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1.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核心。2.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3.把握當今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一致性。重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難點: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基礎·初探]一、中華民族之魂1.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地位:中華民族之魂。(2)作用①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②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3.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它形成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熔煉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1.核心:愛國主義。2.內容: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3.意義:體現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1.地位: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2.作用: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3.特點:是具體的。(1)與愛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2)新時期主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預習·提升]1.判斷(1)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文化的力量。(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 )(3)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之中。( )(4)中華民族精神是愛國主義的核心。( )(5)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6)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答案】 (1)× (2)× (3)× (4)× (5)√ (6)×2.思考: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為什么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提示】 一個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熔煉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3.連線先思考再核對答案1.教材P71探究問題【提示】 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教材P72探究問題【提示】 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3.教材P73探究問題【提示】 (1)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2)現實中,中國在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等國際問題上一貫主張用和平方式尋求政治解決的途徑,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事例。4.教材P74探究問題【提示】 “夸父逐日”源于古代神話故事;“大禹治水”出自《山海經》;“愚公移山”出自《列子》;“精衛填海”出自《山海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它們集中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5.教材P75探究問題【提示】 (1)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出自林則徐的詩《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出自魯迅的《自題小像》。②表達愛國情感的名言警句還有:《禮記》中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等。(2)可結合學生實際,從努力學習,提高素養等角度簡要談一談。6.教材P76探究問題【提示】 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折射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學生分組探究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及作用第1步背景——鮮活材料,審清細節2016年5月14日是焦裕祿同志逝世52周年紀念日,河南省蘭考縣社會各界群眾參加了紀念活動。焦裕祿在一生中很好地踐行了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格精神、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克勤克儉的艱苦奮斗精神。焦裕祿精神的內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第2步探究——分層設問,破解疑難1.焦裕祿精神是如何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提示】 ①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②焦裕祿踐行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體現了其愛國主義情懷;厚德載物的人格精神、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體現了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克勤克儉的艱苦奮斗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中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2.“焦裕祿精神的內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一論述體現了什么道理?【提示】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關系密切。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3.焦裕祿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中華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何巨大作用?【提示】 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第3步結論——自我總結,素能培養1.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中華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1)凝聚作用。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56個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國家的統一、各民族的團結,要由這個共同的民族精神來維系;各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由這個共同的民族精神來凝聚。(2)支撐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前進發展的精神支柱,特別是當民族生存的物質條件遇到困難、前進發展遭受挫折的時候,這種支撐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和明顯。(3)激勵作用。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民族物質力量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力量發揮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推動著偉大的事業的發展。具有堅強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中華民族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2.準確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1)圖示內涵(2)明確關系:在中華民族精神這個統一體中,愛國主義居于核心地位,滲透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其他方面。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處理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和各民族成員之間關系上的要求;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處理本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上的要求;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是實踐愛國主義精神的必要前提。(3)例證內涵內涵典故、詩詞、格言團結統一①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②同胞共氣,家國所憑;③萬眾一心,眾志成城;④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愛好和平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禮之用,和為貴;③四海之內皆兄弟也;④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⑤鄭和七下西洋勤勞勇敢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②業廣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強御;⑤勇者不懼自強不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④不怨天,不尤人;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主義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⑤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4)解讀內涵①團結統一精神是指整體意識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認同和升華;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②聯系歷史和現實說明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要結合《政治生活》中我國外交政策的相關知識理解這一內涵。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它奠定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將之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④自強不息反映了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它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第4步巧練——習題印證,落實強化1.“千辛萬苦”去創業,“千方百計”來經營,“千家萬戶”搞生產,“千山萬水”找市場,“千頭萬緒”抓根本。“五千精神”和“既能做老板,又能睡地板”的“兩板精神”都是浙江精神的具體體現。浙江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的( )①團結統一 ②愛好和平 ③勤勞勇敢 ④自強不息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兩板精神”體現了③④所述內容,①②不符合題意。【答案】 D2.漫畫《留學歸國》反映了無數海外學子學成歸國,報效國家。這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團結統一 B.愛好和平C.愛國主義 D.勤勞勇敢【解析】 海外學子學成歸國,報效國家,這是熱愛祖國的表現,C符合題意,應入選。A、B、D干肢不符,應舍去。【答案】 C3.無論是面對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還是面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新課題、新挑戰,世界總能從中國人身上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這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精神( )①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 ②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 ③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④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判斷能力。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④表述錯誤,排除。【答案】 A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提出了許多至理名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先對接知識]—————————————材料信息知識對接治國、平天下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精神吾將上下而求索;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自強不息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勤勞勇敢精神——再演練應用]—————————————1.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關系密切,主要表現為( )A.先有中華民族精神,后有中華文化B.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C.二者是相互區別、互不相干的D.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解析】 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同時產生,沒有先后之分,A錯誤;B說明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息息相關,入選;C說法錯誤;D沒有體現二者的關系。【答案】 B2.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教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協和萬邦”等,使“和為貴”的思想滲透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之中,孕育了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見,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A.形成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B.熔煉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C.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D.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依據材料分析,A符合題意,B、C、D所述均不符合題目要求。【答案】 A3.依據有關知識,簡要分析上述名言名句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答案】 上述名言名句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