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再別康橋邛崍市高埂中學 趙前華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和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2.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感情3.感知《再別康橋》的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過程與方法目標:1.繼續(xù)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2.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鑒賞詩歌的能力3.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鼓勵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二、教學重難點:1、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把握意象的含義和作用,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學設想: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境界。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尋找意象來品味詩歌意境進而領會詩人感情的能力。四、教學方法:1、誦讀吟詠法2、討論鑒賞法五、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語:“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當我們聽到這首《再別康橋》時,內(nèi)心總會涌起莫名溫柔的感動,我們也許會想象那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詩人,揣摩他當時的心緒:是不屑,還是不舍?是灑脫,還是無奈?一首離別詩牽動了多少讀者的心。今天讓我們再讀這首詩,走進康橋,領略美景,走進詩人內(nèi)心,品讀人生。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閑自在的日子。據(jù)他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說:“……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jīng)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yōu)美、寧靜、調(diào)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沒了你的性靈。”(《我所知道的康橋》)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云。有時候在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安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四、字詞鞏固青荇(xìng) 長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簫 浮藻(zǎo) 斑斕(lán)五、指導朗讀1、教師配樂范讀2、學生自由誦讀,然后個別朗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jié)奏要輕慢一點,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yōu)美的藝術特點,并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六、分析鑒賞(一)欣賞詩歌的畫面美(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1、提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詩人所描繪的康橋有什么印象?明確: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2、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徐志摩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河。”請問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體現(xiàn)出來的?明確:景物:云彩、金柳、青荇、拜倫潭、星輝等。這些景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永久的戀情。這種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就叫意象。(配合板書: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3、提問:你喜歡哪一種景物?能把這一景物所在的詩節(jié)描繪成一幅畫嗎?(從色彩和動感上)老師以第二節(jié)為例:本節(jié)寫了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富麗而又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艷絕倫的新娘。這艷影倒映在瀲滟的水波里,是那樣的鮮明,又是那樣的甜蜜!(解說:教師的任何行為都是一種示范,學生可根據(jù)第二詩節(jié)的分析去描繪二、三、四節(jié)的內(nèi)容,這樣可養(yǎng)成自己動口、動手的能力)4、學生分組討論動筆描繪畫面,請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5、教師點評總結:這三節(jié)詩,一節(jié)詩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詩人好像高明的畫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體畫卷,從河畔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柳下的清泉,到夢幻般的彩虹,不僅物象鮮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黃昏康河美景圖。并且作品還通過一些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美感。6、讓學生再次吟誦二、三、四節(jié),體會詩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二)欣賞詩歌的意境美(結合詩歌五、六節(jié))詩人泛舟康河,重新暢游了美麗的康橋,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留連忘返,不忍離去。現(xiàn)在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的五、六兩節(jié),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人的情感。學生思考討論總結:第五節(jié),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第六節(jié),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緒重重,消失了的夢竟無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就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情語呀!朗誦全詩,讓學生在吟誦中再次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七、拓展延伸: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雙調(diào)]清江引張可久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該曲的最后三句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用意?[操作過程]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曲中展現(xiàn)的畫面。曲的最后三句描寫了“大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第二步,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特點。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渲染出一種深濃的秋意。第三步,根據(jù)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收到萬里之外的家信,正做著回家的夢,但是大雁的啼鳴、芭蕉葉上的雨聲驚醒了美夢,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歸家無期的惆悵。參考答案:詩中選取啼雁、紅葉、黃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種濃深的秋意,烘托出游子身處異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八、課后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詩如畫的美景,這些美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九、課后作業(yè):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2、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板書設計:再別康橋徐志摩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課后反思: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29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共23張PPT)21世紀教育網(wǎng)精品教學課件再 別 康 橋徐志摩邛崍市高埂中學 趙前華教學重難點:1、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把握意象的含義和作用,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作者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再 別 康 橋徐志摩聽配樂朗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青荇(xìng) 長篙(gāo)漫溯(sù) 笙(shēng)簫浮藻(zǎo) 斑斕(lán)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詩人所描繪的康橋有什么印象?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徐志摩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河。”請問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體現(xiàn)出來的?你喜歡哪一種景物?能把這一景物所在的詩節(jié)描繪成一幅畫嗎?(從色彩和動感上)詩人泛舟康河,重新暢游了美麗的康橋,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留連忘返,不忍離去。現(xiàn)在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的五、六兩節(jié),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人的情感。小結方法: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曲中展現(xiàn)的畫面。第二步,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特點。第三步,根據(jù)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雙調(diào)]清江引張可久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該曲的最后三句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用意?[操作過程]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曲中展現(xiàn)的畫面。曲的最后三句描寫了“大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第二步,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特點。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渲染出一種深濃的秋意。第三步,根據(jù)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收到萬里之外的家信,正做著回家的夢,但是大雁的啼鳴、芭蕉葉上的雨聲驚醒了美夢,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歸家無期的惆悵。課后作業(yè):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2、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再別康橋》說課稿邛崍市高埂中學 趙前華1、 說教材地位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nèi)容是《再別康橋》,《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中的第一首。《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感情真摯,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優(yōu)美洗練。它以美的語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眷戀和那似清煙如微波般是離情別緒,猶如一首憂傷的小夜曲,輕柔舒緩,令人回味無窮。2、 說學生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并且缺乏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訓練學生誦讀、鑒賞詩歌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3、 說教學目標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素質(zhì)要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我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和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2.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感情3.感知《再別康橋》的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過程與方法目標:1.繼續(xù)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2.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鑒賞詩歌的能力3.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鼓勵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四、 說教學重難點1.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把握意象的含義和作用,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五、說教學方法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第一、誦讀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第二、聯(lián)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第三、探究法。教師將借此遷移應用鑒賞意境型詩歌的方法與技巧。六、說教學過程的設計1、導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當我們聽到這首《再別康橋》時,內(nèi)心總會涌起莫名溫柔的感動,我們也許會想象那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詩人,揣摩他當時的心緒:是不屑,還是不舍?是灑脫,還是無奈?一首離別詩牽動了多少讀者的心。今天讓我們再讀這首詩,走進康橋,領略美景,走進詩人內(nèi)心,品讀人生。2、分步實施: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第三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象和意境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體現(xiàn)出來的?(分小組討論交流)。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第四步: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和營造的意境。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jié)詩歌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nèi)容,并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第五步:遷移應用。鑒賞一首元曲,借此再次歸納總結意境型詩歌的鑒賞要領。3、小結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并分析詩歌表達的感情,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4、作業(yè)設計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2、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附板書設計:再別康橋徐志摩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2010年成都市教育資源庫優(yōu)質(zhì)課教學設計所在學校:邛崍市高埂中學學 科 語文 版本冊數(shù) 人教版第一冊 任課教師 趙前華課目名稱 再別康橋 共 2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和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2.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感情 3.感知《再別康橋》的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1.繼續(xù)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2.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鑒賞詩歌的能力3.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鼓勵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中的第一首。《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感情真摯,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優(yōu)美洗練。它以美的語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眷戀和那似清煙如微波般是離情別緒,猶如一首憂傷的小夜曲,輕柔舒緩,令人回味無窮。學生分析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并且缺乏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訓練學生誦讀、鑒賞詩歌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 教學內(nèi)容 措 施 媒體、資源應用策略1.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把握意象的含義和作用,品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誦讀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第二、聯(lián)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第三、探究法。教師將借此遷移應用鑒賞意境型詩歌的方法與技巧。 見多媒體課件教 學 過 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資源 使用方式方法1、導入2、分步實施: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第三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第四步: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和營造的意境。第五步:遷移應用。鑒賞一首元曲,借此再次歸納總結意境型詩歌的鑒賞要領。3、小結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并分析詩歌表達的感情,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4、作業(yè)設計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2、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教師導入,簡介作者及背景,范讀,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領會詩歌的畫面美及意境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詩歌的鑒賞方法。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描述詩歌畫面美,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后賞析一首元曲。 見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課后教學反 思 我自己覺得這節(jié)課有如下優(yōu)點:1.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詩歌的鑰匙,本節(jié)課成功運用了誦讀法,老師范讀,學生個別讀,整體讀貫穿其中。2.小組討論激發(fā)了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力,使本節(jié)課增色不少。3.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寫的能力,讓他們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詩歌。本節(jié)課稍顯不足的地方在于學生思考的時間還可以再充裕一點。注:紙張不夠可加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4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評趙前華老師《再別康橋》劉中南我校趙前華老師是一位較愛思考的,具有較好綜合素質(zhì)的語文老師。她執(zhí)教的徐志摩先生創(chuàng)作的《再別康橋》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具體恰當。她與學生一起在誦讀中品味詩歌之美,在意象分析中把握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情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的鑒賞能力,能夠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感,從而愛上語文學習。本節(jié)課從感人的作家作品及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導入,到作品誦讀品味,到意象的捕捉分析,再到情感的把握與鑒賞方法的點撥,再到元曲的鑒賞來實現(xiàn)遷移運用,最后布置寫小詩等作業(yè)。教學流程清晰明快。課堂上,趙老師語言典雅優(yōu)美,與志摩的詩相映成趣,能夠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之中。趙老師注意啟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積極性,能夠委婉地藝術地指出學生的不足,鼓勵學生去完善。學生們在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很踴躍,誦讀的好,發(fā)言能說到點子上,素質(zhì)相當不錯。如果學生的活動再多一點,課堂會更完善。但總的來說,這是一節(jié)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成功的課。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29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