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凡人咖啡工作室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九年級下冊第三章、第四章復習九年級下冊的第三第四章內容雖說在學業考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由于其與生活息息相關,值得我們同學去重視。在這里我們會學到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如何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常見致病菌及其治療,傳染病、人體的免疫等的相關知識。除此以外還有世界最大的熱點問題:“人類與環境問題”,我們對于改善環境能做些什么等等知識,希望以下這個較為系統的整理能對你的復習有一定的作用。一、健康1、健康的含義: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關系都處于正常(或最佳)狀態。我們應該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2、不健康的因素:(1)生物遺傳因素;(2)生活方式因素;(3)環境因素;(4)保建設施因素。二、來自微生物的威脅(一)細菌1、結構:單細胞原生動物,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成形的細胞核。2、形狀:桿菌、球菌、螺旋菌3、細菌性疾病:痢疾、肺結核、破傷風、霍亂、淋病等(二)病毒1、結構:比細菌還小,無細胞結構,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2、病毒性疾病:甲(乙)肝、SARS、AIDS、脊髓灰質炎等(三)傳染病1、概念:由病原體引起,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有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2、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3、傳染病的三個環節:(1)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和動物。(2)傳播途徑:病原體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如空氣、水、生物媒介等。(3)易感者:對某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4、預防傳染病流行的措施:(1)控制傳染源(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早報告);(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者。5、傳染病的種類: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性傳播疾病*6、艾滋病的醫學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它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傳播途徑主要有下列三種: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三、身體的防衛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1、非特性免疫第二道防線:殺菌物質、吞噬細胞2、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淋巴細胞產生的免疫反應)(1)抗原:能和淋巴細胞產生免疫反應的任何外來物質(2)抗體:人體產生的一類蛋白質,只能對抗相應的抗原3、特殊的防病措施——接種疫苗(人工免疫)(1)人工自動免疫:注射已殺死的病原體或已減毒的活病原體制成的疫苗(2)人工被動免疫:直接注射含抗體的血清或免疫因子4、免疫的功能:抗感染、免疫監視、自我穩定5、非傳染性疾病:腫瘤、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6、照顧好你的身體:食品衛生、平衡膳食、遠離毒品、酗酒危害、急救常識四、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1.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生物圈的資源與環境,人類的活動則影響和改變生物圈。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各種資源,同時也要接納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但在一定的時期內,地球上的空間、資源、環境的承載量是有限的,人類發展必須與環境相適應。2.人類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1)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而形成的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2)城市化和工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三廢"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和農藥污染等污染,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人類所做的工作:(1)計劃生育;(2)環境保護;(3)我們的行動(減少能源消耗,搭公交車減少大氣污染及溫室效應;使用無磷洗衣粉;不將化學品廢物如油漆、油漆稀釋劑等隨意倒入下水道;電池回收等)。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3.礦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都是埋藏在地底下能夠提供能量的物質,通常被稱為礦物能源。4.煤和石油的成分(主要是碳)。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變化及能源結構的變化:消費總量逐年上升,消費結構不斷改變。這是因為:(1)生產技術與消費技術變化;(2)可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影響;(3)環境污染的制約。存在的問題:環境污染及不可持續發展(存量有限)。5.核能是通過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而釋放出能量。1千克鈾235通過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500噸標準煤所釋放的能量。6.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不會污染環境。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7.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能源利用的變化,從而體會能源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能源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1)古代生物質能和水力、畜力;(2)第一次工業革命“煤炭時代”;(3)第二次工業革命“石油時代”,電能大量使用;(4)21世紀核能的大量使用。面對能源問題,人類采取的措施有:(1)開發新能源(沼氣、原子核能、太陽能、風能、氫能、乙醇等);(2)改進現有能源的使用方式;(3)公眾層面的能源節約。8.保障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的辦法是,尋找新能源替代石油、煤等礦物能源。避免由于使用能源造成的污染,已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改變現有能源利用的不合理結構和能源利用方式,探究能源利用新途徑,是解決當前人類能源問題的又一重要出路。9.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環境中的可被人們利用的物質和能量。不可再生資源:不能被恢復或再生的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可再生資源:能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自然地恢復或再生的資源。如風、水、陽光和生物等。10.森林與草原掠奪性破壞的防護措施:(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邊砍邊種、選擇砍伐;(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許多小的區域,每年在不同的區域砍伐;(3)鑒定樹木:鼓勵公眾選擇經鑒定為可持續發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4)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紙盒;(5)紙制品的重復使用。11.要使海洋(漁場)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做到:(1)限量捕撈;(2)建立禁漁期;(3)改變捕魚方式(網格太小、炸魚、毒魚違法);(4)發展水產養殖技術;(5)開發的新資源。12.淡水及土地資源的匱乏等。淡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南水北調、海水淡化、回收水利用、節約用水等)。13.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珠三角的桑基魚塘、北京的城郊生態農業等。14.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要把控制人口數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即在不減少未來供應的前提下,定期獲取一定數量的可再生資源。浙江省桐鄉市邵逸夫中學 郵編:314511 張偉 Email:science_teacher@ QQ:287756355第 1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