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1.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2.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3.闡釋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內在關系。4.掌握中華文化的重要作用。重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區域性。難點: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基礎·初探]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1.文學藝術(1)地位: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2)特點:歷史輝煌而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3)作用: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2.科學技術(1)地位: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2)特點: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3)作用:體現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1)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2)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2.區域文化間關系: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1.中華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中華民族的驕傲。(2)關系: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3)意義: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2.包容性(1)內容①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2)意義: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預習·提升]1.判斷(1)中華文化指我國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 )(2)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 )(3)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4)中華文化就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 )(5)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綜合國力之中,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的美好明天。( )【答案】 (1)× (2)× (3)√ (4)× (5)×2.思考: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怎樣?【提示】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②中華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③中華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④各民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先思考再核對答案1.教材P66探究問題【提示】 ①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既反映上層人士的生活,又貼近百姓。②中華傳統文化光輝燦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走在世界前列。中華文化的形成及傳播對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教材P68探究問題【提示】 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是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這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此書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了西方科學知識,在農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另外,明代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被國外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3.教材P69探究問題【提示】 (1)說明吳越文化流動性和開放性強,滇黔文化內斂性強。(2)這些文化與我們家鄉相比較,其特點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相對穩定,具有明顯的區域色彩。4.教材P70探究問題【提示】 (1)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活;流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區的花鼓舞,風格矯健有力、開朗豪放、節奏鮮明;壯族“板鞋舞”,表現力豐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樂伴奏,跳出協調一致的優美舞姿。(2)蒙古族音樂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馬頭琴,代表曲目《馬頭琴》。哈薩克族著名的《瑪依拉》《我的花兒》是國內乃至國際聲樂壇上經常演唱的曲目。學生分組探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1步背景——鮮活材料,審清細節材料一 美學家王朝聞先生說,二人轉“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二人轉”從白山黑水的東北黑土地上熱熱鬧鬧地一直走到今天,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材料二 荊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材料三 少數民族的歌舞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國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第2步探究——分層設問,破解疑難1.“東北二人轉”文化和荊楚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提示】 (1)①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②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2.上述材料中的三種文化間的關系如何?【提示】 ①都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③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3.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間的關系怎樣?【提示】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具有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4.荊楚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請問,什么是包容性?包容性有何意義?【提示】 (1)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第3步結論——自我總結,素能培養1.明確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的關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區別側重點側重于從動態上,即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從未中斷過側重于從靜態上,即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表現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聯系都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2.比較中華文化、民族文化與區域文化中華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區別概念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區別于其他民族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內涵某一民族在歷史和現今創造的能夠代表其共同特點的文化成果的總和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地域性特定性民族性聯系①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中華文明屬于東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又包括齊魯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區域文化。②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民族特性。③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民族性是區域文化研究中經常要面對的現實問題3.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圖示關系(2)側重不同:求同存異側重于不同文化之間相處時的一種外在的、靜止的狀態;兼收并蓄側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動態的交流、借鑒與融合。(3)沖破誤區:包容性不是說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鑒,而是中華文化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說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第4步巧練——習題印證,落實強化1.“甜粽子、咸粽子哪個更正宗?”成了2014年端午期間網友的熱議話題。總的來說,南方人更偏愛咸粽子,北方人則青睞甜粽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具有( )A.獨特性 B.區域性C.整體性 D.民族性【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南方人和北方人口味不同,表明了飲食文化的區域性,所以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要求。【答案】 B2.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融合,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紛呈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C.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相互融合【解析】 依據材料分析,京劇吸收、借鑒多種劇種而成,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所以C符合題意,A、B不符合要求,D表述絕對化。【答案】 C3.漢語成語包含了豐富深厚的文化密碼,更傳遞了中國人千百年錘煉留下的處世哲學及世界觀。這主要反映出中華文化( )①源遠流長 ②博大精深 ③具有包容性 ④具有地域性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領悟信息的能力,漢語成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成語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密碼,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成語傳遞了中國人千百年錘煉留下的處世哲學及世界觀,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③④在材料中未體現。【答案】 A2017中國(青島)國際茶業博覽會暨紫砂精品展將于2017年5月26日-29日在青島華秀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辦。中國茶業的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茶藝與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可以說,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中國茶文化發于神農,聞于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糅合了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芬芳而甘醇。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以茶會友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以茶代酒,更是現代人交際的高尚之舉。中國茶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以后,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相結合,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逐漸形成一個以中、日、韓為主體的世界東方茶文化圈。——先對接知識]—————————————材料信息知識對接中國茶文化發于神農,聞于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糅合了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芬芳而甘醇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茶會友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以茶代酒,更是現代人交際的高尚之舉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中國茶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以后,與當地民族文化相結合,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文化交流的意義;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再演練應用]—————————————1.上述材料表明,中國的茶文化( )A.為中華文化所特有B.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C.源遠流長、博大精深D.源于傳統思想的深厚底蘊【解析】 從材料中不難看出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C符合題意。世界東方茶文化圈的形成表明A錯誤;B在材料中未強調,排除;文化源于社會實踐,D說法錯誤。【答案】 C2.下列關于中國茶文化與世界東方茶文化圈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中、日、韓三國茶文化之間沒有共同性B.前者具有民族性,后者具有世界性C.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二者不存在質的區別D.后者的形成表明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共同性,A錯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征,C錯誤;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D與題意不符。【答案】 B3.試分析中華茶文化的特征及發展茶文化的意義。【答案】 ①中華茶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征。②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發展茶文化有利于促進茶葉消費,把茶產業做大做強,推動經濟發展。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優秀文化有利于塑造人生。茶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④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