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下冊)導學案 姓名 班級 小組 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 課 題第三單元復習提綱課 型復習課 時第 課時主備人執教者審 核 審 簽累 計 課 時總第 課時使 用 時 間第8課 歷史轉折與改革開放的起步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主持黨中央工作的領導人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2.思想基礎:1978年12月,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為實現歷史性轉折,開辟新時期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3.時間、地點: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4.主要內容:⑴思想上: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⑵政治上: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⑶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5.歷史意義:⑴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歷史性轉變,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⑵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是改革開放的開端)。二、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內改革)1.開始: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首先從農村掀起,其主要內容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安徽、四川農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實行這項改革。2.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內容: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集體經濟)的前提下,在經營方式上改為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4.影響:①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②農業生產得到發展,農村富裕起來了。③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5.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業生產力的大解放。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對內改革的同時,鄧小平把對外開放確定為加速加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對外開放開始起步。2.過程:(1)建立經濟特區:①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②后來又增設了海南經濟特區。(2)開放沿海城市:開放了廣州、上海、福州、寧波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3)設立經濟開放區,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3.格局:已形成“經濟特區--- 沿海開放城市 ----- 沿海經濟開放區 ---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拓展】建國以來農村生產關系調整: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咀裱脑瓌t是尊重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實事求是。】第9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1.地位:國有企業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2.過程: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二、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深化:1993年中共十四大三中全會指出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3.主要目標與任務: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4.意義:推動現代化建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原因:加入WTO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2.時間:2001年112月11日。3.意義: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進入新階段。第10課 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研制:1.核技術領域:原子彈、氫彈。(1)成功研制:①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②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③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2)意義:①標志著我國跨入了世界核先進國家的行列;②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2.航天技術領域:人造地球衛星。(1)成功發射:①1970年4月,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后,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②1999年11月20日,成功發射第一顆無人飛船“神舟一號”。③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將宇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④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又成功地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送上了太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意義:中國躋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國之列。二、秈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培育與推廣1.人物: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2.培育:1973年10月,首次在世界上培育成秈型雜交水稻。3.意義:為解決中國的溫飽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4.啟示:知識是最大的財富,也證實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杰出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鄧稼先、袁隆平(學習他們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良品質,進一步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三、“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1.提出: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2.內容: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加快發展我國高技術。3.意義:對中國高技術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第11課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一、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二、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做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三、南方談話:1992年初,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四、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五、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六、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七、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八、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九、中共十九大:1.時間:2017年10月23日2.內容:①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轉化等重大政治論斷;②闡述歷史使命、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③提出基本方略、確定目標、作出全面部署。3.評價: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拓展】1.鄧小平為改革開放作出的貢獻:(1)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2)改革開放后:提出四項基本原則(①內容:必須堅持共產黨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②意義:是立國之本,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前提,為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提供了保證)。(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5)“南巡”講話: 提出要抓住時機,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6)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7)中共十五大:黨章規定把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鄧小平思想的核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的三次巨變:辛亥革命(孫中山)——新中國成立(毛澤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