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下科學全冊分節知識點羅列和全冊分節教案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下科學全冊分節知識點羅列和全冊分節教案集

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科學》隨身酷系列
粒子的模型和符號
第一節、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
模型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或復雜的事物;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
水在狀態變化中,沒有變成其他物質,構成水的水分子沒有變成其他分子,只是水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第二節、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
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①在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②在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中,原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③在由離子構成的物質中,離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科學家是英國人道爾頓。
不同種類和不同數量的原子可以構成不同的分子;構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種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種原子;幾百種原子就可以構成不計其數的分子。(原子可構成分子,也可以構成物質)
原子和分子都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分子的質量等于構成該分子的各原子的質量總和(可見課本第6頁)
水由水分子構成,每個水分子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不能說水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每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當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變;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起了變化。
分子和原子的區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變成別的分子,而原子不會變成別的原子。
第三節、原子結構的模型
核外電子(帶負電)

子 質子(每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帶電) 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
在原子核上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元素:科學上把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總稱;
同位素:原子中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
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兩種離子:陰離子 原子 陽離子
(得電子) (失電子)
第四節、組成物質的元素
元素可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含稀有元素),目前已知元素已有110多種;
物質根據組成可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①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
②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
純凈物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地殼中含量最多元素前4位,氧、硅、鋁、鐵;
第五節、表示元素的符號
記住常見30種元素符號;
元素符號一般可表示:①一種元素;②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如;O表示氧元素,也表示一個氧原子;
第六節、表示物質的符號
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式子叫化學式;
化學式的意義:①表示某物質 ②表示一個某分子 ③表示某物質由什么元素組成 ④表示一個分子是由幾個什么原子構成的 ⑤表示構成物質的一個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化合價口訣:一價氫鉀鈉銀,二價鈣鎂鋇鋅,三鋁四硅五價磷,氟氯溴碘負一價,
通常氧為負二價,所有單質為零價,化合價、化合價,只有化合才有價。
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第七節、元素符號表示的量
相對分子質量;一分子中個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總和。
某元素質量分數==該元素原子總量÷相對分子質量
附:
常見物質化學式:氦氣 He、氖氣 Ne、氬氣 Ar、 氧氣O 2
氫氣H2、 氮氣N2、氯氣Cl2 、氟氣F2 、碳C、金屬銅Cu、
氯化氫HCl 、氯化鈉NaCl、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 、水H2O 、一氧化氮NO、 二氧化氮NO2 、四氧化三鐵Fe3O4 、氧化鐵Fe2O3 氧化亞鐵FeO、 三氧化硫SO3、 二氧化硫SO2 、氧化鈉Na2O 、氧化鋁Al2O3 、氧化鎂 MgO、硫化鋅 ZnS
一個氫原子 H、一個氫分子 H2、兩個氫原子2H、
兩個氫分子2H2 三個氫離子H+、四個水分子4H2O 、
五個氫氧根離子5OH-氯離子Cl- 、鈉離子Na+ 、鎂離子Mg2+ 、鈣離子Ca2+、硫酸根離子SO42- 、硝酸根離子NO3- 、
碳酸根離子CO32- 、銨根離子NH4+
第三章 植物與土壤(隨身酷系列)
1、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生活著的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動物、植物;土壤主要由空氣、水、腐殖質、礦物質組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氣體、液體三類,其中固體部分占95%左右。
2、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
3、巖石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下,會風化成碎塊。根據直徑大小,土壤顆粒可分為砂粒、粉砂粒、黏粒等。由于各種土壤的組成不同,土壤可分為砂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是最適宜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因為壤土類土壤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4、根系是一株植物所有根的總稱。像大豆等植物有主根、側根之分的根系,叫直根系;像小麥等植物沒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叫須根系。
5、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有關。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分布越淺。
6、當細胞液濃度大于環境(土壤)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反之,細胞失水。植物吸水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根毛區組成。根冠具有保護作用,分生區細胞能不斷進行分裂,伸長區細胞能較快伸長,根毛區是植物吸水主要部位。
7、常見的莖有四種形態,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纏繞莖。莖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髓等組成。樹皮具有保護作用,其韌皮部中有輸導有機物的篩管(自上而下輸送),形成層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木質部中有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自下而上輸送)。
8、葉片由葉表皮、葉肉、葉脈等組成。葉表皮上有呈半月形的保衛細胞,保衛細胞間的小孔是氣孔。根吸收的水,大部分以氣體狀態從氣孔中散發出去,即蒸騰作用,小部分參與了光合作用等。
9、當保衛細胞吸水則膨脹,氣孔張開;當保衛細胞失水則縮小,氣孔閉合。
10、蒸騰作用的意義:①可降低葉片溫度;②是根吸水的主要動力;③有利于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一般情況下,濕度小,氣溫高,光照強,則蒸騰作用就強。
11、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到莖中導管到葉中導管
12、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土壤資源最大的威脅在于過度開發(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和土壤污染(化學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等)。
空氣與生命(小結)
空氣成分(以體積計算):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稀有氣體---約占0.94%,二氧化碳---約占0.03%,水蒸氣等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0.03%。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用無水硫酸銅可以檢驗水的存在,白色的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
氧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決定收集方法可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氣略大為1.43克/升(收集方法可用向上排空氣法)、在標準大氣壓下,-183℃時液化成淡藍色的液體,在-218℃時凝固成雪花狀的藍色固體。
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點燃的情況下會與硫、鐵、碳等物質反應;硫在氧氣中燃燒現象為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SO2)并放熱;鐵在氧氣中燃燒現象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物質(四氧化三鐵)。
氧化物:指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包括緩慢氧化和劇烈氧化;緩慢氧化如金屬生銹、呼吸作用等,劇烈氧化如燃燒、爆炸等。緩慢氧化和劇烈氧化的區別在緩慢氧化現象不明顯,不易察覺,劇烈氧化伴隨著發光、發熱現象明顯。無論緩慢氧化還是劇烈氧化本質都是與氧氣反應。
燃燒是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
可燃物燃燒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氧氣,二是溫度要達到著火點。消除任何一個條件就可使燃燒停止。
在氧化反應中氧氣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劑。
化合反應:反應物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物只有一種物質的反應;分解反應:反應物只有一種物質,生成物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①分解過氧化氫(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②加熱高錳酸鉀③加熱氯酸鉀(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 工業上制取氧氣的方法:分離空氣
催化劑作用:起改變(加快或減慢)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
氧氣的制取步驟: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往試管中裝入藥品;③將試管底部略向上傾斜固定于鐵架臺上;④點燃酒精燈,先預熱,再加熱;⑤等水槽中有均勻的氣泡后再用排水法收集;⑥停止加熱后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⑦整理好實驗器材。注意事項:①試管底部略向上傾斜;②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③如是加熱高錳酸鉀應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
檢驗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看是否復燃。
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微觀角度: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既沒有改變,也沒有增減。
會書寫化學方程式,會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①表示什么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了什么物質;②表示該反應在什么條件下進行;③表示各物質間原子和分子的個數比;④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比。
人呼吸時,會使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含量會增加,在呼出氣體中含量最高的還是氮氣。人體的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人吸氣時,膈肌和肋間肌收縮,使得胸腔體積增大,肺隨著擴張,肺內氣壓減小,外界大氣進入人體;人呼氣時相反。
呼吸:是氣體交換的過程;呼吸作用:是活細胞內的有機物與氧反應,最終產生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物質,同時把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產生二氧化碳,發生了物質變化;另一方面把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制造有機物質,并釋放氧氣的過程。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它包括許多化學反應,但主要包含了以下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把簡單的無機物制成了復雜的有機物,并放出氧氣,發生了物質轉化;另一方面,把太陽能變成貯存在有機物里的化學能,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光合作用必須有光才能進行。呼吸作用不管白天、黑夜都在生物體內進行。
記住淀粉遇碘變藍的性質。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微溶于水(一般不采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①能和水發生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②檢驗二氧化碳存在可用澄清石灰水,會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③不能供給呼吸;④不能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
二氧化碳用途:作氣體肥料、用于滅火、做飲料、固態為干冰可作制冷劑和人工降雨。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鹽酸。
自然界中存在著氧循環和碳循環,氧氣和二氧化碳保持著相對平衡,從而使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保持相對穩定。
空氣污染主要有汽車尾氣、可吸入顆粒物等。
酸雨: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主要有害物質是硫酸和硝酸。
附常見化學方程式:
電和磁(隨身酷)
任何磁體都有南、北兩極,當磁體被分割幾段后,每段磁體上仍然都有N、S極;而且兩磁極的磁性最強;磁極間相互作用規律為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得到磁性的過程叫做磁化。
每一磁體周圍都存在著磁場。磁場中某一點的磁場方向就是在該點小磁針才N極所指的方向。磁體周圍磁場的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S極。
地球也是一個磁體,因此存在地磁場。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
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線這一模型。
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在1820年發現電能生磁。
通電導體周圍也存在磁場,磁場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有關,直線電流磁場的分布為以導線上的各點為圓心的同心圓,磁場分布的面與導線垂直。
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很相似,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的極性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關系可用右手螺旋定則來判斷。
影響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的因素有:是否帶鐵芯、線圈匝數、電流大小。
10、電磁鐵的磁性主要可以通過控制電流來控制,主要應用如電鈴、電磁選礦機、電磁起重機、電磁繼電器等。
11 磁繼電器是由電磁鐵控制的自動開關,可用低電壓和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和強電流。
12、通電線圈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磁感線方向有關;通電線圈在磁場中會發生轉動,但轉到平衡位置就不動了。
13、直流電動機的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中轉動;換向器是直流電動機的一個關鍵、重要的部件,它使直流電動機的線圈能不停的轉動。
14、電動機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重要動力設備。
15、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于1831年發現了磁生電的條件和規律,從而開辟了電氣化的新紀元。
16、電磁感應現象: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如果電路不閉合,當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不會產生感應電流,但在導體兩端會有感應電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導體運動方向和磁感線的方向有關,可用右手定則。
17、發電機工作時把機械能轉化成電能。
18、交流電:周期性改變方向的電流;我國交流電的周期為0.02秒,頻率為50赫茲,即每秒出現50周期,方向改變100次。
19、家庭電路組成:進戶線(火線、零線)、電能表、斷路器、插座、燈座、開關。進戶線的電壓值為220伏,辨別火線和零線用測電筆。
20、家用電器的插座和電燈之間是并聯的,這樣連接好處是一個用電器的通斷不影響其他用電器。
21、保險絲一般由熔點低的金屬合金制成,選用保險絲原則,應使保險絲的電流等于或稍打于電路中的正常工作時的電流。
22、為了防止觸電事故,一般家用電器必須有接地線。
23、一般情況下,36伏以下的電壓才是安全的。家庭電路中觸電是人直接接觸火線造成的。安全用電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課 題
第1節 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
日 期
教學目標
1、體驗使用符號、建立模型的思想。2、能用物質粒子模型來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
重難點
體驗使用符號與建立模型的思想
【引入】回憶以前學習中,曾用用過的符號(略)。
【討論】為什么要使用這些符號?用這些符號來表示實物?
板書一、符號 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達地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亂。
【引語】除了符號,我們還使用模型,請舉例。 如地球儀、細胞模式圖、眼球模型等。
【討論】為什么要使用這些模型呢?
1、因為地球太大,難以認識,所以人們常用地球儀。 因為細胞太小,難以觀察,所以人們畫出了細胞模式圖。 由于眼球構造太復雜,難以表達,人們制造了眼球模型。
2、讀圖:液態水與氣態水的狀態模型 通過讀圖,可知:
一、水在三態變化中,分子沒有發生變化;二、水在三態變化中,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3、建立模型的意義: 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練習】
【補充】元素符號的記憶和書寫。
【引入】在我們已經學完的三冊科學書里,我們接觸了很多新的東西。
例如:運動學:v t s 電學:R I U 單位:m/s s m 單位:Ω A V
請同學用一個次來概括一下以上的內容,可見這些都是一些符號
【新授】一、請同學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符號
二、請同學門討論為什么要使用這些符號?
講解:例如時間,不同國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為了減少這種語言文化帶來的差異,我們就用T來表示時間,再如一些復雜的事物,如電路圖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實物表示,那么電路圖會變的十分復雜,所以我們就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表示,可見
符號的作用:1、簡單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亂
三、模型 1、請同學描述一下對地球的認識 2、請同學在地球儀上找到一些相應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學們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請同學說一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畫出細胞模式圖 再請一位同學根據細胞模式圖來分析一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4、眼球的結構很復雜,所以我們通常用人們制造的眼球模型來認識其結構5、請同學們填寫書本第二頁的填空
地球儀、細胞模式圖、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來表示一些我們通過肉眼直接很難觀察很難認識清楚的對象時采用的方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符號也是一種模型。
四、請問同學水有幾種狀態?
水用符號表示為“H2O”也就是說它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從三態說明三種模型(略) 請同學在書上填空
通過模型,我們可以直觀的區分出水的三態,從模型中我們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態中,分子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分子間的距離,需要強調一點,一個模型可以是一張圖,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對一個復雜的對象或過程的 示意,如光合作用,我們將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的變化概括的寫成一個簡單的表達式就是一個模型,包括我們以后要學的化學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綜述 通過學習同學們應該建立一種使用符號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幫我們形象的認識事物的共同點,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學研究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符號和模型就是中間的紐帶,所以我們建立了模型和符號的概念對我們以后學習科學,研究科學是很有利的,同學們通過學習后經常去使用一些符號和模型,也可以去設計一些符號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當然你設計的符號如果沒有經過有關機構的認同,千萬不要公開發表!包括你的作業和試卷。
課 題
第2節 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物質也可由原子直接構成。2、知道原子組成分子時結構和種類不同,物質的性質也不同。
3、認識分子微粒的大小、質量的數量級。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知道物質的不同構成:分子、原子和離子。 知道物質構成與性質的關系。
難點:認識微粒的數量級的大小。
課程資源的準備與開發
用橡皮泥和牙簽讓學生制作分子模型
實驗:稱量米的質量
【復習】你對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
【分析】水電解實驗: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原子構成。
由這個實驗還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
在變化中,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其它物質的分子,就是化學變化。在變化中,物質的分子還是原來的分子,只是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就是物理變化。
【介紹】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歷程。(資料打印)
【讀圖】我們用模型來認識分子、原子,表示化學反應過程。
【結論】
一、物質--分子--原子
宏觀--微觀----物質組成的層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
金屬由原子構成;石墨由碳原子組成;
--說明哪些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金屬和固體非金屬
二、不同種類的物質
【讀圖】【思考】不同物質的模型
(1)構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種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種原子。
(2)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物質時結構是不一樣的。--金剛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網狀,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層狀,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狀。
重點講解:金剛石和石墨在性質上的區別:
物理性質上:硬度、導電性、熔點、沸點等;
化學性質上:一樣。【舉例】科學家做過的實驗:在密閉的容器中充滿氧氣,分別放入金剛石和石墨,結構都生成唯一的產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與質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原子的體積很小,半徑的數量級在10-10米。
原子的質量也非常小,數量級在10-26千克。
2、不同質量的原子質量不同,體積也不同。
【認識】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質量。
【學生活動】感受10-27千克質量大小。稱量1克米,數出米的粒數。
課 題
第3節 原子結構的模型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同位素的結構特點,能說出1-2項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質也可由離子構成,認識離子微粒大小的數量級。
重點
難點
重點: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
難點:對原子結構知識的初步了解
【引入】1、練習:由同種原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 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物質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
2、復習:物質的構成、電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修正
1、道爾頓--實心球原子結構 --發現原子
2、湯姆森--“湯姆森模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球體,帶負電荷的電子嵌在中間。
--發現電子
3、盧瑟福--“盧瑟福模型”:電子繞原子核運行
【介紹】實驗:α粒子轟擊原子
4、波爾--“分層模型”:電子在固定的軌道上運動 5、“電子云模型”--電子在核周圍有的區域出現的次數多,有的區域出現的次數少,就象“云霧”一樣籠罩在核的周圍。
【小結】建立模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使學生體驗、學習科學家提出問題、建立假設、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結構:1、原子: 原子核: 帶正電
(不顯電性) 核外電子:帶負電
2、原子核大小與核外電子運動范圍(原子大小)的比較。
三、揭開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兩種粒子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 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 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
【讀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數目總是相等的?(1)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 (3)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
2、質子、中子核電子的質量比較 質子、中子的質量大小幾乎相等。電子質量很小,在整個原子的質量中所占的比例極小,可忽略不計。所以說,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讀圖】一杯水的微觀層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氫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孿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總稱。 同種原子的原子核內核電荷數、質子數與中子數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內的中子數會發生變化。
【舉例】氧的三種原子的原子核:核內都有8個質子,但中子數分別是8個、9個、10個。屬于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種原子。
【思考】氧的3種同位素其核外電子應各有幾個?--8個。
如:氫有3種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種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化學分析、消除細菌、醫學診斷等。
【閱讀】利用碳-14同位素測定年代
五、帶電的原子--離子
【實驗】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 實驗現象:
鈉原子失去電子--形成正電荷的鈉離子(陽離子) 氯原子得到電子--形成負電荷的氯離子(陰離子)
所以,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離子的組成元素不止一種)。 離子和分子、原子一樣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學生實驗】估計高錳酸鉀離子的大小
說明:這是一個思想實驗。
目的:讓顯示感受到離子的存在,利用簡易可行的實驗估計構成物質的粒子--離子大小的數量級。
基本操作技能:固體藥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體體積的測量;振蕩。
主要科學方法:估計方法、觀察實驗方法、對比方法。
實驗設計思路:已知經過多次按1/10稀釋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紅色高錳酸鉀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約存在1000個高錳酸鉀離子。根據稀釋的次數克推算出高錳酸鉀晶體中含有的高錳酸鉀離子數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測量并估算出離子的大小,這是一種通過宏觀現象推測微觀世界的思想方法。
課 題
第4節 組成物質的元素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自然界的物質由100多種元素組成,從組成物質元素角度出發理解物質初步分類思想。
2、知道組成人體、地球的主要元素。
重點難點
重點: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
難點:區別單質、化合物、混合物
【引入】講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歷史
【新授】
一、元素的種類
1、110多種,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類: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氣體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極少,性質非常穩定)
2、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舉例:氧氣、金屬鐵等。
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舉例:二氧化碳、水等。
【注意】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及分類依據
【閱讀】元素名稱的由來:進一步來了解元素的分類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殼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地殼主要由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氫等元素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屬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鋁,其次是鐵。
2、在人體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氫;
【閱讀】人體種元素的作用
【校本課程】營養與各元素的攝取;廣告與生活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以外,含量較高的是氯元素和鈉元素(氧85.5%,氫10.7%,氯2.0%,鈉、鎂等1.5%),還有貴重的金屬等--海洋是資源寶庫,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課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
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纖維主要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5、人造元素通過核反應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對人體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療一些疾病。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2課時。第1課時講元素的種類,包括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和閱讀材料。第2課時講元素的分類和人體與各元素的關系。
元素名稱的讀法需要注意,很多學生會讀別字。
課 題
第5節 表示元素的符號
日 期
教學
目標
1、認識常見元素符號(H、0、C、S、Si、Na、Fe、Cu、Cl、Ca、Ag、Al、I、K、P),會查閱元素符號。
2、通過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3、閱讀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及應用的地形、典型歷史事實,體會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義。
重點
難點
重點:認識常見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和簡單運用
【復習】元素的種類、分布以及與物質、原子、分子間的關系
【新授】
一、元素符號
1、元素符號是國際上統一采用的符號,通常用該元素拉丁文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表示。
當元素的第一個字母與其它元素重復時,克寫上該元素名稱的第二個字母以示區別。
2、元素符號一般表示:
⑴一種元素
⑵這種元素的1個原子
⑶這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
【練習】“2N”等的意義;與“N2”的區別
二、元素周期表
【介紹】簡單介紹元素周期表
7個周期(短周期、長周期、不完全周期);
16個族(7個主族、7個副族、0族、第8族);
112種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元素);
【探究】尋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間的聯系和規律
1、提出問題:
2、建立假設:規律可能表現在元素的性質上;
規律可能表現在元素的種類上;
規律可能表現在元素的質量上;
規律可能表現在元素的質子數上;
規律可能表現在元素的中子數上;
規律可能表現在元素的發現史上;
3、設計方案:研究課本上的元素周期表
4、記錄考察結構
5、驗證假設
6、交流
【小結】
軼事
記錄
元素符號的記憶和理解可以有一定的規律。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元素符號;第二課時:元素周期表及探究活動。
元素符號的記憶及書寫要求提早開始。并在課堂上進行過關默寫。
課 題
第6節 表示物質的符號
日 期
教學
目標
1、會查元素的化合價,會運用化合價寫出簡單的化學式。
2、能解釋化學式表示的意義,能根據化學式區分單質和化合價、金屬和非金屬。
3、能用;表示離子或帶電原子團。
重點
難點
重點:會查元素的化合價,會運用化合價寫出簡單的化學式。
難點:會運用化合價寫出簡單的化學式。
【復習】
1、默寫元素符號 2、說明符號的意義
【新授】一、化學式
1、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式子稱化學式
2、化學式的確定依據:由實驗測定組成,如水的電解實驗測定水的組成。不能憑空想象,一種物質只有一種化學式。
3、化學式的書寫原則
⑴單質化學式的寫法: 雙原子分子: 稀有氣體: 多原子分子:
固態非金屬(結構復雜,習慣上用元素符號表示): 金屬(同上):
⑵化合物化學式的寫法:按一定順序寫出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號,然后在每種元素符號的右下角用數字寫出化合物分子中該元素的原子個數。
一定順序:氧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號寫在左邊;氫元素與另一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氫元素寫在左邊;金屬元素、氫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屬元素寫在右邊。
直接由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其化學式常用其離子的最簡單整數比表示。
【例】 【練習】
4、化學式的讀法:一般從右向左讀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個分子里的個數。
5、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⑴表示某種物質(純凈物) ⑵表示某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⑶表示物質的元素組成 ⑷表示物質分子的構成 ⑸表示分子的質量
【例】 【練習】 【補充】
1.化學式能代表某種質,如CO2這個化學式就代表二氧化碳。因為一種物質只用一個化學式來表示。   2.化學式能表示物質組成。如H2O這個化學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3.化學式能表示物質中原子或離子個數比。如NaCl這個化學式表示在氯化鈉中氯離子和鈉離子的個數比為1∶1。   4.通過化學式可計算式量。如水的化學式是H2O,H2O的式量=1×2+16=18   5.通過化學式可計算組成物質的各元素的質量比。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等于:32:16×2=1∶1   6.通過化學式可計算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二、離子的符號
【引入】當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成為離子時,怎樣用符號來表示呢?
1、離子符號是在形成該離子的原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電荷數。
2、離子符號的意義:
3、常見的離子(包括原子團所帶的電荷數)
三、化合價
1、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用化合價來表示。
2、常見化合價: 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氫、氧元素的化合價規律;
常見原子團(根)的化合價。
3、原則: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4、單質的化合價為零。 5、標價方式與離子表示方式。 6、應用:
根據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推出各元素的化合價;
根據化合價寫出化合物的化學式。【例】
課 題
第7節 元素符號表示的量
日 期
教學
目標
1、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
2、能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3、能根據化學式計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質量比。
重點
難點
重點:能解釋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相對原子質量的了解及查閱;
根據化學式計算相對原子質量和元素的質量比。
難點:根據化學式計算相對原子質量和元素的質量比。
【引入】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元素符號表示的量,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C”表示的意思
表示碳元素
C 表示一個碳原子

表示碳元素的質量
關于前面兩層意思我們已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其中的第三層含義
【新授】
我們知道“C”這個元素符號可以表示一個碳原子的質量,且由相關的表中可以查得 C:1.993×10-26千克 H: 1.674×10-27千克 O: 2.657×10-26千克
由此可見,原子的質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實質量會使計算復雜,且數據不容易記憶,所以我們取他們相對的值。在取這個相對的值之前我們必須先有一個標準。就像畫地圖時用的比例尺,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國家按比例縮小畫到一張紙上,現在我們的原子質量太小了,所以我們要讓它按比例擴大,而且擴大后的數值要盡可能易記,實際上這就是建立原子質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質量的標準,我們就把其它原子的質量與之相比,把比值就定義為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下面就來規定這個標準
C-12(提問: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是12,由于碳有兩種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須指明是哪種碳原子。)
C-12 M=1.993×10-26千克
1/12C-12 M=1/2×1.993×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先留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取1/12C-12作為標準?
找到了標準,我們就可以給出任意一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了
例如:O: 2.657×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一、相對原子質量
以C-12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練習】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閱讀】張青蓮教授與相對原子質量--激發愛國熱情
二、相對分子質量
1、一個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總和就是該原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例題】注意規范及計算方法。
H2SO4、3CO2、CUS04.5H2O等
2、化學式的意義:5點
(1)表示一種物質; (2)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元素; (3)表示各種元素原子的個數比; 4)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對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5)表示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講解】及【練習】
三、元素質量分數和質量比的確定 1、組成物質的各種元素的質量比
【例題】H2O、NH4NO3 【練習】Fe2O3、CO2、H2SO4、NH4HCO3、
2、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例題】講解例題。
提醒學生注意:①各元素的質量比跟原子個數比是不同的。例如NH4NO3中氮、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7∶1∶12,而它們的原子個數比是2∶4∶3。②計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時,
【練習】
【補充】計算5t氧化鐵中含鐵多少噸。
[解]氧化鐵的化學式是Fe2O3
氧化鐵的式量是56×2+16×3=160


課 題
第1節 土壤中有什么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氣、礦物質和有機物。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學方法,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可以逐漸深化的”。
重難點
重點:土壤的主要組成。
【引入】土壤,在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那么,土壤粒究竟有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實驗】觀察土壤的縱剖面(具體操作:帶領學生去學校的勞動基地挖土)
⑴首先可以看到許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
⑵小動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㈠土壤中有空氣
【實驗一】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要求:選擇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較多的空氣,實驗效果明顯。而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經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會變少。
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做V1.
2、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水的體積。記做V2。
3、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討論】測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其它方法:
第1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屬容器中加水,這時的注水量相當于空氣的體積大小,然后洗凈金屬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測出容器的體積,它相當于土壤體積,這樣可求得體積分數。
第2種方法:用金屬容器挖取一塊土壤,放在裝有水的量筒中,這時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氣部分的體積,在通過測量金屬容器的容積,就可以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了。
㈡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水。
現象:試管壁上有水。
結論:土壤中有水。
【思考】測量土壤中水分體積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
思路:先選取一規則幾何體狀(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土壤樣本,用刻度尺測出其相關數據,算出土壤體積數V。然后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再將土壤搗碎,放在坩堝上用酒精燈加熱,讓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稱其質量M1。將水分的質量換算成體積,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了。
公式:(M-M1)/pV
㈢土壤中有有機物
【實驗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機物嗎?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對質量稱量的干擾)的土壤(應含較豐富的有機質)50-100克,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以防土壤顆粒漏掉)上加熱。
現象:出現有機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燒現象;稱量時,發現土壤的質量減少。
結論:土壤中有有機物。
說明: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無機物,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葉可以為綠色植物通過養分。
㈣土壤中有無機物
【實驗四】1、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顆粒很細,沒有粘性。顆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過濾,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為什么可以用過濾來分離泥漿?--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無機鹽。
土壤顆粒的大小與沉降的速度使怎樣的關系--顆粒大的沉降較快,小的顆粒沉降較慢。
3、蒸發皿中加熱濾液,使水分蒸發。觀察蒸發皿上的殘留物。可見:蒸發皿上有很細的結晶物。說明土壤中有無機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這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
【小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三、從巖石到土壤
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復雜的過程。即存在巖石從大到小的過程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儉的積累過程。
1、風化: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
熱脹冷縮--驟熱驟降使巖石爆裂
植物和動物的作用
2、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還在正常進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極其緩慢--注意保護耕地。
【討論】針對目前許多地方肆意破壞土地資源的狀況,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土壤污染和凈化
所謂土壤污染就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的三廢物質通
過大氣、水體和生物間接地進入土壤,當進入土壤的量超過了土壤的承受能
力時,就會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還可以通過生物的新陳代謝和食物鏈發生進
一步的傳播。
濫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
工業廢渣和各種廢水都會跟土壤發生接觸,將污染物向土壤轉移。大氣中的
污染物也會通過重力沉降和隨降水進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土壤
發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該土壤中的含量超過未被污染的同類土壤
中該物質的含量(背景值)的程度來表示,也可以由該土壤上生長的植物中
的含量間接顯示,還可以通過該土壤中的生態變化(生物指標)來判斷。
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將其消除,從而使土壤恢復
原來的性狀。土壤的凈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參與土壤
中所進行的一系列變化,發生遷移轉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逐漸減少,最終
消失,這就是土壤的自凈能力。這些變化包括:物理的(如農藥的揮發擴散),
化學的(如酸的中和),生物化學的(如有機物的生物降解)過程。當然,
土壤對不同污染物的凈化能力是有差別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轉化,而有的則
很難得到凈化而在土壤里長期殘留。

課 題
第2節 各種各樣的土壤
日 期
教學
目標
1、區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于性能。
2、區分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的土壤質地特征。
3、區分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的主要性狀。
4、了解壤土類土壤各種成分的比例。
5、說出壤土類土壤最適于植物生長的主要理由。
重難點
重點:土壤的類型、土壤的性狀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理念
【引入】問問走過大江南北的學生,觀察過不同地方的土壤嗎?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么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狀況?是氣候,水分,還是土壤?
--土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那么,土壤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呢?
一、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1、土壤的組成: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這些成分是相互影響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
如: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的空隙就較小,于是水和空氣也就少。
2、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礦物質占固體部分的95%),所以礦物質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粗的叫砂粒,細的叫做黏粒,介于兩者之間的叫粉砂粒。
土壤顆粒的分類
名稱
直徑/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別堆在一起,哪種顆粒之間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氣最多?
--砂粒之間的空隙大,含空氣多,含水少。
3、不同的土壤,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實驗】土壤的滲水實驗--探究土壤滲水的多少與通氣性和保水性的關系
實驗步驟:1、感覺黏粒與砂粒的顆粒大小。
2、黏粒和砂粒的滲水實驗: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裝砂粒的 漏斗。
【討論】粉砂粒的滲水情況--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間。
4、土壤的分類:
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
土壤名稱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思考】1、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2、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3、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黏土類土壤
4、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黏土類土壤
二、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問題】什么樣的土壤最適合植物的生長呢?
【實驗】
1、按砂粒:壤土類土壤=20:1的質量分數配制砂土類土壤;按黏土:壤土類土壤=5:1的質量分數配制黏土類土壤。
2、加水用手搓一搓,比較哪個土壤能搓成條狀體?
結論:黏土類土壤能搓成條狀體。
【分析】:
土壤的黏性差,如砂土類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較大,較疏松,水易滲入流出,通氣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強,如黏土類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所以,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是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
【問題】你認為哪種土壤更適合于植物的生長?
【實驗】土壤的性狀于植物生長關系
注意:
1、分別種一株大小相近、同一質量的植物,放在窗臺上,澆等量的水,不能被雨水淋到--這些做法的意義是:控制變量、防止干擾因素干擾。
2、選取“生長旺盛”、“能照到陽光”是希望植物能在最適宜的土壤中繼續旺盛生長。便于讓3株植物在以后的生長中生長狀況出現明顯的差異,保證實驗的成功。
結論: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土壤的性狀
土壤名稱
性狀
砂土類土壤
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類土壤
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
壤土類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這種土壤固體部分(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練習】查找資料,建立砂土類土壤和黏土類土壤的模型?(體積分數的模型)
【小結】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2課時。第1課時:土壤的結構和類型。實驗的現象很明顯,事先要準備好各種土壤顆粒。第2課時: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課 題
第3節 植物與土壤
日 期
教學
目標
1、區分植根系和須根系。2、理解根尖的基本結構特點及其相關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條件。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鉀的病癥。
5、知道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癥狀。6、初步學習數據處理能力--干擾數據的辨別和刪除。
7、初步學習“實驗方案”的優劣性比較。
重難點
重點:根尖的結構和功能(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引入】請同學用恰當的比喻說說土壤與植物的關系。--沒有土壤,植物就無法生長。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水分賀無機鹽的。
【實驗】根的觀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的。
植物
比較項目
大豆
小麥
根的數目
是否有明顯發達的根
還有哪些植物具有這樣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沒有明顯的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須根系。
【舉例】常見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須根系?
【問題】根的功能,你知道嗎?--固定和吸收。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因素有關。
【探究】植物根系(同種植物的根系)的分布與地下水位的高低的關系
提出問題: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關系如何?
建立假設:(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淺。(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淺。(3)地下水位的高低與植物根系分布無關。
實驗方案:1、野外調查2、野外栽培3、實驗室栽培
實驗方案優劣評價:
⑴組織野外觀察較難,還要強調安全問題。雖然觀察條件不是任何學校所在地都能滿足,但是一旦觀察到,則實驗成功率就較大;
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強,但實驗條件也不是任何學校都能滿足的;
⑶實驗室栽培,雖然可控性較強,但模擬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
數據處理:一株植物根系的長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長度--所有植物根的長度之和除以根的總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數據處理時,應該去掉無效數據。
實驗結論: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長度會越短,根系分布淺。
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實驗】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實驗現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麥先出現萎焉現象。
結論:說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討論】在農業生產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時為什么要帶土移栽?--免于損傷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適應“新環境”以前,仍舊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從被夾帶的土壤中獲取水分和營養物質。
【問題】為什么根尖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觀察】了解根尖的結構:顯微鏡觀察根尖
根尖的結構:
根冠:細胞排列不整齊。保護后面的組織,使根在向前生長時,不被土壤顆粒檫傷。
分生區:細胞質的密度較大,沒有液泡。能不斷分裂,使根生長。
伸長區:細胞的液泡較小(通過吸收水分而形成),細胞壁較薄。細胞能迅速生長,把根尖推向土層。
根毛區:細胞有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細胞壁較厚,內有輸導組織(導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根毛區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有人統計: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麥的根系具有1381萬條根和140多根億條根毛。
【問題】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況下,都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實例:當作物施了過多的肥料時,作物反而發生萎焉現象。這表明作物體內的水分減少了。為什么?
【實驗】植物細胞失水的實驗
實驗現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沒有出現萎焉現象,在濃鹽水中的植物出現了萎焉現象。
結論:植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濃度時,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有無其它方法證明根毛確實必須在土壤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時,青菜失水;海水漫入農田,作物萎焉等。
正常情況下,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營養物質的質量分數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過多,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會超過根毛細胞液內的質量分數,細胞就會失水過多而發生“燒苗”現象。
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
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的生長除了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無機鹽。
【實驗】配制四種營養液,觀察植物在營養液中的生長。
實驗現象:在分別缺乏氮、磷和鉀元素的培養液中,植物的生長狀況不同,分別出現生長異常。當分別按標準添加含氮、磷和鉀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長慢慢恢復正常。
實驗結論: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的作用。
2、植物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農林業生產也會對土壤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1)過多施肥會使土壤板結,改變土壤的結構。(2)“水華”現象介紹
水華 (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只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營養化。“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在自然界中它們很快消失,并沒有給水產動物和人類帶來危害。
淡水中富營養化后,“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有“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游漢口江段中也出現“水華”。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并有難聞的臭昧。
【閱讀】植物營養的吸收

課 題
第4節 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日 期
教學
目標
1、區分直立莖、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2、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
3、知道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4、學習觀察的基本技能。
重點
難點
重點:莖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攀援莖和纏繞莖的區別、年輪的判斷等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怎樣運輸的呢?--通過莖來運輸到植物的各個器官的。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莖的結構吧。
一、莖的結構
1、莖的分類:按照生長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見的莖是直立莖。其次還有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
直立莖:直立向上生長。
匍匐莖:比較軟,不能直立生長,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長。
攀援莖: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莖和葉的變態結構(如卷須),而附著在他物“上升”。如黃瓜、南瓜、絲瓜等。
纏繞莖:莖本身纏他物“上升”。
無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
2、莖的結構:
【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橫切面
⑴橫切面可以明顯看出三層:樹皮、木質部和髓。
⑵質地較硬的是木質部,比較軟的是樹皮和髓。
⑶燒瓶較易剝下來。
木質部:導管:輸導水分和無機鹽。
形成層: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形成層細胞只有2-3層,能不斷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
說明:水稻、小麥竹等植物都沒有形成層,所以莖不能加粗生長。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和莖中,具有形成層。所以莖能加粗。
韌皮部:篩管:輸導有機物。
樹皮:具有保護作用。
【思考】1、如果鐵絲纏繞小樹,至少會影響莖中有機物的運輸。樹干會加粗,鐵絲纏繞勢必影響小樹的生長。
2、制作課桌椅,主要利用莖的木質部。莖具有木質部和韌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韌性。
【學生實驗】觀察木質部的結構
【讀圖】年輪
1、數一數年輪,判斷該植物的莖生長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長比較快些?當時的氣候怎樣?哪年氣候比較惡劣,不適宜植物生長?有沒有連續幾年的氣候特別干旱或特別濕潤?年輪上的“斑點”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水分、無機鹽的運輸
【引入】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運輸的,莖是如何把它們運輸到其它部位的呢?
【實驗】觀察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驗說明:要把枝條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導管切口橫截面積大一些,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放在陽光下照射,是為葉的蒸騰作用創造條件,蒸騰作用產生“蒸騰拉力,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驗現象:木質部的中央變成了紅色。縱切枝條,看到紅色越往上顏色越淺。
實驗結論:說明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是在莖中央的導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三、有機物的運輸
【引入】植物的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除了少部分留在葉肉細胞外,大部分需轉送到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去。有機物在莖中是作用運輸的呢?
【實驗】觀察有機物的運輸
實驗說明:⑴選取柳枝,是因為它容易在水中長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樹皮特別容易進行“環割”處理。
⑵實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可供植物生長需要。
⑶在培養過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過環割處的下端,否則也會使環割處愈傷組織產生不定根,干擾實驗效果。
⑷“放在陽光下培養”使希望柳枝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實驗現象:⑴未經環割處理的柳枝,不定根生長狀況良好。而經過環割處理的不定根生長狀況較差。
⑵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組織,有機物積累在那里。
實驗結論: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
【解釋】割橡膠:橡膠乳膠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是在篩管中運輸的,切割橡膠樹皮采橡膠,實際上是切割了篩管,讓有機物流出來而已。
【小結】
軼事
記錄
學生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對于植物莖的了解有很大的興趣,表現出濃厚的求知欲。很多學生在顯微鏡下把植物的莖的結構畫下來,又在課后去查找資料作進一步的了解。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用3課時。第1、2課時完成莖的結構和學生實驗,包括學生在校園內觀察各類植物的莖和在實驗室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結構。第3課時為水分、無機鹽的運輸和有機物的運輸。實驗在課前提前準備,便于學生觀察。

課 題
第5節 葉的蒸騰作用和結構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蒸騰作用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2、知道氣孔的分布狀況。
3、知道保衛細胞和氣孔的結構。4、完整地描述水、無機鹽的運輸路徑。
重點
難點
重點:蒸騰作用的基本含義、保衛細胞和氣孔的結構、水、無機鹽的運輸路徑
難點:實驗設計證明氣孔的存在、水、無機鹽的運輸路徑
【引入】我們知道將物體從低處運到高處是很費勁的(設置實驗讓學生體驗)。那么,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后,通過莖運往高高在上的葉、化、果和枝等.據估計1株玉米從出苗到收獲需消耗四、五百斤水。那么,完成這么復雜的生理過程,靠的是什么?
【實驗】植物的蒸騰作用
實驗說明:選用生長旺盛的闊葉植物,以及“不要透氣、澆水后陽光照射”,都是希望蒸騰作用能加強,而使實驗結果明顯,易于觀察。
實驗現象:能觀察到水珠的產生。
實驗結論:葉片中確實有水汽散發出來--蒸騰作用的存在。
一、蒸騰作用:
1、什么使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汽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
2、蒸騰作用的意義:
⑴有效降低葉片溫度,使植物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
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利于植物對水的吸收和運輸,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補充】植物幼小時,暴露在空氣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騰。成長植物的蒸騰部位主要在葉片。葉片蒸騰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角質層的蒸騰,叫做角質蒸騰;二是通過氣孔的蒸騰,叫做氣孔蒸騰,氣孔蒸騰是植物蒸騰作用的最主要方式。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它是植物吸收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可加速無機鹽向地上部分運輸的速率,可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葉子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植物蒸騰丟失的水量是很大的。自養的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必須和周圍環境發生氣體交換。因此,植物體內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順著水勢梯度丟失,這是植物適應陸地生活的必然結果。適當地抑制蒸騰作用,不僅可減少水分消耗,而且對植物生長也有利。在高濕度條件下,植物生長比較茂盛。蔬菜等作物生產中,采用噴灌可提高空氣濕度,減少蒸騰,一般比土壤灌溉可增產。
【討論】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
1、在春天的陽光下,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水銀柱會上升。
--因為在春天的陽光下,使氣孔打開,且氣溫升高,蒸騰作用會加強。
2、放在烈日的陽光下,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夏天的烈日下,水柱不會縮短。
--因為夏天的烈日下,氣孔會關閉,蒸騰作用基本停止。
3、放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陰濕的環境中,水銀柱會上升,但非常緩慢,甚至不易覺察。
--因為陰濕的環境中,濕度大,氣孔開放程度不大,蒸騰作用就弱。
4、用電吹風吹葉片,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水銀柱會迅速上升。
--因為電吹風可以營造氣孔周圍的小氣候--水分散失快,氣溫高,蒸騰作用會加強。
5、設計關于蒸騰作用的實驗:
二、葉的結構
【引入】水是從葉的什么地方散發出來的呢?
【實驗】
實驗說明:
1、氯化鈷藍色濾紙:氯化鈷如果不含結晶水,則呈藍色,若含結晶水,則呈紅色。因此,向氯化鈷藍色濾紙呵氣,水汽會使濾紙變紅色。
2、實驗前要用濾紙將上下表皮上的水分洗干,否則會影響實驗效果。選用同一張葉片,目的是進行對照,因為葉片大小會影響實驗結構。
實驗現象:貼在葉表皮表面的氯化鈷藍色濾紙都會變成紅色。下表皮濾紙先變色,并且顏色會深一些。
實驗結論:水是從葉的上下表皮散發出來的,而且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設問】從剛才的實驗可知,不是葉表皮的每一處都在散發水分。那么,水又是從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發出來的呢?
【觀察、實驗】
實驗說明:取材不能撕得太厚,否則會影響觀察效果。
實驗現象:1、表皮細胞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保衛細胞呈現半月形。
2、保衛細胞里面有葉綠素,氣孔周圍得細胞壁較厚。
3、葉片受熱后,氣孔內的氣體會排出體外,在葉表皮表面形成氣泡。形成氣泡數目多,說明氣孔就多。--氣孔是葉片排出氣體的門戶。
【小結】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從根部經導管運輸到葉;水從氣孔中蒸騰而出。(根尖吸收--根、莖木質部中的導管--葉柄中的導管--葉肉細胞(利用或經氣孔散失)
軼事
記錄
氯化鈷濾紙的顏色變化非常明顯,用酒精燈略作加熱即可。
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植物的氣泡,都比較興奮。我在實驗中用的是青菜的葉子,效果較好。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2課時完成。第1課時完成蒸騰作用。實驗在課前1、2個小時進行,效果很好。第2課時完成葉的結構。P119實驗原理較簡單,但是實驗現象不明顯。觀察葉面上氣泡的數目多少,實驗葉較難成功。

課 題
第6節 保護土壤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我國土壤資源地基本狀況。2、知道影響土壤資源保護地因素。3、體驗保護土壤的重要性。
重難點
保護土壤的情感體驗
【引入】你知道資源的含義嗎?你能列舉多少資源呢?土壤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一、土壤是重要的資源
1、地球上陸地面積僅占地表總面積的29%。而有土壤覆蓋的土地更少。陸地面積中89%的土地目前不宜農業生產。
原因:土層太淺,土壤污染,永久凍土和含水量過高或過低。
2、我國的情況:我國陸地總面積約877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91、39%。
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陸地總面積的50%左右。耕地面積僅為137萬平方千米,高產耕地僅29、4萬平方千米。
【討論】我們周圍的土壤資源豐富嗎?
【小結】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與防止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
二、土壤污染與保護
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
污染:廢水和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都有可能會導致土壤的化學污染,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和性質。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也會對土壤造成生物污染。
即土壤污染物的種類:物理污染、化學污染、生物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表現在土壤結構和土壤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從而失去其原有的土壤功能。
【思考】1、會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還有哪些?--核反應給土壤帶來的輻射性污染、工業廢氣帶來的化學污染、重金屬的任意排放。
2、防止土壤污染和保護土壤課采取說明措施?
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都是影響土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水土流失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我國水土流失相當嚴重。
沙漠化現象嚴重,主要在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一帶。
我國鹽漬化耕地約為10萬平方千米。
【小結】
軼事
記錄
關于土壤的污染與保護,學生講得最多的是沙塵暴。看來,學生還是比較關心身邊的情況。
課后
反思
這節內容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一些有關土壤的有關知識,特別是我國的有關情況,上課時可以讓學生多講,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草坪生長發育的土壤條件
植物根植生于土中,吸收維持生命,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是水分和氮素等無機養分。可以說,植物有1/2生存空間在土壤之中。植物的生存、生長發育離不開土壤。光、溫(熱)、水、空氣諸因素均與土壤有關。或直接,或間接。目前科學技術水平,除改良植物的種性外,主要就是改良土壤環境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栽培養護幾乎都是圍繞調控與改良土壤環境,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在草坪栽培養護中也是如此。所以,應保持“好草坪�好土壤”的良性循環。土壤的特征在于疏松,而特性在于具有肥力。決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與腐殖質、土壤結構、土壤水分與空氣、土壤溶液、土壤硬度、土壤微生物等。它們與草坪草、草坪的生長發育均有密切關系。
一、土壤質地:指大小不同的礦質顆粒在土壤組成中的比例,以砂粒為主要組分的土壤稱砂土;以黏粒為主要組分的土壤稱黏土;而壤土則以粉粒為主,兼有砂粒與黏粒。通常情況下,壤土最好。在草坪,尤其是高級草坪的栽培養護中,往往要將土壤質地調制成壤土,并根據所選草種的要求,或略偏砂,或略偏黏。
二、土壤有機質與腐殖質: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是植物殘體,其次是其他生物。有機質入土后,一是完全被氧化分解的礦質化過程,復雜的有機質降解成無機質(氮素等各種礦質養分、二氧化碳與水);另一是腐殖質化過程,即經過多種微生物的不完全分解和再組合,形成一種新的、復雜的、相對穩定的有機質一一腐殖質。腐殖質是土壤結構的黏膠劑,又有明顯的持水、吸水能力,且能再分解,提供氮素等礦質養分、二氧化碳等。所以,腐殖質來自有機質,是植物養分穩定的供應源,是改良土壤理、化特性的特效劑,是土壤生物與微生物的食料。因此,土壤有機質與腐殖質的含量被認為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及草坪栽培養護中特有的“種植‘先鋒草’”技術等都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腐殖質,提高土壤肥力。
三、土壤結構:土壤在各種外力與內力的作用下,排列或團聚成一定的形狀,稱為土壤結構。不同的土壤,同一土壤的不同層次,可以看到不同的結構,其中對植物生育特別有利的是團粒結構。因為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才可能同時保證植物對土壤水分、空氣、養分及溫度的需要。團粒結構的形成主要是土壤膠體,特別是腐殖質膠體��腐植酸和鈣離子使土壤顆粒膠黏結聚而成。因此,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在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中起了主要作用。草坪栽培養護得當,不僅能獲得優質草坪,其下之土壤也能逐年得到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好草坪一好土壤、好土壤一好草坪”的良性循環一旦建立,即能獲得長壽而優質、價廉而物美的草坪。
四、土攘水與空氣:土壤中的水分有8種存在狀態:固態水、氣態水、化學束縛水、吸濕水、膜狀水、毛細管水、重力水與地下水。
1.固態水:低溫導致土壤水結冰,可能造成根系等凍害。但能松土,有利土壤進一步風化。溫度回升,冰化成水,又可供植物利用。
2.氣態水:土壤空氣中具高含量水汽,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都是有利的。
3.膜狀水:土粒表面吸濕水之水分子,和其他水分子相互吸引,從而形成一層水膜,稱為膜狀水。其吸引力約為0.63MPa。能緩慢地移動,部分地被植物吸收利用。一旦膜狀水減少到不能為植物所吸收時,土壤吸持水分的力約為1.52MPa,植物地上部就出現凋萎現象。即使馬上灌溉,至植物恢復正常生活,也需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種狀態,在草坪栽培養護中,需要十分注意,避免發生。一旦發生,損失是難以挽回的。所以,初期凋萎的田間識別,在栽培養護中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對比露地和遮蔭下植株的光澤與姿態是一種簡便可行的有效方法。
4.毛細管水:簡稱毛管水。毛管水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土壤水,不僅溶有養分,還溶有氧氣,是可上下活動的“活水”。若降水或灌溉過多,超越了田間持水量,攜帶著養分和氧氣的毛管水就會變成重力水而流失。
5.地下水:地下水是滯留在不透水層之上的一個水層。地下水是毛管上升水的水源。地下水位的高低,酸堿度和含鹽量等,均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影響。草坪栽培養護中,希望地下水位適當,離地表1~1.2米,水質優良,或符合農業灌溉水標準。
6.協調土壤的水與氣,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70%之間,最佳為61.8%,確保同時供水、供氧,是草坪栽培養護的一項經常工作。這就需要調制好土壤質地,施入足夠有機肥料,促成腐殖質的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發育,為草坪栽培養護中協調土壤水、氣狀態打好了基礎。
五、土壤溶液:土壤水分嚴格地說都是溶液。由于成土母質以及所處地點長期氣候、生物的作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酸、堿度。通常用pH表示,并據此劃分土壤為酸性土、中性土和堿性土等。大多數植物適應生長弱酸性一中性一弱堿性(pH6~7~8,最佳土壤pH為6.5~6.8~7.0)的土壤。草坪草也不例外。而一些所謂“廣布種",具有較為寬廣的適應范圍。如狗牙根在我國華南著名的酸性土紅壤、黃壤上,在沿海和內陸的鹽堿地上均有生長。總之,草種不同,同種不同土壤生態型,不同品種,適應土壤pH的范圍是不同的。
在草坪養護中,可以施用石灰石粉(碳酸鈣)以及熟石灰(氫氧化鈣)、堿性化肥、生理堿性肥等,調節土壤的酸度;可以施用硫磺粉、石膏、酸性化肥、生理酸性肥料等調節土壤的堿度;而增施有機肥、綠肥掩青等對改良酸性土、堿性土均有益。此外,選擇能適應生長的草種。
土壤pH還影響土壤內營養元素的有效性。試驗證明,土壤中的氮、磷、鉀、硫、鈣、鎂、硼、錳、銅、鋅等植物營養元素的有效性都隨土壤pH的不同而有變化。各種養分元素在pH6.5~7.0之間,有效性多最高。可見,植物一般適于中性至微酸性土壤,與養分元素在該土壤反應范圍內有效性最高也密切相關。
六、土壤硬度:土壤的特征是疏松。疏松的土壤表明具有相當的肥力,因此常用與之相對應的“土壤硬度”來度量土壤的疏松度。土壤硬度,即土壤剛性。它是土壤質地、結構、含有機質與腐殖質和含水量等綜合反映的一項土壤機械性狀。通常以單位面積可以承受的不致變形的最大壓力表示之。據有人在草坪運動場上調查,草坪覆蓋下的土壤硬度為5.5~6.2 千克/厘米2,半覆蓋地為8.5千克/厘米2,裸地為10.8千克/厘米2。顯然,草坪覆蓋增加土壤含水量,導致土壤硬度較低,可塑性較高。土壤硬度影響草坪草扎根、出苗,影響草坪的磨損、耐踐踏等。有人測定,結縷草要求的土壤硬度在2千克/厘米2或以下。高于2~10千克/厘米2,,生育惡化,并隨硬度的增加而加劇。到24.2千克/厘米2,尚能發芽,但扎根已經困難。當然更談不上立苗了。測定土壤硬度,有各種土壤硬度計。山中式土壤硬度計是使用較簡便的一種。
(七)土壤生物:土壤生物中對植物生育、土壤發育等作用最大的當推土壤微生物。微生物中又首推細菌,是分解有機質的主角。此外,尚有固氮的,能分解土壤顆粒釋放磷、鉀的,分泌抗生素的微生物,都是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土壤內還有有害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致病菌,如導致草坪苗期猝倒病的腐霉菌屬、鐮刀菌屬、絲核菌屬等真菌。
另外,土壤生物中還有動物,也分有益、有害,甚至某個時期有益,某個時期有害等,如蚯蚓,在大多數情況下于草坪有益,一旦大量繁殖,整個草坪到處都是蚯蚓糞堆,草坪面被弄得七高八低,泥濘不堪,就該殺滅一些;再如螞蟻,也是如此。各種地下害蟲,如昆蟲、線蟲,害多益微,理當消滅。

課 題
第1節 空氣(1課時)
日 期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了解組成空氣的各主要成分的體積分數。
2、了解空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的利用。
重點難點
重點:空氣的成分 難點:用實驗證明空氣的成分和體積關系
【引入】地球上空氣和水等物質一起養育著地球上的生命,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生機勃勃,絢麗多彩的行星。
空氣是怎樣的物質?空氣與生命,以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我們怎樣來保護空氣免受污染?
【問題】先來談談你對空氣的了解。
一、空氣里有什么 空氣里有水蒸氣--降雨和降雪現象證實了這點。
空氣里還有什么?
【實驗】1、在呼出的氣體和潔凈的空氣中比較線香的燃燒現象; 2、澄清石灰水驗證呼出的氣體
現象:1、線香在潔凈的空氣中可燃燒較長時間。 2、呼出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
結論:證明空氣中含有氧氣和二氧化碳。
【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1、紅磷劇烈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2、瓶內水位上升,約有1/5體積的水進入瓶內。
結論:氧氣的體積約占空氣體積的1/5。
【介紹】人類認識空氣的歷程:1773年瑞典化學家舍勒(Scheele),從碳酸銀、硝石、二氧化錳跟砷酸等物質里制出了氧氣。但他的實驗結果沒有及時發表。1774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Priestley),用分解氧化汞的方法制出了氧氣,并研究了它的一些性質。以后,經過拉瓦錫(Lavoisier)的研究,確定這種氣體是空氣的一種成分。在世界化學史上,一般認為氧氣是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分別發現的。
氧氣的發現不僅加深了人們對許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的了解,而且,拉瓦錫在這基礎上,利用氧氣的性質解釋了呼吸和燃燒的現象,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徹底否定了風行一時的曾經在化學理論上占支配地位的“燃素學說”,使化學前進了一大步。
氧氣,過去常叫“養氣”。這名字是我國清末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取的,意即“養氣之質”,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東西。后來為了統一起見,氣體元素邊旁一律寫成“氣”,才出現從“養”字演變而來的“氧”字。 空氣里有氧氣、氮氣。還有氦、氖、氬、氙等稀有氣體。還含有二氧化碳、,以及其它雜質。
空氣按體積計算:氮氣占78%,氧氣21%,其它氣體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二、空氣的利用
空氣是一種重要的天然資源,有著廣泛的應用。
1、氧氣的用途:A.供給呼吸、維持生命和支持燃燒。 B.氧氣易跟其他物質反應,放出熱量,因此用于煉鋼、焊接、切割金屬,也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劑等。
2、氮氣的用途:氮是構成人體蛋白質的主要元素。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味、性質較不活潑的氣體。
A.燈泡中充氮可延長使用壽命;食品包裝時充氮可防腐、保鮮。 B.制造化肥、炸藥的重要原料。
C.用作制冷劑
3、二氧化碳的用途: A.固體二氧化碳稱干冰,是致冷劑,可用來保藏食品,也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是一種工業原料,用于制造純堿、尿素和汽水 C.用于滅火
4、稀有氣體用途:化學性質不活潑,常用作保護氣。
A.在焊接金屬時用于隔絕空氣; B.充入燈泡時,稀有氣體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成各種用途的電光源。 C.用于激光技術,制造低溫環境,用于醫療麻醉等。
【小結】空氣的成分和各成分的用途

課 題
第2節 氧氣和氧化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通過氧氣的性質理解氧氣的廣泛用途。了解氧氣是空氣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和我們人類生命最息息相關的部分。
2、認識“氧化”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了解氧化反應及其概念。
3、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過氧化氫分解和高錳酸鉀加熱分解),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儀器名稱、裝置的連接、檢驗氣密性的方法、收集方法和檢驗氧氣的方法。了解工業上制氧的方法。
4、了解燃燒的條件,了解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并具有安全意識。了解滅火和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
5、初步懂得用實驗來研究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學會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重點
難點
1、氧氣的主要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及用途。
2、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有關知識 3、燃燒
【引入】列舉生活中的氧化現象,并設問。
一、氧氣的性質
【復習】1、“O2”的含義復習
2、什么叫物質的物理性質?它包括哪些內容?什么叫物質的化學性質?舉一例說明。
【實驗】觀察氧氣的顏色和狀態及驗證氧氣的助燃的性質
結論:1、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通常狀況下)
--【介紹】:觀察氣體的方法和聞氣味的方法
2、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氧氣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燒。
【思考】氧氣能溶解在水中嗎?--能。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氣得以生存的。
3、氧氣不易溶于水--常溫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氣。
4、密度:1.429克/升,比空氣的密度略大。
5、較易液化和凝固:變成淡藍色的液體和雪花狀的藍色液體。
【問題】歸納一下氧氣的物理性質:
1.無色、無氣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略大,1.429g/L
3.水溶性:不易溶于水。4.液態——1.013×105Pa時,-183℃,淡藍色;
固態——1.013×105Pa時,-218℃,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實驗】一、硫在氧氣中燃燒實驗
現象: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在氧氣中燃燒:
(1)比空氣中燃燒得更旺,發出藍紫色火焰;并放出熱量。
(2)生成了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該氣體叫二氧化硫。教師可舉出生活中實例,如煙煤燃燒時產生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二、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注意點:在集氣瓶鋪細砂或裝少量水;細鐵絲繞在火柴梗上,待將要燒完時,立刻伸入;鐵絲懸在瓶內中央處勿觸及瓶壁。
現象:鐵絲在空氣中紅熱。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四氧化三鐵。
兩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硫+氧氣--二氧化硫;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小結】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
二、呼吸作用與氧化
【問題】人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之間由什么區別?
【實驗】用吸管向瓶內澄清石灰水吹氣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知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這是鑒定二氧化碳的方法。)
結論:人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問題】為什么人通過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呢?
--這是因為人體細胞內的有機物與氧氣反應。
呼吸作用的反應過程:
葡萄糖+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C6H12O6 + O2 = CO2 + H2O
呼吸作用:人體細胞內的有機物與氧氣反應,最終產生二氧化碳、水或其它產物,同時把有機物中的能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多步驟的過程。
植物和微生物等其它生物也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對生命活動來說很重要。
【討論】食物燃燒和呼吸作用的差異。
食物燃燒不屬于生命活動,是一種簡單的氧化過程。呼吸作用屬于生命活動,是復雜的多步驟的過程,需要酶的參加。
三、氧化反應
葡萄糖+氧氣--二氧化碳+水 硫+氧氣--二氧化硫
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碳+氧氣--二氧化碳 --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
氧化反應有些進行得非常劇烈,如硫的燃燒,鐵在純氧中的燃燒。有些進行得緩慢,如呼吸作用、生銹過程、塑料和橡膠制品得老化。
氧化性:在氧化反應中氧氣具有氧化性。
【閱讀】氧氣的發現
四、氧氣的制備
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分解過氧化氫
過氧化氫--水+氧氣
A、關于過氧化氫俗名雙氧水,能與水以任意比混合。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一般以10%-15%為宜,以免反應劇烈而引起事故。
B、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加快反應的速度。
【介紹】
(1)實驗裝置和操作原理:
儀器:燒瓶、導管、集氣瓶、水槽、鐵架臺、分液漏斗(--用于分離不相溶的液體;裝配氣體發生器等反應裝置,用于不斷向燒瓶中添加液體試劑。
--裝配氣體發生器,用活塞控制添加劑,加液后關閉活塞,可防止氣體沖出漏斗。)
裝置:發生裝置(左邊):常溫下進行,注意檢查氣密性(夾住導管,在分液漏斗中注水,看液面是否下降);裝入液體和固體試劑(用漏斗和藥匙或紙槽)。
收集裝置(右邊):收集方法的確定(用排水集氣法--凡是不易溶于水的氣體適于此法)。
(2)催化劑:是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工業上叫觸媒。特點就是:一變二不變,即改變(不只是加快)反應速率,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化學性質不變。催化劑具有選擇性,不是萬能的,液不是唯一的。
2、工業上制取氧氣:
A、分離空氣法。
【問題】工業制氧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工業制氧是物理變化。因為這里只是利用各種成分的沸點不同,把空氣中的氧氣從液態空氣中分離出來。
?
【講述】氮氣蒸發后,剩余的主要是液氧。國家規定儲存氧氣用的鋼瓶一律漆成天藍色。
B、利用膜分離技術,在一定壓力下讓空氣通過具有復集氧氣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較高的復集氧氣。
【學生實驗】
實驗知識準備:1、裝置的裝配、連接及氣密性的檢查 2、固體試劑的取用
3、酒精燈的使用、加熱方法 4、排水集氣法的操作
實驗注意點:1、在正式實驗前要先練習一下有關的操作,如排水法收集氣體、鐵架臺的使用等 2、思考一些問題:見教參P61
五、緩慢氧化與燃燒
1、氧化反應進行得非常緩慢,甚至不易覺察,就是緩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鐵生銹等。
2、燃燒是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
【解釋】燃燒的三個特點:1)發光、發熱;2)劇烈;3)氧化反應
3、爆炸:燃燒以極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內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引起爆炸。
【討論】爆炸一定是化學變化嗎? 人類對爆炸的利用你認識多少?
4、燃燒的條件:
【實驗】可燃物燃燒條件的實驗
實驗現象:(略) 實驗結論:可燃物燃燒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一、要有氧氣參與;
二、要達到一定的溫度
著火點:每種物質的著火點是不同的,這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如白磷的著火點是40℃。
5、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地自發燃燒叫自燃。
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產生得熱量如不能及時散失,會使溫度逐漸升高,達到著火點時,不經點火,物質會自發地燃燒起來。
【討論】怎樣預防自燃?
六、滅火與火災自救
【討論】根據燃燒需要的條件,應該怎樣來滅火?
--消除燃燒發生的如何一個條件:或降低溫度;或隔絕空氣。
1、滅火的方法:
【讀圖】常見的滅火方法由哪些?--采用媒體教學,并進行補充。
2、火災自救常識:
【小結】
課 題
第3節 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恒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了解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的區別。
2、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質量的實驗測定,了解質量守恒定律,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實質分析,認識在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質量總和與各生成物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培養分析推理能力。
3、通過具體化學反應分析,了解化學方程式包含的意義。了解書寫化學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則,初步學會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配平(最小公倍數法)。
4、在了解化學方程式意義的基礎上,能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反應物質量和生成物質量之間的計算。通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練習,規范解題格式。
重點難 點
重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區別;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書寫和配平;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練習。難點: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書寫和配平;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練習。
【復習】 【新授】一、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例】硫+氧氣--二氧化硫 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碳+氧氣--二氧化碳
【特點】反應物兩種或兩種以上,生成物只有一種;
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
【例】過氧化氫--水+氧氣
水--氫氣+氧氣 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特點】反應物只有一種,生成物有兩種或兩種以上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
【討論】把學過的化學反應寫出來,分析哪些是分解反應,哪些是化合反應,哪些不是?
二、質量守恒定律
【設問】溶液質量=溶劑質量+溶質質量,那么在氧化反應和其它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相等呢?
【實驗】
1、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現象:白磷燃燒,生成大量的白煙,前后質量沒有變化--天平保持平衡。
2、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現象:兩種溶液混合,反應生成藍色氫氧化銅沉淀。前后質量不變--天平保持平衡。
【結論】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是質量守恒定律。
【討論】能否設計一個實驗,驗證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呢?--關鍵是使產生的氣體能被吸收、儲存或反應掉。
【解釋】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既沒有改變也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面兩種現象:
1、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煤燃燒后留下的煤灰的質量,比煤的質量減少了。
三、化學方程式:
1、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叫做化學方程式。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A、宏觀上:表示什么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了說明物質。 B、表示反應在什么條件下進行。 C、微觀上:表示各物質間原子和分子的個數比。 D、質量上: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比。 【舉例】
3、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 A、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B、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即在式子左、右兩邊各原子的種類與數目必須相等。
【例題講解】說明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具體步驟:
1、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左邊寫出反應物的化學式,右邊寫出生成物的化學式,中間連一條短線。如果反應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種,就用“+”連接。
2、配平化學方程式:在化學式前面,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使得式子兩邊每一種元素的原子總數相同。
【介紹】用觀察法或用最小公倍數法來確定化學計量數。
3、說明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的狀態。
“↑”“↓”號的使用范圍:在反應物中無氣態物質參加反應,如果生成物中有氣體,則在氣體物質的化學式右邊要注“↑”號;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反應物無難溶性物質參加反應,如果生成物中有固體難溶性物質生成,在固體物質的化學式右邊要注“↓”號。(強調要防止隨意亂標)
反應條件常見的有:點燃、加熱(△)、高溫、催化劑等。
口訣:左反應,右生成;化學式、須正確; 系數平,原子等;等號連,條件清;生成氣體和沉淀,上下箭頭來表明。
【練習】1.下列化學方程式是否正確?為什么?
(1)C2H2+O2CO2+H2O (2)2HgO2Hg+O2↑(3)KMnO4===K2MnO4+MnO2+O2
(4)Zn+CuSO4===Cu↓+ZnSO4
2、試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②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③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④氫氣與灼熱的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
3、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①Cu+O2CuO ②Al+O2-Al2O3 ③Fe+HCl-FeCl2+H2 ④HgOHg+O2 ⑤KMnO4K2MnO4+MnO2+O2
4.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計算各物質的質量比。
①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的方法制氧氣 ②實驗室用鋅與稀硫酸反應制氫氣
5.指出下列化學方程式中的錯誤,并將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寫在橫線上。
①H2+CuO=Cu+H2O ②Zn+H2SO4(稀)=ZnH2SO4+H2↑ ③KClO3KCl+O3 ④ZFe+3H2SO4(稀)=Fe2(SO4)3+3H2↑ ⑤2H2+O2=2H2O
四、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講述】前面學過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該定律,利用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這種式子叫做化學方程式。
【提問】完成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并算出反應中各物質間的質量比。(P—31、O—16)
師:在完成這個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和準確計算各物質的式量、式量和。
請講出該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
生:這個化學方程式表示磷在點燃時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還表示磷、氧氣和五氧化二磷3種物質之間的質量比是124∶160∶284。
師:從這位同學的回答中,說明化學方程式(1)表示化學反應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2)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3)表明該反應進行的條件。
【引言】從提問中我們重溫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變化和質量關系。在生產和實驗中常要涉及量的計算。例如,冶金工廠用氫氣還原三氧化鎢制取鎢,要生產一定數量的金屬鎢,就要計算需要多少三氧化鎢作原料。再如實驗室里加熱氯酸鉀制取氧氣,要會計算能產生多少氧氣才能滿足某實驗的需要。這些都要以化學方程式為依據進行計算。這節課我們就要學習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板書】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投影】例題1:加熱分解5.8g氯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
師:請同學們議論一下解題的根據是什么,應該找出哪些量的關系,列怎樣的算式求解。
【板書】 一、解題步驟:1.設未知量。2.寫出化學方程式。3.寫出有關物質的式量(或式量和)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簡明地寫出答案。
【講述】現在黑板上出現的解題格式符合解題的步驟。今后我們在做計算題時,一定要嚴格按解題格式書寫,并注意有關物質的量要左右對應,上下對齊,注明單位等項。
例題2:在實驗室中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制取銅。制取10g銅,需要氧化銅多少克?(一位同學上講臺板書。其他學生做書面練習。)
例題3:工業上用電解水的方法制取氫氣。電解4.5t水,能制得氫氣多少噸?同時得到氧氣多少噸?
【小結】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關鍵在于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里包括正確書寫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配平。解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明確題意、解題思路和步驟,書寫格式要規范,計算數據要準確。【練習】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加熱分解5g氯酸鉀和加熱分解5g高錳酸鉀,分別能制取氧氣多少克?2.根據化學式的計算:5g氯酸鉀和5g高錳酸鉀,各含氧元素多少克?比較1、2題的計算結果。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課 題
第4節 生物是怎樣呼吸的
日 期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成分比較,認識空氣中氧氣對生物體生命活動的意義。了解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過程。
2、了解動物的呼吸。
3、了解植物的呼吸,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4、了解呼吸作用為人體內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重點難點
重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呼吸作用。
難點: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呼吸作用。
【引言】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新陳代謝。呼吸就是生命的標志。生物只要活著,就要不停地呼吸。吸入外界地新鮮空氣,呼出體內地廢氣。那么,這種氣體交換在生物體內市怎樣進行的呢?
一、人體的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問1】人通過呼吸,氣體的成分有什么變化?
--呼出的氣體氧氣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同時水汽的含量也明顯增加。
【問2】你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
--用澄清石灰水和白色的硫酸銅粉末。
【講述】人體的氣體交換是在呼吸系統內進行的。
【讀圖】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的呼吸系統
--人體的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構成?這些器官分別有什么作用?
1、人體呼吸系統的構成:
呼吸道:鼻腔--阻擋和粘住灰塵、細菌,還能溫暖、濕潤空氣,感受氣味刺激
咽--前后略扁的通道,是空氣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和氣管--氣體的通道,由軟骨作支架
支氣管--管壁覆蓋著有纖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塵和細菌
肺:肺泡--氣體交換的場所;特點:數目多、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布滿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有利于氣體交換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彈性。
【補充】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右支氣管進入左、右兩肺,形成樹枝狀的分支,在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許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
2、呼吸運動:呼氣和吸氣使依靠膈肌和肋間肌的活動而產生的。
吸氣時,膈肌收縮,橫膈扁平,外肋間肌收縮,內肋間肌放松,肋骨向上升及向外移,胸廓擴大;胸腔內的壓力減小,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氣流進入肺部。
呼氣時,過程與之相反。【補充】為什么嬰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胎兒的身體在母體內處于蜷縮狀態,胸腔很小,肺內沒有空氣。嬰兒剛出生時,由于環境的變化,胸廓突然擴大,肺也隨著擴張。這時候,嬰兒才第一次吸入空氣。吸氣之后,與吸氣有關的肌肉舒張,胸廓就縮小,肺隨著回縮,迫使肺內的部分氣體排出體外。當氣體由肺排出,經過喉部,沖擊喉腔中的聲帶時,引起聲帶的振動而發出聲音——嬰兒的第一次“啼哭”。這就是嬰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的緣由。
3、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由于吸入肺泡內的空氣中,氧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靜脈血流經肺泡外的毛細血管時,如圖所示,氧便由肺泡擴散到血液里;同時,靜脈血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中。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靜脈血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氧從肺泡進入血液以后,絕大部分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通過體循環,將氧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里。

【思考】呼吸時,吸進的空氣都能在肺部進行交換嗎?--不能全部。
呼吸的全過程包括哪幾環節?
二、動物的呼吸:
動物也要不停地呼吸來維持生命。
【問】動物呼吸是吸入什么氣體,呼出什么氣體?
【實驗】證明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
試管B的設置有對照的作用。
【實驗現象】試管A的紅色水滴向試管移動。
【結論】動物和人一樣,也要呼吸,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三、植物會呼吸嗎?
【實驗】證明植物進行呼吸的實驗
【實驗現象】1、澄清石灰水變混濁--說明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生成。
2、有較多的小水滴出現
3、蠟燭熄滅--說明氧氣減少
4、溫度升高--說明呼吸作用產生熱
【結論】植物和空氣之間有氣體交換(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植物也要呼吸。
【討論】呼吸和呼吸作用有什么不同?
--呼吸是指肺換氣,包括呼氣和吸氣。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的有機物與氧發生反應,最終產生二氧化碳、水和其它產物,同時八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這是一個復雜、多步驟的過程。
【小結】1、呼吸作用的一般概念
2、呼吸作用的反應式
3、呼吸作用的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4、呼吸作用的意義:呼吸作用在活細胞內進行,呼吸作用一旦停止,生物體就迅速死亡。
軼事記錄
呼吸運動模型(動態操作)的使用不僅解決了呼吸系統的器官組成的解釋和功能的講解,而且直觀地讓學生知道了呼吸運動的具體過程。另外,肺泡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的課件的使用也使學生形象地了解了肺泡地變化。
課后反思
本節內容需2課時完成。如果按教材要求做實驗的話,則需要3課時。原因是教材的實驗很難做,不切實際。第1課時把人的呼吸系統和氣體交換完成。由于實驗室有較完備的呼氣和吸氣模型,所以講解呼吸系統和呼吸運動都易于完成。第2課時證明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則以講解為主,重點是搞懂實驗的設計和原理、現象等。而證明植物需要呼吸的實驗很成功,現象很明顯。當然只有2課時的話,復習小結的時間不多。
課 題
第5節 光合作用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2、了解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和葉綠體,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了解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
3、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和用途。4、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重點
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 難點:光合作用
【引入】談談對光合作用的認識
--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對生命活動極其重要。
一、光合作用的過程
1、什么是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制造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光合作用。
物質方面的轉化:簡單的無機物制成復雜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
能量方面的轉化: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實驗】證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實驗
問題1: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處放置一晝夜?--利用呼吸作用來分解原來儲存的淀粉,消除淀粉對實驗的影響。
2、為什么要用鋁箔紙在葉片的相同位置從上下蓋嚴?
--為了設置對比,證明綠葉光合作用需要光。
3、為什么要水浴加熱?--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熱。
4、酒精中漂洗的作用是什么?--使葉綠素褪去
【實驗現象】被光照射到的葉片部位產生了 藍色 ,被鋁箔紙遮光的葉片部分沒有 變藍。
【實驗結論】說明光合作用產生 淀粉 。也說明光合作用發生的條件之一是光。
【思考】怎樣證明植物光合作用使會產生氧氣?--如圖2-45所示,收集水生綠色植物產生的氣體,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來試驗。需要設置對比實驗,這樣才能說明氣體是綠色植物產生的,而不是由水直接產生的。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嗎?
1、這個實驗有幾個變量?--3個:陽光、二氧化碳(主要的變量)、植物的葉片。
2、如何防止植物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用生石灰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3、需要對照實驗嗎?--需要。為了控制變量。
4、改進建議:水不是由外界空氣直接提供的。水應該是由根部吸收后運輸到葉片的。(展示老教材中的實驗裝置,更加清晰)
【探究結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補充】教師出示并簡單介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指出實驗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以及實驗的簡單過程。
問:甲、乙兩套實驗裝置有什么主要區別?(要求回答:甲裝置的槽里放的是氫氧化鈉溶液,乙裝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問:隨著時間的延長,甲、乙兩套實驗裝置的空間內,空氣成分會發生什么變化?(要求回答:甲裝置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比乙裝置內二氧化碳量大大減少。)  
教師展示該實驗的結果,指出:摘自甲裝置內的葉片,經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未被染成藍色。而摘自乙裝置的葉片被染成藍色。  問: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最后概括。)  
結論:必須有二氧化碳參加,綠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板書) 
 教師指出:經科學家實驗證明,沒有水參加,綠葉在光下也不能制造淀粉。
結論:光合作用的原料還有水。(板書)
【補充】問:銀邊天竺葵的葉片邊緣為什么是白色的?(要求回答:葉片邊緣的細胞里不含葉綠素。)
  啟發思考:將經過光照的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后,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么變化?
  教師出示該實驗的結果,指出葉片中部原是綠色的部分被碘液染成了藍色,而白色的邊緣部分未被染成藍色。
  問: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最后概括。)
  結論:綠葉有葉綠素的部分經光照才能產生淀粉。
  光合作用的條件:光、葉綠素。(板書)
  啟發思考:光合作用為什么需要光?
  教師對有關能量的問題作出形象的解釋之后,指出:植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綠葉進行光合作用時,就是依靠陽光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轉變成淀粉等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
光合作用的意義:
【問】人和動物也能像綠色植物那樣,把從外界攝入到體內的各種無機物在體內轉化成有機物嗎?(學生回答:不能)
【問】那么,我們人和動物體內的各種有機物是哪來的呢?(學生回答:從食物中獲得的)
【問】人和動物吃的植物性、動物性食物中的有機物又是從哪來的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最后概括。)
食物中的各種有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成的。不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種有機物,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棉、麻、糖、橡膠等,也都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給我們提供的。
據科學家估計,整個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機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達4500億噸左右。
概括出意義之一:
(一)為人類和整個生物界提供大量的有機物(板書) 綠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光能來進行重要的生命活動——光合作用。
【問】人和動物體是否也能直接利用光能來進行各種生命活動呢?(學生回答:不能)
【問】那么,我們人體或動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誰提供的呢?(學生回答:是食物中貯藏的能量)
【問】食物中貯藏的能量又是哪來的呢?(學生回答: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源于太陽光能。)
教師指出:不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中貯藏的能量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源于光能。我們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物質,也都是現在或過去的綠色植物通光合作用所貯藏的太陽能。
據估計,地球上綠色植物一年進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電能,可達1700萬億度。現在整個地球上人類一年所消耗的能量僅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概括出意義之二:
(二)為人類和整個生物界提供豐富的能源(板書)
【問】人和動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成分有什么不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生物呼吸時消耗了很多氧氣,產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燒同樣要消耗很多氧氣而產生很多二氧化碳。
據科學家估計,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燒所消耗的氧氣,每秒鐘可達l萬噸左右。照這樣的速度,大氣中的氧氣在3000年左右就會被用完。但是我們生活中并沒有明顯感到環境中氧氣不足和二氧化碳過多,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還要歸功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據估計,l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 1噸,釋放出氧氣0.73噸。地球上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釋放出的氧氣,可以達到4800億噸左右!
概括出意義之三:
(三)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板書)
綜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來源、能量的來源、氧氣的來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榮和發展的根本保障。
二、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1)常溫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大,約是空氣的1、5倍--所以可以象傾倒液體一樣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滅火3)能溶于水--制成汽水
4)在一定條件下有三態變化,經壓縮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可升華、吸熱,可作致冷劑,進行人工降雨。
2、化學性質:⑴通常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⑵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⑶二氧化碳可以跟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碳酸不穩定,見光、加熱都會分解,使二氧化碳逸出。⑷二氧化碳能跟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利用此反應檢驗二氧化碳。
【補充】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石灰石活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討論】二氧化碳的用途:1、化工原料;2、人工降雨; 3、人造云霧;4、致冷劑;5、光合作用--氣態肥;6、滅火劑。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 區別: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氣
有機物
能量
是否需要葉綠素
是否需要光
聯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所放出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因此,沒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沒有基礎。光合作用對原料的吸收利用和對產物的輸導,所需要的能量又是呼吸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所以,沒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無法進行。
軼事
記錄
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實驗不是很成功。原因是正好碰上陰雨天氣。決定在學生實驗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不過學生對于這樣的實驗操作很感興趣。
對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探究實驗,我覺得教材有誤,或者說根本不需要這樣的設計。通過討論,學生對于控制變量法還是有較深的印象。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用3課時完成。第1課時至73頁探究之前,重點完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地的實驗。并對思考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第2課時完成探究,并把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聯系與區別提上來完成。第3課時以講解二氧化碳的有關知識為主。這樣的課時安排比較合理。在上完本節內容后,安排1課時的復習。
課 題
第6節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環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環,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從而認識自然界中物質間的循環與轉化。2、了解大氣壓中臭氣層的作用及其保護。3、了解溫室效應的成因和溫室效應的利弊。
重難點
重點:自然界的氧、碳循環
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循環:
【知識小結】氧是構成生命的物質(蛋白質和核酸)的元素之一。氧也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占地殼總質量近一半。在江河湖泊中,氧元素占水體總質量的90%。據化學家估計,在每平方米地球上空約有2噸氧氣。
【討論】有什么辦法能使魚缸內水中溶解的氧氣含量增加?--換水、使用增氧氣泵、養水草等。
【問題】為什么在魚缸里養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溶解氧呢?
【實驗】證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實驗
實驗現象:鐘罩內蠟燭熄滅的時間是放有綠色植物的時間長。
實驗結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氧的產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糖類等有機物供人類和動物需要,并向大氣釋放氧氣。
氧的消耗:
⑴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氣,放出二氧化碳重返大氣
⑵動植物死后的尸體被微生物分解破壞,最后被氧氣氧化變成水和二氧化碳;
⑶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燃燒時業需要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汽。
氧氣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產生,使大氣中氧元素的含量保持恒定。科學家自1910年開始測定大氣中氧的含量以來,至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自然界存在一個重要的物質循環--氧循環:自然界中氧氣的含量會隨著生物的呼吸和物質的燃燒等而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使物質轉化、循環和平衡)
【思考】根據氧循環的原理,在屋內可以用什么方法來使空氣保持清新?--開窗通風,使用清新劑、白天放置綠色植物。
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農作物增產?--人工補充二氧化碳,肥水管理,增強光照,夜間適當降溫等。
二、保護臭氧層
1、關于臭氧:
氧氣不是空氣中唯一的氧化劑,空氣成分中含臭氧,它的氧化性更強。
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是一種具有天藍色和刺激性腥臭味的氣體。
臭氧不溶于水,常溫下不穩定,20分鐘便自行分解:O3=O2+O,產生氧分子和氧原子。這個原子氧的能量很高,能殺死細菌和病毒。氧氣在紫外線的作用下,也能轉變成臭氧。3O2=2O3。
大氣中的臭氧90%聚集在距地面20-35千米處的大氣平流層里,即臭氧層。在臭氧層約有3億噸臭氧,臭氧可以把太陽射來的致命的紫外線轉化為熱,從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線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2、【討論】臭氧層對人和生物的影響?
--高能紫外線對人的皮膚、眼睛,甚至免疫系統都會造成傷害;會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會破壞植物體內的葉綠素,阻礙農作物和樹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層就有阻擋和削弱過強的紫外線,對人和生物起保護作用。
3、【現狀】臭氧層正遭受破壞,變薄,并出現臭氧空洞。
--原因:電冰箱、空調器的致冷劑的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滲入;太空火箭噴出的氫氧化氮以及高空飛行的飛機噴出的尾氣;大量使用化肥等。
--措施:各國頒布保護臭氧層的計劃,在聯合國探討保護臭氧層的有效措施。如禁止生產、使用含氯氟烴的致冷劑、發泡劑、洗潔劑、噴霧劑等化學物質。
【討論】收集資料,討論人類健康與臭氧層的關系。(交流)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1、關于碳:碳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之一。大氣中碳的氣態化合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碳循環主要通過二氧化碳來完成。
2、碳循環的主要途經:
⑴CO2 光合作用 有機物 植物的呼吸作用 CO2
⑵CO2 光合作用 有機物 動物吸收 體內氧化 CO2
⑶ CO2 光合作用 有機物 動植物殘體 微生物分解作用 CO2
⑷ CO2 光合作用 動植物殘體 地下漫長反應 煤、石油、天然氣燃燒 CO2
--說明: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的唯一途經。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機物的燃燒以及腐爛分解等的過程,又被重新釋放。這樣使得吸收得二氧化碳的數量與
釋放出的數量大致相等。
--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穩定的含量對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是因為二氧化碳在中層大氣的熱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對地球產生一種“溫室效應”。
四、溫室效應
1、【問題】為什么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會使地球變暖?
【實驗】溫室的保溫原理
實驗現象:B杯的水溫高。
原因:玻璃片阻止熱量向外擴散。
--說明:溫室的保溫原理就是如此。太陽光透過溫室的玻璃后,會使室內的地面溫度升高,而地面的反射卻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溫室具有保溫作用。
2、溫室效應的利弊:
溫室效應是保證地球上的氣溫適應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適宜的溫室效應對于人類和各種生物來說是非常有益的。科學研究表明:由于溫室效應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為15攝氏度,否則將會下降到-18攝氏度。而且,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含量保持不變的話,大氣表面的溫度也將維持恒定。
【討論】過強的溫室效應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討論】為什么溫室效應會加劇?
--1、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2、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
所以控制溫室效應的增長速度,關鍵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需2課時。
第1課時包括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保護臭氧層。學生網上資料的收集與交流
第2課時解決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溫室效應。話題討論--“如果地球上溫室效應加劇,地球會出現怎樣的情形”。
校本內容:氟利昂等氯氟烴對臭氧層的破壞機理的說明和解釋。
課 題
第7節 空氣污染與保護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性與防護措施。2、了解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顆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3、看懂各種媒體公布的空氣質量報告。
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污染與保護 難點:酸雨;空氣質量報告
一、空氣污染: 1、什么是空氣污染?
空氣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能保持清潔新鮮的狀態。
當空氣中某些組分的含量超過了正常含量,或者空氣中進入了正常情況下不存在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質,從而影響人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長發育,或對各種物質以及對天氣和氣候產生不良影響時,這樣的空氣狀態稱為空氣污染。
2、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人類無節制地向空氣中排放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所以空氣污染,一般是指人為原因所引起的空氣污染。
3、空氣中的污染物的來源: 燃料燃燒排放的廢氣和煙塵、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生活中燃燒香煙、建筑裝飾材料等也會釋放一些有毒氣體。
4、主要的污染物: 煙塵、二氧化硫、碳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碳氫化合物等。
5、介紹: ⑴汽車尾氣:汽車排放的氣體,叫汽車尾氣。主要的有害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煙、二氧化硫等。為主要的空氣污染源之一。 ⑵可吸入顆粒物:粒徑在0.1-100微米,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能在空氣中長期飄浮的顆粒物,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影響生活和生產。
來源:工廠煙囪排出的煙塵,土地、房頂、馬路或建筑工地上卷起的塵土,蝴蝶抖落的翅上的鱗片,植物的花粉和細菌等。
【實驗】觀察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
實驗現象:不干膠帶上有:小顆粒;它們是空氣中懸浮的小顆粒沉降在膠帶上形成的;不同環境中所粘的顆粒物是不同的。
二、酸雨 1、什么叫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稱為酸雨。(說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為空氣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呈弱酸性)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降水中溶有空氣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pH越小,酸性越強。 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較大,經檢測,酸雨約占降水量的44.5%。
3、酸雨的危害:
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損害農作物和林木生長,危害漁業,腐蝕建筑物、工業設備和文化古跡。
三、保護空氣
1、潔凈的空氣對生命非常重要。被污染的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影響動植物的正常生長,破壞生態平衡;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可吸入顆粒物過多和酸雨等都有空氣污染有關。
2、保護空氣要控制污染源,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和預報,發展“綠色工業”,使用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討論】校園周圍空氣狀況?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周圍的空氣更潔凈?
【閱讀】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
3、空氣污染指數: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數值形式,分級表示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
面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等。
具體見表。
四、地球之肺--森林
作用:1、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2、凈化大氣

課 題
第1節 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磁體及其性質。2、知道磁極間的相互作用。3、了解磁化的概念。
4、理解磁場的基本性質,知道磁場的方向和判斷方法。5、知道地磁場的存在,知道地理北極就是地磁南極。
重點
難點
重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磁場的概念、性質
難點:磁場的概念;磁化的概念。
【引入】大家知道我國古代的四大分明嗎?--造紙、火藥、指南針、
指南針是航海時常備的導航工具。那么,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呢?
一、磁體和磁極
【出示、觀察】先用線將條形磁體懸掛起來,使它自由轉動,觀察它的靜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針,讓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轉動,觀察它的靜止方位。
--小磁針在靜止后的位置總是指向南北方向的。
小磁針或條形磁體指向北方的一端叫北極;指向南方的一端叫南極。
【實驗】學生分組進行
1)讓磁鐵與鐵塊、木塊、塑料、鋁塊、銅塊等接近。
--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鐵塊
1、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能吸引含鐵質的物體(鐵、鈷、鎳)
2)用條形磁鐵去吸一些鐵屑。
--發現原來均勻分布的鐵屑不再均勻,磁鐵的兩端吸附的鐵屑特別多。說明磁體各部分的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做磁極,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中間最弱。
2、磁體有兩個磁性最強的磁極--南極(S極)和北極(N極)
【提問】: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出示司南的掛圖和幻燈片,說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針就是我國戰國時代的指南針,叫司南,它是根據磁針靜止時總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3)用磁鐵的一極靠近小磁針。
--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3、磁體間有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討論】如果磁體被分割成兩段或幾段后,每一段磁體上是否仍然有南北極呢?--有。在水平面上有南北指向性。
【實驗】鐵棒的下方放鐵屑,讓條形磁鐵靠近鐵棒。然后把條形磁鐵拿開。
--現象:靠近時,鐵棒能吸引鐵屑。說明鐵棒有了磁性。
拿開后,鐵屑又都落下。說明鐵棒的磁性立即消失。
4、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得到磁性的過程叫做磁化。
【實驗】用一根磁鐵在鋼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幾次。
--鋼棒有了磁性,而且能永久保持,就成了永磁體。人造磁體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制成的。
【補充】鐵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體。鋼被磁化后,磁性能夠長期保持,稱為硬磁體或永磁體,鋼是制造永磁體的好材料【講述】我們已經認識了磁體的許多磁現象,磁體可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通常我們看到和使用的磁體都是人造磁體,它們都能長期保持磁性,通稱為永磁體。
【討論】有一條形磁體的N、S極的標記模糊不清了,怎樣用實驗的方法將它的兩極判別出來?
【小結】
二、磁場和磁感線
【實驗】讓磁體接近小磁針--現象:當接近時小磁針會轉動起來。
【分析】小磁針轉動,說明小磁針受到力的作用。力是怎樣產生的呢?應該是磁體,而磁體沒有直接接觸小磁針。那么肯定是在它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物質。科學證明:在磁體的周圍存在磁場(場--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而小磁針在磁場中會受到磁力的作用。所以小磁針是在磁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的。
--只要磁體放入磁場中,磁體都會受到磁場力。
1、在磁體的周圍存在磁場。
2、磁場是有方向的。小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其所處點的磁場方向。在磁體周圍的不同位置,磁場的方向是不同的。
【實驗】用小磁針演示磁體周圍的磁場。--在磁體周圍的不同位置,磁場的方向是不同的。
【實驗】觀察磁場周圍的鐵屑分布(用鐵屑可以形象地顯示各點地磁場方向)--知道了磁場的強弱和分布情形
3、磁感線--帶箭頭的曲線來形象地描述磁體周圍的磁場。箭頭表示的方向就是磁場中各點的磁場方向。曲線的疏密表示磁場的強弱。磁體周圍的磁感線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磁體的南極。
【練習】略
三、地磁場--地球產生的磁場叫地磁場。
【設問】懸掛的小磁針為什么總是有一極指向北方?
【分析】小磁針一極指向北方,說明地球表面一定有指向北方的磁場。而這磁場可能來自于地球本身。即由地球產生。所以,地球是一個磁體。
【思考】如何理解地理北極就是地磁南極?
【閱讀】信鴿導航與地磁場
【小結】
與磁有關的自然現象   極光源于宇宙中的高能荷電粒子,它們在地磁場作用下折向南北極地區,與高空中的氣體分子、原子碰撞,使分子、原子激發而發光。我國研究人員在歷代古籍中業已發現,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751年,有關極光記載達474次。在公元1~10世紀的180余次記載中,有確切日期的達140次之多。在西方最早記載極光的,當推亞里士多德,他稱極光為“天上的裂縫”。“極光”這一名稱,始于法國哲學家伽桑迪。   太陽黑子,也是一種磁現象。在歐洲人還一直認為太陽是完美無缺的天體時,我國先人早已發現了太陽黑子。根據我國研究人員搜集與整理,自前165年~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史書中觀測黑子記錄為127次。這些古代觀測資料為今人研究太陽活動提供了極為珍貴、翔實可靠的資料。
動物羅盤
鴿子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鳥類。大家都知道信鴿具有卓越的航行本領.她能從2 000KM以外的地方飛回家里。實驗證明,如果把一塊小磁鐵綁在鴿子身上,它就會驚慌失措,立即失去定向的能力:而把銅板綁在鴿子身上,卻看不出對它有什么影響。當發生強烈磁暴的時候,或者飛到強大無線電發射臺附近,鴿子也會失去定向的能力。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鴿子是靠地磁場來導航的。
?綠海龜是著名的航海能手。每到春季產卵時,他們就從巴西沿海向坐落在南大西洋的:滄海一:----啊森松島游去。這座小島全長只有幾千米,距非洲大陸1600KM,距巴西2200KM。但是,海龜卻只能準確無誤地遠航到達。產卵后,夏初季節,它們又渡海而歸,踏上返回巴西的征途。距研究,海龜也是利用地磁場進行導航的。
魚兒能在波濤洶涌的海洋中按一定的方向去導航。這比鳥的遷途能力更為奇特。海水是導電的,當它在地球的磁場流動的時候就產生電流。于是,魚兒便利用這個電流信號,敏感地校正自己的航行方向。
有人對鰻鱺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初步發現,魚腦能對微弱的電磁場作出反映,地磁場是對鰻鱺提供信息源。因此,美洲的鰻鱺習慣于航行很長的距離后到達產卵場所,產卵后又返回它們原來的“基地”。
雖然人們已經知道鳥類,魚類等動物能夠利用地磁導航,但是還沒有弄清楚這個“導航系統”究竟是怎樣工作的,特別是訖今為止還沒有從這些動物身上找到與“羅盤‘的作用相似的器官。
軼事
記錄
學生初次接觸磁的知識,非常有興趣。課堂上一個個實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補充的生物與地磁場的關系學生覺得太神奇,對探索自然界也充滿興趣。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2課時。第1課時為磁體和磁極;第2課時為磁場和磁感線、地磁場。第2課時時間較緊。所以在第1課時中可以引入磁場的概念和磁場的基本性質。從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磁感線的了解和描述還是欠缺,不太規范。地理南北極和地磁南北極很容易搞錯。

課 題
第2節 電生磁(2課時)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電流周圍存在磁場,能說出奧斯特實驗的現象,知道直線電流磁場的特征。
2、認識通電螺線管磁場的特征,會用安培定則判斷磁場方向和電流方向。
3、知道電磁鐵的組成和特點。
4、理解電磁繼電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5、了解電鈴、電話、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記錄。
重難點
重點:電流的磁場、電磁鐵 難點:電磁鐵的應用
【設問引入】磁體在它的周圍空間能產生磁場,那么,不用磁體能否在空間產生磁場呢?
一、直線電流的磁場
【設問】學校的電鈴是怎么響起來的?磁懸浮高速列車是怎么懸浮的?讓我們從1820年丹麥的無論學家奧斯特對電流磁現象的發現說起吧。
【實驗】奧斯特實驗
1、在小磁針的上方拉一根與小磁針平行的直導線,當直導線上通電流是,你觀察到什么現象?--小磁針發生了偏轉。
學生思考:①小磁針為什么發生偏轉?--小磁針受到了力的作用。
②沒有其它的物體與之直接接觸,那么什么東西能使小磁針受到力的作用呢?--顯然是磁場。是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
結論: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
改變電流的方向,觀察小磁針的偏轉方向有什么變化?--小磁針的偏轉方向發生改變,指向與原先相反。
說明:磁場的方向與原先相反,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師】既然通電的直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我們肯定會對磁場的分布(模樣)發生興趣吧。那么怎樣才能觀察到磁場的分布呢?--用鐵屑來顯示磁場的分布。
2、在有機玻璃上均勻地撒上一些鐵屑,給直導線通電后,輕敲玻璃板后,觀察鐵屑在直導線周圍的分布情況。
現象:鐵屑的分布呈同心圓狀,且靠近直導線鐵屑越多,即磁感線月密集。說明磁場越強。
【小結】直線電流的磁場分布特點:通電直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且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直線電流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是一個個同心圓,距離直線電流越近,磁性越強,反之越弱。
二、通電螺線圈的電流
【實驗一】
1、如果把直導線按一定的方向繞螺線圈后再通電,觀察能否吸引大頭針。--現象:能吸引大頭針。
--說明:通電螺線圈周圍也存在磁場。
2、再螺線圈中插入一根鐵棒或一枚鐵釘,再觀察吸引打頭陣的現象。
--現象:吸引的大頭針更多。 --結論:插入鐵芯后磁性增強。
--原因:帶鐵芯的通電螺線管的磁性比不帶鐵芯的通電螺線管的磁性要強,是因為鐵芯在磁場中被磁化后相當于一根磁鐵。
【實驗二】
1、在穿過螺線管的有機玻璃上均勻地撒上鐵屑。通電后輕敲玻璃板,觀察鐵屑的分布規律。
--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感線跟條形磁鐵的磁感線很相似。它的兩端相當于兩個磁極,磁極的極性可以用小磁針的指向來確定。
2、改變電流方向,用小磁針探測螺線管的磁極有無變化。
--改變電流的方向,螺線管的磁極發生了變化。
三、右手螺旋定則:
通電螺線管磁極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緊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的電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電螺線管的北極。
直線電流周圍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用右手握導線,使大拇指指向電流的方向,則與拇指垂直的其余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場的方向。
三、電磁鐵(問題式教學)
1、什么叫電磁鐵?--帶鐵芯的通電螺線管就是電磁鐵。
2、電磁鐵和普通的磁鐵有什么不同?--電磁鐵的磁場由電流產生,可以通過控制電流的通斷,實現磁性的有無。
3、鐵芯為什么是用軟鐵制成,而不是用鋼制成?--因為斷電后,鋼芯要保持原有的磁性。
4、為什么插入鐵芯后磁性大大加強?--鐵芯在磁場中被磁化后相當于一根磁鐵。
5、電磁鐵的應用:
①電鈴:實物展示;根據電磁鐵的特點,敘述工作原理。電路閉合,電磁鐵吸引彈性片,使鐵錘向鐵鈴方向運動,鐵錘打擊鐵鈴而發出聲音,同時電路斷開,電磁鐵沒有了磁性,鐵錘又被彈回,電路閉合。如此不斷重復,電鈴發出了持續的鈴聲。
②電磁選礦機:磁鐵礦能被吸引
③電磁起重機:吸放物體如何進行?對工件的要求如何?集裝箱的外殼應怎樣?
④電磁繼電器:電磁繼電器是由電磁鐵控制的自動開關。使用電磁繼電器可用低電壓和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和強電流,實現遠距離操作。
分析討論:⑴這個電路由哪幾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各有哪些器材?
--由低壓電源、電磁鐵、恢復彈簧開關組成了控制電路;由電動機、高壓電源、指示燈和電磁繼電器的觸頭組成工作電路。
⑵電磁繼電器是如何控制電路的?--當控制電路的開關斷開時,電磁鐵沒有磁性,彈簧把觸頭拉向紅燈觸點,則紅燈亮,電動機不轉動;當控制電路的開關閉合時,電磁鐵通電,有了磁性就吸引銜鐵,使工作電路閉合,則綠燈亮,電動機轉動。
⑤磁懸浮列車:磁懸浮列車是一種采用無接觸的電磁懸浮、導向和驅動系統的磁懸浮高速列車系統。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強、能耗低運行時噪音小、安全舒適、不燃油,污染少等優點。并且它采用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磁懸浮列車意味著這些火車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懸浮在導軌上來代替舊的鋼輪和軌道列車。磁懸浮技術利用電磁力將整個列車車廂托起,擺脫了討厭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鏘鏘聲,實現與地面無接觸、無燃料的快速“飛行”。
四、信息的磁記錄
信息通過磁性物質的磁化來記錄聲信息、圖像現象。(學生上網查資料)
【閱讀材料】電話【小結】
軼事
記錄
“電鈴的工作原理”演示加上講解,學生了解較為透徹。地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也很有意思。課后查找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有關資料,對于它的基本原理也有所了解。
總之,學生眼球被這些有意思的知識吸引了!
課后
反思
本節內容2課時。第1課時內容為直線電流的磁場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第2課時為電磁鐵的應用。因為內容較多,有時又把有些實驗多演示幾遍并增加了一些演示實驗,所以每一課時都時間較緊。
學生對直線電流的磁場還是缺乏清晰的認識,所以判斷磁場的方向有些困難,教學上要放慢進度。建議本節內容安排3課時較好。

課 題
第3節 研究影響電磁鐵強弱的元素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經過對電磁鐵結構的分析,能猜測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元素。
2、知道在影響元素較多時,要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方案設計。
3、能根據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思想設計具體的實施方案。
4、能從實驗結果定性得出影響電磁鐵強弱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
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科學猜想的意識和方法難點: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元素猜測、變量法的控制
一、猜想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引導學生從電磁鐵的結構上入手去猜想:
①電磁鐵由哪些東西組成?--通電螺線管和鐵芯
②我們已經知道鐵芯能使磁性增強,那么通電螺線管本身的哪些元素可能會影響磁性強弱?
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可能有:是否帶鐵芯、電流的大小、螺線管長度、導線的粗細、線圈的匝數
二、基本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讓螺線管長度、導線的粗細、線圈的匝數不變,改變線圈中的電流大小,研究當電流逐漸變大時,電磁鐵的磁性如何變化,或者控制其它變量。
三、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實驗:
首先請同學們從盒子里拿出實驗器材,放在桌上擺好,觀察所用的器材,同時思考下列問題:
這些實驗器材應連接成怎樣的電路?
應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用什么來判斷電磁鐵的磁性強弱?
(通過觀察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多少或電磁鐵吸引鐵塊使彈簧德伸長長度來判斷)
學生將實驗器材連接好,檢查電路無誤后進行實驗:
①將開關合上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②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針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③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實驗小結:讓學生歸納、概括實驗結果。
實驗表明:
  1.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斷電時沒有磁性。
  2.通過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強。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
(2)討論電磁鐵的優點
  提問: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電磁鐵的一些特點,它的這些特點與永磁體相比,有哪些優點呢?
學生討論后,老師歸納板書:
電磁鐵的優點:1.磁性能快顯快消。 2.磁性強弱可以調節。
【小結】
課后
反思
本節課一共做了四個實驗:探究電流大小對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探究線圈匝數的多少對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探究有無鐵芯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對;組裝電鈴;同樣時間很緊,所以若按照教參上的提議,一節課安排實驗方案的設計,一節課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

課 題
第4節 電動機(2課時+1課時)
日 期
教學
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知道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2、知道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力的方向與哪些元素有關。3、通過演示實驗,知道矩形線圈在磁場中轉動情況。4、了解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換向器的作用。
重點
難點
重點:磁場對電流的作用,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換向器的作用
難點:磁場對電流作用的現象和規律,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換向器的作用
【引入】出示電動機,閉合開關,讓電動機工作--電動機提升重物。問電動機工作時,能是如何轉化的?--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其實電動機也是利用了電和磁的原理制成的。那么,通電后電動機怎么會轉動起來呢?
【實驗】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
一、磁場對通電導線和線圈的作用
1、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
(1)當合上開關使導線AB通電時,實驗現象:原來靜止在導軌上的導體AB會沿導軌運動。實驗表明:通電導線在磁場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2)改變電流方向或磁鐵的磁極方向時,實驗現象:導體AB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實驗現象分析:導體AB的運動方向改變,說明導體AB所受力的方向發生改變。表示磁場對導體AB的作用力的方向發生改變。即通電導體在磁場里受力的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2、磁場對通電線圈的作用:
(1)通電線圈處于(a)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平行時,線圈發生轉動。
通電線圈處于(b)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垂直時,線圈不發生轉動。
通電線圈在磁場中為什么在(a)位置會發生轉動?轉到什么位置會停下來,為什么?在(b)位置為什么不發生轉動?
分析:如圖4所示,由于通電線圈的兩條對邊中電流方向相反,它們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相反且不在一條直線上,在這兩個力作用下線圈會發生轉動。當線圈從(a)位置轉過90°時,這兩上力恰好在同一直線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線圈在這對平衡力作用下可以在該位置保持靜止。線圈的這一位置(b)叫做平衡位置,此時線圈的平面恰與磁感線垂直。
(2)通電線圈轉到平衡位置時,為什么不立即停下來,而是在位置附近擺地動幾下才停下來?--通電線圈轉到平衡位置前具有一定速度,由于慣性它會繼續向前運動,但由于這時受到的磁場力及摩擦力等又會使它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它要擺動幾下后再停下來。
二、直流電動機
【問題】:怎樣使線圈在轉過平衡位置后繼續沿原來的方向轉動下去?
1.直流電動機靠直流電源供電,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到力的作用而轉動的現象制成的,是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2.直流電動機主要由磁鐵和線圈組成,此外還有換向器、電刷等。
  3.換向器的作用:每當線圈轉過平衡位置時,它能自動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
  (1)“換向器”是怎樣實現“換向”的?
  用直流電源給處在磁場中的線圈通電時,要使線圈能繞軸連續轉動的關鍵,在于使線圈一到平衡位置就能自動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換向器”就是能完成這一任務的裝置。
①“換向器”由兩個半銅環組成。②兩個半銅環的開口處(即絕緣處)安裝。
③當線圈由于慣性稍稍轉過平衡位置時,能交換電刷與換向器的半銅環的接觸,從而改變了線圈中的電流方向和受力方向,使線圈仍能按原來的繞向轉動
(2)直流電動機和交流發電機的區別。
 
學生實驗: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1.直流電動機模型的安裝順序是從內到外,從下到上的。具體順序是支架→線圈(轉子)→電刷→磁極(定子)。
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的要點:
①應按一定次序安裝; ②電刷與換向器之間的松緊,線圈轉子與定子之間的間隙要適中;
③安裝完畢后用手撥一下轉子,觀察其運轉是否良好,否則應加以調試。
2.改變直流電動機轉動方向的方法:改變通過線圈的電流的方向(對調電源兩極)或者改變磁感線方向(對調磁鐵的兩極)。
3.改變轉速的方法:改變線圈中電流的大小。
4.實驗步驟:
①仔細觀察換向器,弄清換向器的作用;②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③畫出有關電路圖,并按圖連接電路;④經檢查無誤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至合適位置,觀察電動機轉動情況;
⑤按下表進行實驗,把結論填入表中。
【小結】1、電動機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力而轉動2、直流電動機:利用直流電源供電的電動機叫直流電動機3、直流電動機的組成:模型:由磁體、線圈、換向器和電刷組成 實際的電動機由轉子和定子兩個基本部分組成 4、換向器的結構和作用:結構:由兩個半環構成 作用:每當線圈轉過平衡位置,自動改變線圈中電流的方向 5、能量轉化:電動機工作時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課 題
第5節 磁生電(2課時)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2、說出電磁感應現象中能量轉化。
3、通過控制變量法研究影響感應電流大小的因素。4、知道感應電流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
5、知道交流發電機的工作原理。6、知道交流電和直流電的區別,知道大型交流電動機的組成,知道我國交流電的周期和頻率。
重難點
重點:電磁感應現象及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難點:電磁感應,直流電動機和交流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引入】先回顧奧斯特實驗的現象和結論,說明電能生磁。
設問:既然用電流能獲得磁場,那么能否用磁場獲得電流呢?許多科學家都在探索這個問題。英國的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10年的研究,在1831年發現了磁產生電的條件和規律,實現了他利用磁場獲得電流的愿望。法拉第的這個重要發現,導致了電能的大規模生產和利用,開辟了電氣化的新紀元。
一、磁生電--電磁感應
【實驗】將一根導體放入磁場中,導體和電流表串聯成一個閉合回路。然后讓導體在磁場中運動。
①回顧產生持續電流的條件,一是需要電源,二是電路要閉合。怎樣知道電路中有電流呢?--顯然需要一個電流表。因為獲得的感應電流較小,所以采用測量微小電流的靈敏電流計較好。
②怎樣才能從磁場中獲得電流呢?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演示并填表:
操作方法
現象
(觀察電流表)
說明
將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垂直磁感線放在磁場中
導體不動
指針不偏轉
無電流產生
導體沿磁感線方向運動
指針不偏轉
無電流產生
導體逆磁感線方向運動
指針不偏轉
無電流產生
導體垂直磁感線方向向右運動
指針偏轉,方向相反
有電流產生
導體垂直磁感線方向向左運動
指針偏轉,方向相反
有電流產生
【板書】1、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做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③若電路不閉合,重復上述實驗,有什么現象?--電路中沒有感應電流。2、電路不閉合,當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沒有感應電流,但是導體中卻有感應電壓。
3、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電路閉合且一部分導體作切割磁感線運動。
4、【討論】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導體切割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系
【問】在實驗中,有沒有發現靈敏電流表的指針左右偏轉,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電流的方向發生了改變。
那么,感應電流的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猜測后,演示:
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
磁極位置
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
向右切割磁感線
N上S下
向左偏轉
向左切割磁感線
N上S下
向右偏轉
向右切割磁感線
N下S上
向右偏轉
向左切割磁感線
N下S上
向左偏轉
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方向、磁場的方向有關。用右手定則可以形象地表示三者的關系:伸開右手,使大拇指跟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內,讓磁感線垂直穿過手心,大拇指指向導體運動的方向,那么,其余伸開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方向。(注意:在“三個方向中只要知道其中任意兩個方向就可以確定另一個方向。)
5、電磁感應現象中能量變化:用機械力移動導體,消耗了機械能,卻在閉合電路中產生了電能。即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探究】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測:①導線切割的速度大小;②導線切割的速度方向;③永磁鐵的強度;④切割導線的條數;⑤切割的有效長度;等等。
實驗設計和驗證:控制變量法
實驗結論:導線切割的速度大,電流大;永磁鐵的強度大,電流大;切割導線的條數多,電流大;切割的有效長度長,電流大。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導線切割的速度方向無關。
二、交流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復習提問】1、什么叫電磁感應?--強調“閉合”、“切割”
2、感應電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關?--強調“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方向改變,或者磁感線方向改變時,感應電流方向就改變。”
3、提問: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沿圖1 中箭頭方向運動時,哪些情況可以產生感應電流?-乙、丙、丁
【新授】1、演示手搖發電機的發電過程,電流表的指針左右擺動,小燈泡發光。--說明發電機產生電流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
【設問】那么電流是怎樣產生的呢?
1、矩形線圈、圓環、電刷、電流表組成了閉合電路。當線圈在磁場中轉動時,切割磁感線,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2、分析線圈運動到幾個特殊位置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情況:
當線圈平面和磁感線垂直時,兩邊的運動方向和磁感線平行,不切割磁感線,線圈上無感應電流。
當線圈平面和磁感線平行時,兩邊的運動方向和磁感線垂直,切割磁感線,線圈上有感應電流。(注意兩次的切割方向,及電流方向的改變)
3、線圈在磁場轉動一周,感應電流方向改變兩次;線圈不斷轉動,則感應電流方向不斷作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改變方向的電流就是交流電。
交流電跟我們從電池得到的電流有所不同,從電池得到的電流的方向不變,通常叫做直流電。
我國交流電的周期是0、02秒,頻率為50赫茲,即發電機線圈轉一周用0.02秒,即1秒內線圈轉50周,每秒出現50個周期,方向改變100次。
【板書】
1、發電機的原理:電磁感應現象 2、發電機的模型結構:包括磁體、線圈、銅環、電刷等。
實際交流發電機由轉子(電磁鐵)和定子(線圈)組成。
【講解】:這種發電機由于產生的電流是交流電,所以稱為交流發電機。
3、發電機是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機器。
【討論】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結構本質上是一樣的。因此電動機也可以做發電機。
交流發電機發電時,線圈內是交流電,對外供應也是交流電;直流發電機發電時,線圈內是交流電,對外部供電是直流電。
【小結】

課 題
第6節 家庭用電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2、知道測電筆的結構和使用方法。3、知道保險絲的作用,會選用保險絲。4、知道斷路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5、知道三孔插座、三腳插頭的連接和作用。
重難點
重點:家庭電路的組成、保險絲的作用和選用原則難點:測電筆的結構、斷路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一、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進戶線和連接導線(電源--火線、零線)、電能表、(閘刀開關)、斷路器、插座等。
電源:火線和零線,兩線之間正常電壓:220伏。辨別的方法用測電筆。
測電筆:構造:筆尖金屬體、彈簧、氖管、大電阻(約1000千歐)、筆尾金屬體。
作用:辨別火線和零線。能使氖管發光的是火線,不能使氖管發光的是零線。
原理:筆尖接觸火線時,220伏的電壓加在測電筆和人體構成的串聯電路上,通過人體和氖管的電流小于220/1000千伏=0.22毫安,這個電流可以使氖管發光,但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
使用方法:用手接觸筆尾金屬體,用筆尖接觸電線(或與電線連接的導體)。
電能表:銘牌:220V 5(20)A 意義:正常使用電壓為220伏,標定電流為5安,最大允許電流為20安。
【讀表】部分國家市電電壓和頻率
熔斷器和斷路器:保護裝置。當電路中的電流過大時,會損壞電器,嚴重時會引起火災,故需保護裝置。
二、熔斷器 【出示】各種熔斷器
分類:封閉管式熔斷器(一般裝在電器設備上):保險絲裝在封閉的玻璃管內。
敞開插入式熔斷器:保險絲裝在盒蓋上。
共同點:當電路中電流過大時,保險絲會自動熔斷。保險絲:材料--由熔點較低的金屬合金制成。規格不同的保險絲,通常有不同的額定電流。
保險絲的選用原則:應使保險絲的額定電流分別等于或稍大于電路中正常工作時的電流。
【問題】1、能否用鐵絲或銅絲來替代保險絲?--電流過大時,鐵絲或銅絲一般不會熔斷,容易發生事故。 2、如果選用的保險絲額定電流太大或太小會怎樣?--額定電流太大時,起不到保險的作用。太小,影響正常的工作。 3、熔斷器應裝在火線上還是零線上?為什么?--火線上。這樣能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
三、斷路器 作用:替代閘刀開關和熔斷器。當電流達到額定值的一定倍數時可以在幾分鐘或幾秒鐘內自動切斷電路,從而起到電路過載或短路的保護作用。 一般接在火線上。
【思考】讀斷路器的工作原理,介紹其工作原理。(略)--說明雙金屬片的作用。
四、插座
二孔插座:一孔為火線,另一孔為零線。使用時只要把兩腳插頭插入插孔就可。
三孔插座:火線孔、零線孔、接地孔。與接地孔相應的那個插頭腳接在用電器的金屬外殼,與大地相連。
固定時插座
移動式插座
【討論】為什么使用功率較大的用電器,都是三腳插座?--當發生漏電事故時,電流會經過接地線進入大地,,而不會經過人體,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閱讀】圖4-57,4-58 理解接地和不接地時的安全情況。
【小結】

課 題
第7節 電的安全使用
日 期
教學
目標
1、了解一般情況下的安全電流和電壓。
2、了解觸電事故的發生。
3、了解安全用電的原則。
重點
難點
重點: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及安全用電的原則
難點:觸電事故的發生原因
一、安全電流和電壓:
1、用電不當的危害:引起觸電,損壞電器設備和引發火災。
【提問】人的兩手接觸一節干電池的正負極,有沒有觸電?--通過人體的電流太小的緣故。
2、觸電:是指通過人體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對人體的傷害事故。
【閱讀】電流值與相應的人體反應
結論:極小的電流(100-200微安)可以治病。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從觸電到死亡的時間越短。
【設問】決定通過人體電流大小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歐姆定律來分析討論。1-6毫安的電流通過人體時,效果是無害的刺痛。25-29毫安是生死邊界。因此安全電流為24毫安,人體電阻的取值范圍為1000-2000歐,計算安全電壓為:
因為人體電阻并不是一個固定值。以皮膚的電阻為最大。當皮膚干燥和無損傷的情況下,人體的電阻可高達4-40萬歐,如果除去皮膚,人體的電阻可下降至600-800歐。所以安全電壓不是絕對的。
在潮濕環境下,人體電阻變小,安全電壓也會變小,應在24伏甚至12伏以下。
【介紹】部分國家規定的安全電壓
日本-30伏,德國、英國、法國-24伏,荷蘭-50伏,美國-25伏,瑞士-36伏,比利時-35伏。
二、觸電事故
照明電路的電壓是220伏,動力電路的電壓是360伏,遠遠超過安全電壓。
【讀圖】4-59:人站在地上,手接觸火線觸電。這是因為人體跟火線和大地構成一個回路,造成大電流通過人體,從而產生觸電。
4-60:說明人同時接觸火線和零線,構成回路而觸電。人相當于一個電阻接入電路。
三、安全用電常識
不接觸低壓帶電體(安全電壓的帶電體除外),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香港| 札达县| 通海县| 万源市| 龙里县| 大余县| 金山区| 锦屏县| 庐江县| 乐陵市| 衡山县| 宾阳县| 广州市| 新乡市| 马尔康县| 彝良县| 尼玛县| 淄博市| 北京市| 手机| 双牌县| 晋江市| 车致| 资中县| 友谊县| 清远市| 开远市| 山东| 黑龙江省| 马山县| 天等县| 昌都县| 孝义市| 恭城| 山阳县| 科尔| 饶平县| 兴隆县| 汕头市|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