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九年級下第一章、第二章復習(一)宇宙1.宇宙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是由大量不同層次的星系構成的。宇宙是均勻的、無邊的、膨脹的。運動著的物質將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就成為我們所說的宇宙。2.宇宙起源的有關神話傳說(1)盤古開天辟地(2)猶太人的創世說(3)日本人的創世傳說3.星系運動特點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星系運動有如下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運動的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4.大爆炸宇宙理論目前被人們廣為接受的一種宇宙起源學說是大爆炸宇宙理論(勒梅特于1 9 3 1年創建)。其主要觀點—一大約1 5 0億年前,我們所處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極高的溫度和密度,被擠壓在一個“原始火球"中。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后來相繼出現了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5.宇宙的將來——兩種結局永遠膨脹下去,或者會塌縮而在大擠壓處終結。無論是在地球上觀察,還是在其他星球上觀察,都可以觀察到其他星球都在遠離觀察點而去,這是宇宙膨脹的結果。其實,大爆炸產生宇宙的理論也不能確定起始爆炸中心。6.霍金的宇宙無邊界設想英國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論和宇宙無邊界的設想成了現代宇宙學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這樣的:第一,宇宙是無邊的;第二,宇宙不是一個可以任意賦予初始條件或邊界的一般系統。(二)太陽系的形成和地球的誕生1.地心說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太陽和其它天體都是圍繞地球轉動的。它否定了對宇宙天圓地方的認識,但由于被教廷所利用,反而阻礙了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2.日心說哥白尼認為:太陽是行星系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否定了“地心說”,對當時和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為人類研究天體運行規律和認識太陽系,為認識地球的起源奠定了基礎。但從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來看,顯然是錯誤的,說明科學假說具有時代局限性。3.太陽系的形成:(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質進二步收縮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其依據是:太陽系的行星公轉和太陽自傳方向一致,太陽系的行星公轉軌道幾乎處于同一平面。(2)星云說4.太陽系家族的誕生(1)50億年前原始太陽星云因萬有引力作用而收縮凝聚。(2)凝聚的星云,繞著中軸旋轉,形成中間增厚的大圓盤。(3)繼續旋轉,盤面形成幾個同心圓的圓環。(4)中心部分質量較大形成恒星——太陽,圓環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衛星。9.決定恒星壽命的因素只有一個——質量。質量愈大,壽命愈短。太陽的光和熱是靠太陽內部的氫發生熱核反應而產生的。(三)恒星的一生1.各階段特點:(1)紅巨星:表面溫度低,體積大,亮度高。 (2行星狀星云:質量大,體積大,但亮度較暗。(3)超新星:亮光相當于十億顆太陽。(4)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2.恒星的最終結果(大質量恒星的歸宿)(1)進入“超紅巨星”階段:星體急劇擴大,變成紅色;(2)進入“超新星"階段:超紅巨星爆發,形成超新星;(3)進人“中子星”“黑洞”階段。3.紅巨星在迅速膨脹時,發出的光越來越偏紅,它極為明亮,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許多都是紅巨星。紅巨星的體積很大,它的半徑一般比太陽大100倍。4.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發所釋放的能量,發出的亮光相當于十億顆太陽。5.爆炸將星球物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發射。每一顆恒星一生之中最多只可能發生一次6.質量比太陽大8倍以上的恒星—一超新星爆炸后會形成“黑洞"黑洞會把附近所有的物質都吸進去,就連光線也會被吞沒,所以我們是看不見黑洞的。但是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顆恒星,我們可以從這顆鄰近恒星的物質被吸入黑洞時的情形,證明黑洞的存在。(四)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初期形態:由熔巖構成的熾熱的球2.原始大氣:甲烷、氨氣、水蒸氣、氫氣、硫化氫等3.米勒實驗:原始地球上,無機物可以合成有機物4.各種假說:(1)化學進化假說:無機小分子一有機小分子一有機大分子一多分子體系一原始生命(2)外星說:通過對到達地球表面的隕石研究發現其中含有有一些氨基酸,由此推測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來自外星球。(五)生物的進化1.化石: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生物不定向變異一環境選擇一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3.植物:藻類一苔蘚一蕨類一裸子植物一被子植物。4.動物:無脊椎動物一脊椎動物(魚類一兩棲類一爬行類一鳥類一哺乳類)5.順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6.遺傳物質:DNA、麗A分子上起遺傳作用的片段叫基因7.育種:雜交優勢、基因工程8.優生:禁止近親結婚(六)生物種群和群落1.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性2.群落:一定生活環境中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環境影響生物:旗艦樹、植物向光性等3.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生物影響環境:蚯蚓疏松土壤、植物防風固沙等生物適應環境:保護色、擬態等4.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5.生態系統的成分:(1)非生物部分:太陽能、熱量、水、空氣、礦物質等生產者:綠色植物(2)生物部分 消費者:動物(食草動物叫初級消費者,食肉動物叫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細菌、真菌、一些原生動物、食腐動物(蚯蚓等)6.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1)能量流動:單向、逐漸減少(2)物質循環:循環不息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7.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2)組成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3)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有限8.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火山噴發、地震、水旱災害、雷電、火災、臺風等。9.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1)壞的影響: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資源枯竭、外來生物入彼農田、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等。(2)好的影響:三北防護林體系、設立自然保護區、污水處理等。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