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斯密的理論貢獻[學習目標] 1.知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需要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2.理解重商主義財富觀和斯密財富觀的異同。3.掌握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階級結構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三大階級劃分理論的主要內容。一、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因素1.有利條件:18世紀中后期,英國“圈地運動”的加速、對殖民地掠奪的加劇和科技進步的加快,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2.不利因素:受封建勢力和重商主義的影響,束縛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觀念和政策依然存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發展需要什么基本條件?英國的這兩個條件是怎樣準備的?【提示】 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二是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資本。英國的“圈地運動”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上述條件。二、重商主義者和斯密的財富觀1.重商主義者的觀點(1)內容①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②主張國家采取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2)評價:反映了早期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強烈愿望,對加速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是在新的條件下,妨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斯密的觀點(1)內容①財富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②國民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用效率的提高。(2)評價:斯密的思想,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愿望和要求。三、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1.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1)商品的價值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2)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2.評價(1)進步性: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2)局限性: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四、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1.階級結構理論(1)劃分依據:斯密是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來劃分階級的。(2)三大階級: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3)意義:這一劃分大致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與以往的劃分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2.收入分配理論(1)內容:斯密認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2)實質: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真實經濟關系。預習完成后,請把你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問題1問題2問題3問題4比較重商主義者和斯密的財富觀主要主張重商主義者的觀點斯密的觀點財富的含義金銀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財富的來源來自流通領域來自生產領域增加財富途徑發展對外貿易,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用效率評價(1)加速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2)在新的條件下,妨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愿望和要求【對點訓練】1.在什么是財富的問題上,斯密的主張與重商主義者的不同之處是( )A.前者認為財富只能來源于生產領域,后者則認為財富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B.前者認為財富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后者認為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C.前者主張“富國裕民”,后者主張“民窮國富”D.前者主張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后者主張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窮狀態【解析】 A項反映的是財富的來源方面的區別,C、D兩項反映的是增加財富途徑的區別,皆不符合設問要求;B項反映的是雙方對財富含義的不同理解,符合題意。【答案】 B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和收入分配理論理論具體觀點評價勞動價值理論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正確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科學性)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混淆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局限性)收入分配理論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真實經濟關系(科學性)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真實經濟關系(局限性)【對點訓練】2.斯密指出:價值有兩個不同的意義,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叫作使用價值,后者叫作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根據材料回答:斯密認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是什么?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什么決定的?試對斯密的上述認識進行評價。【答案】 (1)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二者成反比例關系。(2)他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他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3)在經濟學說史上,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他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師生歸納必記核心要點兩種財富觀:重商主義者的財富觀和斯密的財富觀。兩個概念: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三種理論: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階級結構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一、選擇題1.英國“圈地運動”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表現在( )①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大批失去土地,又有人身自由的勞動力 ②提供了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資本 ③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科學技術 ④產生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家——斯密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B2.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有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可能是( )①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者物質條件 ②使國家實行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 ③為克服市場弱點而強調國家宏觀調控 ④為國家或者社會帶來足夠的收入以創造公共產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D3.下列說法中,屬于斯密的觀點的有( )①價值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②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③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④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4.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理論的錯誤觀點有( )①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②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 ③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 ④地租是地主借給農業資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產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B二、非選擇題5.材料一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2017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材料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運用斯密的有關經濟理論,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答案】 ①斯密認為,“富國裕民”的目標,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②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樣是為了實現富國裕民。國家提出并努力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等目標,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只有如此,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強大,人民才會更安康,社會才會更和諧。6.材料一 斯密認為,資本出現后,勞動者對原材料增加的價值被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潤;地租是勞動產品的一部分,是農產品價格超過農業資本和普通利潤的部分。材料二 斯密認為,工資是雇傭工人勞動的價格,利潤是對資本家墊付的自身生活資料的補償,是他的實際費用的一部分;地租是地主借給農業資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產物,其大小取決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斯密三種收入來源理論的認識。【答案】 從材料一可以看出,斯密把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看成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真實經濟關系;從材料二可以看出,斯密認為,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這就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真實經濟關系。因此,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