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公開課】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三首》精品教學示范課(實錄+課件+教案+練習+反思+教學建議).zip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公開課】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三首》精品教學示范課(實錄+課件+教案+練習+反思+教學建議).zip

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以文定教,讀寫聯(lián)動”理念下
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古詩詞三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開篇課文。本冊的第二單元教材圍繞著“月是故鄉(xiāng)明”選編有流傳千古的《古詩詞三首》;有以梅花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梅花魂》;由回憶家鄉(xiāng)趣事的《桂花雨》,還有回憶故鄉(xiāng)生活表達濃濃戀鄉(xiāng)情誼的《小橋流水人家》。語文園地也是圍繞“思鄉(xiāng),愛鄉(xiāng)”設計了“策劃一次活動”的口語交際;以“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為內(nèi)容的習作;“回顧·拓展”;“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
《古詩詞三首》包括有《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詞,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據(jù)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jīng)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xiāng)情仕意。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xiāng)。著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常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qū)憣崱埣@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奇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全詩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xiāng)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xiāng)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fā)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xiāng)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fā)。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xiāng)來,因為故鄉(xiāng)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塑雪之聲。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學習古詩詞有了初步的基礎,他們在中低年級時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基本功方法。這次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掌握了學法的基礎上學習。基于學生還是初步有基礎,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教學此首古詩是采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基本教學法。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及整組教材內(nèi)容和本語文學習園地設計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感情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5.通過反復誦讀古詩,結合課文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6.通過背誦古詩,深化體驗詩人的情感。
7.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了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品味、積累并內(nèi)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xiāng)思親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難點: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xiāng)詩詞的一般特點。
六、設計理念: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詩文學習的重點,應不斷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
設計本課時,結合單元整體理念“以文定教,讀寫聯(lián)動”,我堅守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理念是“以文定教、順學而導”——根據(jù)古詩詞的體裁和思鄉(xiāng)詩詞的題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經(jīng)驗和規(guī)律,確定了以朗讀品味為主的教學方法;依據(jù)單元、課文的編排特點,設計了對比教學的教學思路。
在教學中,預設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反復品味,反復朗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引領學生自主習得古詩詞,淡化詩意解讀,而重賞析誦讀,把握詩詞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七、學習方法:
借用注釋,查閱資料、工具書,質(zhì)疑問難,自讀感悟,朗讀涵詠,討論交流,撰寫小論文等。
八、課前準備:
1.了解王安石、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關思鄉(xiāng)的古詩。
3.課文插圖及相應CAI課件。
九、課前預習:
1.針對課文內(nèi)容有側重地查閱資王安石、張籍、納蘭性德等詩人的資料,對他們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xiāng)、人生履歷有所了解,并做簡要地記錄。
2.借助注釋、工具書、聯(lián)系語境,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詩詞,并嘗試讀懂古詩大意。
十、課時安排:兩課時
十一、兩課時具體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4.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升華作品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想詩境,悟詩情,背詩、默詩,積累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王安石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入,誦讀“月”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月亮象征著團圓之意,望著月亮,總讓人生發(fā)許多的想象。特別詩人名作都喜歡借月吟詩創(chuàng)作,你們還記得有關月亮的詩嗎?(先出示月夜的圖片)
2.小結:故鄉(xiāng)的月亮總是那么令人懷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詩題目“泊船瓜洲”。)
3.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jié)(bó、pō)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要補充一張PPT,補充“教學實錄”)
【設計意圖】背誦和月亮有關的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激發(fā)他們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xiāng)之琴弦,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自主誦讀,互助正音,讀通讀順。
1.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分好節(jié)奏。
(1)出示古詩《泊船瓜洲》,配上輕音樂。
(2)自由讀,同桌互讀正音。
2.個別展示。請一個同學起來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我們將對讀得好的進行鼓勵,有錯誤的要為他們糾正,達到共同進步。
重點強調(diào)“間”“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多音字讀音的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是有差異的個體,而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只有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并帶著任務讀書,是為了讓學生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自覺地讀書,再通過同桌的互助正音,這樣的過程,是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剡_到讀書的目的。
3.吟誦《泊船瓜洲》。
(1)《泊船瓜洲》是一首七絕,根據(jù)“平長仄短”按照平仄的原則,讓學生用“/”標注。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反復吟誦。
生生互讀,師生共度。
  【設計意圖】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 強化近體詩的平仄規(guī)律是:“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學生讀出近體詩平仄和押韻要求,引導學生情感體驗,入情入境。
(三)自主交流,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根據(jù)預習搜集的資料,請個別學生說一說。
1.了解詩人。
(1)自由分享預習收集的資料。
(2)小結:王安石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一位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他有一次坐著船,在沿著長江向西行駛的旅途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題目看出來,是他在旅途中的哪里寫的呢?
2.自主釋題。
預設:瓜洲在江蘇省,就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泊船瓜洲》是船停靠在瓜洲。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對詩人及寫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解詩題,為學習詩句打下基礎。而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習知識,增強學生對學習詩的學法之一的記憶。
(四)自主學習,質(zhì)疑問難,整體把握。
通過注釋和課外搜集的資料,自讀詩詞,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1.學生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2.初步理解題意、句意。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要創(chuàng)設適當?shù)钠脚_,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認知能力,讓學生自己理解詩意,增加他們對詩的理解、記憶,教學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五)自主品味,體會詩情,感悟詩境。
1.邊讀邊品,體會詩情。
2.你學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學習。
預設(1)“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預設:一道長江水,數(shù)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是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什么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出示圖畫)
小結:這是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chǎn)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卻心系家鄉(xiāng),戀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濃縮在“一水”“只隔”,帶著你的感情讀讀這兩個詞語。
生自由讀,個別讀。
預設(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①讀讀詩句,想象畫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②細心推敲,品味詩句。
據(jù)說句中的“綠”字是詩人經(jīng)過反復的錘煉才用這個字,之前曾用過許多字,你們猜他曾經(jīng)用過哪些字?
小結:詩人用“綠”字不光寫出了春天已到,而且寫出春天來到后景物的變化,寫出了鮮明的色彩,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盡情地表達了作者對江南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家鄉(xiāng)美景的思念。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將“綠”字換詞、朗讀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鄉(xiāng)之情。
(六)自主探究,感受詩境
1.詩文學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①預設:既然詩人已經(jīng)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么渴望回到家鄉(xiāng)去,那他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課件出示資料: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領導變法。變法對富國強兵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舊派的反對。1074年,王安石無奈辭去宰相職務,任江寧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官場的復雜,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對從政產(chǎn)生了強烈的厭倦感,他兩次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宋神宗都不批準。這年春天,迫于無奈,王安石只好勉強上任。北上京城途經(jīng)瓜洲時,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②看了資料明白了什么?
2.通過這段資料,我們讀出了一個被逼無奈的王安石,一個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個無可奈何的王安石。詩人他無可奈何離家而去,只好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他身不由己離家而去,只有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他被逼無奈離家而去,只能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他戀戀不舍離家而去,發(fā)自肺腑地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全體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3.讀這首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小結:你們已經(jīng)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用自己的心去體悟詩人的心!大家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生聲情并茂地朗誦
4.背誦全詩。
【設計意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學這首古詩后,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但又不能言時,教師適當?shù)亟榻B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背后蘊涵的意思。在反復吟誦中,入情入境地讀,體會詩的意境。
5.拓展思鄉(xiāng)詩句。
自古以來,描寫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有好多,老師在這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來讀讀!
課件出示詩句: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fā),人在天涯鬢已斑。(劉著)
6.總結:同學們,思鄉(xiāng)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大家課下可以積累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詞;同學們也可以給遠方的親人寫封信,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設計意圖】適當?shù)耐卣梗拐n文信息量更加豐富,讓學生獲得更多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進思鄉(xiāng)詩句中,以期達到豐富兒童古詩文積淀,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底蘊的目的。而且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板書:
一水間
人在途中,心系家鄉(xiāng)
數(shù)重山
又綠
濃濃思鄉(xiāng)情
何時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秋思》《長相思》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經(jīng)過對比學習,體會出兩首詩詞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思鄉(xiāng)的緣由、表達的方式、語言特點是不同的。
2.了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詩人納蘭性德。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想詩境,悟詩情,背詩、默詩,積累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收集有詩人的資料。
五、教學設計:
(一)溫故知新,把握主旨
1.復習《泊船瓜洲》,重溫思鄉(xiāng)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還,不由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滿大地,離家已久,思緒萬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
2.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秋思》和《長相思》。
【設計意圖】適當?shù)那榫皠?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投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去。由復習《泊船瓜洲》思鄉(xiāng)情懷誘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必將事半功倍。
(二)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請學生試著總結學習《泊船瓜洲》的方法。
2.小結: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
(三)自主學習,走進文本。
1.運用學習方法,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shù)名學生讀,正音。(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提醒學生《長相思》第二句的讀法是(4、3)的節(jié)奏:“身向榆關/那畔行”第三句的讀法是(2、3)的節(jié)奏:“夜深/千帳燈”。這首詞是雙調(diào)三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平韻,一疊韻,一韻到底。上闋韻字分別是:程、行、燈、下闋韻字分別是更、成、聲。
3.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圍繞這個字你有什么想問?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1)指名答。
(2)小結: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
4.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 和你的小組一起反復讀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讀了這么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選一首說。(指數(shù)名答)
6.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更何況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必須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氛圍去了解學情,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已習得的學習方法,投身到詩詞的學習中去,這樣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教學中,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后,“圍繞這個字你有什么想問的?”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這樣的設計最大好處就在于可以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jīng)弄懂了的就不說,節(jié)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四)對話文本,入情入境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xiāng)之情,藏在哪個句子中?默讀,畫出來。
2.指名答。
3.交流,結合重點詞隨機點撥引導:
第一首《秋思》
(1)體悟“見”之蕭瑟。
①看到“秋風”這個詞,你會想到什么?
②“見秋風”,其實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小結:唐代洛陽應該是何其的繁華,然而這一切詩人卻視而不見,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
③感情讀。
(2)想象“意”之萬重。
①站在這個街頭,孤獨的詩人思緒萬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書:作家書)
出示:欲作家書意萬重
② “古人說,家書抵萬金”,詩人提筆想寫封家書,千言萬語便涌上了心頭。他想起了誰?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出示簡介:張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遠離故鄉(xiāng),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jīng)歷了浪跡天涯的羈旅生活。常年四處奔波、漂泊異鄉(xiāng)。他祖籍吳郡,后客居洛陽。)
③詩人一提筆,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畫面,都浮現(xiàn)在了腦海。你們都感覺到了詩人內(nèi)心的那份牽掛與思念。現(xiàn)在,請你提起筆,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幫他將這份意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出示小練筆:
張籍提起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對年邁的父母寫道:
他對和睦的兄長 寫道: 他對乖巧的小妹 寫道: ……
(生寫)
④學生交流。
小結:剛才同學們所說的,一定也是詩人想說的,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
這份對父母的牽掛,三言兩語怎能寫得完呢?這正是
——(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敦厚的兄長多年未見,不知近況如何呀?兒時的快樂時光怎能書寫出來呀!這正是
——(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是多么想回來看看你呀。一起
——(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小結:秋風落葉喚起思鄉(xiāng)夢,小橋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情感朗讀齊讀前兩句詩。
(3)品味“開”之內(nèi)涵
①這份濃濃的思念和牽掛怎是幾張薄薄的紙所能承載的呀,正如他自己說的——(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板書:說不盡)
“說不盡呀說不盡”,說不盡的是什么?
②用上一句的三個字,那就是—— “意萬重”
千言萬語濃縮成了三個字,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為意萬重,正是因為說不盡,詩人才會——(讀)“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板書:又開封)
③ “封”是什么意思?“開封”呢? “又開封”是什么意思呢?把信封好,拆開;再封好,又拆開。詩人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動作呢?
④“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嗎?
出示補充資料:古時候并沒有郵政局,也沒有郵遞員。老百姓的家書要么由家中的仆人傳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帶。詩中應該屬于什么情況?
對于游子來說,遇到一位可以捎家書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⑤張籍“又開封”是在什么時候?大家來看這幅圖。詩人將千言萬語化作書信交給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剛要離去,詩人叫住了他,拆開信件,看還要補充些什么,這正是
——(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行人坐上馬鞍,準備啟程,詩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書信查看,他擔心自己對家人的話沒有說完呀,這正是
——(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⑥行人不明白,詩人為何要反反復復查看這封信呢,他說——(模擬“行人”和張籍的對話。
⑦同學們,你可能不明白詩人此時的心態(tài),他獨自一人漂泊他鄉(xiāng),已經(jīng)十年沒有回家了。如果你對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許會有新的體會。
出示補充資料:張籍,中唐著名詩人。原籍吳郡(現(xiàn)在的江蘇蘇州),后來遷到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zhèn))。由于家境貧寒,他很小的時候就遠離家鄉(xiāng),四處求學、作詩。大約三十歲左右,后來憑借自己的才華考取功名,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xiāng),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⑧讀了這段材料,我們再聯(lián)系杜甫寫下的詩句“家書抵萬金”,此時的詩人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詩人,面對行人的發(fā)問,你會說些什么?
⑨師:在外漂泊與家人聯(lián)系,只能靠這封家書啊。這封飽含著萬重意,價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書,詩人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fā)走啊。在發(fā)走之前,他怎能不開封呢!來,我們齊讀后兩句——
生齊讀后兩句。
【設計意圖】體現(xiàn)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通過讀寫聯(lián)動,想象張籍信中的內(nèi)容,多形式的感情朗讀,步步深入,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誦讀升華。
①教師范讀。用朗讀把詩人的這份思鄉(xiāng)情傳遞給遠方的親人吧
②詩人因秋風而起思鄉(xiāng)之意,欲提筆卻難訴萬千離愁。終于,捎信人帶著這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信漸行漸遠,詩人一直站著,望著“行人”遠去的方向……
這一刻,詩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出示: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歸信吟》)
孟郊說當家書被帶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帶走了。就像詩人此刻身在洛陽,心卻早已回了故鄉(xiāng)。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鄉(xiāng)情呀!讓我們再次吟誦《秋思》
③配樂朗誦。
④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這正是——(齊讀古詩)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齊讀古詩)
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xiāng)情。(背誦全詩)
【設計意圖】古詩詞的語言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閱讀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穩(wěn)性思維,指導學生沿著詩文簡練言語的階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詩的意境。接著是升華情感的讀,是走進文本,走進詩人心靈的讀,這樣的讀就是一個情感的積累,是一種文化底氣的積淀。
(1)抓意象,山水風雪行。
讓我們走進在納蘭性德的眼中的鄉(xiāng)愁。我們先來看看納蘭性德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小結:“身向榆關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他經(jīng)過了崇山峻嶺,他經(jīng)過了大河小川,他經(jīng)過了山海關外,經(jīng)過了軍營的帳篷, “夜深千丈燈”則是康熙帝一行人馬夜晚宿營,眾多帳篷的燈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襯下在所獨有的壯觀場景,他還經(jīng)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品意蘊,故園無此聲。
①納蘭性德的心在哪兒
②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連起來,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
③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jié)奏讀,可以輕輕地讀。
(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指一學生讀后,教師放音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④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和情景?(教師范讀)
⑤小練筆: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xiāng),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xiāng),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生寫,交流。
故園沒有這樣的風雪交加,故園不會這樣的臥不成眠,故園不會這樣的寒冷孤寂;故園,有的是寧靜詳和,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這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一個包容作者此時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學生齊“碎”。)
⑥誰來讀《長相思》?
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讀《長相思》)
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小結:同學們,聽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讀。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沒有楊柳依依,沒有芳草青青,這里有的只是一起讀——《長相思》
(學生齊讀)
⑦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說: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說: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點評】凸顯“整合”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這兩首詩的詩眼,引導學生學會推敲,學會品詞析句,品味語言精妙,再現(xiàn)詞中的景象,引領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并從小練筆中走進詩人的心靈,在景與情中力求達到融合,從而與作者有著共同的情感體驗。多種形式的朗讀為背誦及默寫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最終做到熟讀成誦。
(五)對比總結,升華感情。
1.對比背誦,想象畫面。
(1)學生任選一首進行背誦。
小結:用心背誦,詩詞中的畫面就能浮現(xiàn)在眼前。我們不可能到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得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著對故鄉(xiāng)的想念、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感人的詩詞吧。
2.體悟這兩首詩詞表達方法之妙。
(1)同是寫鄉(xiāng)愁,《秋思》和《長相思》在寫法上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小結:《秋思》善于從尋常細節(jié)入手,刻畫入微;《長相思》善于將寫景與敘事融于一體。最終目的都為抒情。
3.升華誦讀。
(1)鴻雁傳書,千言萬語;夜宿邊關,千辛萬苦。山高水長隔不斷我的思鄉(xiāng)情,歲月流逝剪不斷我的思鄉(xiāng)情。讓我們一起吟誦《泊船瓜洲》《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生激情吟誦。
(2)鄉(xiāng)愁,是游子心中難解的結;故鄉(xiāng),是游子心頭永恒的家。多年以后,當我們離開家鄉(xiāng),遠離故土,我們的心中,會情不自禁地涌起思鄉(xiāng)情懷,讓我們一起吟誦《秋思》、《長相思》
師生激情誦讀《秋思》、《長相思》。
  4.課后收集表達思鄉(xiāng)情緒的詩詞,交流。
【點評】古詩詞的學習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通過想象畫面對比,通過感情誦讀對比,充分感受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此時,適當?shù)赝貙拰W生學習古詩文的空間,適當引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積累豐富的語言,進而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六)作業(yè)布置:
選擇令你最感動的一首詩或詞想象詩詞中描繪的畫面,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七)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秋 見秋風 長相思
作家書 思鄉(xiāng) 身在征途 蕭蕭風雪難入夢
思 說不盡 心在故園 軍旅懷鄉(xiāng)情意濃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2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共10張PPT)
秋 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①。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②臨發(fā)又開封③。
意萬重: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行人:這里指捎信的人。
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洛 陽 城 里 見 秋 風,
欲 作 家 書 意 萬 重。
詩意: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心中涌
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
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
不知如何表達。
復 恐 匆 匆 說 不 盡,
行 人 臨 發(fā) 又 開 封。
詩意:帶信的人將要出發(fā)的時候,我
卻又打開了封好的信。
秋 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①。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②臨發(fā)又開封③。
洛陽城里見秋風。
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以使樹葉黃落,
百花凋零,
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
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
秋 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①。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②臨發(fā)又開封③。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驛臺》
(唐)白居易   
靖安宅思當窗柳,
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
居人思客客思家。
天凈沙 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古詩三首》補充練習
一、給下面的字選擇合適的讀音。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還:①hái; ②huán
  2.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
  重:①chóng ②zhòng
  3.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
  數(shù)重:①shǔchóng ②shùchóng
   ③shùzhòng ④shǔzhòng
  4.風一更,水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 )
  更:①gēng ②gèng
  二、解釋詩句中帶下劃線的字的意思。
  1.泊船瓜洲 泊___________
  2.京口瓜洲一水間 間___________
  3.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 聒___________
  三、把古詩補充完整,再按要求作答。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故園無此聲。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______。“此聲”指________________。這首詩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四、默寫一首課外積累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古詩。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鞏固詩詞的理解,更好地積累詩詞;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拓寬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空間,適當引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積累豐富的語言,進而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答案依次如下:
  一、1、② 2、① 3、② 4、①
  二、1、停船靠岸 2、間隔 3、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三、身向榆關那畔行,納蘭性德。風聲雪聲 戍邊戰(zhàn)士思念家鄉(xiāng)
  四、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思鄉(xiāng)詩句集粹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悲莫悲兮生別離——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共5張PPT)
靜夜詩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鐘山

①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cny.com)全國最大的中小學教育資源網(wǎng)站

①上21世紀教育網(wǎng)下精品教學資源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以文定教,讀寫聯(lián)動”理念下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二單元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一)
9月15日,我借了五(2)班的學生執(zhí)教了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詩。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我抓住“泊”“間”“綠”“還”等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明白詩意;能重現(xiàn)地圖,向?qū)@些地方非常陌生的學生們展現(xiàn)長江、瓜洲、京口、鐘山的空間位置以及詩人、小船、月亮的大致形象,為學生理解詩意作了深入的挖;介紹王安石作詩的背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但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經(jīng)反思,我總結以下兩點:
一、指導朗讀還不夠到位。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我覺得,在課堂上,吳老師安排的讀還不夠,是老師的講解促學生理解,并未實現(xiàn)讀中求解、求悟。我覺得,吳老師在抓住“泊”“間”“綠”“還”等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時,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讀好這些關鍵字,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誦讀中;又如在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后,可以安排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學生在層層深入的誦讀中,越來越強烈地感受是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可以用以文解文的方法理解。
學習古詩,以文解文也是一種好方法。例如,王安石詩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思鄉(xiāng)的意象,吳老師可以在講解這句時,就可以馬上補充不同時代的明月詩句: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通過誦讀這些詩句,加深思鄉(xiāng)情懷。在學完全首詩后,還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好詩作為拓展閱讀,如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這篇作品與《泊船瓜洲》在體裁、情感以及作者與南京的關系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幫助學生體悟生活經(jīng)歷中尚難理解的去國離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體詩,一是現(xiàn)代詩,拓寬了閱讀的時間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國,實現(xiàn)了情感升華,深化了學生情感內(nèi)涵。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二)
9月20日,把經(jīng)過重新調(diào)整的教案交給了語文科組長廖艷明老師,得到廖老師的指導,與我談及高段古詩教學的體會:
詩詞意境高遠,感情豐富、形象生動、語言精煉含蓄,具有較強的韻律美,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朗誦和品讀古詩詞,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豐富的語感、形象的思維、濃郁的人文情懷和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她說在我教學這首古詩的時候,重點抓住“情”這一元素,挖掘古詩中蘊含的“思鄉(xiāng)情懷”。從一開始,由月亮談到與月亮相關的古詩,在感情基調(diào)上給予學生一種認識,月亮在古詩中不僅是美的化身,更是思鄉(xiāng)懷人之物。在教學方法上,運用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孩子們抓住這首詩中的關鍵詞“間” “綠”這兩個字來探究、感悟;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通過讀古詩整體感知、探究詩詞領悟詩情、感情朗誦深化詩境這三個層面進行教學。
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之中,總感受古詩課缺乏“詩情畫意”,不能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導學生去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憂傷著詩人的憂愁。縱觀全詩,其實整首詩就圍繞“還”來寫。詩人是想還卻不能還。結合王安石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也是王安石對自己政治前途的一種擔憂。
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交流對話的主體,是富有巨大的認識潛能的。如果換一種教學設計,在本詩的品讀與詩人其他的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下,效果可能會更好。例如:在理解“瓜洲”“鐘山”“京口”三個地方之間的位置關系,學生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王安石離家這么近為什么不能回家?(引導學生發(fā)問)這是學生的獨特體驗和課堂生成的需要,老師出示了一段背景資料(老師一直是口述,自說自答),讓學生讀資料,并從中找答案。當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寫這首詩是在上任的途中。這次上任,實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鄉(xiāng)。寫“還”字是為了表達他強烈的回家愿望。“明月何時照我還”是他的憂愁啊!是他面對明月的一種空嘆。學生再讀他寫的《元日》,聯(lián)系詩歌的背景,從“總是新桃換就符”中學生看到了一個決心改革的王安石;讀他寫的《梅花》,學生從“凌寒獨自開”中看到了一個堅強的王安石。學生對教師的預設作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考,從獨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詩的中心,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情感是詩的魂,如果教者不能從詩的本質(zhì)上去觸動孩子的心,詩歌的意境體會也只是一句空話。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三)
得到科組長廖艷明老師的指導后,我再找同級的語文老師認真?zhèn)湔n,在五(3)班再試教一次,效果有了很大的轉變。課后有所體會:
課堂總的感覺比較扎實,各環(huán)節(jié)也比較簡單,但環(huán)環(huán)緊扣,目標也非常明確,聽起來很舒服。
古詩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詩人的感情。教學中,我耐心教學生讀題目,讀每一句詩,先是讀通讀對全詩。特別是第一句,老師很有耐心地糾正讀音,間在這里讀jiàn。
古詩言簡意賅,富有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圖畫將古詩詞語形體化,這樣便于學生清晰地理解詩意,深刻地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
我運用幻燈片形式一次性將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變成了直觀的畫面,并利用畫面理解瓜洲,京口,鐘山之間的地理位置,也為了下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礎。
我在教學時,分成了三步讀詩作畫。
第一步:先是解題,泊船瓜洲,船停在什么地方?學生理解了瓜洲,我就把瓜洲這個詞語寫在了黑板上。
第二步,讓學生讀詩1、2句詩,“水指什么?”學生通過讀,明白了水指的是長江,我在瓜洲的詞語下面畫了一條長江,然后在瓜洲的對面畫了一條橫線,問學生空白的地方填什么?啟發(fā)學生思考是京口,并追問學生為什么是京口?這樣,我們就一眼明了的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長江,同時也就明白了為什么“間”在這里念 jiàn,這樣做可以一舉三得。
第三步,讓學生讀第二句,理解數(shù)重山是什么意思?“就是幾座山?”那鐘山在什么地方啊?原來鐘山和京口只隔著幾座山啊!學生就一看圖就知道了第1、2兩句的詩意了。
中國詩歌講究煉字練意。很多是人往往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形象構成意境。如古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確值得推敲。我讓學生想想綠字還能換成什么詞語?接著,讓學生說說用“綠”字好在什么地方?最后,讓學生寫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通過換一換,說一說、寫一寫,學生在透析過程中體會到一個“綠”字讓人倍感滿目春色,早春的氣息撲鼻而來。
我國詩歌豐厚博大,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條件,不同的人際關系,構成了詩歌的不同背景,而這些背景又直接影響詩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時,只有找到詩人感情的源頭,我們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透露給我們的思想感情。我在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了解王安石后,有兩處精彩的拓展:
一、在明白詩句1、2兩句后,我問學生鐘山現(xiàn)在指哪里?學生回答是南京。我就有目的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在學生有一定的感知后拋出一個問題:“京口和鐘山離得這么近,這與作者有什么關系呢?”一系列的問題就是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明白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二、在學生明白在作者眼里鐘山是近的,使學生更深一層的明白作者身在瓜洲,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預感,發(fā)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在課堂中,以讀感悟,入境悟情,使古詩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但還是有些不足: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能以古詩的思維教學。然而,對詩所表達的感情的體會,我們應該主要借助對文字的反復吟誦,穿越時空。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這些固然重要,但讓學生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不通過不同層次的吟誦,是難以達到的。在這一點上,我在課堂上有所欠缺。“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在讓學生代入角色感受詩人的感受后, 讓學生與詩人身同感受,再讓他們想象詩人當時會怎樣吟誦這首詩,這樣,學生理解了詩人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思鄉(xiāng)之情融入了孩子們的心中,透過歲月沉積下來的厚重的文字,美麗的詩句,孩子以誦讀,表達出他們的感悟。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四)
在一次次的研磨后,我把集體智慧的教案放在班里,讓孩子們享受學習的快樂。葉主任帶著幾個中心組的老師來聽課,給了我高度的評價,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自學自悟,培養(yǎng)獨立學習的能力。
我注重學生課前的預習。教學前先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后根據(jù)要求查找資料。課中通過小組內(nèi)交流,用現(xiàn)代語言說說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nèi)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并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xiāng)的詩歌。這樣,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比起僅僅接受老師的教,效果會更好。最為重要的是,孩子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
二、抓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對于五年級學生,詩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詩意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傳統(tǒng)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抓住“又”字體會詩人離家久,早想還,抓住“何時”體會詩人思家切、不能還。通過板畫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系,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三、想象畫面,深化理解。
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多處畫面的想象:
1.數(shù)重山、瓜州都是詩中寫道的景物。點擊出示詩中的景物。然后出示長江圖,是這用文字標注出景物所在的方位。學生練習。點擊出示:瓜州京口的方位。出示數(shù)重山和鐘山—— 閉上眼睛,讓這些景物在你腦海中變成一幅畫。
2.如果此時你就是站在船頭的詩人,你會吟誦——(生讀)。代入角色,把學生領進詩的意境中。
3.抓住詩眼“綠”,想象畫面
我提出疑問:用其他字代替“綠”好不好?為什么?文中的綠什么意思?通過這個“綠”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學生通過想象畫面,意會到江南的美景——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它仿佛在我們的眼前浮現(xiàn)。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五)
整整研磨了四次,讓我對古詩詞教學有了新的思考。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chuàng)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詩意的課堂?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我覺得有以下值得總結的地方:
亮點一:抓吟誦,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xiāng)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泊船瓜洲》平仄規(guī)律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學生讀出近體詩平仄和押韻要求,引導學生情感體驗,入情入境。《長相思》是雙調(diào)三十六字的詞,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平韻,一疊韻,一韻到底。上闋韻字分別是:程、行、燈,下闋韻字分別是更、成、聲。第二句的讀法是(4、3)的節(jié)奏:“身向榆關/那畔行”第三句的讀法是(2、3)的節(jié)奏:“夜深/千帳燈”。這樣,抓住詞的特點反復吟誦,讓學生更快地為入情入境去感悟。感受他對故鄉(xiāng)的深深依戀,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亮點二:抓詩眼,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尋找詩詞的詩眼,引導學生想象,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xiàn)想象,配樂想象是一種創(chuàng)造想象,想象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nèi)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秋思》和《長相思》是以“思”“思什么?為何思?怎么思”,通過小練筆想象張籍寫信內(nèi)容,體悟“見”之蕭瑟;想象“意”之萬重;品味“開”之內(nèi)涵。《長相思》中通過“納蘭性德的身在哪?心在哪?”抓意象,山水風雪行;品意蘊,故園無此聲。小練筆想象納蘭性德故園的情景,更是入情入境。
亮點三:重體驗,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將古詩帶入生活。堅持“讀寫聯(lián)動”從想象張籍寫信內(nèi)容和納蘭性德故園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導孩子進一步誦讀整首古詩,一詠三嘆的形式,層層掀起孩子們心中的情感之波,讓詩作真正的進步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拉近和古詩的距離感。
當然也留下了許多的遺憾:遺憾一:課堂評價不充分,激勵學生不夠。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一點我深深知道。但是到了這節(jié)課的課堂上,一緊張什么都忘了。鼓勵的眼神,贊賞的微笑,真誠的表揚,熱烈的掌聲,這是多么好的教學輔助資源,如果能夠充分運用,相信一定能像萬校長說的那樣,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情緒會更激昂。遺憾二:朗讀形式還不多樣,學生表達要加強。
這一次的“精品課程研磨課”真是讓我受益良多,更加堅定了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一絲不茍的對待每一節(jié)課,不斷打磨自己,爭取更大的提高!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1 頁 (共 1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共6張PPT)
長相思
納蘭性德
點此播放視頻
多情貴胄——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納蘭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善騎射,好讀書。經(jīng)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tǒng)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wèi),后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作品特點: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diào),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jīng)諸書為《通志堂經(jīng)解》。
詩詞成就: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稱“清詞三大家”。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萬帳穹廬人醉 星影搖搖欲墜 歸夢隔狼河 又被河聲攪碎
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 還睡 解道醒來無味 ——《如夢令 》
誰翻樂府凄涼曲 風也蕭蕭 雨也蕭蕭 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 醉也無聊 夢也何曾到謝橋
——《采桑子 》
一生一代一雙人 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 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 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 相對忘貧
——《畫堂春 》
淚咽更無聲 止向從前悔薄情 憑仗丹青重省識 盈盈
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 午夜鶼鶼夢早醒 卿自早醒儂自夢 更更
泣盡風前夜雨鈴
——《南鄉(xiāng)子 為亡婦題照 》
納蘭作品集
長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 雪一更
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詞牌名
一路走過的風景
既感慨又峰回路轉
俗語 如那廝 那處
放松、高興
激動、豪邁
皇帝遠征的浩蕩
山海關
對仗
風雪之夜 思鄉(xiāng)之情
感慨萬千
家庭的溫暖
襯托
異地他鄉(xiāng)的冷
總結:
納蘭詞道“夜深千帳燈”,如果換成詩仙李白也許就會變?yōu)椤耙股钊f帳燈”,這顯示出兩個詩人
各自的風格。
納蘭這首詞總的來說寫得很傳神動情,委婉多情又有少見的豪邁,只是納蘭作詩到情處又不夸張,不見大氣魄猶見真情在,這大概跟他顯赫的家世和父親謹慎為官的教育有關。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以小令見長,時人譽為“清代第一詞人”。
《長相思》這首詞表達了關外將士的鄉(xiāng)愁。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以文定教,讀寫聯(lián)動”理念下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二單元
《古詩詞三首》教學實錄
一、激趣引入,誦讀“月”詩,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月亮象征著團圓之意,望著月亮,總讓人生發(fā)許多的想象。特別詩人名作都喜歡借月吟詩創(chuàng)作,你們還記得有關月亮的詩嗎?(先出示月夜的圖片)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背誦《靜夜思》)
師:小結:故鄉(xiāng)的月亮總是那么令人懷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是第5課《古詩三首》中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詩題目“泊船瓜洲”。)
【點評】課堂伊始,以詩激趣。背誦和月亮有關的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激發(fā)他們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xiāng)之琴弦,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自主誦讀,互助正音,讀通讀順。
1.師: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分好節(jié)奏。
(1)出示古詩《泊船瓜洲》,配上輕音樂。
(2)生自由讀,同桌互讀正音。
【點評】學生是有差異的個體,而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只有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并帶著任務讀書,是為了讓學生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自覺地讀書,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剡_到讀書的目的。
2.個別展示。
生個別讀。
師:(針對個別讀錯“間”字進行指導)同學們,其實這里的“間”應讀成“jiàn”,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生:表示隔開的意思,所以讀成“jiàn”。
師:這個同學說得很好。(出示圖)京口就在瓜洲的對面,(做標記寫上“京口”),在江南,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京口和瓜洲分別在長江南、北岸,被一條長江隔開了,所以這兒應該讀“jiàn”,就是間隔、隔開的意思。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那么這里的“重”字又應該讀成什么呢?
生1:重(zhòng)
生2:重(chóng)
師:你為什么認為讀成“chóng”?
生2:因為在詩句中表示幾座山,就是說幾重山。
師:你說得很對。那你們?yōu)槭裁窗选斑€”字讀成“huán”?
生:“還”字在這里表示歸還,是回家的意思,所以讀成“huán”。
師:你真聰明,對在這里是讀“huán”。下面,我再齊讀整首詩吧。
【點評】針對容易讀錯的“間”“重”“還”字,進行指導并以此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多音字讀音的學習方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意。
3.吟誦《泊船瓜洲》。
(1)師:《泊船瓜洲》是一首七絕,根據(jù)“平長仄短”按照平仄的原則,請同學們用“/”標注。 (實物投影,師生一起完成。)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反復吟誦。
師:說來試著吟誦一下。
生生互讀,師生共讀。
  【點評】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 強化近體詩的平仄規(guī)律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引導學生讀出近體詩平仄和押韻要求,讀得有聲有色。
三、自主交流,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了解詩人。
(1)自由分享預習收集的資料。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
齊:王安石。
師:課前,你們通過收集資料,知道什么呢?
生: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2)師小結:王安石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一位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他有一次坐著船,在沿著長江向西行駛的旅途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題目看出來,是他在旅途中的哪里寫的呢?
生:瓜洲,我知道“瓜洲”現(xiàn)在揚州的一小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
師:對,瓜洲在江蘇省,就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
師:那么“泊”是什么意思,“泊船瓜洲”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泊”是把船停放在岸邊的意思。
生2:我知道“泊船瓜洲”是船停靠在瓜洲。
師:對,看來同學們很會思考。
【點評】通過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對詩人及寫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解詩題,為學習詩句打下基礎。而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習知識,增強學生對學習詩的學法之一的記憶。
四、自主學習,質(zhì)疑問難,整體把握。
1.師:請同學們默讀全詩,借住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詩意,把不懂的字詞劃出來。并與同桌交流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再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自由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
(出示圖畫,在老師的提示下理解“只”“又”“吹綠”等詞語。)
2.初步理解題意、句意。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生1:京口口和瓜洲只被一道江水隔開,鐘山也只隔著幾重山。春風又把長江南岸吹綠了,明月什么時候才照著我回家園啊?
師:看,一讀詩,就有了這樣的理解,真不錯。
生2: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中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呵,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師:你能用心感受。真好!
生3: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邊,我隔江遙望對岸的京口,心里想,這里與我居住的鐘山也就只隔著幾座大山,和煦的春風吹綠了長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時才能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鄉(xiāng)呢?
師:越說越精彩。好!
【點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要創(chuàng)設適當?shù)钠脚_,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認知能力,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以學生自己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的感性體驗,初讀入情入境。
五、自主品味,體會詩情,感悟詩境。
(一)邊讀邊品,體會詩情。
1.師:你學懂了什么?
2.根據(jù)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學習。
(1)生:我從“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體會到作者離家非常近。
師:一道長江水,數(shù)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是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什么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出示圖畫)
生:從這兩個詞看到詩人歸家心切,很想回到家鄉(xiāng)去跟家人團聚。
師:這是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chǎn)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卻心系家鄉(xiāng),戀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濃縮在“一水”“只隔”,帶著你的感情讀讀這兩個詞語。
生自由讀,個別讀。
(2)師:你還學懂了什么?
生:我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仿佛看到了江南的美景。
1 讀讀詩句,想象畫面。
師:讀讀詩句,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1:王安石站在江邊,看到春風吹拂,草木萌生,到處生機勃勃,相信過不了多久,就會綠透江南岸邊了。遙望明月,他想道: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故鄉(xiāng)?
生2:春風一來給大江大河帶來了一派生機。我的家鄉(xiāng)江南一定又呈現(xiàn)出一片綠色.我還是不能回家,明月什么時候能把我的思念帶回家呢?
2 細心推敲,品味詩句。
師:是呀,后兩行詩句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據(jù)說句中的“綠”字是詩人經(jīng)過反復的錘煉才用這個字,之前曾用過許多字,你們猜他曾經(jīng)用過哪些字?
生1:“過”
師:為什么用“過”呢?
生:因為春風每吹過一處都會生機勃勃。
師:有道理,誰還猜?
生2:我認為是“到”。
師:為什么?
生:因為春天到了,春風吹來,就會使樹木煥發(fā)新芽。
師:說得也對。誰還猜?
生3:我認為是“入”。
師:又說說你的看法。
生:因為用“入”是擬人手法,把春風寫活了。
師:你真會思考,發(fā)揮想象,表揚你。
生4:我認為是“滿”。
師:“滿”字顯得很豐富,真好,但是,我有疑問,為什么王安石最后用“綠”字?
生1:因為用了“綠”字,當我讀起來就好像看到綠茵茵一片。
師:帶著想像去讀詩句,真好,確實,用了“綠”給了讀者的色彩感和想像的空間。
生2:我覺得用“綠”去描寫,好像真的看見春風的到來,又表現(xiàn)出春風到后江南水鄉(xiāng)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師:你的理解真透徹,我想,你說進了王安石的心坎里去了。
師小結:詩人用“綠”字不光寫出了春天已到,而且寫出春天來到后景物的變化,寫出了鮮明的色彩,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盡情地表達了作者對江南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家鄉(xiāng)美景的思念。
【點評】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抓住詩眼“綠”反復咀嚼、感悟,從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感知整首詩的大意。在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并體會作者的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
(二)自主探究,感受詩境
1.詩文學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詩人離家這么近,為什么不能還?
師:問的好,既然詩人已經(jīng)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么渴望回到家鄉(xiāng)去,那他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請默讀:
(課件出示資料: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領導變法。變法對富國強兵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舊派的反對。1074年,王安石無奈辭去宰相職務,任江寧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官場的復雜,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對從政產(chǎn)生了強烈的厭倦感,他兩次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宋神宗都不批準。這年春天,迫于無奈,王安石只好勉強上任。北上京城途經(jīng)瓜洲時,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師:同學們,看了資料明白了什么?
生1:詩人他被逼無奈才離開了家,所以他特別不愿離開家。
生2:詩人他極不情愿離開了家,他其實不想去當宰相。
生3:詩人是身不由己的,皇帝的話他不敢不聽。
……
2.師:你們有著很強的感悟力!是呀,通過這段資料,我們讀出了一個被逼無奈的王安石,一個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個無可奈何的王安石。詩人他無可奈何離家而去,只好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生1: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他身不由己離家而去,只有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生2: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他被逼無奈離家而去,只能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生3: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他戀戀不舍離家而去,發(fā)自肺腑地問明月(出示幻燈片)——
生全體:明月何時照我還。
3.師:讀這首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詩人舍不得親人,對家鄉(xiāng)無限的留戀之情!
生2:詩人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
生3:詩人是多么想家呀!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jīng)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用自己的心去體悟詩人的心!大家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生聲情并茂地朗誦
4.師:能背誦下來嗎?
生背誦
【點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學這首古詩后,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但又不能言時,教師適當?shù)亟榻B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背后蘊涵的意思。在反復吟誦中,入情入境地讀,體會詩的意境。
5.師:同學們,自古以來,描寫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有好多,老師在這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來讀讀! (補充做好一張PPT)
詩句: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fā),人在天涯鬢已斑。(劉著)
6.師:同學們,思鄉(xiāng)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大家課下可以積累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詞;同學們也可以給遠方的親人寫封信,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師:這節(jié)課咱們就上到這,下課!
【點評】思鄉(xiāng)詩句的適當拓展,使課文信息量更加豐富,讓學生獲得更多情感體驗,以期達到豐富兒童古詩文積淀,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底蘊的目的。
六、板書:
一水間
人在途中,心系家鄉(xiāng)
數(shù)重山
又綠
濃濃思鄉(xiāng)情
何時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把握主旨
1.復習《泊船瓜洲》,重溫思鄉(xiāng)情。
師:同學們,詩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讓我們看到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還,不由感慨——
生齊說: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春滿大地,離家已久,思緒萬千,不由感慨,王安石不由得感慨——
生齊說:明月何時照我還?
2.引出新知。
師: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秋思》和《長相思》。
【點評】適當?shù)那榫皠?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投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去。由復習《泊船瓜洲》思鄉(xiāng)情懷誘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必將事半功倍。
(二)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是怎樣學習《泊船瓜洲》這首詩的?
生1:先讀通詩,再理解句意,最后感悟詩情。
生2:先讀通全詩,接著了解詩人,再理解詩意,最后感悟詩情。
師:你歸納得不錯,我們是通過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這首詩。接下來我們就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秋思》吧。
(三)自主學習,走進文本。
1.出示要求: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全班學生自學。
2.指數(shù)名學生讀,正音。
生1: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zhòng)。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生2: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chóng)。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這里的“重”字究竟讀什么呢?
生:我認為讀“chóng”因為它表示許多,心事重重的意思。
3.師: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圍繞這個字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有什么想提問的?
(1)指名答。
生1:我發(fā)現(xiàn)兩首詩的題目都有“思”。
生2:我想問詩人在思什么?
生3:宋朝詩人張籍和清朝詩人納蘭性德在“思”什么?
生4:他們?yōu)槭裁匆八肌蹦兀?br/>(2)師小結:同學們真會思考,歸納同學們的質(zhì)疑,這節(jié)課我們就圍繞兩首詩此中“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展開教學吧!
4.師:究竟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 和你的小組一起反復讀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師:讀了這么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選一首說。
個別生讀詩詞。
6.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師:同學們,《秋思》是詩,《長相思》詩詞,剛才讀著讀著,你發(fā)現(xiàn)詩和詞有什么不同?
生1:詩有一定的字數(shù),前一句是幾,下一句就是幾。
師:哦,我們知道有五言和七言,《秋思》是七言。
生2:詩都是前一句是逗號后一句是句號。
生3:詞有一定的調(diào)子,長短不同。
生4:詞有一定的格式。
師:對,詞有一個詞牌名,它分兩個部分,分別是上闋和下闋。你們看看這首詞是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寫的。清朝寫詞最厲害的,寫的最好的一首詞。這首詞是雙調(diào)三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平韻,一疊韻,一韻到底。上闋韻字分別是:程、行、燈、下闋韻字分別是更、成、聲。我們一起讀讀它,要注意《長相思》第二句的讀法是(4、3)的節(jié)奏:“身向榆關/那畔行”第三句的讀法是(2、3)的節(jié)奏:“夜深/千帳燈”。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范讀。
生個別讀,齊讀。
【點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更何況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教學中,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詞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四)對話文本,入情入境
1.師: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xiāng)之情,藏在哪個句子中?請默讀這兩首詩詞,畫出來。
2.生匯報。
3.交流,結合重點詞隨機點撥引導:
第一首《秋思》
(1)體悟“見”之蕭瑟。
生:我覺得“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感受到詩人張籍的思想情結。
師:那你知道“見”什么意思?
生:看見。
師:對,見到什么?
生:秋風。
①看到“秋風”這個詞,你會想到什么?
生:秋高氣爽;涼風習習;心曠神怡;秋葉紛紛;落紅遍地……
②師:有人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秋風是沒有形狀的,難道真的看得見?“見秋風”,其實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生1:看到飄落的樹葉。
師:是飄零的落葉撥動了詩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經(jīng)讀出畫面了。除了落葉飛舞的情景,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
生2:看見別的人一家團聚。
師:看到他人和家人團聚,詩人會想起些什么呢?
生:一家人聊聊天,談談家常對我來說還是那樣的難呀?為什么?
師:是呀,為什么?我想這對離鄉(xiāng)的游子來說更是一種深深的刺痛,因為和別人的團聚相比,他就顯得更為——孤單了。這正是他當時的心情啊。
生:聽了大家這樣說,讓我想起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③師小結:看來同學們都在認真地思考,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情景。多么的蕭瑟冷清,可是,唐代洛陽應該是何其的繁華,然而這一切詩人卻視而不見,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
師:又是一年秋風至,詩人佇立街頭,看著漫天飛舞的黃葉,看著他人團聚的溫馨場面,他的內(nèi)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xiàn)詩人的心情嗎?
生:孤獨、憂傷、寂寞……
師:你真是詩人的知己啊,就請你讀,讀出他的孤獨。(生讀)
師:都說知音難覓,詩人有你這位朋友,一定會感到溫暖的。請你用朗讀表達出來。(生讀)
師:張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請你讀出來。(生讀)
師小結:一陣秋風,一份愁緒,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秋思》。試著把詩人內(nèi)心的那份孤獨與寂寞的心情讀進去,讀到詩的字里行間去。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jié)奏讀。
(生自由讀)
(2)想象“意”之萬重。
①站在這個街頭,孤獨的詩人思緒萬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書:作家書)
出示:欲作家書意萬重
②“古人說,家書抵萬金”,詩人提筆想寫封家書,千言萬語便涌上了心頭。他想起了誰?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出示簡介:張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遠離故鄉(xiāng),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jīng)歷了浪跡天涯的羈旅生活。常年四處奔波、漂泊異鄉(xiāng)。他祖籍吳郡,后客居洛陽。)
③生自由說。
④小結:正如你們所說,詩人一提筆,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畫面,都浮現(xiàn)在了腦海。你們都感覺到了詩人內(nèi)心的那份牽掛與思念。現(xiàn)在,請你提起筆,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幫他將這份意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出示小練筆:
張籍提起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對年邁的父母寫道:
他對和睦的兄長 寫道: 他對乖巧的小妹 寫道: ……
(生寫)
④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詩人的心聲。誰先來!
小結:剛才同學們所說的,一定也是詩人想說的,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
預設:這份對父母的牽掛,三言兩語怎能寫得完呢?這正是
——(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預設:敦厚的兄長多年未見,不知近況如何呀?兒時的快樂時光怎能書寫出來呀!這正是
——(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預設: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是多么想回來看看你呀。一起
——(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小結:秋風落葉喚起思鄉(xiāng)夢,小橋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情感朗讀齊讀前兩句詩。
(3)品味“開”之內(nèi)涵
①師:這份濃濃的思念和牽掛怎是幾張薄薄的紙所能承載的呀,正如他自己說的——(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板書:說不盡)
師:“說不盡呀說不盡”,說不盡的是什么?
生:思念
生:牽掛問候
……
②師:用上一句的3個字,那就是——(齊)“意萬重”
師:千言萬語濃縮成了三個字,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為意萬重,正是因為說不盡,詩人才會——(齊讀)“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板書:又開封)
③師:同學們,請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
生:信。
師:對,那“開封”呢?
生:打開信。
師:那 “又開封”是什么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開。
師:把信封好,拆開;再封好,又拆開。詩人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動作呢?
生:因為很猶豫,好像有很多事情要說,寫不完,道不盡。
師: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
④師:知道“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嗎?
生:捎信的人。
師:是專門送信的人嗎?
出示補充資料:古時候并沒有郵政局,也沒有郵遞員。老百姓的家書要么由家中的仆人傳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帶。詩中應該屬于什么情況?
生:托人捎帶。
師:你們知道嗎?對于游子來說,遇到一位可以捎家書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⑤師:張籍“又開封”是在什么時候?大家來看這幅圖。詩人將千言萬語化作書信交給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剛要離去,詩人叫住了他,拆開信件,看還要補充些什么,這正是
——(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行人坐上馬鞍,準備啟程,詩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書信查看,他擔心自己對家人的話沒有說完呀,這正是
——(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⑥行人不明白,詩人為何要反反復復查看這封信呢,他說——(模擬“行人”和張籍的對話。
生扮演“行人”:張籍啊張籍,你怎么如此麻煩,為何反反復復拆信查看?天色已經(jīng)不早,我得啟程趕路了。
師:面對行人的發(fā)問,詩人會怎么說呢?
另生扮演“張籍”:對不起,可是我真是千言萬語說不盡呀。
生2:真麻煩你了,不好意思,我越想越覺得自己應該多寫幾句。
⑦師:同學們,你可能不明白詩人此時的心態(tài),他獨自一人漂泊他鄉(xiāng),已經(jīng)十年沒有回家了。如果你對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許會有新的體會。
出示補充資料:張籍,中唐著名詩人。原籍吳郡(現(xiàn)在的江蘇蘇州),后來遷到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zhèn))。由于家境貧寒,他很小的時候就遠離家鄉(xiāng),四處求學、作詩。大約三十歲左右,后來憑借自己的才華考取功名,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xiāng),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⑧師:讀了這段材料,我們再聯(lián)系杜甫寫下的詩句“家書抵萬金”,此時的詩人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詩人,面對行人的發(fā)問,你會說些什么?
生1:行人呀,請理解我吧!我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我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xiāng)呀,我真的想多寫幾句呀!
生2:行人,請等等我吧,我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兒時一起玩鬧的玩伴,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所以,千言萬語道不盡心中的掛念呀!
⑨師:在外漂泊與家人聯(lián)系,只能靠這封家書啊。這封飽含著萬重意,價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書,詩人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fā)走啊。在發(fā)走之前,他怎能不開封呢!來,我們齊讀后兩句——
生齊讀后兩句。
【點評】體現(xiàn)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通過讀寫聯(lián)動,想象張籍信中的內(nèi)容,多形式的感情朗讀,步步深入,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誦讀升華。
①師:聽著你們的朗讀,老師忍不住想吟誦一回,可以做我的聽眾嗎?
師吟誦。你們也一起來。用朗讀把詩人的這份思鄉(xiāng)情傳遞給遠方的親人吧
②師:詩人因秋風而起思鄉(xiāng)之意,欲提筆卻難訴萬千離愁。終于,捎信人帶著這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信漸行漸遠,詩人一直站著,望著“行人”遠去的方向……
師:這一刻,詩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出示: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歸信吟》)
師:孟郊說當家書被帶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帶走了。就像詩人此刻身在洛陽,心卻早已回了故鄉(xiāng)。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鄉(xiāng)情呀!讓我們再次吟誦《秋思》
③配樂朗誦。
④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這正是
——(學生齊讀古詩)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
——(學生齊讀古詩)
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xiāng)情。
(學生背誦全詩)
【點評】古詩詞的語言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閱讀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穩(wěn)性思維,指導學生沿著詩文簡練言語的階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詩的意境。接著是升華情感的讀,是走進文本,走進詩人心靈的讀,這樣的讀就是一個情感的積累,是一種文化底氣的積淀。
第二首《長相思》
(1)抓意象,山水風雪行。
師:讓我們走進在納蘭性德的眼中的鄉(xiāng)愁。我們先來看看納蘭性德的“身”在哪里 身在何方?
生:納蘭性德的身在前往山海關外。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關外的路上。
師:誰還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他的身在山海關那邊。
師:山海關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師:那是怎樣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師: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嶺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還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師: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帳燈”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面。
師:是呀,納蘭性德的身在哪兒?“身向榆關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他經(jīng)過了崇山峻嶺,他經(jīng)過了大河小川,他經(jīng)過了山海關外,經(jīng)過了軍營的帳篷, “夜深千丈燈”則是康熙帝一行人馬夜晚宿營,眾多帳篷的燈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襯下在所獨有的壯觀場景,他還經(jīng)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品意蘊,故園無此聲。
①師:納蘭性德的心(稍做停頓),心在哪兒
生:他的心在故鄉(xiāng)
師:用詞當中的一個詞一起說,納蘭性德的心在哪
生齊答:故園。
(教師板書:心系故園)
②師:好,同學們,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連起來,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
生1:我發(fā)現(xiàn)了他身卻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鄉(xiāng)。
生2:我發(fā)現(xiàn)了納蘭性德他既想保家衛(wèi)國,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師: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層。
生3:我覺得納蘭性德他肯定很久沒回家鄉(xiāng)了。
師:你的心思真細膩啊!
生4:納蘭性德雖然遠離家鄉(xiāng),可是他仍然思念著家鄉(xiāng)。
③師: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jié)奏讀,可以輕輕地讀。
(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師:好,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
(指一學生讀后,教師放音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④師: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和情景?(教師范讀)
師: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面?
生1: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xiāng)。
師:你走進去了。
生2: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xiāng),睡不著那樣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作者輾轉反側的畫面。
生3:我看見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xiāng)的情緒也更加地重了起來。
師:你看到了納蘭性德抬頭仰視的畫面。
生4:我還看到了山海關外,士兵們都翻來覆去睡不著,但是在他們的家鄉(xiāng)沒有這樣的聲音,睡的很寧靜。
⑤師: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xiāng),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xiāng),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生寫。
分享。
生1:月光皎潔的晚上,納蘭性德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只聽見外面“呼呼”的風聲,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xiāng)與他們團聚啊。
生2:納蘭性德的家鳥語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編成花環(huán)戴在頭上。家鄉(xiāng)一片生機勃勃。
師:故園的生活真是恬靜、幸福啊!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故園沒有這樣的風雪交加,故園不會這樣的臥不成眠,故園不會這樣的寒冷孤寂;故園,有的是寧靜詳和,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這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一個包容作者此時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學生齊“碎”。)
⑥師:帶著你的感受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讀《長相思》生朗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再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同學們,聽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讀。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沒有楊柳依依,沒有芳草青青,這里有的只是一起讀——《長相思》(學生齊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進入詩人的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
(學生齊讀)
⑦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說: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喚醒——(生齊說: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點評】凸顯“整合”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這兩首詩的詩眼,引導學生學會推敲,學會品詞析句,品味語言精妙,再現(xiàn)詞中的景象,引領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在景與情中力求達到融合,從而與作者有著共同的情感體驗。多種形式的朗讀為背誦及默寫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最終做到熟讀成誦。
(五)對比總結,升華感情。
1.對比背誦,想象畫面。
(1)學生任選一首進行背誦。
小結:用心背誦,詩詞中的畫面就能浮現(xiàn)在眼前。我們不可能到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得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著對故鄉(xiāng)的想念、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感人的詩詞吧。
2.體悟這兩首詩詞表達方法之妙。
師:同是寫鄉(xiāng)愁,《秋思》和《長相思》在寫法上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秋思》通過一件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生2:《秋思》詩人通過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樣的細節(jié)"既照應了"意萬重",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唯恐言之不盡的復雜微妙的心理,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深味到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生3:《長相思》把寫景和敘事融合在一起,抒發(fā)了濃濃的鄉(xiāng)愁。
師小結:《秋思》善于從尋常細節(jié)入手,刻畫入微;《長相思》善于將寫景與敘事融于一體。最終目的都為抒情。
3.升華誦讀。
(1)師:鴻雁傳書,千言萬語;夜宿邊關,千辛萬苦。山高水長隔不斷我的思鄉(xiāng)情,歲月流逝剪不斷我的思鄉(xiāng)情。讓我們一起吟誦《泊船瓜洲》《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生激情吟誦。
(2)鄉(xiāng)愁,是游子心中難解的結;故鄉(xiāng),是游子心頭永恒的家。多年以后,當我們離開家鄉(xiāng),遠離故土,我們的心中,會情不自禁地涌起思鄉(xiāng)情懷,讓我們一起吟誦《秋思》、《長相思》
師生激情誦讀《秋思》、《長相思》。
  4.課后收集表達思鄉(xiāng)情緒的詩詞,交流。
【點評】古詩詞的學習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通過想象畫面對比,通過感情誦讀對比,充分感受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此時,適當?shù)赝貙拰W生學習古詩文的空間,適當引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積累豐富的語言,進而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六)作業(yè):
選擇令你最感動的一首詩或詞想象詩詞中描繪的畫面,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七)板書:
秋 見秋風 長相思
作家書 思鄉(xiāng) 身在征途 蕭蕭風雪難入夢
思 說不盡 心在故園 軍旅懷鄉(xiāng)情意濃
(八)附上學生作業(yè)一篇:
“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洛陽城里秋風乍起,黃葉紛飛,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人”字形南飛。一陣涼風吹來,整個人全身上下不由得有幾分寒意。定居在洛陽的詩人張籍觸景生情,腦海里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他想:家里的人一定也很想念我這個漂泊在外的游子,我給家里寫一封家信吧,向他們說明我現(xiàn)在的處境。
于是,詩人張籍拿起毛筆、硯臺、紙給家里親人開始寫信。但卻不知怎樣下筆,最后經(jīng)過反復的構思,一封家信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他把寫好的這封沉甸甸的家書交給送信人。當送信人即將催馬上路的時候,張籍又擔心這封家書沒寫好,還有對家人未說的話意猶未盡,又開啟已經(jīng)封好的信,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和修改,張籍才勉強把家書戀戀不舍交給送信人。平且神情嚴肅的對送信人說:“你一定要把這封信親手送到我家人的手中,告訴我的親人我現(xiàn)在很好,請他們不要擔心、牽掛我。”說完這些,詩人的淚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轉,送信人悄然上馬離去。
看著送信人的背影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有蕭瑟的秋風和詩人孤單的身影,詩人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久久不能平靜……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0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以文定教,讀寫聯(lián)動”理念下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二單元
《古詩詞三首》教學建議
《古詩詞三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開篇課文。本冊的第二單元教材圍繞著“月是故鄉(xiāng)明”選編有流傳千古的《古詩詞三首》;有以梅花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梅花魂》;由回憶家鄉(xiāng)趣事的《桂花雨》,還有回憶故鄉(xiāng)生活表達濃濃戀鄉(xiāng)情誼的《小橋流水人家》。語文園地也是圍繞“思鄉(xiāng),愛鄉(xiāng)”設計了“策劃一次活動”的口語交際;以“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為內(nèi)容的習作;“回顧·拓展”;“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
《古詩詞三首》包括有《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詞,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據(jù)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jīng)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xiāng)情仕意。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xiāng)。著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常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qū)憣崱埣@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奇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全詩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xiāng)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xiāng)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fā)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xiāng)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fā)。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xiāng)來,因為故鄉(xiāng)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塑雪之聲。
建議:
1.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xiāng)懷親的詩詞,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積累,引入新課的學習。
  2.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這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之后,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
  當然,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要有導有放,以第一首詩為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
  3.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要體現(xiàn)自學為主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詩,結合注釋和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比如,對《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個地名,學生可能只是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卻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師可以這樣點撥:“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么關系呢?”在學生心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時,教師適當?shù)亟榻B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里面蘊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陽城里見秋風”,僅僅是要說秋天到了嗎?也要在學生不留意之時,引導其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長相思》中的“故園無此聲”中的“故園”,不僅要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明白“故園”是什么地方,還要點撥學生想象:為什么他想到了“故園”?他可能想到故園的什么呢?從而使學生體會“故園”二字所承載的無窮的韻味。
  4.要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
  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聯(lián)系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zhì)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保質(zhì)地默寫下來。
  6.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誦讀積累有關鄉(xiāng)思的詩詞或詩詞名句,并啟發(fā)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搜集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學本課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利用掌握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通過形近字對比或形聲字的方法,扎實地寫好生字。本課出現(xiàn)了幾個多音字,要在初讀時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熟讀時體會它們的意思。本課的多音字有:“間”讀 jiàn;“萬重山”和“意萬重”的“重”讀 сhóng;“還”讀 huán;“風一更”的“更”讀 gèng。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error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洱源县| 山西省| 革吉县| 平和县| 枞阳县| 北海市| 屯昌县| 北川| 福鼎市| 贵州省| 遂昌县| 武隆县| 湾仔区| 镇原县| 贵港市| 四会市| 阿拉善右旗| 湖州市| 嘉祥县| 涞源县| 泸定县| 涞源县| 东山县| 合川市| 梁平县| 普陀区| 永州市| 浪卡子县| 东乡族自治县| 长子县| 宁海县| 芒康县| 阿拉尔市| 肥西县| 轮台县| 盘锦市| 安远县| 万荣县| 惠来县| 恭城|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