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密18 物質和意識考試大綱要求 課標全國卷地區考題 考查點物質與運動★☆☆☆☆ 2014新課標II卷·21 結合自然科學成就,考查世界的物質性、認識運動把握規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2016新課標II卷·23 結合“老馬識途”的哲理故事,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踐2016新課標III卷·23 結合中國舊體詩內容的發展變化,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2015新課標I卷·21 結合企業安全生產,考查意識的作用2015新課標II卷·39(1) 結合抗戰精神,考查意識的能動作用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2017新課標I卷·23 結合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議,考查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2016新課標II卷·22 結合毛澤東戰事理論,考查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2015新課標II卷·22 結合蘇軾的《琴詩》,考查意識的作用、規律及發揮主觀能動性一、物質和運動考法1世界的物質性的分析判斷【考法點評】通常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為背景,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聯系自然界的物質性、物質的概念、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等進行綜合考查,尤其以自然界的物質性考查居多。1.要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質性(1)首先要明確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明確世界的物質性原理的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物質的反映。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要準確把握物質的概念“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說明物質具有客觀性;“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說明意識具有可知性;“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3.注意準確理解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特別提示】有關世界物質性的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考法提示】材料中只要涉及尊重自然或者肆意破壞自然遭到懲罰等事例,要求從辯證唯物論角度回答啟示或者體現什么哲理等時,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觀性或世界的物質性等知識來回答。如分析建設美麗中國的哲學依據,要注意結合自然界的客觀性、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基本的要素(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等知識分析回答。【典例1】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由于地球自然條件的變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遷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有林棲轉為地棲。地棲的生活方式對古猿的協同行動、群體規模、組織程度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生活環境的變化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自然因素。這表明A.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B.自然界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C.地理環境在從猿到人的演化中起決定作用D.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具有客觀物質性【答案】D【解析】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在材料中沒有體現,A項不選;材料沒有強調自然界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B項不選;地理環境在從猿到人的演化中并不起決定作用,C項不選;材料表明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是客觀的,具有客觀物質性,D項正確。考法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的分析【考法點評】通常以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名人名言、漫畫為背景素材,設置選擇題考查運動和物質的關系。1.要全面理解運動和物質的關系(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推者和載體。(3)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脫離物質的運動也是不存在的。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2.明確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要將其與物質的唯一特性——各觀實在性區分開來。【點撥提示】(1)運動的原因在于物質自身,在于物質內部的矛盾。運動是物質自身所固有的,而非外部力量所強加。(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非“唯一屬性”,此外物質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屬性,在物質所具有的一切屬性中,“運動”這一屬性是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3.明確意識也在運動,但意識的運動是物質運動的反映【易錯提示】區分以下幾種錯誤觀點: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形而上學和脫離運動談物質的唯心主義;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唯心主義);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意識也在運動,所以運動可以離開物質。【典例2】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改變,但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下列與此判斷體現的哲理一致的是①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②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③落紅不進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④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考法3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分析應用【考法點評】該知識點通常結合古今名人名言及生活中的事例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常見的背景材料有“中國經濟新常態”等。考生在備考時要特別關注有關國家政策調整的事例,題目可能從“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量變與質變”“矛盾的特殊性”等角度綜合考查。1.準確理解靜止的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點撥提示】(1)事物的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要求路線、方針、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又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修改完善,使之符合變化發展的實際。【易錯提示】準確辨別以下幾種觀點:(1)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如:“飛矢不動”“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認絕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觀點。(2)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觀點。(3)區分“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觀點,這是承認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的辯證唯物論觀點。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4)要區分幾種常見的說法:靜止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存在方式(錯誤);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正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正確)。2.全面理解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典例3】英國詩人雪萊在《無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兒喜愛歡悅/明天,就會凋謝/我們希望長駐一切/誘惑你,然后飛逸/什么是人間的歡樂/那是戲弄黑夜的電火/像閃光一樣短促”。從哲學上看,詩人雪萊①認識到了事物的絕對運動②忽視了事物的相對靜止③認為事物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④否認了世界的客觀物質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考法1 意識的起源和生理基礎的分析判斷【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意識的生理基礎時,通常是以漫畫、現實事例、科學發現等為栽體來考查,題型有體現類,啟示類、說明類等類型。做這類題時,一要弄清材料的意思,準確把握材料信息;二要掌握分析判斷的方法。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只有人腦才能產生意識,因此意識離不開物質。【特別提示】有了人腦就會產生意識的說法是錯誤的: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不是人腦自生的。【易錯提示】區分以下幾種錯誤觀點:①大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②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③意識來源于人腦。④電腦能代替人腦。【典例1】2017年5月,谷歌圍棋AlphaGo三勝柯潔讓人們的擔心再次被提起:機器人會不會在智能上超越人類?就像科幻電影中所描繪的:人被機器人關在“動物園”中,供機器人觀賞。這種擔心A.否認了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B.證實了機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C.說明了人類認識發展的無限性D.體現了社會的變革是有目的的【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這種擔心否認了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特有的現象, A項符合題意;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機器人只是對人的智能的模擬,不具有主觀能動性,B項說法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對機器人可能超越人類智能的擔憂,不體現人類認識發展的無限性,C項與題意不符;材料不體現社會的變革,D項與題意不符;正確選項為A。考法2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的考查【考法點評】本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之一。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時,通常與意識的能動作用等知識一同考查,需要對意識的內容、形式及意識的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目的性等能動性作出判斷,分析題目涉及哪一個知識點。1.意識的內容與形式(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即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于物質。(2)意識的形成不僅要有人腦,還要有被反映的客觀存在,意識的產生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3)不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4)意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存在,因而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則是主觀的。(5)由于時間、地點、條件等主客觀因素的差異,人們的意識會存在差異。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如實反映,錯誤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特別注意】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是直觀等同的反映,而是能動地加工過程,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易錯提示】區分幾種錯誤認識:①意識形式的差異性決定了客觀存在的多樣性(客觀存在決定意識)。②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存在取決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③“世界末日說”缺乏科學依據,不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④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⑤虛幻的意識脫離客觀存在。⑥意識來源于人腦。⑦意識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主觀的。③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則是人腦主觀自生的。【典例2】黨的十九大后,反腐敗高壓態勢力度不減。中國作家網推薦了一部反腐倡廉小說《國家誓言》。這部作品以媒體已經披露的腐敗案件為素材,在虛構、想象的基礎上,揭露了以鹽川市委書記寇昌雄為首的黨內腐敗分子觸目驚心、令人發指的累累罪行。這說明了《國家誓言》是①主觀內容與客觀形式的統一②虛構的現象與真實的本質的統一③主體的創造性與客體物質性的統一④現實的觸目驚心與文學作品的虛幻性的統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選項錯誤,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④選項錯誤,文學作品不都是虛幻的。題目中,反腐倡廉小說《國家誓言》以媒體已經披露的腐敗案件為素材,在虛構、想象的基礎上,揭露了以鹽川市委書記寇昌雄為首的黨內腐敗分子觸目驚心、令人發指的累累罪行。這說明了《國家誓言》是虛構的現象與真實的本質的統一,主體的創造性與客體物質性的統一;故②③選項入選。選C。考法3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的分析應用【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意識能動性的特點時,往往提供一些名言、古詩文、現實事例等,考查意識的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三個特點的區別;或設置一些反面的考查角度,如人的主觀隨意性等。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時往往作為意識能動作用的一個方面出現,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知識點一起用來分析材料、回答問題,一般涉及體現類、依據類、措施類等題目。1.要全面理解掌握意識能動性的兩個特點(1)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時,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制定某種目標、行動計劃等。(2)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2.意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不等于說人們對待同一事物的反映都是一樣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更不等于說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導致人的意識正確與否有主客觀等方面的諸多因素。【考法提示】分析材料,只要材料涉及人類的科學發現、科學預測、科學研制等,如人類基因圖譜、地震的預測、反物質的發現、甲型H7N9疫苗的研制等內容,一般都說明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可以用意識能動性的特點的相關知識來答題。【易錯提示】區分一些錯誤觀點:(1)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2)事物的不確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3)科學認識能夠創造理想的世界。(4)人的意識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質才具有能動性、創造性。(5)人的意識能夠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客觀事物。【典例3】一個雕刻家在細心雕刻一塊尚未成形的大理石,頭部、肩部都已經雕刻成形,一個美麗的天使逐漸顯現。這時,一個小女孩問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頭里的?”雕刻家回答:“石頭里本來沒有天使,但因為我是在用心雕刻。”這說明①藝術創作能否實現“無中生有”,受藝術家的技藝水平的影響②藝術家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擺脫事物外在形態和屬性的束縛③藝術觀念具有社會歷史性,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必然不同④藝術觀念具有導向作用,影響著雕刻家對雕刻對象的藝術處理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考法4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的分析應用【考法點評】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意識能動性的表現時,往往提供一些漫畫、科學發現或發明的事例等,考查對意識能動性的表現的兩個方面的理解應用;或者以材料體現什么哲理、蘊含什么啟示等形式考查“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或“意識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意識能動性的表現也就是考查意識的能動作用時,經常會以“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意識的能動作用的”或者“運用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的知識分析……”等方式來考查,涉及體現類、啟示類、措施類等題型。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隨著實踐的發展,人類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1)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2)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3.要樹立正確的意識,重視精神的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特別注意】要明確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的規范性表述:(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考法提示】(1)分析材料,涉及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或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的事例,如“人造樹葉”、癌癥治療的新方法、人類基因圖譜的繪制等,可以用意識的能動作用的相關知識來答題。(2)要求用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回答某問題時,要從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兩方面回答;要求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回答某問題時,要從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個方面回答;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有時單獨作為一個知識點應用。分析、回答問題時要遵循“原理士友法論士材料分析”的思路。【特別提示】(1)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是意識反作用的體現,也是意識能動作用最突出的表現。(2)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但必須通過實踐。(3)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易錯提示】要區分以下幾種錯誤觀點:①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②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③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直接的推動作用。④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⑤正確意識的反作用大于錯誤意識的反作用。【典例4】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節目的播出,使袁牧的詩《苔》在網上熱傳。“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給我們的哲學感悟是A.意識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B.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C.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D.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答案】B三、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考法1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考查【考法點評】通常是以漫畫、名言警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科學發現等事例為背景,設置選擇題或非選擇題來考查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時,要準確把握材料信息,明確是考查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哪一個角度:是體現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按客觀規律辦事,還是人類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等。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時,有“運用規律的相關知識分析……”的單獨考查,也有“運用探索世界的本質的知識分析……”“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知識證明……”“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為……獻計獻策”等結合多個知識點的綜合考查,題型涉及體現類、啟示類、措施類、依據類等類型。1.弄清題目的考查方向一般反面考查有:違背了規律的客觀性,沒有按規律辦事,忽視了規律的作用,沒有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沒有正確認識和利用規律;等等。正面考查有: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人類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按規律辦事,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等等。2.準確理解、掌握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1)要準確把握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不是外加的)、本質的(不是現象的)、必然的(不是偶然的)、穩定的(不是多變的)聯系。規律的客觀性是指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2)明確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的兩個方法論:一要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把握規律,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易錯提示】要澄清幾個錯誤認識:規律是可以被創造和消滅的;規律有好壞之分;規律是永恒的、不變的;等等。【特別提示】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人們可以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來利用規律,但不能改變規律本身。【典例1】據中國科學院公布,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一項開創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這表明A.科學研究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B.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C.實踐的成敗取決于認識的正誤D.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答案】B考法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分析應用【考法點評】通常是提供名言警句、愛畫、現實中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事例等素材,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形式考查。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時,題型有:“與下列詩句高意相似的有……”“材料體現的哲理有……”“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有……”等。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時,有時單獨考查,如“運用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的觀點說明……”;有時作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一個知識點考查,如“結合材料,談談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應如何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有時和其他知識綜合考查,如“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知識分析……”或“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1.規范原理的表述和內容(1)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2)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3)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2.注意分析、把握材料信息一般涉及“人類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等信息時,大都可以用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原理分析。3.明確“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哲學依據是“規律的客觀性”和“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在應用時經常用“規律的客觀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和“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等作為知識要點來分析回答問題。【易錯提示】要反對以下幾種錯誤認識:否認規律的客觀性,企圖創造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理論示例】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常見的事例如:國家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宏觀調控,人工降雨,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工程的完工;常見的俗語如:揠苗助長,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審時度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典例2】借助動物化石和標本中留存的DNA,運用日益先進的克隆和基因技術,人類已經能夠“復活”一些早已滅絕的動物,如猛犸象,渡渡鳥,恐鳥等。這說明①科技發展已使人類完全掌握了滅絕動物復活的規律②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利用和改變動物的遺傳基因實現生命的再現③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④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們并不是無能為力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人類并沒有完全掌握滅絕動物復活的規律,①不選;人們要根據規律來做事,只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做事是不正確的,②不選;運用日益先進的克隆和基因技術,人類已經能夠“復活”一些早已滅絕的動物,這說明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也說明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們并不是無能為力的,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考法3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分析應用【考法點評】考查“一切從實際出,實事家是”時,有兩種方式:一是單獨考查這一考點,選擇題、非選擇題都有所涉及;二是在非選擇題中,把這一考點與辯證唯物論其他知識或者與其他哲學原理一起綜合考查,如“分析材料中某某是如何繳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運用辯證唯物論觀點分析……”“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知識分析……”等。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我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地位“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要求(1)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3)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從辯證法角度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使主觀符合客觀,堅持客觀實際的全面性、整體性和變動性,即從變化的實際、不同的實際出發,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易錯提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如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從經驗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等說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其實質是主觀唯心主義。【考法提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是世界的物質性、規律的客觀性、意識的能動作用等原理。因此若材料強調世界的客觀性,強調客觀實際對人類實踐的影響時,則適合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相關知識來分析。【理論提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常見的事例如:中國革命一開始在蘇聯的影響下用城市包圍農村,但是它不符合中國國情,所以遭到慘敗;后來毛澤東同志經過仔細深入思考,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終的結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將首次被寫進五年規劃的任務目標。【典例3】什寒村曾是瓊州彝族苗族自治縣最貧困村之一,這里海拔高、溫度低、晝夜溫差大,橡膠、檳榔等常規作物無法種植。瓊州縣委、縣政府根據什寒當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內涵,通過旅游扶貧試點,促進什寒村的產業融合和創新,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成功打贏了扶貧“翻身仗”。從哲學角度看,什寒村成功脫貧的經驗在于①善于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把握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依據③按照人的意圖來支配改造客觀對象的活動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與時俱進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1.2017年5月22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揚州論壇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被稱為“暗物質”,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暗物質”。材料中的“暗物質”①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 ②是能被人類所認識的具體的物質形態 ③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 ④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物質的概念。哲學上的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暗物質”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①②符合題意。哲學上的物質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③說法錯誤。哲學上的物質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反映,④說法錯誤。本題選A。2.通常望遠鏡的視放大率等于物鏡焦距和目鏡焦距之比。但我們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視神經細胞更小的景物,在一定的物鏡口徑條件下,單純增加視放大率不會看清更多細節,反而會降低主觀亮度。由此可見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活動依賴于人體的生理過程C.物質的有規律運動是普遍存在的 D.規律的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答案】D3.人的眼睛在觀看運動過程中的形象時,每一個形象消失后,仍將在視網膜上滯留大約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假如一些單獨的又相互關聯的形象連續地在人們的眼睛面前經過,那么由于視覺滯留的作用,大腦就會把這些單獨的片段組接成為具有連續性的一個流動系列。該現象包含的哲理是A.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B.機械運動是最基本的運動形式C.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D.靜止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存在方式【答案】A【解析】由于視覺滯留的作用,大腦會把單獨的片段組接成為具有連續性的一個流動系列,體現了A項。B、C兩項與材料無關;D項說法錯誤。4.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熱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一套行為機制——當我們吃進高熱量食物的時候,精密復雜的神經中樞會讓我們體驗到一愉悅感。這一發現對于人們對抗肥胖具有重要意義。這說明①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②意識可以能動地認識主觀世界③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④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物質運動的規律和物質決定意識。材料中“當我們吃進高熱量食物的時候,精密復雜的神經中樞會讓我們體驗到一愉悅感”說明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③入選;“這一發現對于人們對抗肥胖具有重要意義”說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④入選。材料說的是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不體現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①②不符合題意。本題答案為D。5.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的古樓蘭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證實,當時規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樹木。等到人們認識到砍伐林木、破壞環境的惡果,再實施“嚴禁砍伐活動,否則罰馬一匹”時,“樓蘭已毀”,無力回天了。題中材料告訴我們A.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B.思維能夠正確認識事物C.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D.規律具有客觀性,違背規律必受懲罰【答案】D6.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雷同”現象,新華社撰文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因地制宜,區分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實施分類指導,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科學制定規劃。上述觀點的哲學依據是A.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B.農村的生產力比較落后C.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并形成了社會關系D.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考查考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科學制定規劃,原因在于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A符合題意;B不是哲學依據,C、D與題目指向不符。7.人一定要充滿正能量。習近平說:“未來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從辯證唯物論角度看,這表明①正確意識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③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④道德信仰與國家發展存在著聯系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②【答案】D8.2017年10月4日,在云南香格里拉的上空,一顆小行星差點撞擊上地球。最終,他在離地球不到40公里的半空中爆炸,形成月亮般大的流星從低空劃過,驚駭得一波賞月群眾以為月亮墜落了。這次撞擊事件證明了①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事物運動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③人類對某些事物始終是不能認識的④自然界是物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自然界的物質性、運動的知識。一顆小行星差點撞擊上地球。最終,他在離地球不到40公里的半空中爆炸,說明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反映了自然界是物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①④正確;材料中行星在宇宙中爆炸,強調的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沒有強調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②不符合題意;意識具有能動性,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③說法錯誤。本題選D。9.2017年諾貝爾生物學與醫學獎頒發給杰弗里·霍爾、邁克爾·拉斯巴什和麥克·楊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為何植物、動物和人類能夠適應這種節律(生物鐘),從而與地球的運動規律相適應。科學家的研究表明①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③地球的運動規律決定了生物的節律④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哲學的基本問題、規律的知識。科學家揭示了為何植物、動物和人類能夠適應這種節律(生物鐘),從而與地球的運動規律相適應,表明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體現了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①④正確;材料中科學家的發現,強調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并沒有強調意識的產生,也沒有強調地球運動規律與生物節律的關系,②③不符合題意。本題選C。10.2017年7月,華人科學家張首晟領銜的團隊找到了80年前由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那所猜測存在的“沒有反粒子的粒子”。這種“正反同體的粒子” 被命名為“天使粒子”,這是一項里程碑的突破。困擾物理學界80年的難題是怎樣被破解的?張首晟認為,所有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天使粒子的發現,得益于先前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探索,也是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成果。這表明①人們的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都具有社會歷史性②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必須依賴一定的主客觀條件③理論科學家的猜想是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④反復性是真理的基本屬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11.《山海經》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記》中七十二變的“孫悟空”和《聊齋志異》中一個個善良的“狐仙”,這些虛構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其“原型”。這是因為①意識本質上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意識能夠在反映現實世界基礎上創造幻想的世界③觀念中的形象并不需要現實的依據④觀念中的形象并不是人腦的加工的產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本質、意識的能動作用的知識。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虛構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其“原型”,是因為意識本質上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性,能夠在反映現實世界基礎上創造幻想的世界,①②正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觀念中的形象需要現實的依據,③說法錯誤;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觀念中的形象需要經過人腦加工,④說法錯誤。本題選A。12.近日,一項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研究稱,哈佛一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隱藏在杜鵑47球狀星團中心區域的中等質量黑洞,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200倍。此次發現,為恒星級黑洞逐漸演化為超大質量黑洞的觀點提供了更多依據。這表明①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前提②對中等質量黑洞的準確預測源自對黑洞形成規律的正確把握③意識的主動創造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條件④中等質量黑洞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世界的物質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13.很多人都知道“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句詩,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名字的真實來歷。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玉帛之路考察團在敦煌三危山發現古玉礦,推測其年代可能距今有3500年到4000年左右,并據此推斷,這個地方從很久之前就向中原輸送玉料,而玉門關這一名稱的產生與之有著密切聯系。材料主要說明①尋找對歷史真相的認識是考古實踐的目的②只有經過考古實踐檢驗過的推斷才是真理③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歷史真相④發揮意識的主動創造性有助解開歷史之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能動作用的知識。上海交通大學玉帛之路考察團在敦煌三危山發現古玉礦,推測其年代可能距今有3500年到4000年左右,并據此推斷,這個地方從很久之前就向中原輸送玉料,說明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歷史真相,也表明發揮意識的主動創造性有助解開歷史之謎,③④正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尋找對歷史真相的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實踐,并非實踐的目的是獲得正確認識,①說法錯誤;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考古實踐是實踐的具體形式,經過其它形式實踐檢驗過的認識同樣是正確認識,②說法錯誤。本題選D。14.“羽毛跨越性別、年齡和文化,每片脫落的羽毛背后,都講述著鳥兒成長的故事。每一次的蛻變,都是溫暖、成長、轉化的過程。”一位藝術家用從動物園以及私人鳥舍收集而來的各種美麗的羽毛,進行了一系列充滿創意的創作,雕琢出了一幅幅生動而有趣的作品。(如圖)。這表明A.藝術創作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豐富情感B.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對藝術創作起決定性作用C.藝術家的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形成的D.創新意識是藝術家認識和利用事物間聯系的前提【答案】A15.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具體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面對國內外形勢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們更需要冷靜地看大局、明大勢,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上述論斷包含的哲學方法論是①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②以創新意識作為實踐的出發點 ③從一般到個別,再到一般的認識方法 ④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遵循客觀規律結合起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聯系的多樣性。面對國內外形勢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們更需要冷靜地看大局、明大勢,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體現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遵循客觀規律結合起來,①④正確;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客觀實際而非創新意識作為實踐的出發點,②表述錯誤;要堅持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認識方法,③表述錯誤。正確答案為B。16.“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面臨難得機遇,具備堅實基礎,擁有無比信心。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前進道路從來不會是一片坦途,必然會面對各種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同志在慶祝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表明①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②實現民族復興的自信源于對事物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③善于分析復雜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推動中國夢的實現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矛盾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法寶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17.從國情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基本國情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基本國情沒有變,就要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始終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基本國情的內涵在變化,就必須以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來更好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一判斷蘊含的哲理有①堅持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把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③堅持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④堅持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及規律的客觀性與人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基本國情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體現我們要把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②符合題意。“基本國情的內涵在變化,就必須以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來更好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說明我們要堅持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③符合題意。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主觀符合客觀,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說法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④不符合題意。本題選B。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從“日不落”帝國時代,到美利堅時代,再到今天群雄逐鹿時代,成就前兩者也造就后者的“全球化”,真的在與當今的世界漸行漸遠嗎?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似乎洶涌而出,并且從受益與全球化最多的歐美大陸向全世界蔓延。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英國脫歐,反恐與難民問題,貿易保護壁壘,右翼在一些西方國家紛紛登場……因此有人高呼“別了,全球化!”100多年來,圍繞全球化的爭議一直起起伏伏,尤其伴隨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技術進步帶來就業相對減少,資本和勞動間收益差距的不斷擴大,金融資本的全球化運作帶來巨大風險;但其帶給人類的福祉卻也有目共睹,在過去幾十年里,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前所未有地使不同國家產生利益交織,各個國家在這個相互聯通的網絡里形成了更大的相互依賴和更多的共同利益。當歐美重新思考甚至懷疑全球化的時候,中囯等新興經濟體國家怎么辦?結合上述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全球化”的認識。【答案】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具有客觀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全球化的影響,應該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并且分清主流與支流,全球化帶來生產力發展、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全球化”等問題,但利大于弊。逆全球化潮流正是沒有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的結果。要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堅持發展的觀點,面對前進過程中的曲折,要樹立信心,勇敢面對。中國應順應大勢,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趨利避害,更多發揮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1.(2017·天津文綜)內蒙古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體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豐富的紅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專家依據發現陶人的區域、供奉的房間以及服飾佩戴,確定這尊陶人的身份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將其稱為“中華祖神”。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可以揭示歷史之謎B.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個理想的事物C.人的認識受自身立場、觀點、方法等因素的制約D.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以“中華祖神”為背景材料,從“專家依據”“確定”“中華祖神”,體現了這一研究成果反映的是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可以揭示歷史之謎;B的說法錯在“創造一個理想的事物”;受自身立場的制約與題意不符,C不選;D與題意不符,所以本題選A。2.(2017·江蘇政治)20 世紀 80 年代初,法國科學家首次用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現象的存在。科學家們設想,如果把“量子糾纏”原理用于通信,將極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為此,我國積極開展相關應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這表明A.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B.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C.客觀物質世界是科學精神和理念的外現D.人們可以在意識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答案】D3.(2016·上海政治)曾幾何時,崇山峻嶺原始森林變成了延綿不絕的“光頭山”。四川人民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再現了滿目蒼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屏障的建成折射出當地人民A.秉持綠色生態理念,發揮人定勝天的氣概B.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預見生態變化的趨勢C.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D.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努力改造生態環境【答案】D【解析】四川人民經過苦心經營,建成了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的結果,D符合題意;“人定勝天”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故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預見發展變化的趨勢,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了成功,沒有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C不符合題意。4.(2016·全國2卷文綜)《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一年春天,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們讓老馬在前面走,軍隊在后面跟著,果然順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觀點正確的是①老馬的識途功能的客觀實在性取決于人的發現②正確認識老馬識途的功能是解決迷路問題的關鍵③用老馬找到返回的路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的能動性④老馬之“智”與人之“智”歸根到底都源于實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5.(2016·全國3卷文綜)中國舊體詩多以中原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活為題材。進入近代,隨著人員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舊體詩出現了反映西方社會生活的內容,如“地冷宜親火,樓高可摘星”反映倫敦的陰冷氣候和城市風貌;“開函喜動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給遠方親人帶來的喜悅。從中國舊體詩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①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變化②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③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④意識內容的變化根源于社會生活實踐的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材料中,從中國舊體詩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物質決定意識,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意識內容的變化根源于社會生活實踐的變化,而①③的說法是錯誤的,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是物質的不同,意識內容的反映還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本題選C。6.(2016·江蘇政治)俗話說:“人閑百病生。”醫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這種激素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襲。這說明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B.沒有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的產生C.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控制作用D.物質是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答案】C7.(2016·上海政治)曾幾何時,崇山峻嶺原始森林變成了延綿不絕的“光頭山”。四川人民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再現了滿目蒼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屏障的建成折射出當地人民A.秉持綠色生態理念,發揮人定勝天的氣概B.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預見生態變化的趨勢C.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D.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努力改造生態環境【答案】D【解析】四川人民經過苦心經營,建成了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的結果, D項符合題意;“人定勝天”的理念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故A理解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預見發展變化的趨勢,故B和題意不符;材料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了成功,不是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C項不選。故選D。8.(2015·廣東文綜)哲人說:“給我寧靜吧,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給我勇氣吧,讓我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智慧吧,讓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變的,什么是我不能改變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①社會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②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③哲學可為生活提供指導④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②③符合題意,接受不能改變的,尊重客觀規律,改變我能改變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給我智慧,讓我分辨什么是能改變的,什么是不能改變的,哲學可以為生活提供指導。①④觀點錯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社會意識并不具有直接現實性,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不是意識的產物。9.(2015·江蘇政治)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這說明①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②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③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唯心主義的觀點④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10.(2015·海南政治)馬克思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對這一論述理解正確的是①勞動是人特有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②人的發展以物質生產的發展為基礎③生產工具決定人類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④生產方式決定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③錯誤;④中“決定于”說法錯誤,排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性,①符合題意;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②符合題意。故選A。11.(2015·廣東文綜)哲人說:“給我寧靜吧,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給我勇氣吧,讓我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智慧吧,讓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變的,什么是我不能改變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①社會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②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③哲學可為生活提供指導④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12.(2015·課標卷Ⅰ文綜)安全生產是生產發展的底線。缺乏安全意識是最大的安全隱患,麻痹大意往往導致生產事故頻發。從哲學上看,安全意識之所以成為安全生產的關鍵,是因為①人的意識決定了實踐發展的方向和進程②人的意識影響實踐發展的趨勢和結果③人的意識是促成實踐中的矛盾轉化的重要條件④人的意識不同,實踐結果的性質就會不同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中的“決定了”夸大了意識的作用,觀點錯誤,應該首先排除;排除①后,可以斷定正確答案在A、D之中。A、D兩項都包括②,說明此項一定正確,可以不做判斷;這樣,我們只需要區分③④兩項,人的意識不同,實踐結果往往不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殊途同歸”的可能性,因此④中內容不準確,③適合題意。故本題選A。13.(2015·福建文綜)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下列能正確反映意識產生的歷史演進順序的選項是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答案】A【解析】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故正確的是①→②→④→③,本題選A。14.(2015·重慶文綜)人類在享受機器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擔心某一天機器人會在智能上超越人類,就像科幻電影中所描繪的:人被機器人關在“動物園”中,供機器人觀賞。科幻電影表達的這種觀念A.否認了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B.證實了機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C.說明了人類認識發展的無限性D.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否定過程【答案】A15.(2015·重慶文綜)科幻文學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寫已經發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寫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是描寫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科幻文學A.虛構的世界,是現實世界發展的更高階段B.擴展人類的想象力,體現了意識活動的創造性C.任意想象,不符合現實生活,是唯心主義的表現D.描寫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缺乏社會實踐基礎【答案】B【解析】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意識不僅能“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材料中科幻文學的創造就是人類意識活動創造性的表現,選B。A錯誤,虛構世界不是現實世界發展的結果;C和D錯誤,任何意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科幻文學也是源于客觀存在,具有一定的實踐基礎。16.(2015·江蘇政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認定證人證言,可以通過對證人的智力狀況、品德、知識、經驗、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等的綜合分析作出判斷。”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A.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B.意識是主觀的也是不真實的C.主觀與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答案】A17.(2015·江蘇政治)“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癡情海洋。”詩句表明A.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D.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答案】D【解析】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癡情海洋。”詩句表明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選D。18.(2015·重慶文綜)古人削桐為琴,納天地萬物之聲。琴音松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琴樂潔凈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升華心靈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現了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被錄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國太空飛船,向茫茫宇宙傳達人類智慧和文明。關于古琴藝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琴樂感發心志,體現了事物間的自在聯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決定著聽琴者的情感體驗③欣賞古琴音樂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創作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琴聲會感人心志,體現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但是這種聯系是一種認為事物的聯系,不是自在聯系,①錯誤;②錯誤,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所以琴音的物理特性不是人的情感體驗的決定因素;通過琴的聲音升華心靈意境,強調了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③正確;材料中琴曲的創作要符合時代特征,體現了社會歷史性,④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