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2章 專題復習基礎知識回顧一、種群和生物群落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稱為種群。種群的特征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種群中增加(或減少)生物個體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1)種群密度=生物個體數/種群生存的面積(或體積).(2)性別比(%)=男性人數/女性人數×100%。(3)出生率=新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1000‰。(4)死亡率=死亡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1000‰。2.群落定義: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就組成了一個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簡稱為群落。在群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植物。(1)群落中生物的關系:食物關系、棲息和寄生關系、繁殖關系等,其中食物關系最主要。(2)群落中生物分布特點垂直分布: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苔蘚地衣層。3.植被: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所有植物的總和,稱為植物群落。覆蓋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稱為植被。植被可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4.破壞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氣候變化異常、動植物資源枯竭等。5.生物與環境:生物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如保護色、擬態等。21世紀教育網6.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間關系互惠,如花與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競爭,如水稻與雜草;捕食,如鳥吃蟲;寄生,如蛔蟲寄生于人體內。二、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一個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總厚度大約20千米,但是,絕大多數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這一薄層當中。生態系統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1)生產者: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中都有綠色植物。它們制造有機物供給自己,同時也為其他牛物提供食物,所以綠色植物被稱為生產者,它們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之一。21世紀教育網(2)消費者: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稱為消費者。21世紀教育網(3)細菌、真菌、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和殘落物等所含的有機物分解為較簡單的無機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稱為分解者。(4)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空氣、水、土壤等,各種生物對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2.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通過食物形成聯系——食物鏈。如:草→鼠→蛇→鷹。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通的渠道。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按箭頭方向逐級遞減。(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條食物鏈連接交叉,形成一種網狀聯系——叫食物網。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3.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漸減少的,即食物網中下一級的生物只能獲得上一級生物的一部分能量。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流動則是循環不息的,即組成生物體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可以反復地出現和循環。注意:①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綠色植物——生產者。②生態系統中所需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原因: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就越強。2.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的原因:超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平衡遭破壞。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臺風等。21世紀教育網人為因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以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等。人為因素可以導致自然因素的強化或弱化。3.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設立自然保護區,對于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為了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必須貫徹實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了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份,一年后該害蟲的種群密度與往年相比將 ( )A. 明顯減少 B.明顯增加 C.完全消失 D.相對穩定2.某國家婦女的生育年齡大多在20~35歲,如果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增加得比35歲以上年齡段慢,且每位婦女生育孩子的數目長期保持現在的水平,那么該國家的人口將 ( )A.出生率不變,人口數量基本穩定21世紀教育網B.出生率下降,人口數量下降21世紀教育網C.出生率不變,人口數量下降21世紀教育網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數量基本穩定3.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山洼草叢中,有一棵長滿苔蘚的枯樹,聚集著螞蟻、蚯蚓、老鼠等動物,還長著一些蘑菇,這里所有生物構成了一個( )A.生物群落 B.食物網 C.生態系統 D.生物群落4.菊原產我國。目前世界上有2萬至2.5萬個品種。決定菊品種繁多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品種的菊遺傳物質不同 B.不同品種的菊生存環境不同C.不同品種的菊遺傳物質相同 D.不同品種的菊生存環境相同5.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 )A.草→蚱蜢→食蟲鳥→蛇→鷹 B.蚱蜢→草→食草子的鳥→鷹→狐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 D.草→蚱蜢→食蟲鳥→鷹→蛇6.“我為花草呵護,花草向我微笑”,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花草”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是 ( )A.消費者 B.生產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7. 1935年澳大利亞為控制甘蔗害蟲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為新的生物災難。面對泛濫的蔗蟾,科學家打算利用與蔗蟾活動時間不同的食肉蟻來控制蔗蟾數量。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為食物豐富、天敵較少B.蔗蟾泛濫成災表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C.從生態系統角度分析,食肉蟻是一種分解者21世紀教育網D.蔗蟾泛濫成災警示我們要按自然規律辦事21世紀教育網8.如圖是某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循環簡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D表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B、C分別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A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開始的C.若D為二氧化碳,則碳元素在②③④⑤過程中均以二氧化碳形式傳遞D.①過程中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②⑤過程中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9.2008年2月2日是第13個“世界濕地日”。下列有關濕地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濕地的生產者是浮游動物21世紀教育網B.小魚→大魚是濕地中的一條食物鏈C.濕地中的所有魚類是一個生物種群D.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10.2008年7月初,青島奧帆賽海面被大量滸苔(一種綠藻)覆蓋,形似草坪。經多方努力,滸苔被及時處理,保證了奧帆賽的正常進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滸苔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21世紀教育網B.滸苔過度繁殖可能導致魚類死亡C.這一事件警示我們應該積極治污減排,堅持可持續發展D.滸苔過度繁殖對當地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有促進作用二、填空題1.地球是一位慈祥的母親,無私地為我們奉獻著她的一切,她為我們提供食物,為我們提供能源。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大量燃燒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層中經過千百萬年積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出來,打破了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平衡,造成了“溫室效應”和能源危機。(1)我們食物中的有機物是植物通過__________(選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合成的。21世紀教育網(2)地層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出來,并隨著大氣環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因此“打破了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平衡”這句話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___________。2.如圖所示是科學工作者對我國北方地區森林、草地和荒漠面積變化的調查結果,這對分析我國近年來華北地區多次出現的沙塵暴天氣有很大的幫助。(1) 請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植被和沙塵暴形成的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請根據生態平衡的原理提出治理沙塵暴的措施。(至少提出兩項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萬物生長靠太陽”“魚兒離不開水”等民間諺語,體現了生物的生存必須_________環境;鯨是哺乳動物,但是,它的體型卻像魚,四肢變為鰭狀,這說明生物能__________環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氣遠比喧鬧的城市清潔、新鮮、濕潤,這說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____環境。21世紀教育網4.把一些動物的內臟埋進菜園的土里,過一段時間后翻開泥土,動物的內臟卻不見了。原因是:土壤中的___________,也就是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將動物的內臟分解,所以過一段時間后動物的內臟就不見了。21世紀教育網5.河流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活在河里的龜等爬行動物,會爬到河岸上產卵。以水草為食的草魚通常生活在水體中下層;鷺吃河里的魚、蝦等動物,但它卻在河邊的大樹上筑巢。陸地上的動物有時要到河邊喝水,死亡的水生動物需要細菌等的分解。對于河流生態系統來說,陽光和空氣并不是它所獨有的。降雨會帶來別處的水分,還會把陸地上的土壤沖入河流。風也可以把遠處的植物種子吹到河流中。河水可以用來灌溉農田。在有些地方,人們的飲用水也取自河流。21世紀教育網(1)下面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組成表格,在空格內各填寫出一種生物或非生物的名稱。(必須用資料中列舉的生物或非生物)生產者:_________________河流生 生物部分 消費者:_________________態系統 分解者: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河流生態系統與許多生態系統(如__________生態系統)有密切的聯系。它們共同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___________,這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園 三、分析與探究題1.下圖是一湖泊生態系統,據圖回答下列問題:21世紀教育網(1)影響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2)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__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螺螄的主要食物是藻類,寫出包括螺螄在內的食物鏈(寫一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常情況下,該湖泊的生物數量關系是:植物的數量比革食動物數量__________,草食動物又比肉食動物__________。(5)為了維持該湖 自的生態平衡,除注意防止有毒物質進入湖水外,還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出一種) 21世紀教育網2.為探究某些生態因素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有人設計了、如下實驗:①在四個大小、形狀相同的生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③向四個瓶中放人大小、形狀和生長狀況相近的小魚各兩條;④把A、B、C瓶置于陽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環境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結果如下:生態瓶編號 A B C D瓶中小魚生存時間/天 3 11 25 2(1)實驗裝置A、B、C所模擬的生態系統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2)比較A、B的實驗結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裝置中,小魚存活的時間比A裝置中的存活時間短,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較C、D的實驗結果可說明,水藻在有_______的條件下,才能釋放氧氣。參考答案:第2章 專題復習一、l.A 2.B 3.C 4.A 5.A 6.B 7.C 8.C 9.D l0.D二1.(1)光合作用 (2)生物圈2.(1)①森林和草地面積減少,使土壤蓄水能力瞄低;②植被破壞,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隨風而起;③森林面積減少,防風固刮能力下降。(2)①積極營造防護林,并妥善養護;②保護草原,控制載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還林還草等。3.依賴 適應 影響4.微生物 分解者5.(1)水草、大樹魚、蝦、鷺細菌、真菌 空氣、水、陽光、土壤 (2)森林(或草原、農田) 生物圈三、1.(1)陽光 溫度 空氣 土壤(2)水草和藻類 水和泥中的細菌和真菌(3)藻類→螺螄→肉食魚(4)多 多(5)禁止過度捕撈魚類2.(1)光照、溫度等(2)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3)無光照水藻只能趟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4)光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7 頁 (共 7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