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0章 走進科學基礎知識§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0-2、什么是科學探究 1.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實驗又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環節。2. 科學探究需要觀察和提出問題,收集證據和處理數據,建立假設,驗證假設,應用科學原理進行解釋。 也可以總結為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作出解釋→討論交流。§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檔案1、健康信息檔案基本包括身高、體重、體溫、心率等內容。2、長度的測量:(1) 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其他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納米(2)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認識刻度尺:①零刻度線 ②量程:測量的最大范圍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長度。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決定的(4)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①?放正確: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緊貼被測物體。(傾斜造成讀數偏大)②看正確: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視線偏左讀數偏大,視線偏右讀數偏小)③讀正確:先讀被測物體的準確值,即讀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計值。(一定要估讀)④記正確:記錄數值 = 準確值 + 估計值 + 單位 (無單位的記錄是沒有意義的)⑤?零刻度線磨損的尺可以從尺的某一清晰刻線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讀數時減去起點長度。 (5)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1)積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積少成多,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一枚郵票的質量、細鐵細的直徑等。(注意:頁數和張數的區別)(2)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以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著曲線從一端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長度=周長×圈數。(3)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度,可用一根沒有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著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如:測理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4)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測量物體直徑。如:硬幣的直徑,乒乓球直徑等。(6)測量誤差: ①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②可以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由于估計不準確造成的誤差。3、溫度的測量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 用符號℃表示, 它的規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 一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規定為100℃, 在0℃到100℃之間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2、實驗室中常用的有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等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3、液體溫度計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選用合適的溫度計)(2)測量時,手要握溫度計的上端, 要使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 跟被測物體充分接觸。( 但不要接觸容器壁和底部)(3)測量時,要等到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讀數時溫度計玻璃泡繼續留在待測液體中(不能拿開讀數), 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液拄上表面相平.4)記錄讀數時, 數字和單位要寫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寫了單位.37℃讀作:三十七攝氏度(不讀成攝氏三十七度);—20℃讀作:零下二十攝氏度 或 負二十攝氏度4、體溫計的量程:35℃— 42℃ ,最小刻度 :0.1℃,特點:玻璃泡上方有很細的玻璃彎管,用前需甩,離開人體讀數。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4、時間的測量:1、心率是心臟或者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測量心率需要使用計時工具。2、時間單位: 秒(s). 常用的還有分、時、天、月、年等換算關系是:1天=24小時,1小時=60分=3600秒3、測量工具:鐘、表;§0-4、幾個主要的科學概念1、質量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自然界由物質組成,物質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1、? 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溫度、位置和狀態的改變而改變。2、質量的單位:國際單位:千克(kg);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實驗室里常用 天平來測量物體的質量, 常見的是 托盤天平.4、托盤天平的基本構造:分度盤、指針、托盤、橫梁、標尺、游碼、底座、平衡螺母、砝碼、。5、托盤天平時要注意以下事項:(1)放平: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調平:將游碼撥至“0”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具體是:指針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針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針對準分度盤中央刻度線,或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左右小范圍等幅擺動。(3)稱量:量時把被測物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由大到小的加減砝碼(左物右碼),再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加砝碼時,先估測,用鑷子由大加到小,直至天平恢復平衡。思考:如果物體和砝碼放置的位置反了,這時怎樣求得物體的實際質量?(4) 讀數:被測物質量=所用砝碼總質量+游碼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標尺的最小刻度值;讀游碼左側所指的刻度值); (5)稱量完畢整理天平,及時用鑷子將砝碼放回到砝碼盒內。注意:(1)潮濕的物品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上(可在兩個盤中都墊上大小質量相等的兩張紙或兩個玻璃器皿)。(2)液體質量的測量:先稱出空燒杯質量,再把液體加入燒杯,稱出總質量,用總質量減去空燒杯質量就是液體質量。2、能量:一切物體都有能量能量的形式: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形變的物體有形變的能(也稱作勢能)、發聲的物體具有聲能、發光的物體具有光能、食物、燃料里都有化學能,一切物體都有熱能。除此而外,還有電能等很多能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轉化。(1)植物光合作用:太陽能或光能轉化為化學能;(2)水電站:機械能轉化為電能(3)燃料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4)摩擦生熱:動能轉化為熱能和聲能3、信息:信息傳播的形式:符號、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的載體:書籍、報刊、廣告、計算機等信息傳播的工具:廣播、電視、電話、網絡第一章:星空巡禮復習提綱一:觀天認星星空隨觀測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我們觀測到的星空每時每刻都在自東向西旋轉。由于地球本身每天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我們能觀測到星辰的東升西落現象。(北極星沒有東升西落現象)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星數目也是不同的。星空中出現的星星隨春夏秋冬的交替而變化,人們按四季把星空分為四季星空。星圖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東右西。早在古代,人們就按想象把星星搭配成一定形狀,又按形狀把星空分為不同的組。現代天文學上把整個天空的星星劃分為88個組,并把這樣劃分的組叫星座。必須認識的七個星座(形狀):大熊座,小熊座,天鵝座,天鷹座,天琴座,獵戶座,仙后座,牧夫座。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北極星是小熊座柄端的一顆星,牛郎星是天鷹座的一顆星,織女星是天琴座的一顆星。春夏秋冬季節北斗七星斗柄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如何根據北斗七星尋找北極星:以北斗七星斗口外側兩顆星作“指針”用一條假想的線把它們連起來,再沿斗口方向延長五倍遠,就可以找到北極星。北極星一年四季總指著正北方向,它沒有東升西落現象。 通常人們用肉眼只能看到6000多顆比較亮的星星,如果要觀測到更多的星星必須要借助望遠鏡,望遠鏡是我們洞察宇宙的眼睛。6000多顆比較亮的星星里面絕大多數的是恒星,人們肉眼只能看到五顆亮行星。我國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安裝在北京天文臺,鏡面直徑有2.16米,我國現存最早天文臺是河南登封觀星臺,簡儀和渾儀都陳列于紫金山天文臺。一般望遠鏡由主鏡筒和鏡架兩部分組成主鏡筒又由物鏡和目鏡組成,為了便于尋找目標,主鏡筒又附有一架尋星鏡。望遠鏡使用步驟(了解)二:銀河系銀河系簡稱銀河,中國古代稱天河。銀河系是一個龐大的天體系統,它其中包容了大約1500億~2000億顆恒星,其中用肉眼能看到的只有6000顆左右。此外銀河系內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物質。銀河系形狀:從正面看象一個龐大的車輪狀旋渦系統,從銀河系的核心伸出四條旋臂。從側面看銀河系的主體象一個凸起的大透鏡,銀河系絕大多數物質都密集在銀河系中心平面附近。天文學上把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半徑平均值即日地平均距離稱做一種長度單位稱為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比它更大的長度(距離)單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內通過的距離。光速大約30萬千米每秒。1光年=銀河系直徑大約8萬光年,年齡長達100億年了,銀河系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各類天體都在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銀河系就象一個巨大旋轉著的“飛盤”。太陽位于距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的地方,太陽帶著它整個“家族”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速度高達250公里每秒。繞銀河系一周也得花兩億五千萬年。浩瀚的宇宙中銀河系只是普通的一員,在銀河系以外還有許多龐大天體系統,她們象銀河系一樣由千百億顆恒星組成的,天文學家稱它們為河外星系或星系。宇宙中大約有10億個星系,目前人類最遠的觀測范圍超過100億光年。三:最近的恒星——太陽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個從里到外熊熊燃燒的龐大氣體球。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半徑約為m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我們觀察到的只是太陽的表面叫光球,其溫度約為6000攝氏度。光球外面緊貼光球層的叫色球,再外面一層叫日冕。太陽表面溫度并不是處處相等,有些地方比周圍低2000攝氏度左右,看起來比較暗稱為太陽黑子。太陽黑子的多少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平均為11年。中國是具有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的國家。太陽表面出現的噴發現象,有的象萬丈噴泉,有的象艷麗火焰,稱日珥。太陽每秒發出的總能量高達焦耳,到達地球的只有總能量的22億分之一,但對我們人類來說已經足夠,是地球上一切活動的主要能量源泉,它給人類提供光和熱,我們把這種能量叫做太陽能。四:行星與衛星太陽系由中心天體太陽連同繞它旋轉的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以及成千上萬個小天體組成的一個龐大天體系統。太陽系最大范圍可以延伸到1光年以外。陽系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順序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九大行星按質量排序: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按體積排只有海王星和天王星位置調換,其他和按質量排一樣。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于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屬于類木行星。類地行星距太陽較近,體積、質量均較小,衛星數少或者無,無光環。類木行星距離太陽較遠,九大行星:里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擁有最美麗光環的也是土星。衛星最多的也是土星,有23顆。衛星最少的是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地球只有一顆衛星就是月亮。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環,土星的光環最漂亮。組成光環的物質是巖石碎片,氣體和塵埃。 九大行星在不停自轉的同時還在自西向東繞太陽公轉。自轉:金星與其他行星自轉方向相反,是自東往西自轉的,其他八大行星都自西向東自轉。公轉:都自西向東公轉,公轉軌道除了水星軌道比較扁以外,其他大行星軌道都是近乎圓形的橢圓。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我國古代稱為辰星。金星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行星,又叫啟明星,它的自轉方向與其他行星相反。地球是人類居住的星球。火星有白色的極冠和“運河”。木星是質量和體積最大的行星,重要標志是南半球有個巨大“大紅斑”。土星擁有最美麗的光環和最多的衛星。天王星是躺在公轉軌道上邊滾動邊繞轉的。海王星稱“筆尖上的行星”。水星是體積和質量都最小的行星。整個太陽系有60多顆衛星,行星和衛星本身都不發光,它們靠反射太陽光才發亮。五:太陽系小天體太陽系小天體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太陽系內約有50萬顆小行星,它們絕大多數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組成一個小行星帶。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是張鈺哲先生發現的“中華”,它的編號是1125號。彗星的基本機構是彗核、彗發、彗尾。彗星主要由巖石顆粒和一些冰塊結合而成,它的軌道非常扁長。彗星尾巴形成的原因:彗星主要由巖石小顆粒和冰塊結合而成,當彗星接近太陽內部物質受熱“蒸發”形成氣體和塵埃,在太陽風作用下,這些氣體和塵埃則被推向背向太陽的方向,在太陽光照耀下形成了長長的彗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彗星和彗星觀測資料最豐富的國家。哈雷慧星是最著名的彗星,我國具有最早關于哈雷慧星觀測的可靠記錄。哈雷慧回歸周期是76年左右。天空中有數不清的繞日運動的細微星體稱為流星體。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后與大氣摩擦使流星體熔化燃燒發出耀眼光芒,形成流星。有的流星特別明亮象個大火球稱火流星。極少數穿過大氣層墜落到地面成為隕星,石質的叫隕石,鐵質的叫隕鐵。我國的“吉林1號”是世界上最大的隕石,亞利桑那州隕石坑是第一個被確認的隕石坑。第二章 晝夜與四季復習提綱晝夜的成因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自西向東旋轉。從北極上看:逆時針,南極上看:順時針(北逆南順)2.地球自轉周期:約1日(24小時) 地球自轉一周,晝夜交替1次3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運動,所以地球上看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現象:原因地球在自轉,且本身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4北半球早上桿影西北邊,中午正北,下午東北。正午桿影最短,正北方向。5張衡:渾天儀,地動儀四季與節氣1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叫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一天中桿影最短的時間是正午,此時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最大,稱正午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大,竿影短,熱(夏天、中午);太陽高度角小,竿影長,冷(冬天、早晚)。2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中高緯度地區,夏季太陽高度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陽高度較小,冬至日最小。3地球的公轉: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公轉周期365.256天。地球的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有66.5度的夾角。 公轉周期,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在公歷中每隔4年設置一次閏年,閏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4地球的公轉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地球五帶,四季更替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陽高度角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6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白晝越短。7重要的節氣。春分,秋分,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等長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內為極晝,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內為極夜。8把季節和農業生產時序相結合的記時方法叫做節氣。相鄰兩個節氣之間間隔15天9我國常用的的日歷是公歷,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基礎編制的立法,常用單位年10太陽光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南回歸線:南緯23.5度。北回歸線:北緯23.5度。赤道上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的機會。南北回歸線只有一次陽光直射的機會。月球與月相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相貌的變化叫做月相,月球表面布滿的大大小小的圓環形的坑,環形山 ,為月坑2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和水,也沒有任何生命,是一個荒涼寂靜的世界。3月球的運動形式有自轉和公轉。它的自轉周期與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恰好相等,都是27.3日。4月球的體積約為地球的2%,質量約為地球的1/81,月地平均距離約為384400km。5以月球繞地球公轉運動為基準的時間計量單位,叫做“月”。在公歷中,每一年分為12個月。6在一個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經歷新月、上弦、滿月、下弦等一系列的變化,造成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本身不發光、能反射太陽光。7月相變化的周期叫一個塑望月,等于29.5日。8據你所知在我國的節日中,根據農歷確定的節日有重陽節,端午節等。9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線時,月影擋住了太陽,于是就發生了月食。10月球進入地球的陰影區,使得月面變暗的現象叫月食。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發生月食這一天的月相是滿月,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系是日地月成一直線11發生日食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日食有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12發生月食時,先缺失的是東面,此時發生的月相叫滿月;發生日食時先缺失的是西面,此時發生的月相叫新月。13,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5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14 2008年,翟志剛神舟七號1地球公轉:繞太陽,自西向東,365.256天2地球自轉:繞地軸,自西向東,23小時56分4秒3月球公轉:繞地球,自西向東,27.3天4月球自轉:繞月軸,自西向東,27.3天5月相變化:一個朔望月,29.5天6一天中桿影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一般正午12點鐘,桿影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溫度最高 一年中正午桿影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轉,北半球夏至日桿影最短,太陽高度最大,溫度最高7赤道:是地球上距南北兩極相等的大圓,是所有緯線中最大的一條緯線。 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來回移動,這兩條特殊的緯線稱為回歸線南回歸線——南緯23.5°的緯線; 北回歸線——北緯23.5°的緯線。 極圈:晝夜長短達到極端,即24小時晝長和24小時夜長的南北界線,即南北緯66.5°的緯線。南極圈——南緯66.5°的緯線; 北極圈——北緯66.5°的緯線。 圖98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3日或24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9 A陽光直射南半球南回歸線,是冬至 B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是春分 C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回歸線,是夏至 D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是秋分第三章 地 球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2、地球的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地球的扁率約為1/300,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km。3、地球赤道的周長約為4萬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108平方千米。(圖3-1)二、地球儀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是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制成的。2、地軸(earth,s axis)是人們假想的地球旋轉軸,它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3、兩極是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 圖3-1指向北極星附近的一點叫北極(north pole),與北極相反的一點叫南極(south pole)。4、用右手可簡單表示地球的自轉方向:大拇指代表北極(N),四指的彎曲方向代表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5、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也叫子午線。在地球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6、經線的特點:(1)所有經線都是半圓線;(2)經線長度都相等;(3)經線指示南北方向。7、經度的劃分(1)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Greenwich)天文臺舊址那條經線,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east longitude),以西為西經(west longitude),東西經各180°。(圖3-2)(2)兩條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等分為兩個半球。 圖3-2(3)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原因是這兩條界線經過的幾乎全是海洋。(圖3-3) 8、緯線 沿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緯線,在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緯線。9、緯線的特點:(1)所有緯線都是圓圈,可稱為緯線圈。(2)緯線以赤道最長,分別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后在南北兩極變成一點。(3)緯線指示南北方向。 圖3-3 圖3-410、緯度的劃分(1)緯度以赤道為0°,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南、北緯各90°,北極為90°N,南極為90°S。(圖3-4)(2)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圖3-5)(3)低緯度、中緯度和高緯度,接近赤道者緯度低,接近兩極者緯度高。一般以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圖3-6) 圖3-5 圖3-611、經緯網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的網格,稱經緯網。(圖3-7)12、經緯網的用途 經緯網可幫助人們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故經緯網圖在軍事、航海、航空和交通旅行等方面用途很廣。13、五帶的劃分劃分的依據:由于地球斜著身子繞著太陽轉動,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緯度不同的地方, 圖3-7冷熱就有差別,即以地球表面獲得太陽光熱 的多少五帶作為劃分的依據。 (2)劃分的界線:陽光直射的最北界線與最南界線——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23.5°N)與南回歸線(tropic of Capricorn)(23.5°S);出現極晝或極夜的范圍界線——北極圈(north arctic circle)(66.5°N)與南極圈(south arctic circle)(66.5°S)。 圖3-8(3)五帶的范圍和特征范圍陽光照射特點獲得太陽光熱量氣溫與季節變化晝夜長短變化北寒帶北極圈以北斜射很低有極晝、極夜現象最少終年低溫嚴寒,季節變化不明顯晝夜長短變化大北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陽光終年斜射,但高度有變化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溫適中,四季變化明顯晝夜長短變化明顯熱帶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之間陽光直射最多終年高溫,季節變化不明顯晝夜長短變化小南溫帶 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陽光終年斜射,但高度有變化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溫適中,季節變化明顯晝夜長短變化明顯南寒帶南極圈以南斜射很低,有極夜、極晝現象最少終年低溫嚴寒,季節變化不明顯晝夜長短變化大三、時區和日界線1、時區(time zone)和時區的劃分交通事業的發展、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與加速,使人們的活動范圍空前加大,旅行或傳遞信息所需的時間大大縮短,使人類社會的聯系更加密切和頻繁。例如,我們從北京乘飛機飛往紐約,人們不僅要知道飛機起飛的北京時間,還要了解飛機到達美國紐約的時間,而在鐘表上這兩地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就是北京和紐約的時間差。(1)時間差的原因:造成時間差的原因,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也就是說地球上東邊地點的時刻要比西邊地點的時刻早。古時候,各地都把當地正午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刻定為12點,因而各地的12點是不同的。這種因地而異的時刻,稱為地方時。使用地方時,常會給各地時間上造成混亂,給交通和通訊帶來許多不便。(2)時區和時區的劃分:我們知道,地球每自轉1周需要24小時,即1小時地球自轉經度15°,因此,國際上規定,每隔15°劃分為1個時區,全球可分為24個時區,具體劃分的方法是:以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為基準,從西經7.5°至東經 7.5°劃為中時區,或叫零時區,在中時區以東依次為東一區、東二區……至東十二區;在中時區以西依次劃分為西一區、西二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并成為1個時區。 圖3-9 時區與日界線(3)時區差的計算: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叫做該時區的“標準經線”,標準經線上的時間,就是整個時區的“區時”。例如,北京處在東八區,東經120°就是東八區的中央經線,因此,北京時間就是東經120°的地方時,即東八區的“區時”。兩個相鄰時區的區時相差整1個小時。在任意兩個時區之間,相差幾個時區,兩地之間就相差幾個小時。東經度時間總比西經度時間早,所以計算時間的原則為:東加西減。2、日界線(1)過去時間上的混亂,不僅表現在鐘點上,而且也表現在日期上。為了避免日期上的紊亂,國際上規定了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的“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2)由于任何時刻,東十二區總比西十二區早24小時即1天的時間。因此,自東十二區向東進入西十二區時,日期要減去1天,相反則要增加1天,即日期的東減西加,但日界線并不完全在180°經線上,而是有三處彎曲,這主要是為了照顧180°經線附近地區的居民生活方便而略有變動的。四、地圖1、地圖上的比例尺(1)比例尺的概念:在地圖上,表示圖上距離與地面實際距離的比數,叫比例尺,也叫縮尺。圖上距離比例尺= 實地距離(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用圖上的1厘米來代表實地距離,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以下幾種。 數學式:如 1:1000000 或 1/1000000文字式:如,一百萬分之一 或: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線段式:如圖3-10 圖3-10(3)比例尺的大小 地圖上1厘米代表的實地距離越長(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該地圖所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地圖上1厘米代表的實地距離越短(即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該地圖所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2、地圖上的方向在地圖上定方向的方法有3種:(1)一般的方法是面對地圖,定向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此方法適宜用于中低緯度的地圖)。(2)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指向標箭頭總是指向北方。(3)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3、圖例和注記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語言”,幫助我們讀懂地圖。圖例是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注記是說明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和表示地理事物數量的數字。4、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合稱地圖的三要素。第四章 變化的地形一、火山與地震1、地形及其變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較大,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②丘陵:相對高度較小(一般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廣平坦,起伏很小。④高原:高原特點是海拔高,內部相對高度小,范圍比較大,周圍常有明顯陡坡。⑤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周圍是山地或高原,中間是平原或丘陵。(2)地形的變化:地殼是運動和變化著的,因而地表形態也是不斷變化的。所謂“滄海桑田”的成語,正是人們對自然界地形變化的生動描述和感嘆。(3)地形變化的原因:引起地形變化的原因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力作用和來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個方面。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包括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會引起地形變化。(4)地形變化的速度:地質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會發生劇變,如火山噴發、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變化卻非常緩慢,不易被人們覺察,但年長日久仍會顯露出“滄海桑田”的明顯變化。2、火山(1)火山噴發:是由于地殼內部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口處或地殼脆弱的地方猛裂沖出地面造成。其現象常常是驚心動魄,十分壯觀的。圖4-1表示火山的構造。(2)火山噴出物:有氣態、液態和固態物質三類。氣態物以水蒸汽為主,還有氫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物是從火山口溢出的高溫巖漿。 圖4-1固態物有火山彈、火山砂和火山灰等。(3)火山的分類:一般將火山分為三類。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噴發或經常噴發的火山。世界上現有500多座活火山。②死火山:是指在人類歷史以前爆發過的火山。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以后長期處于平靜,但仍可能爆發的火山。(4)火山的利與弊:強烈的火山噴發會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和局部氣候變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噴發也可能帶來新的礦產和地熱資源,為我們所利用。3、地震(1)地震:地震是指地殼的突然震動。地震是常見而對人類威脅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地球上每年約有500多萬次地震發生,其中能被感覺到的地震約有5萬多次。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約十多次。(2)地震原因:產生地震主要原因是來自地殼內部力量,使地殼堅硬的巖石產生斷裂和移動而引起。另外,某些人類活動如修大型水庫、爆炸等也會引發局部地震。(3)地震時現象和造成的災害:大地震發生時,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會發生上下顛簸和左右搖晃。也會造成山體滑坡和巖石崩落、地面褶皺、開裂、塌陷或隆起,還會引起海嘯。地震會使房屋倒塌、橋梁斷裂,交通、水電中斷,還會引起火災,使人民生命和財產蒙受重大損失。如1976年我國唐山大地震使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頃刻化為廢墟,有24萬人喪生。(4)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級:震級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震級每增加1級,釋放能量約增加33倍。1級最小。3級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覺到。5級以上均屬于破壞性地震,且隨震級增大破壞性也增大。76年唐山大地震震級達7.8級。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對地面的影響和破壞程度,通常分為12級。一般地說,烈度大小與震級大小、該地與震中距離和震源深淺等有關。震級大、與震中距離近、震源淺則烈度就大。 烈度達3度時人能察覺,6度以上則會造成較大破壞,達到11、12度時,將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嚴重變形,造成巨大自然災害。(5)地震預報:地震發生前,大地、天氣、水文、地磁及一些動物的行為常有異常變化,根據這些預兆,預報地震的發生,稱為地震預報。正確的預報可大大減輕地震給人類造成的損失,但因地震成因復雜,目前還不能正確預報所有地震。下面一些現象與地震有很大的關聯,常作為地震發生的預兆。①地下水變化:如發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氣含量增加等異常。這是因為地震前,在地應力作用下,含水層會受到擠壓或拉伸發生變形,地下水所處條件發生改變而引起地下水位異常變化。②地溫變化:地震前常有地溫明顯增高,天氣有異常悶熱的感覺。因為一般情況下,地下深處溫度(地溫)變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處巖石結構復雜的變化會產生大量熱能,引起地溫的升高。③地電變化:地下土壤巖石天然存在電場,稱為地電,可用電表測量它的存在和數值。地震前,巖石發生變形,地電也有異常的變化。④地磁變化: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體,地球周圍空間存在的磁場叫地磁場。地震發生前,該處地磁場也常有異常變化,可用儀器測量它的變化。⑤地形微小變化:地震前,由于巖層受內力作用發生變形,使地形也發生微小變化,這需要借助儀器才能測量出。⑥一些動物行為失常:不少動物的某些感覺器官有特別靈敏的功能,能感覺到地震發生之前自然環境的微小變化,出于生物的本能會表現出一系列異常的反應。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螞蟻搬家、雞犬不寧等異常情況出現。(6)發生地震時應對措施:發生地震時,必須冷靜迅速作出正確的應對措施,以使生命財產損失盡可能減小。其核心是保護生命安全,防止災害擴大,減小財產損失。課文中的幾條如:迅速關閉煤氣、滅火斷電,人員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且遠離高壓線和陡坡,在室內則應躲在廚房衛生間等狹小空間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誤聽謠傳等都應記住。(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世界上地震與火山集中分布在兩個地帶:①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火山帶。這與地殼的板塊分布有關,這兩個地震火山帶均處于板塊與板塊之間。我國處在這二個地震火山帶交界處,是個多地震國家,普及地震有關知識對減小地震造成的損失具有很大意義。二、海陸的變遷1、海陸變遷(1)海陸變遷的事例:①喜馬拉雅山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脈,但在幾千萬年前,那里還是茫茫的海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許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證明這里曾經是大海。②臺灣海峽過去曾經是陸地,后來變成了淺海。據考證,在臺灣海峽的底部,至今還保留著古河道的痕跡。③大連市的星海廣場是一處新的旅游景點,但原來該地是一個海灣,并沒有廣場陸地。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來的海灣變成了現在的陸地。(2)海陸變遷的原因:海陸變遷是地形變化中的一類,促使海陸變遷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地球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來自地球外部,如風和流水等的侵蝕作用,生物和人類的活動等。2.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1)魏格納在地圖上的發現:人類對地形變化原因的探索從未間斷過,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就是一個為科學獻身的典型。他在觀察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陸的輪廓非常相似,幾乎可以拼合起來。其他大陸之間也有類似現象,又發現美洲和非洲的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定親緣關系,于是大膽地提出了“大陸漂移說”。(2)大陸漂移假說:這是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來的,認為地球上的大陸原來是連在一塊的,周圍是海洋;后來大陸分裂成幾塊,向各個方向移動。目前的海陸分布格局是大陸在海洋上漂移分離造成的。3、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學說的建立:20世紀60年代,在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和后來的“海底擴張說”基礎上,經過許多科學家研究,發展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理論。(2)板塊學說主要內容:①地殼的巖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②軟流圈的物質運動使板塊移動,板塊上面的大陸和海洋隨著發生漂移,六大板塊的運動目前還在緩慢地進行。③板塊之間是地震火山容易發生的地方。(3)板塊學說的作用:板塊學說能較好地解釋高山、大洋的地形變化和火山、地震的發生以及地下礦藏形成的原因,還可以預測世界海陸分布變化的趨勢。如因為板塊運動,地殼巖石的碰撞會造成褶皺和斷層,從而造成新的山脈和深溝。實際上,喜馬拉雅山就是這樣從海洋變成了高山,而且目前還在“長高”。板塊學說也還有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三、地形的緩慢變化1、來自地球外部作用對地形的影響(1)巖石的風化:“風化作用”就是巖石在“熱脹冷縮”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長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巖石崩裂破碎。(2)流水的作用:流水作用是導致巖石風化和地形變化的重要力量。流水對地表巖石和土壤的侵蝕使巖石碎屑和土壤顆粒隨流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使地形趨于平坦,流水的沖積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巖,從而形成溶洞。海浪對巖石的拍打和沖擊會侵蝕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3)風的作用:大風能使大礫石滾動和撞擊,也能使沙丘搬家,風的作用也改變著地形。(4)冰川作用:巨大冰川的移動,使巖石和土壤隨之“搬家”,改變了原來的地形。(5)生物作用:苔蘚、地衣等生物能腐蝕石塊。珊瑚蟲能形成島礁,許多生物的長期作用也能改變地形。(6)人的作用:人類活動如筑壩攔河,移山填海,開挖運河,圍海造田等會使局部地形發生明顯變化。人們在改造自然地形時必須科學合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好自然。2、等高線地形圖(1)絕對高度:我們把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絕對高度,又稱“海拔”。(2)相對高度:某一地點與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稱為兩地間的相對高度。(3)等高線:地圖中的“等高線”就是經過實地測量各點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高度相同的點連結起來而成的。同一條等高線上的點高度均相等。(4)等高線地形圖:是一種描有等高線的地圖,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況。等高線地形圖一般以絕對高度來描繪。(5)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①每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均相等;②每兩條相鄰的等高級之間高度差相等;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線不會交叉;④等高線密集處地形陡峭,等高線疏稀處地形平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