_____________,等高線向海拔低的地方凸起的是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有陸地上、空氣中和水中,我們稱之為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陸地上生活的植物都離不開土壤,主要是因為土壤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大多數陸生植物依靠它的__________固定在土壤中;它的_________支撐著枝、葉伸向空中;它的_______能吸收太陽光,制造有機物。
4.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莖,而葉呈_______狀。這種結構有利于它__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少”)蒸騰作用,從而適應___________的自然條件并存活下來。有些植物具有艷麗的花,能吸引__________來幫助它們傳送花粉,或將果實中的__________散布到其他地方去。
5.陸生植物的地上莖,常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種類型。
6.綠豆種子萌發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7.陸生高等動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和防止水分散失的__________________,這是它們對陸地環境的一種重要適應方式。。
8.號稱“沙漠之舟”的動物是______________;稱作“變色龍”的動物是_____________;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是_______________。
9.水環境比陸地環境穩定得多。水中溶解有多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變化較小,總體而言,水生生物的結構一般比陸生生物要__________。
10.綠藻無根、莖、葉,它們利用細胞直接從水中吸收_______________和溶解在水中的__________,并吸收___________制造有機物。
11.荷花的根屬于__________根。荷花的葉通過____________伸出水面。大氣中的___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中的孔道而被荷花的水下部分或得。
12.魚是較常見的水生動物之一,它的身體一般呈___________。這種體型可以___________運動時的阻力,有利于游泳。但是生活在海底的魚身體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眼睛長在________________。許多水生動物是___________捕食,它們張開嘴,食物隨水進入身體。
13.生物體艷麗多姿的重要原因是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都要_________它們復雜多變的生存環境,體現出生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統一。
14.鯨、海豚是生活在水中的____________動物。它們的體型似________,前肢________狀,后肢___________,體毛___________,以適應水生環境。
15.河蝦的身體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兩部分。有_________對步行足和__________對游泳足,有__________對觸須,一對__________眼。
16.魚身體外表覆有__________,成對的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成對的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動時,魚嘴和___________總是一張一合的。魚體兩側各有_________條側線。
17.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能進行___________和生長發育,具有__________性和運動能力,以及進行____________和遺傳。
18.大多數植物的葉是_________色的,能吸收陽光中的能量,將_________和_________合成有機物;動物自身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制造養料,要靠______________獲得養料。
第六章
我們根據動物體內有無___________,可將動物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脊椎動物可分為五大類:
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的是___________
體表有羽毛,體溫恒定,卵生的是_____________
體表有鱗片或甲,適應陸地生活,卵生的是____________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可上陸地生活,用肺呼吸的是__________
體表有鱗片,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鰭游泳的是___________。
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植物是_________植物,也稱是__________植物;只有根、莖、葉、種子、無花、無果實的植物是___________植物;只有根、莖、葉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植物;只有莖、葉的植物是___________植物;生物體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直接構成的植物是________植物。
魚類終生生活在___________中,其身體呈__________形,身體表面有減少運動阻力的___________,身體兩側各有一行與神經相連的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苔蘚植物是一類較低等的植物,,只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化,但沒有真正的__________。
有些細菌能分解____________,將有機物變成_____________。因此,它們在自然界的__________中起重要作用。
放了幾天的食物上會出現絮狀物,腐爛的水果上會出現霉斑,這些都是有__________生長的緣故。
林耐的生物分類方法中將生物分成七個等級,其中最高的等級是_________,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__________。
在生物學分類中,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___________,生物間的共同點越___________;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_______________,生物間的共同點越____________。
我們前面學過的原生動物、______________動物、____________動物、_____________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______________動物、棘皮動物等,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椎骨,所以叫做____________動物。
在脊椎動物中,____________類和_____________類動物的體溫是恒定的,_______類、___________類和_____________類動物的體溫是不恒定的。
動物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動物是_____________動物;種類和個體數量最多的類群是________________動物;最低等的動物是___________動物。
人、燕子、青蛙、蝗蟲身體中與魚鰓功能相當的結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來說,雙子葉植物的子葉________片,根是_____________,葉脈是______________,莖能____________;單子葉植物的子葉______片,根是____________,葉脈是____________,莖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
生物多樣性包括__________多樣性、___________多樣性和_____________多樣性。
同種生物是很____________的,它們能夠相互_____________并能__________后代。
在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自然環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地理隔離使生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發生顯著的變化,從而形成新的物種。
人的性狀差異主要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方面。
品種是指來自______________,具有為人類需要的某種經濟性狀的栽培植物或家養動物的群體。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產物。
人類的基因差異決定了人類性狀的差異,而在人的全部基因中,人與人之間只有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民以食為天”形象地表明了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它為人類提供了大部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礦物質。
藥用生物資源的利用,應充分考慮__________________,藥用生物除有節制地野外采集外,更應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則。
觀賞植物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觀莖植物等。
第八章
種群就是占有一定的地域或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物種的個體集合。一個種群里的個體,除了大小不同外,還可以有______________之差,_____________之別。
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____________植物叫植物群落。覆蓋在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稱為______________。不同類型的____________構成了不同的植被。
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國家是_______________。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___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第三是________________,森林保護最好的國家是_____________。
生態系統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按天然和人工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復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者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個生態系統中最基礎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重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食物鏈和食物網由于以___________關系為基礎,所以它們把_____________的轉化和_________的流動緊密地聯系起來。
生態農業就是運用_____________原理,把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形成的一種新型農業。我國目前比較成功的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__生態農業模式和_______________生態農業模式等,它們的特點是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的利用率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再循環利用率,最終達到綜合可持續發展。
“基塘系統”和“庭院立體”兩種生態農業模式都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協調統一。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綜合圈。生物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它大約包括從海平面以下___________到海平面以上________________范圍內的海洋、陸地和空中。
第零章
1.觀察和實驗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觀察能使人們獲得有關自然現象的信息,實驗可使自然現象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再現。
2.科學探究需要觀察和提出問題,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證據和處理證據,需要建立假設,需要用證據去檢驗假設,還需要應用科學原理進行解釋。這些都是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
3.科學探究主要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收集證據、驗證假設四個步驟。
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使用時應先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有否磨損,它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也叫量程)以及它的最小刻度多少(分度值)。
4.測量誤差是指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觀察估計不準確而造成的誤差。
5.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的常用單位是攝氏度,符號是℃。
攝爾修斯在建立溫度的常用單位時,把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度,水的沸點定為100度。
6.常用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工作的。
7.一位同學說他的身高165,這樣說對嗎?不對,他的身高應是165cm,合1.65m,合16.5dm,合1650mm,合1650000um,合0.00165km。
8.1m=1000000000nm,1.2噸=1200千克=1200000克,2500毫克=0.0025千克
9.使用托盤天平的步驟是: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中央刻度線或左右擺動幅度相同,這時橫梁平衡;
把被測物體放在天平左盤,向右盤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被測物體質量等于砝碼質量+游碼所指示的質量;
為了保證天平測量精確,使用時要注意:待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量程。
10.健康信息檔案中記錄的身高、體重、體溫、心率都是信息。
11.人類信息的傳播主要通過符號、文字、聲音和圖像等多種形式進行。
12.指出下列物體或現象中所具有的能:
被拉伸的彈簧具有形變的能(彈性勢能);
能使蠟燭的火焰搖晃的聲波具有聲能;
普照大地的陽光具有太陽能;
正在行駛的汽車具有動能。
13.基因是生物體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生物的一切性狀幾乎都是基因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國是繼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之后第六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國家。
第一章
1星空每時每刻都在自東向西旋轉。
2.由于地球繞地軸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因此看見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
3.星圖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東右西。
4.通常人們用肉眼只能看到5000多顆比較明亮的星,而借助于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幾百萬顆星星。因此,可以說天文望遠鏡是我們洞察宇宙的眼睛。
5.銀河系是由千百億顆恒星、大量的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龐大天體系統。
6.銀河系從正面看,像一個龐大的車輪狀的漩渦系統,從銀河系的核心向外伸出四條懸臂;從側面看,銀河系的主體像一個中間凸起的大透鏡。
7.光年是長度的單位,1光年等于9.46×1012km
8.銀河系的直徑約8萬光年,年齡約100億年。太陽位于距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的位置。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周需要2.5億年。
9.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它是距我們最近的恒星,我們觀察到的只是它的表面,叫光球,其溫度約為6000℃,太陽有的地方溫度特別低,看起來比較暗,稱為太陽黑子,世界上最早記錄它的觀察情況的國家是中國。
10.太陽活動與地球磁場、地球電離層的變化和氣候異常等有密切的關系。
11.太陽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萬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496×108km,為1天文單位。
12.太陽系是由太陽連同繞它旋轉的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以及成千上萬個小天體組成的一個龐大的天體系統。
13.被我國古代稱為辰星的行星是水星,除日、月外,天空中最亮、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是金星,也被我們稱為啟明星。擁有精妙絕倫的光環的行星是土星,最大而又有“大紅斑”標志的行星是木星,躺在公轉軌道上邊滾邊繞轉的行星是天王星,被稱為“筆尖上的行星”的是海王星。
14.根據八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和結構特征,可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屬于前者的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于后者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太陽系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
16.彗星主要由巖石顆粒和一些冰塊結合而成。彗星的基本結構是慧核、慧發和慧尾。大彗星出現時,可以橫亙大半個天穹的就是慧尾,景象十分壯觀。
17.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后,與大氣劇烈摩擦使流星體熔化燃燒,發出耀眼的光芒,形成流星。它們中的極少數會穿過大氣層墜落到地面成為隕星,其中石質的稱為隕石,鐵質的稱為隕鐵。
18.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的小行星取名為中華,是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賽麗斯”,我國稱它為谷神星。
第二章
1.中國古代有許多杰出的天文學家,請舉出四位: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2.由地球自轉產生的天文現象有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
3.地球上有晝夜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地球既不發光,也不透明,它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晝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4.我國古代常用的計時儀器是日晷和漏刻。
5.桿影的長度跟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有關,這個夾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填“大”或“小”)的。
6.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稱為地球公轉周期,長度為365.256日。
7.節氣是將季節和農業生產時序相結合的一種計時方法。
8.春分,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日期是3月20或21日;夏至,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日期是6月21或22日;秋分,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日期是9月23或24日;冬至,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日期是12月21或22日。
9.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時圍繞的軸叫地軸。公轉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始終保持66.5°的夾角,且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的附近,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做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做順時針方向旋轉。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相貌的變化,叫月相。
11.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的2%,質量約為地球的1/81。月地平均距離約為384400km,公轉周期為27.3日。
12.月球表面明亮部分是山地,陰暗部分是廣闊的平原。
13.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大小為29.5日。
14.日食發生在農歷的初一,月相是新月;月食發生在農歷的十五,月相是滿月。
第三章
1.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說法,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第一次論證大地是個球體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觀察月食時發現,月面上的地影是個弧形;而麥哲倫的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球航行,使人們確信了地面是球面。
2.地球儀是仿照地球的形狀,按一定比例縮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
3.地球儀上,我們稱連接南、北兩極的線為經線,也稱子午線,與赤道平行的線稱為緯線。
4.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度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并規定以20°W和160°E作為東西半球的劃分界限。衛星定位儀上顯示的數據時某地的經緯度。
5.我們把赤道定為0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線稱為北緯,以南的緯線稱為南緯。低緯度是指0度到30度之間的緯度。
6.歷史上,人們對地球形狀有過很多不同認識,現代科技證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7.我國幅員遼闊,東西跨5個時區,我國采用的“北京時間”是東八區的區時。
8.國際上規定:180°經線附近為日界線,又稱國際日期變更線。當飛機由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時,日期要退(填“進”或“退”)一日。
9.在1884年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把全球劃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的區時均采用該時區中央經線地方時。
10.地球上的五帶是指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11.地圖以各種符號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在平面紙上。
12.地圖的三要素是比例尺、圖例、方向,分別表示實際距離在圖上的縮小程度;使讀者知道地圖上符號表示的意義;指示方向的一般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還可用經緯網和指向標來表示方向。
第四章
1.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內部力量作用時,地形會發生劇變。
2.火山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巖石底下有高溫高壓的巖漿,,而這種活動的巖漿會沿著地殼的裂隙噴出地面。
3.根據火山的狀態,可以將地球上的火山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三種類型。
4.對人類威脅最大的災害是地震,它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地殼產生斷裂、錯動而造成的。
5.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兩個地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火山帶。
6.地震時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產生的震動現象,用震級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烈度則表示地震時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壞程度。絕大多數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力量使堅硬的地殼產生斷裂、錯動而造成的。
7.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根據世界大陸可拼合的特點以及其他證據,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8.20世紀50年代以后,海洋探測技術有了很大發展,科學家們對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質有了進一步了解后,形成了海底擴張學說。
9.板塊學說將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它們是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并且還在緩慢地移動。科學家們在研究時還發現: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方恰恰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帶。
10.地球內部有三個圈層,中心部分是地核,中間部分是地幔,最外層是地殼。
11.除火山、地震的作用外,白晝黑夜的氣溫變化會使巖石熱脹冷縮而發生崩裂,冬天水結冰,由于體積增大,也會使巖石脹裂。
12.在沙漠地區,對地表影響力最大的作用因素是風力;在長江三角洲,對地表影響力最大的作用因素是流水。
13.為了描述地形高低起伏的情況,經過實地測量各地的高度,把高度相同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成了等高線,用這種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形陡峭,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形平坦。某一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絕對高度,也叫做海拔。某一個地點與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相對高度,也稱“高差”。
1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起的是山谷,等高線向海拔低的地方凸起的是山脊。
第五章
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有陸地上、空氣中和水中,我們稱之為生境或棲息地。
2.陸地上生活的植物都離不開土壤,主要是因為土壤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養分和空氣。
3.大多數陸生植物依靠它的根系固定在土壤中;它的莖支撐著枝、葉伸向空中;它的葉能吸收太陽光,制造有機物。
4.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莖,而葉呈針狀。這種結構有利于它減少(填“增大”或“減少”)蒸騰作用,從而適應干旱的自然條件并存活下來。有些植物具有艷麗的花,能吸引動物來幫助它們傳送花粉,或將果實中的種子散布到其他地方去。
5.陸生植物的地上莖,常見的有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和攀援莖四種類型。
6.綠豆種子萌發的條件是空氣、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
7.陸生高等動物具有發達的附肢和防止水分散失的身體表面,這是它們對陸地環境的一種重要適應方式。
8.號稱“沙漠之舟”的動物是駱駝;稱作“變色龍”的動物是避役;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
9.水環境比陸地環境穩定得多。水中溶解有多種有機物質、無機物質和氧氣。而且溫度變化較小,總體而言,水生生物的結構一般比陸生生物要簡單。
10.綠藻無根、莖、葉,它們利用細胞直接從水中吸收營養物質和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并吸收光能制造有機物。
11.荷花的根屬于不定根。荷花的葉通過葉柄伸出水面。大氣中的氧氣通過葉柄和莖中的孔道而被荷花的水下部分或得。
12.魚是較常見的水生動物之一,它的身體一般呈紡錘形。這種體型可以減小運動時的阻力,有利于游泳。但是生活在海底的魚身體往往是扁平的,眼睛長在頭部的上方。許多水生動物是被動捕食,它們張開嘴,食物隨水進入身體。
13.生物體艷麗多姿的重要原因是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都要適應它們復雜多變的生存環境,體現出生物形態和環境的統一。
14.鯨、海豚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體型似魚,前肢鰭狀,后肢消失,體毛退化,以適應水生環境。
15.河蝦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有5對步行足和5對游泳足,有2對觸須,一對復眼。
16.魚身體外表覆有鱗片,成對的鰭有胸鰭、腹鰭,不成對的鰭有背鰭、尾鰭、臀鰭。游動時,魚嘴和鰓蓋總是一張一合的。魚體兩側各有一條側線。
17.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能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具有應激性和運動能力,以及進行繁殖和遺傳。
18.大多數植物的葉是綠色的,能吸收陽光中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動物自身不能(填“能”或“不能”)制造養料,要靠攝取食物獲得養料。
第六章
我們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柱,可將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可分為五大類:
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的是哺乳類
體表有羽毛,體溫恒定,卵生的是鳥類
體表有鱗片或甲,適應陸地生活,卵生的是爬行類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可上陸地生活,用肺呼吸的是兩棲類
體表有鱗片,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鰭游泳的是魚類。
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也稱是綠色植物;只有根、莖、葉、種子、無花、無果實的植物是裸子植物;只有根、莖、葉的植物是蕨類植物;只有莖、葉的植物是苔蘚植物;生物體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直接構成的植物是藻類植物。
魚類終生生活在水中,其身體呈紡錘形,身體表面有減少運動阻力的粘液,身體兩側各有一行與神經相連的側線,其作用是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苔蘚植物是一類較低等的植物,只有莖和葉的分化,但沒有真正的根。
有些細菌能分解動植物的尸體,將有機物變成無機物。因此,它們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放了幾天的食物上會出現絮狀物,腐爛的水果上會出現霉斑,這些都是有霉菌生長的緣故。
林耐的生物分類方法中將生物分成七個等級,其中最高的等級是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
在生物學分類中,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生物間的共同點越多。
我們前面學過的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椎骨,所以叫做無脊椎動物。
在脊椎動物中,哺乳類和鳥類動物的體溫是恒定的,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動物的體溫是不恒定的。
動物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動物是哺乳動物;種類和個體數量最多的類群是節肢動物;最低等的動物是原生動物。
人、燕子、青蛙、蝗蟲身體中與魚鰓功能相當的結構分別是肺、肺、肺和皮膚、氣門。
一般來說,雙子葉植物的子葉二片,根是直根系,葉脈是網狀脈,莖能逐年增粗;單子葉植物的子葉一片,根是須根系,葉脈是平行脈,莖不能增粗或增粗不明顯。
第七章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同種生物是很相似的,它們能夠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
在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自然環境是熱帶雨林、熱帶湖泊和珊瑚礁。
地理隔離使生物在外形、行為等方面發生顯著的變化,從而形成新的物種。
人的性狀差異主要表現在相貌、指紋、血型三個方面。
品種是指來自同一物種,具有為人類需要的某種經濟性狀的栽培植物或家養動物的群體。它是人類干預自然的產物。
人類的基因差異決定了人類性狀的差異,而在人的全部基因中,人與人之間只有0.01%是不同的。
“民以食為天”形象地表明了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它為人類提供了大部分的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藥用生物資源的利用,應充分考慮保護生物多樣性,藥用生物除有節制地野外采集外,更應提倡以養為主,采養結合的原則。
觀賞植物可分為觀花、觀葉、觀果和觀莖植物等。
第八章
種群就是占有一定的地域或一定空間的同一物種的個體集合。一個種群里的個體,除了大小不同外,還可以有年齡之差,雌雄之別。
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所有植物叫植物群落。覆蓋在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稱為植被。不同類型的植物群落構成了不同的植被。
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國家是巴西。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芬蘭,其次是瑞士,第三是日本,森林保護最好的國家是德國。
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和環境的綜合體。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按天然和人工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半人工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復雜的是森林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前者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后者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
一個生態系統中最基礎的成分是生產者、分解者,最重要的成分是生產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由于以食物關系為基礎,所以它們把物質的轉化和能量的流動緊密地聯系起來。
生態農業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把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形成的一種新型農業。我國目前比較成功的模式有基塘系統生態農業模式和庭院立體生態農業模式等,它們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太陽能,提高有機物的利用率和農業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最終達到綜合可持續發展。
“基塘系統”和“庭院立體”兩種生態農業模式都體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綜合圈。生物圈包括大氣層下層、巖石圈上層和水圈的一部分,它大約包括從海平面以下12km到海平面以上10km范圍內的海洋、陸地和空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沛县| 鸡西市| 电白县| 呼和浩特市| 新平| 炎陵县| 湘潭县| 治县。| 乌审旗| 炉霍县| 永寿县| 竹溪县| 玛多县| 秀山| 青河县| 志丹县| 德格县| 新野县| 花垣县| 新泰市| 淳化县| 保康县| 贵州省| 五河县| 旅游| 宁河县| 湖南省| 贵德县| 门头沟区| 辽宁省| 丹阳市| 忻州市| 象山县| 新安县| 竹山县| 虹口区| 得荣县| 游戏| 尤溪县|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