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2.知道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3.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一、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2.面對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市場作用的事實,我們黨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出有什么意義?【提示】 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二、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2.黨的十三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表明我們黨已經認識到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三、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黨的十三大以后,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我們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2.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框架。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1.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2.消除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預習完成后,請把你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問題1問題2問題3問題4計劃與市場1.計劃與市場的關系(1)區別:①根據價值規律要求,市場上某種商品供不應求,商品價格上升,獲利就增大,就會吸引人們增加這種商品的資源投入,反之,則減少資源投入。市場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生產經營者,使人、財、物等社會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合理配置。市場調節也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②計劃是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計劃的過度干預會阻礙市場的優化配置作用。(2)聯系: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關系類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區別存在的經濟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實現的目標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必然導致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資本主義各部門、各企業存在的不同利益,影響了宏觀調控手段的實施聯系從資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場為基礎性配置手段從微觀層面看企業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從經濟活動看都是市場經濟規律起著支配作用從宏觀層面看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的從經濟運行看法治起著基本的保障作用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和要求【對點訓練】1.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經濟,配置資源有兩種手段( )A.行政命令和計劃調節 B.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C.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 D.計劃為主,市場為輔【解析】 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都屬于資源配置的手段,B項符合題意。A項講的是計劃調節。C項講的是經濟形態不是調節手段。D項錯誤地確定了主次地位。【答案】 B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及意義1. 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時間理論(觀點)意義十二大“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十二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十三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的意義(1)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2)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對點訓練】2.某小組進行主題為“學習《經濟學常識》,把握經濟思想脈絡”的課程討論時,繪制了一張圖表。對下圖判斷正確的是( )a.①到②起因于“滯脹”現象b.③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c.1929~1933年經濟危機促使②到④d.⑥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對③的豐富和發展A.ab B.acC.bd D.cd【解析】 本題以經濟思想脈絡為背景,考查經濟學史上的重要觀點。回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握經濟思想史的基本觀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結合圖分析可知,由①到②起因是“通貨膨脹”,而不是“滯漲”,故a錯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故b正確;由宏觀經濟學到新自由主義的原因是“二戰”后經濟的復蘇,故c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故d正確,選C項。【答案】 C師生歸納必記核心要點一個突破:黨的十四大突破了計劃體制框架。兩點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一、選擇題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業集體經濟的一次偉大變革,這個變革主要是指( )A.農村所有制性質的變革B.由原來的集體統一經營變為單一的各家各戶單獨經營C.經營管理方式上的變革D.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答案】 C2.突破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的大會是( )A.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B.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C.黨的十三大D.黨的十四大【答案】 B3.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 )A.徹底排除了計劃在經濟中的作用B.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C.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D.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答案】 B4.鄧小平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表明( )①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②計劃和市場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 ③社會主義以計劃經濟為主,資本主義以市場經濟為主 ④計劃與市場的多少,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⑤計劃和市場可以共存,具有互補性A.①③⑤ B.①②③C.①④⑤ D.①③④⑤【答案】 C二、非選擇題5.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經過不懈探索與奮斗,取得了輝煌成就。結合《經濟學常識》中的相關知識,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時期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20世紀50年代(請勿在此處答題)20世紀80年代(請勿在此處答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 (請勿在此處答題)【答案】 時期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20世紀50年代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20世紀80年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來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6.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友人時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1985年10月,鄧小平在回答美國企業代表關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關系時說:“過去搞計劃經濟是一個好辦法,但多種經驗表明,只用這個辦法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參觀考察時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何意義?【答案】 ①鄧小平不同時期對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論述,對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起到了主要指導作用。②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從姓“社”姓“資”的爭論中解放出來。③上述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