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2章 《空氣》知識要點班級 姓名一、空氣1. 一切物質都具有質量,空氣也是有 的。2. 大氣壓: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著,這個空氣層叫 。它對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會產生 的作用。3. 實驗和 實驗等充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4. 空氣的對流:通過空氣的流動實現 的一種方式叫做對流。其中熱空氣 ; 空氣下降。二、空氣的成分5.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1)實驗現象:①紅磷 ;②有 生成;③水面逐漸 ;④冷卻、白煙消失后水進入鐘罩占鐘罩體積的約 。(2) 實驗分析:①紅磷燃燒的文字式表達式:。這個實驗說明了 。6.空氣是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空氣的成分按 分數,大約是:氮氣 ,氧氣,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和雜質 。7. 稀有氣體的用途:氦氣可以用于充飛艇和氣球,是因為 。氦、氖、氬等充入燈管可以制霓虹燈。8. 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和氮氣:分離液態空氣法,利用的是液態氧和氮的 不同。工業制氧過程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三、氧氣9.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的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 。10. 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的文字式:。11. 反應中加入二氧化錳能 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催化劑是指在化學反應中能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 和 在反應前后均不改變。12. 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先連接好裝置將導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捂住燒瓶外壁,如果導管口出現氣泡,或將手放掉后,可看到導管口形成一段水柱,表示氣密性良好。13. 氧氣的收集方法:(1)排水法:因為氧氣 ;(2)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 。為什么不能馬上收集? 。14. 檢驗收集滿的方法: 。15. 實驗室還可以利用 和 制取氧氣。16. 氧氣的物理性質: 。17. 氧氣的化學性質:能夠與一些物質發生反應:實驗 現象在空氣中 在氧氣中木炭燃燒硫磺燃燒鐵絲燃燒蠟燭燃燒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式: 。硫磺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式: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式: 。18. 的劇烈的化學反應被稱為燃燒;也有許多物質與氧氣作用不發生燃燒,如:鐵生銹、人體利用氧氣呼吸作用,這類過程被稱為 。燃燒和緩慢氧化的相同點都是 反應,都能 熱;不同點:緩慢氧化速率 ,不能 ,燃燒反應速率 , 發光。19. 燃燒需要的三個基本條件: 、 和 。滅火就是要至少消除發生燃燒的三個基本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即隔離可燃物、 和 。20. 常用的滅火器有三種類型: 、 和 。四、二氧化碳2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通常把二氧化碳固體叫做 。22.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 燃燒,也 燃燒。鑒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 。這是由于產生了白色的 沉淀。該反應的文字式: 。23. 石蕊是一種酸堿指示劑,它遇酸變 色,遇堿變 色,在中性溶液里為 色。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時,紫色石蕊試液變 色,是因為 。該反應的文字式: 。24. 碳酸不穩定,很容易分解成 和 ,該反應的文字式為:。此時紅色的石蕊試液變成了 色。25. 石灰巖溶洞中美麗的石筍、石柱、鐘乳石形成的原因(文字式):, 。26. 實驗室中,常用 跟 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 。27. 收集氣體的主要方法有 和 。排水法適用于收集的氣體。排氣法適用于收集 的氣體。收集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用 ;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用 。28. 判斷二氧化碳收集滿的方法: 。五、保護大氣圈29. 大氣圈根據性質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為 、 、 、 和。其中集中約四分之三的大氣質量和幾乎全部水汽,固體雜質,其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對流運動,形成云霧雨雪,病保持地表溫度的是 層;分布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紫外線輻射,對地球上生物其保護作用,適合飛機飛行的是 層;空氣已電離成離子,容易吸收紫外線輻射,能反射無線電波,實現無線電波遠距離通訊的是 層。逐漸向外層空間過渡的是 層。30. 溫室效應的概念:。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有 、 、 和 。31. 溫室效應的危害:。32. 如何控制溫室效應:。33. 大氣中的臭氧層吸收了 以上的紫外線,保護了地球上各種生物的繁衍和生長,因此人們形象地將臭氧層稱作地球的 。過強的紫外線輻射可能引起。導致臭氧減少的化學物質是 。34. 空氣污染物主要是 和 。可吸入顆粒物可以是固體小顆粒,如 等,也可以是液體小液滴,如 等。35. 我國正采取多種措施防治空氣污染,如:改進 ,消除 ;將固體4燃料改變為 以減少其中污染物的產生,改變,采用 以減少粉塵和有害物質對空氣的污染。36. 空氣質量預報的內容是當日 時至次日 時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包括、 和 。補充: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