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設計者(姓名、通訊地址)一、概述· 說明學科(數(shù)學、語言藝術等)和年級(中學、小學、學前等) · 簡要描述課題來源和所需課時· 概述學習內(nèi)容· 概述這節(jié)課的價值以及學習內(nèi)容的重要性二、教學目標分析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出一個整體描述。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要注意結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征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教學資源與工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支持教師教的資源;二是支持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包括學習的環(huán)境、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定的參考資料、參考網(wǎng)址、認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別說明的傳統(tǒng)媒體。如果是其他專題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課程,可能還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獲得情況。六、教學過程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及所需的資源支持、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最后,畫出教學過程流程圖。同時,流程圖中需要清楚標注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媒體和相應的評價方式。 七、教學評價設計創(chuàng)建量規(guī),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八、幫助和總結說明教師以何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不同幫助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給予不同的幫助。在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簡要總結。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鏈接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問 題 (項 目) 的 主 題設計者 單位(學校) 學科領域 適合年級 課程標準 所需時間 概述(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者特征) 學習目標(任務、成果) 學習策略(情境、模式、方法) 學習資源(材料、工具) 學習活動(過程、結構) 學習建議(必要時填寫) 學習評價(范例、量規(guī)) 其他要說明的事項(致謝) 表1 以活動過程為線索的學習活動安排學 習 活 動課 程 標 準SETC·S績效指標* 表中SETC·S為中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簡稱。表2 以績效指標為線索的學習活動安排(適用于學前~小學2年級B級標準)SETC·S績效指標學 習 活 動課 程 標 準1.會使用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等技術設備,部分學生會簡單操作計算機,能夠運用術語進行簡單的技術交流。(Ⅰ、Ⅲ)2.能在他人的指導、幫助下,運用各種媒體和技術資源開展學習活動。(Ⅱ)3.在使用技術時,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員以及其他人協(xié)同合作。(Ⅲ、Ⅴ)4.能在他人的支持、幫助下,運用技術工具收集資料、交流經(jīng)驗、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Ⅲ)5.能使用技術資源(如玩具、照相機、簡單工具軟件)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并能相互交流。(Ⅱ、Ⅲ、Ⅳ)6.能自覺遵守技術系統(tǒng)和軟件的使用規(guī)程,在使用技術時表現(xiàn)出積極的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Ⅴ)* 表中SETC·S為中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簡稱。表3 以績效指標為線索的學習活動安排(適用于小學3~6年級B級、學前~2年級A級標準)SETC·S績效指標學 習 活 動課 程 標 準1.會使用計算機、錄像機(DVD、VCD機)、錄音機以及其他技術設備,并能用準確而恰當?shù)男g語進行技術交流。(Ⅰ、Ⅲ)2.能在他人的指導、幫助下,運用各種媒體和技術資源開展學習活動。(Ⅱ)3.在使用技術時,可以和同伴、家庭成員以及其他人協(xié)同合作。(Ⅲ、Ⅴ)4.能在他人的支持、幫助下,運用技術工具收集資料、交流經(jīng)驗、創(chuàng)作相應的多媒體作品。(Ⅲ)5.能使用技術資源(如智力玩具、數(shù)碼相機、常用工具軟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并能相互交流,說明自己的觀點、想法。(Ⅱ、Ⅲ、Ⅳ)6.能自覺遵守技術系統(tǒng)和軟件的使用規(guī)程,在使用技術時表現(xiàn)出積極的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Ⅴ).* 表中SETC·S為中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簡稱。表4 以績效指標為線索的學習活動安排(適用于初中7~9年級B級、小學3~6年級A級標準)SETC·S績效指標學 習 活 動課 程 標 準1.能比較熟練地使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以及其他技術設備,初步評價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術的優(yōu)缺點。(Ⅰ、Ⅴ)2.會選擇恰當?shù)募夹g系統(tǒng)和軟件來支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補充課堂學習的不足。(Ⅱ)3.會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網(wǎng)絡)獲取學習資源,并能初步評價資源的準確性、適用性和傾向性。(Ⅱ、Ⅴ)4.能有效地運用技術與他人充分合作、交流,發(fā)表自己的作品。(Ⅲ)5.會利用通訊技術和在線資源(如電子郵件、網(wǎng)上討論)參與合作解決問題的活動,開展自主學習和研究型學習。(Ⅱ、Ⅲ、Ⅳ)6.能負責任地使用技術,知道不正當使用技術和資源的危害。(Ⅴ)* 表中SETC·S為中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簡稱。表5 以績效指標為線索的學習活動安排(適用于高中10~12年級B級、初中7~9年級A級標準)SETC·S績效指標學 習 活 動課 程 標 準1.能熟練地使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wǎng)絡,必要時會把相關設備連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技術系統(tǒng);知道技術的最新發(fā)展及其對學習、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Ⅰ、Ⅴ)2.會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作工具和相應外圍設備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促進集體合作與課程學習。(Ⅱ、Ⅲ)3.能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利用技術資源設計、制作、發(fā)布、演示自己的或集體創(chuàng)作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課程學習的成果。(Ⅱ、Ⅲ、Ⅳ)4.通過網(wǎng)絡或其它方式,與同伴、教師、專家及其他人一起研究與課程和生活相關的問題,交流觀點、信息,并能討論解決方案。(Ⅲ、Ⅳ)5.能選擇并使用合適的技術工具和技術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問題。(Ⅳ)6.能積極地使用技術。在使用技術時能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知道不正當使用技術的后果。(Ⅴ)* 表中SETC·S為中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簡稱。表6 以績效指標為線索的學習活動安排(適用于高中10~12年級A級標準)SETC·S績效指標學 習 活 動課 程 標 準1.能從整體上分析在社會中廣泛使用技術的利弊;能根據(jù)需要設計和構建適合自己使用的技術系統(tǒng),并能識別、解決技術系統(tǒng)常見的硬件、軟件問題。(Ⅰ、Ⅴ)2.會有效地選擇適當?shù)募夹g工具進行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以及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Ⅱ、Ⅳ)3.能經(jīng)常而又有效地使用網(wǎng)上資源支持學習、研究、交流和創(chuàng)作。(Ⅱ、Ⅲ)4.會使用技術工具和資源來管理、交流個人信息或專業(yè)信息。(Ⅲ)5.能與同齡人、教師及其他人合作,利用新技術環(huán)境(如專家系統(tǒng)、人工智能、仿真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Ⅲ、Ⅳ)6.自覺遵守并倡導他人合法地使用技術和資源,能積極利用技術解決相關問題并能做出適當評價,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識。(Ⅴ)* 表中SETC·S為中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簡稱。案例名稱科目教學對象提供者課時一、教材內(nèi)容分析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五、教學環(huán)境及資源準備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教學流程圖七、教學評價設計八、幫助和總結課堂教學設計表章節(jié)名稱海底世界學時2課時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特征學習 目標描述知識點 編 號學習目標具 體 描 述 語 句項 目內(nèi) 容解 決 措 施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程名稱 語文 設計者 李龍昌 單位(學校) 漢中師范附屬小學 授課班級 三年級 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知識點 編 號學習目標媒體類型媒體內(nèi)容要點教學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結 論占用時間媒體來源 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jīng)驗;B.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xiàn)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fā)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自定義。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 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板 書 設 計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結構:形成性檢測知識點編 號學習目標檢 測 題 的 內(nèi) 容 形成性評價 教學反思 附表:有的教師愿意在課堂教學過程結構圖(通常稱為流程圖)的后面另外加以詳細說明。如果認為確有必要,除用文字敘述外,還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表格形式: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設計意圖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媒體的作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流程圖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敘述式教學設計方案模板.doc 自主學習教學設計模板.doc 表格式教學設計方案模板.doc 課堂教學設計模板.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