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重要知識點1.玩具里的科學1.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2.對觀察過的問題提出(為什么),是我們(解決問題,走向創新)的起點。3.描述玩具時,可以從(大小)、(形狀)、(顏色)、(性能)等方面進行描述。2.我們周圍的動植物1.牛頓說過什么?答: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能幫助我們明確探究的(目標)和(方向)。2.(觀察前制定觀察計劃,準備觀察工具)觀察的方法收獲更大。 3.科學在我們身邊1.什么是科學?科學就是(提出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2.有了(科學研究)才會有發明創造,我們的生活才會不斷改善。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 4.怎樣認識物體1.螞蟻是怎樣認路的?答:螞蟻是利用觸角通過辨別信息追蹤素來認路的。2.貓的胡子有什么用?答:貓用胡子測量一下洞口是不是能過去,防止碰到頭。3.怎樣用感官辨別不同的液體?答:一看,二聞,三嘗。4.我們的感官有哪些?答:我們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等。5.每個感官各有什么作用?答:眼能辨顏色,耳能辨聲音,鼻能辨氣味,舌能辨味道。手感知冷熱、粗糙程度。6.下面的儀器是哪個器官的延伸?答:顯微鏡、望遠鏡、近視鏡、放大鏡是眼的延伸。電子鼻是鼻子的延伸。聽診器、助聽器是耳的延伸。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物體。 5. 給文具分類1.怎樣給物體分類?答:分類時首先要確定標準,再分類。2.分類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例如把圖書分好類,我們很容易找到,節省了我們寶貴的時間。3.請你給自己的衣服分類。我的標準是:穿的季節。我的分類:春裝,夏裝,秋裝,冬裝。 6. 哪杯水熱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溫度計)是測量物體溫度的儀器。被測物體的溫度不能超過溫度計的(測量限度)。2.怎樣把茶水、白開水、白糖水、和白醋分開?答:一看,褐色的是茶水,二聞,有酸味的是白醋。三嘗,甜的是白糖水,剩下的是白開水。3.什么是溫度?答: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4.我們常用的溫度計是什么溫度計?答:我們常用的溫度計是(攝氏溫度計)5.0℃讀作(零攝氏度)。﹣12℃讀作:(零下十二攝氏度)。二十六攝氏度寫作:(26℃)6.溫度計由哪幾部分組成?答:由玻璃泡,刻度,玻璃管組成。7.怎樣正確使用溫度計?答:1.用手拿住溫度計的上部。2.液泡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壁。3.液逐停止升降后讀溫度。4.度數時,溫度計不要拿出水面,視線要與液柱頂端相平。 7.水溫的變化1.熱水溫度下降的規律是是什么?答:熱水溫度下降的規律是(先快后慢)。2.兩份不同的熱水,哪一份溫度降得快?答:兩份不同的熱水,溫度高的降得快,數量少的降得快,器具大的降得快。3.怎樣使溫度降的快一些?答:吹氣,攪拌,扇一扇都能使溫度降得快一些。 8.哪杯水多1.量筒是干什么用的?答: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單位,用(ml)來表示。2.怎樣使用量筒?答:把量筒放平。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最低處持平。3.說出幾種常見容器的容積?答:一瓶墨水大約是60ml;一瓶礦泉水大約是600毫升。 9.有趣的不倒翁1.不倒翁為什么不倒?答:因為不倒翁上輕下重,底面是半球形。2.生活中哪些物體像不倒翁那樣不容易倒?答:(油瓶)(花瓶)(地球儀)電話機,臺燈不容易倒,因為它(上輕下重)3.研究不倒翁我們采用了(解暗箱)的方法。10.認識水1.什么叫液體?答:像牛奶,水、醬油這樣能流動的物體叫做液體。2.水是一種怎樣的物體?你是怎樣探究的?答:在常溫常壓下,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3.你是怎樣探究水的性質的?答:看一看沒有透明、顏色,聞一聞沒有氣味,嘗一嘗沒有味道。4.像木塊、橡皮這樣不能流動的物體叫做固體。5.水有氣態、固態、液態三種形態。6.自然界里哪里有水?答:大海,河流,云彩,冰山,椰子,泉眼里都有水。7.自然界的水分布在哪里?答:自然界的水分布在地表、地下、和空中。8.地球上的水是怎樣分布的?答:海洋和咸水湖中的咸水占97%。淡水占3%,咸水多,淡水少。11.有趣的沉浮現象1.物體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2.請你舉出應用浮力的三個具體實例。答:輪船、浮標、橡皮舟都是應用了水的浮力。3.游泳時,身體有什么感覺?這是為什么?答:向上托的感覺。因為人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4.什么樣的物體會下沉或上浮:答: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會(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會上浮。 12. 改變浮和沉1.(改變物體的形狀)、(附著浮或沉的物體)、(改變液體)可以改變浮和沉。2.(綁上足夠重的鐵,或石頭或磚頭)讓浮著的木塊沉入水底3.怎樣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答: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口朝上輕輕放入水中。4.怎樣讓沉入水底的雞蛋浮起來?答:在水中加入足夠的鹽,沉入水底的雞蛋就會浮起來。5.說出死海不死的道理。答:因為死海水中溶有大量的鹽,比同體積的淡水重。人在其中會受到很大的浮力,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被淹死。6.為什么潛水艇能在水中自由沉浮?答:因為潛水艇的水柜有進水、排水系統,進水時潛水艇變重下沉,排水時潛水艇變輕上浮。 13.水面的秘密1.水是由許許多多的(水分子)組成的。2.水表面的水分子水分子緊緊靠攏在一起,有一種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水的表面張力。3.舉出生活中表面張力的實例?例如:把硬幣輕輕放在水面上不下沉;露珠是圓形的;水黽能在水面上跑。都是因為水有表面張力的緣故。4.請你設計實驗,證明水具有表面張力。答:玻璃杯里倒滿水,用滴管往玻璃杯里滴水,水面鼓起來了。證明水具有表面張力。 14.水往高處走1.水能沿著有空隙的材料上升,這種現象叫毛細現象。2.生活中的毛細現象。答:用粉筆能吸滴在紙上的墨水。用衛生紙吸滴在衣服上的油。酒精能源源不斷地到達燈芯頂端。因為粉筆、衛生紙、燈芯等有許多孔隙,能發生毛細現象。3.設計一個可以自動為花澆水的裝置。答:取一盆水,把毛巾的一頭放在水盆里,一頭放在花盆里。水盆里的水就會源源不斷被吸到花盆里。4.探究材料孔隙的大小與水爬升的高低有什么關系?答:空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空隙越大,水爬升得越低。 15.天氣與生活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十分密切,它對我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2.生活中天氣對我有利和有害的方面各舉三例。答:有利的例子:晴天可以收割莊稼;晴天可以曬衣服;下雨可以解除旱情。有害的例子:狂風吹到莊稼;大霧使飛機停飛。冰雹砸毀莊稼。3.天氣諺語:(1)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2)早晨下雨一場晴,晚上下雨到天明。(3)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16.今天的天氣1.我們一般從(氣溫)(降水)(風向)(風力)(云量)五個方面來描述一天的。2.我們一般把風力分為(13)級。3.當看到煙灶中的煙垂直上升時吹的是(0)級。 17.我的雨量器1.測量降水量的儀器叫(雨量器)。 用(毫米)作單位2.怎樣正確使用雨量器?答:雨量器應放在相對開闊,不受障礙物影響的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并準確記錄降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降雨結束后,應準確記錄降雨量。3.雨停后,地面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答:一部分流入到江海湖海,另一部分蒸發到天空中。 18.我的風向儀1.預測風向儀器叫(風向儀)。2.風向儀由(箭頭)、(箭尾)、(支架)、(風向桿)組成。3.什么是風向?答: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4.你有哪些測風向的好方法?答:1.在開闊的地方往空中撒紙屑。2.在木棍上系上綢條舉起來。5.人們是怎樣從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的?答: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19.一周的天氣 1.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了解明天的天氣?答:我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上網了解明天的天氣。2.一周的天氣預報是指幾天的天氣?答:一周的天氣預報是指(七天的天氣) 20.空氣在哪里1.像空氣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叫做空氣。2.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3.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占據空間。4.怎樣證明空氣就在我們的身邊?答:人的呼吸需要空氣;土塊、粉筆中也有空氣;水里面也有空氣;我們身邊周圍有空氣。5.(空氣)是有重量的。 21.空氣的成分1.在空氣中,支持燃燒的氣體是(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78%);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2.空氣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嗎?答:空氣不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它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3.舉例說明人類的活動離不開空氣。答:(1)人的生命不能沒有空氣。如:用手捏住鼻子憋氣,短時間內不呼吸,會感到很難受,說明人的呼吸需要氧氣;劇烈活動后大口喘氣,說明活動越劇烈,需要的氧氣越多。(2)人類的活動離不開空氣。如:氣焊、煉鋼、消防員背著氧氣瓶救火、火箭升空、潛水員攜帶氧氣潛水、宇航員攜帶氧氣。4.氧氣能供給人、動物呼吸,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氣體。搶救病人時、潛水時、消防員救火時、飛行員在高空飛行時、宇航員在太空行走時,都必須用到氧氣。5.二氧化碳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用途?答:二氧化碳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可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燒,所以可用來滅火。 22.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1.如何調查我們周圍空氣污染的情況?答:調查工廠排放的煙塵廢氣;調查公路上車輛排放煙塵的情況;綠化帶植物葉子上吸附的灰塵。2.我們能為凈化空氣做些什么?答:掃地前先灑水,以免產生灰塵;房間經常開窗通氣;植樹綠化,凈化空氣;不亂扔紙屑;不隨地吐痰。3.人類的那些活動影響了空氣質量?答:工業生產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人們生活爐灶與采暖鍋爐釋放的有害物質;現在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排放的廢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