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8《二力平衡的條件》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二力平衡的條件》,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做如下說明。一 說教材本節課是浙教版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運動和力第8節內容1、本節課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力學是本冊書中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的條件又是力學中的重點.首先,本章前兩節已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現象,為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其次,本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為八年級學習浮力等知識奠定了知識基礎,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準備。因此,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本節教材分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條件和它的應用三部分。從已學過的牛頓第一定律入手,提出問題,分析得出我們周圍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受到力的作用,從而引出二力的平衡,再通過實驗,一步步觀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接著通過實例講述了如何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如下教育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②理解二力平衡條件;③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分析問題。2.過程與方法:通過研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通過對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我們生存的空間探索的欲望。4、確定重難點二力平衡條件是力學知識的重點內容,是通過實驗探索得出的,并且它具有應用的廣泛性和后繼學習的基礎性,所以將知識目標②作為重點;而學生剛剛接觸到力,對實際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分析,學生感到比較生疏,因此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二.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觀察,熱衷于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力的三要素,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三、教法學法 為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方法為學生搭建支架,學生主要以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組間協作、討論歸納等方式來獲取新知識。四:教學過程 1.教學資源 教師:多媒體課件、示教板、彈簧測力計 學生:兩端帶有定滑輪的木板、帶孔的硬紙板、細線、鉤碼、刻度尺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六個環節: 環節一: 視頻引入 從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情景出發,激疑生趣,引發學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環節二:觀現象、究本質→認識平衡與平衡力 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結合對周圍物體的觀察,列舉出他們認為平衡的物體,例如:桌面上的物理書,懸掛的燈管等,進而得出靜止的物體是平衡狀態。這是學生看到的表面現象,究其本質是什么呢?老師立刻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對他們所列舉的幾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對平衡物體的受力有個全面地認識,進一步指出一個物體如果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主要任務。 環節三:師生合作、解讀探究 在這一環節里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活動一: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猜一猜] 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方面考慮,猜想二力平衡的條件。 ?。圩h一議] 在猜想的基礎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設計實驗,并說明合理的實驗步驟; ?。圩鲆蛔觯菰诶蠋煹闹笇?,參照老師提供的實驗探究卡,分組合作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具體做法:將兩端帶有掛鉤的細線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一端鉤在帶孔的硬紙板上,另一端跨過定滑輪用鉤碼來拉,進行實驗,探究出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關系以及合力。 [畫一畫]平衡狀態時,學生用刻度尺將兩個力的作用點連接劃線,觀察兩根細線和所畫的線的位置關系,清晰同一直線的特點; 活動二:對比演示、觀察歸納 ◇ 與學生實驗對比,老師對硬紙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學生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進一步體會同一直線的深刻含義。 ◇ 硬紙板處于平衡狀態,用剪刀將硬紙板一剪兩半,鉤碼和半張硬紙板會向兩側掉下,說明兩個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學生通過討論、補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一個物體、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動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體一定靜止嗎?老師演示鉤瑪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學生通過觀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體也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學生熟悉的廂式電梯中間的運行過程就是勻速直線運動,實驗結合生活,學生清楚了平衡狀態,不僅局限于靜止,也有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但完善了平衡狀態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狀態與平衡力的關系,為學習力和運動的關系作了很好的鋪墊。 環節四: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為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討論問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 【議一議1】:為什么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表示物體所受重力? 既學習了豎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實現了測量物體重力方法上的逆向遷移; 【議一議2】播放視頻 起重機豎直勻速吊起重2×104N的貨物,在空中水平勻速移動3m,又豎直勻在這三個階段,起重機的拉力大小關系: 注重方法教學,指導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議一議3】利用二力平衡知識,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測一下物理課本沿水平桌面移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目的:應用知識、遷移能力 環節五: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以解決雜技椅子頂為話題,總結出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條件,又結合圖片,利用平衡知識解釋生活中其他的平衡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應用意識。 環節六:巧布作業,動手動腦 作業的布置從學生實際出發,分層布置,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不但鞏固新知,而且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總之,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觀察平衡現象為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對這節課教學設計的闡述,謝謝各位!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