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質的構成說課稿分子和原子說課稿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能夠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2)知道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分子是很小的。理解分子運動論的有關內容,并能用事例說明。(3)能夠說出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分子間是有空隙的這些特性。【能力目標】(1)通過課堂實驗的演示與分析,掌握從實驗現象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小組交流地展開,學會團對合作的學習方法,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介紹物質是由微觀的粒子構成的這一概念,逐漸提高抽象思維能力。(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逐漸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3)體會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 \t "_blank )科學實驗是人們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實驗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物質的構成》是初中科學7年級第4章第4節的內容,講的是物質構成的微觀領域,如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分子之間有空隙;分子處于不停地運動之中以及物態變化的微觀解釋。,要求學生在分子的層面上學習物質的構成,初步建立分子觀和分子運動觀,并用這些觀點解釋有關現象。【教學重難點】重點: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2、分子之間存在空隙.3、擴散現象.我將以實驗的形式,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得出結論來突出重點.難點:分子之間存在空隙我將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來突破難點.【建議課時】根據教材分析我將本節安排2課時.三、學情分析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第二章中學習了有關細胞學說的知識以后,從更深的微觀層次上去認識物質的本質,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觀和分子運動觀,并用以解釋物質三態轉變的實質和物質的某些特性。本節內容對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的知識至關重要。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的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一種微粒,加之初一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本節教學有相當大的難度。故應以學生分組實驗,自主探究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觀察和總結,并借助多媒體演示,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四、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結合實驗演示法、談話法和探究性學習法,并適時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策略】我將采用"宏觀物質-微觀粒子-宏觀元素"的思路展開,具體采用讀圖分析法、對比法、討論法、啟發式互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以圍繞復習內容不斷置疑追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動腦思考和主動參與意識,以合作探究促知識體系的構建。學法上采用小循環多反饋的方式,結合本課復習內容,將著重對學會總結,建立知識體系的學習方法加強指導和培養,從而在過程中經歷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教學過程】1、激趣實驗,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現象:溶液在敞口瓶中會越放越少。啟發學生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演示課堂實驗】:向一只裝有水的燒杯中滴入幾滴品紅,靜置,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設問】:為什么原來無色的水變成了粉色?【講授】:這樣的現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許多學者了思考,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構成的概念。經過科學證明,是由微小粒子構成的,而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分子和原子。 回憶生活中的現象,思考原因。觀察實驗現象,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 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現象中引出新課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貼近生活。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2、層層深入,分析研究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實驗演示】:將2只分別加有濃氨水和酚酞試劑的燒杯放在一起,在它們外面再用一只大燒杯罩住。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現象】:無色酚酞變紅。引導學生思考原因,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镜贸鼋Y論】:分子是不規則運動的。【繼續發問】:分子的不規則運動會與什么有關呢?【演示實驗】:設置2組2只分別加有濃氨水和酚酞試劑的燒杯放在一起,在它們外面再用一只大燒杯罩住的裝置,但在其中一組中的大燒杯中加一個點燃的酒精燈。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粳F象】:有酒精燈的一組中的無色酚酞先變紅?!咎釂枴浚哼@說明分子的不規則運動與什么有關呢?【由學生回答得出結論】:分子的不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讓學生舉幾個生活中運用溫度來提高或降低分子的不規則運動速率的例子。(2)【設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50毫升的水加入50毫升的酒精中,得到的總體積有多少?【演示實驗】:將50毫升的水加入50毫升的酒精中。【提問】:結果體積是多少?(請學生上講臺讀數)引導學生思考原因,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镜贸鼋Y論】: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觀察實驗現象,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與組員一起討論。觀察實驗現象,思考與自己設想不一樣的原因。與組員一起討論。舉例子回答問題。觀察實驗現象,思考與自己設想不一樣的原因。與組員一起討論。 通過實驗演示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形式,能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團結協作,總結結果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補充和完善。 總結出:一、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二、分子有2個特性:分子規則運動的,且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分子間是有間隙的。 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框架,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更便于學生記憶。4、課堂練習,小試身手針對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放映幾道練習題。如:選擇題將10毫升汽油與30毫升柴油混合后,總體積為多少?A。40毫升 B。30毫升 C。小于40毫升 D。小于40毫升【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學習內容,并便于老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給予強調和說明。5、拓展知識,開闊視眼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一些課外知識,如向學生介紹一些現代分子技術。【設計意圖】:開闊學生的眼界,也緩解一些知識層次教高的學生“吃不飽”的現象。五 板書設計分子和原子1、 物質的組成物質是又分子和原子組成的。2、 分子的特性1、 分子是不規則運動的(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2、 分子之間有間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