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二)內容: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政府主席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準備工作。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二)大典盛況1、時間:1949年10月1日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54門禮炮齊響28響:54門象征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的54個民族[或參加第一屆政協的54個政治團體,或五四運動],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28個春秋)21教育網(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國內:①標志著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飽受外來侵略,奴役的歷史和內外戰亂頻仍、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從此結束,一個真正具有獨立的主權的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21*cnjy*com ②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變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長期執政的黨。【來源:21cnj*y.co*m】 ③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歷史從此揭開新的篇章。國際:國際上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版權所有:21教育】第2課 鞏固新政權一、西藏和平解放。 (一)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鑒定和平協議,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拉薩,西藏和平解放。21cnjy.com (二)西藏和平解放意義:使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有利于西藏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二、穩定物價之戰(毛澤東說它的意義“不下于淮海戰役”)1.人民政府與投機商展開一場“米棉之戰”。(統一調集物資集中拋售,打擊投機商)2.經過這場“經濟戰”,不發投機資本遭到沉重打擊。(全國物價趨于平穩)三、土地改革1、標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出處:21教育名師】2、結果: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1*cnjy*com3、土地改革意義:(作用)政治上:摧毀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經濟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奠定了基礎。地主所有 ——→農民個人所有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不是公有制第3課 抗美援朝戰爭一、朝鮮戰爭爆發1.中國出兵原因: ①美國入侵朝鮮,威脅中國安全。 ②美國侵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③朝鮮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二、抗美援朝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并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開赴朝鮮,抗美援朝。2、英雄人物:黃繼光(為了掩護戰友前進,他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 稱號:“最可愛的人”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4、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國際: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侵略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保衛和平民主的決心,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②國內: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鞏固了新政權;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士氣;使人民軍隊經受了現代化戰爭的洗禮,戰斗力大為提高。5、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革命主義精神等)6、取得勝利的原因①戰爭性質:正義的反侵略戰爭。②志愿軍不怕犧牲,英勇善戰。③中朝人民并肩作戰,中國人民積極支援前線。第4課 走向國際舞臺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求同存異”方針。一、新中國外交方針的制定1.新中國成立時,為什么在外交上“一邊倒”? ①新中國選擇走獨立的自主道路。 ②新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③新中國必須走向國際舞臺。 ④新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意義:①對世界: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②對中國: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三、周恩來與亞非萬隆會議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這次會議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1.主題:保衛世界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2.萬隆精神:平等,協商,和平共處,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第5課 工業化的起步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1、“一五”計劃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培養建設人才。2、“一五”計劃成就:四三二一(四個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鞍山鋼鐵公司。三個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兩個鐵路: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一個大橋:武漢長江大橋。)2·1·c·n·j·y3、重要意義: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邁向社會主義。(“一五”計劃,實際行程的中國近代以來引進工業項目和技術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業化浪潮,為我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定的初步基礎。)4、“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 ②人民群眾勤勞奮斗的結果 ③蘇聯的大力幫助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時間:1954年9月 地點:北京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憲法規定,國家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的意義: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確立,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第6課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改造的內容改造的途徑結果及歷史意義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于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贖買政策)“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 ①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居于主導地位。 ②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③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三大改造”的不足: 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要求過急,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單劃一在長時間內也遺留了一些問題。3、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第7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1、主要貢獻: 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2、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二、重大失誤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2、失誤的表現(1)大躍進:①工業:大煉鋼鐵 ②農業:糧食產量的浮夸(2)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二公”。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4失誤的教訓: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5、調整經濟八大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6、結果: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計劃基本完成,工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三、“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年到1976年)1、最大冤案:劉少奇案2、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3、各地很快發展成“打倒一切”“全面奪權”的全國內亂,工廠停工“鬧革命”,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四、建設成就1、原子彈和導彈的研制取得突破。2、1968年12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當時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進城通知。第8課 艱苦創業年代的英雄模范一、“鐵人”王進喜1、王進喜以吃大苦、耐大勞、公而忘私、忘我拼搏的勞動贏得了人們的贊譽,是“鐵人”。2、“鐵人”精神: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工人階級的艱苦創業精神。二、“縣委書記的榜樣”1、治理了“三害”(風沙、內澇、鹽堿)2、焦祿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座精神豐碑。三、“雷鋒之歌”1、雷鋒在平凡的崗位上,以“甘當螺絲釘”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雷鋒精神: 對黨和國家無限熱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第9課?? 外交工作的突破與發展一、中美建交 背景: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十分緊張 1970年,兩國領導人在不同的場合表達了直接會談的共同愿望 “乒乓外交”:1971 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 過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標志著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 意義:①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②對國際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重返聯合國 概況:1971 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21·cn·jy·com意義:①中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②在聯合國組織內,我國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www.21-cn-jy.com三、走向建交高潮 (1)1972 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 【來源:21·世紀·教育·網】(2)20世紀70 年代:西方世界許多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顯著成就:建立和發展了同亞非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 (坦贊鐵路)注:我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歸功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第10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1、內容:(1)思想上: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2)經濟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3)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21·世紀*教育網第11課 經濟體制改革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改革的本質: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環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安徽鳳陽率先嘗試)3.形式:“包產到戶”,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集體所有的土地長期包給各戶農家使用。 www-2-1-cnjy-com4.特點: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 5.方向:促使農業經濟朝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6.意義: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2-1-c-n-j-y2.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3.內容:(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2)所有制形式: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3)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目標: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