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1章 知識歸納總結重點知識詳解1.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研究自然現象,就會發現自然規律。科學就在我們身邊。2.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世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科學技術也可以產生破壞作用,給人類帶來危害。3.學習科學要學會動手做實驗,學會觀察和分析。在實驗前要熟悉儀器,了解它們的用途。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及時準確地記錄實驗現象和有關數據,并注意實驗安全。4.單憑我們的感官不能作出精確的判斷。測量是一個將待測量與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實際測量往往需借助各種儀器。測量內容 儀器 單位 換算關系長度 刻度尺 米(m) 1千米=1000米1米=l00厘米=1000毫米1米=l06 微米=109 納米體積 刻度尺、量筒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1升=l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質量 天平 千克(kg) 1千克=1000克時 間 鐘、表 秒(s) 1時=60分 1分=60秒溫度 溫度計 攝氏度(℃)5.科學知識是全人類,特別是科學家探究活動的結果。6.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建立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經典例題解析21世紀教育網[例1] 如圖所示,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厘米。若用最小刻度為厘米的刻度尺測量該物體,則測量值應為 。[解析] 使用刻度尺時,一定要清楚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度;讀數時,一定要明確被測物體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被測物長度應為末端刻度并口起始刻度之差),且應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本圖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測量結果的準確值可以達到毫米位,應讀到毫米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為估計值。若末端剛好對準某一刻度線,則測量值的最后一位為0,不能省略,為估計值。[答案] 3.50厘米 3.5厘米21世紀教育網[例2] 量筒與量杯比較有什么區別 [解析] 量筒與量杯見右圖。從形狀上可以知道量筒的形狀像圓柱體,因此它的刻度是均勻的。而量杯的形狀像圓臺,上口大底口小,因此它的刻度是不均勻的,上密下疏。量筒和量杯都可以測液體的體積,它們沒有零刻度線。所以它們的區別是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勻的,量筒的刻度是均勻的。[例3] 用久了的天平,由于不注意保養,使砝碼生銹。用這樣的天平稱物體的質量,其結果 ( )A.偏小 B.偏大C.仍準確 D.有時偏大,有時偏小[解析] 測量是一個將待測量與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當標準量發生變化時,一定會影響到測量的結果。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其標準量是砝碼,當砝碼生銹,導致標準量偏大,而讀數時按原先的標準來進行讀數,導致測量結果偏小。[答案] A21世紀教育網[例4] 如圖,此溫度計測得物體的溫度為 。[解析] 溫度計在讀數時首先應注意此溫度計的最小刻度是多少,其次應注意溫度計內液體液面的位置在“0”刻度線以上還是以下,若在“0”刻度線以下,讀數應從“0”刻度線往下讀,若在“0”刻度線以上,應從“0”刻度線往上讀。所以如圖所示的溫度計讀數為-7.0℃。[例5] 關于誤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誤差只能減小,不能絕對避免21世紀教育網B.使用精密儀器可以避免誤差21世紀教育網C.認真進行測量,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可以避免誤差D.誤差就是測量中不慎產生的錯誤21世紀教育網[解析] 測量是人的一種行為,只要人參與的一些活動(測量)總會存在誤差,即使是最精密的儀器也不例外。而錯誤是因為使用了不合理的測量工具或使用的方法不正確導致的一種結果,是可以避免的。誤差在測量過程中雖然存在,但可以做到盡可能的減小誤差。比如選擇更合理的測量工具,更加科學的測量方法或可以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手段。21世紀教育網[答案] 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