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物質的導電性學習目標1.能用簡單的實驗方法檢測物質的導電性。2.知道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3.了解導體的導電能力與外界條件有關。4.知道金屬導電的原因是有自由電子。5.理解電阻概念,知道電阻的單位。學習內容一、物質的導電能力[實驗] 利用下列器材:電源、導線、開關、電流表或小燈泡,檢測下列物質:①金屬絲;②塑料尺;③玻璃棒;④鉛筆芯(碳棒);⑤食鹽水;⑥粉筆;⑦硬幣能否導電。設計檢測實驗線路圖4—26,閉合開關S,分別接入上述待測物質進行實驗測試,可知這些物質歸為下列兩類:容易導電(小燈泡 發光 )的物質為 ①④⑤⑦ 。不容易導電(小燈泡 不發光 )的物質有 ②③⑥ 。1.導體: 容易 導電的物質。常見的導體有:所有金屬(水銀)、石墨、人體、大地和食鹽的水溶液等。2.絕緣體: 不容易 導電的物質。常見的絕緣體有:橡膠、玻璃、塑料、瓷、干木頭、油、干燥的空氣、純水等。家庭電路中的導線都是用塑料、橡膠等絕緣材料做外套的原因是 防止導電而使人觸電 。[實驗] 1.純水接入電路,觀察到電燈 不發光 ,說明純水是 絕緣體 。當溶入食鹽或其他物質時,觀察到電燈 發光 ,可見普通的水是能 導電 的。2.玻璃通常是絕緣體,但當玻璃接入電路并燒紅時,觀察到電燈 發光 。可見燒紅的玻璃變成了 導體 。如果導體的表面被氧化或腐蝕,會使導電能力下降,甚至不容易導電。[結論] 導體和絕緣體 不是 絕對的,當條件發生變化時,導體與絕緣體會相互 轉化 。3.半導體:導電能力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一類物質。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 硅 和 鍺 。半導體在 電子 工業中有廣泛的應用,“硅谷”意指 電子產品 基地。二、金屬導電的微觀解釋[探究] 已經學過,物質由 分子 構成,分子由 原子 構成,原子由 原子核 和繞原子核高速運動的 電子 構成。在這些微粒中, 電子 帶負電, 原子核 帶正電。金屬導體內部的原子核位置相對固定,但核外的電子能 自由移動 ,能從一個地方 移動 到另一個地方。而非金屬中,幾乎不存在能 自由移動 的電子。[結論] 可見金屬導電的原因是 內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動的電子 ,絕緣體不導電的原因是 內部幾乎不存在自由電子 。三、電阻不同的材料導電能力有強有弱,為了比較各種材料的導電能力的強弱,引入 電阻 。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 阻礙 作用。電阻越大,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 大 ,導電能力越 弱 。絕緣體的電阻非常 大 ,導電能力非常弱 。電阻可用字母 R 表示。單位: 歐姆 ,簡稱 歐 ,符號用 Ω 。比歐大的單位還有千歐 kΩ 、兆歐 MΩ 。關系:1MΩ= 103 kΩ,1kΩ= 103 Ω。[課內練習]1.下列物質中,①鐵制鋼筆;②橡皮;③鉛筆芯;④棉衣;⑤人體的尿液;⑥玻璃杯;⑦電視機外殼;⑧干燥的空氣。屬于導體的是 ①③⑤ ,屬于絕緣體的是 ②④⑥⑦⑧ 。2.金屬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在于 ( C )A.金屬導體中有電子,絕緣體中沒有電子B.金屬導體中的電子能自由移動,絕緣體中沒有電子C.金屬導體中有自由電子,絕緣體中沒有自由電子D.金屬導體中沒有自由電子,絕緣體中有自由電子3.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 大小 用電阻表示,導體的電阻越大,表示導體對電流的 阻礙作用越大 ,電阻用字母 R 表示。4.完成下列換算。5兆歐= 5× 103 千歐 0.5千歐= 500 歐30歐= 0.03 千歐= 3×10-5 兆歐[課時小結]重點:常見導體、絕緣體的區別,金屬導體導電的微觀解釋。難點:導體和絕緣體間的轉化,金屬導體導電的原因。課外同步訓練[基礎過關]1.在通常情況下,下列各物質全部屬于導體的是 ( B )A. 食鹽水、鍺、玻璃 B.汞、碳棒、人體C. 純水、銅、食鹽 D.鐵絲、硅、大地2.電線芯通常是用銅絲做成的,是因為 銅絲是導體 ,容易 導電 ;外套是用塑料橡膠做的,因為它們是 絕緣體 ,能夠防止 觸電 。3.金屬導體中可以自由移動的微粒是 ( D )A.原子 B.原子核 C.質子 D.電子4.800歐= 0.8 千歐 2.5×103千歐= 2.5 兆歐[深化提高]5.金屬導體導電是因為 ( C )A.具有原子 B.具有電子 C. 具有自由電子 D.具有原子核6.物質甲的電阻R甲=300歐,物質乙的電阻R乙=3千歐,物質甲、乙的電阻大小比較正確的是 ( C )A. R甲>R乙 B. R甲=R乙 C.R甲7.關于絕緣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D )A.絕緣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電B.絕緣體不易導電,是因為不存在電子C. 絕緣體不易導電,是因為不存在帶電微粒D.絕緣體不易導電,是因為不存在自由電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